別獨自用餐-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作者是兩個美國人,一個叫基思·法拉奇,一個叫塔爾·雷茲。基思·法拉奇,是克林頓和希拉里的御用人脈大師。他先前曾擔任過德勤顧問公司和喜達屋國際酒店集團的市場總監,還擔任過好萊塢著名知名媒體營銷公司 YaYa Media 的首席執行官,還創立了法拉奇綠訊營銷諮詢顧問公司。同時他還是《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等知名媒體的專欄作家。

作為克林頓和希拉里智囊團中的人脈大師,基思•法拉奇經過20年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85%歸功於他的人脈關係。在其代表作《別獨自用餐》中,法拉奇提出了讓人終身受益的社交法則。這些法則將徹底改變人們思考人脈的固有方式,通過持續地改變生活中看似不經意的行為,從而獲得更有價值的人脈關係。


如何與精英成為朋友

在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認識更優秀的人,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去接觸。作者說,有想要認識的人,就要勇敢出擊,別想那麼多,最糟糕的情況無非是被拒絕嘛,你不去問,連被拒絕的機會都沒有。關於這點,對作者影響最深的是自己的父親。

比如,因為家裡很窮,所以他父親很難有錢給他買很多玩具,有一次開車回家的路上,他父親看到路邊的垃圾堆里有一個壞掉的玩具車。於是他下了車把這個玩具車揀起來,然後敲開住戶的門對主人說,我看您家裡的垃圾堆裡面有一輛壞掉的玩具車,您介意我把它拿走嗎?我覺得我可以把它修好,然後能夠送給我兒子,如果我兒子有一輛這樣的玩具車,他一定會非常開心的。在這個過程中,他爸爸一點都沒有自卑,反而是非常大方地和女主人攀談。結果女主人不僅把玩具給了他,而且還另外給了他一輛自己不騎、但捨不得扔掉的質量很好的自行車。

作者拿到了玩具車和自行車,而女主人也因為合理地處置了她的閒置物品而覺得很開心,兩全其美,而這一切來自於他父親按下門鈴的勇氣。後來每當作者做事情猶豫不決的時候,或者在想了半天又不敢動手的時候,他都會想起這輛玩具車,想起他父親的勇氣,於是他告訴自己,不敢冒險受恐懼左右的人很難成功。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只要有可能獲得更好機會,他都勇敢地去嘗試。

當年,在他參加工作不久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工作原因去參加瑞士達沃斯的世界財富論壇。在上酒店安排的巴士時,他一眼就看到了大名人,自己的偶像,耐克的創始人菲爾·奈特。當時他特別緊張,這可是傳奇領袖呀,人家是來參加世界財富論壇的,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呢。他想起了那個玩具車,所以他鼓足勇氣直接走到菲爾·奈特身邊的座位坐了下來,然後和菲爾聊天,後來作者在 YaYa Media 公司的時候,菲爾·奈特成了他的第一位大客戶。所以作者說,如果你想要結識優秀的人,並從他身上去學習,那麼你首先要做的是克服自己的恐懼,有勇氣去接觸。具體該怎麼樣提升勇氣呢?

找一個榜樣

就是在你的圈子裡面找一個榜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圈似乎都有這樣一個人,他們和任何人打交道都看起來毫不膽怯,如果你還沒有勇氣和陌生人交流,你就可以找一找這樣的人,讓他們幫助你,請教一下他們是怎麼樣做到的。其次,你還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去付諸行動,比如每周去見一個陌生人,在哪兒見和見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克服這種心理假想。

給別人支持和幫助

不要總想着得到別人的幫助,因為沒有一個人喜歡和總是想占自己便宜的人打交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能夠給別人提供幫助,所以,我們也要為別人提供幫助。

比如,作者小時候家裡窮,他為了補貼家用就去高爾夫球場當球童,他服務的對象是波蘭特太太。波蘭特太太是當地一位富豪的妻子,是社會名流,而作為一名球童,作者就事無巨細地想辦法讓波蘭特太太能贏得每一場比賽。在每次比賽的當天早上,他都會走遍整座球場,然後測試球在不同草地上的滾動速度和方向,甚至還會因為擔心夫人的健康而把她的煙藏起來,結果因為他細緻努力的工作,波蘭特太太幾乎戰無不勝。 於是波蘭特太太很高興,就不斷地在她的朋友面前誇耀作者,很多人也來找他當球童。結果他第一年就獲得了年度球童獎,而因為有這個榮譽稱號,有名人來這個俱樂部打球的時候,就都安排他去給名人當球童,進一步讓他結識了更多的高資源的人脈。而波蘭特太太也因為作者對她的服務認真細緻負責,而引薦了俱樂部中幾乎所有能夠幫助作者的人給他認識。

只有通過努力為別人着想,給別人幫忙,讓別人獲得價值,就會得到同樣的回報 ,從而贏得別人的信賴,人脈也就隨着擴大了。


如何把交情由淺變深

「基思,」他說,「世界上有三種東西可以讓人們的友情變得深厚,它們是健康、財富和孩子。」我們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當中,能夠給別人提供的幫助有很多,比如你可以給出好的建議,幫他搬家,甚至幫他洗車,但是對健康、財富和孩子的關心帶來的影響,是很多其他友善的行動都不能達到的。

普遍來說,每個人都會關心自己的健康、自己的財富和自己的孩子,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原理就說明了這一點。馬斯洛認為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高層次的需求才會引起注意,而在低層次的需求當中,健康、財富和孩子是屬於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幫助別人實現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其實就是讓他們有機會在需求金字塔上往更高層次上去進行人生實現,如果任何人能有這樣能為他考慮的朋友,自然會特別喜歡。

比如,很早之前作者很想認識瓦倫蒂,有一次會議,兩人共同參與,當時作者就故意想辦法坐到了瓦倫蒂的旁邊。接觸之後他們聊得很愉快,可是這也就是一面之緣,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作者有一位朋友聊起來說,瓦倫蒂的兒子想進入作者所在的行業。作者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深化兩人關係的重要機會,於是就約見了瓦倫蒂的兒子,並且介紹了很多業內的人士給他認識。 幾個月後在一次會議上,作者又見到了瓦倫蒂,這一次他主動向瓦倫蒂聊起了他兒子的事情,結果瓦倫蒂立刻停下了手裡面的事情,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致,不斷地詢問關於他兒子的情況。有了這次深入的溝通,作者就趁勢邀請瓦倫蒂第二天來參加他們的家庭 Party,他同時還邀請了各種政界和娛樂界的知名人物一起吃飯,結果那一天瓦倫蒂也表現得相當熱情,他們的關係也從一面之緣變成了可以來家裡開 Party 的朋友。

你可能會說,我沒錢、沒人脈,自己也不是什麼厲害的人,不像作者能給瓦倫蒂這樣的大名人幫上忙,是因為自己也很牛了,在圈子裡面認識很多人,對我們這些剛起步的年輕人,或者是沒有很多資源的人來說該怎麼辦呢?作者說其實這根本不是你認識不認識人的問題,而是你是否真心想幫助別人的問題。如果你是真的想要幫助別人,你就會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到他。

比如,在這個時代很重要的一個免費資源,那就是知識,知識是在社交活動中可能幫你獲得好處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名人、大牛、優秀的人也會遇到他不懂的問題,如果你能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知識經紀人」,想辦法幫別人去處理他不懂的知識問題,你自然也就能夠幫到別人。

那如果我是一個剛入職沒錢沒資歷的新員工,怎麼樣才能夠結識公司中優秀的人和管理層呢?作者朋友叫馬克斯,他是一個年輕剛入職的顧問,他採用的方法就非常巧妙。

比如,他首先思考公司的高層關心什麼,自己能幫的忙是什麼,他發現同樣是新員工,很多新員工的工作狀態其實不是特別好,要融入公司是需要有前輩去支持和指引的。於是他想,我作為新員工特別了解新員工的需求,如果我能夠幫助新員工更快地融入這個公司,我豈不是就在幫助公司高層解決公司的問題嗎?所以,他就主動去收集新員工的各種問題,並且去採訪公司各個部門的重要人物,把他們的想法、建議和意見匯總起來,形成了一份簡短的培訓資料,然後再把這些培訓資料分發給了公司所有在接受培訓的新同事。結果這份資料非常實用,還成為了這家公司正式用的培訓資料,結果可想而知,不僅公司獲得了一份有效的培訓資料,而且馬克斯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公司所有重要的人物,並且給他們留下了非常深刻並且良好的印象。

所以,沒有資金、沒有人脈,你一樣可以脫穎而出,就看你是否真的用心去幫助別人。作者介紹了一個技巧,那就是不要等着別人請你幫忙,直接幫!有一次作者的朋友提到說自己正考慮在洛杉磯買一套房子。作者想:我的朋友可不可以幫忙呢?沒有一絲猶豫,作者一邊掏出手機撥號,一邊告訴想買房子的朋友:「介紹你認識一個很棒的房產中介貝蒂,沒有人比她更了解洛杉磯了。」這時電話接通了,作者說:「你好啊,貝蒂。我現在身邊有一位朋友在考察洛杉磯的房產,需要你的意見和幫助。我把你電話給他,可能待會兒他會聯繫你。」於是,聯繫就建立起來了,無論接下來發生什麼,雙方都會高興作者為他們做的事情。成功與他人建立聯繫絕不僅僅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而是首先確保對你重要的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其次才是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因此要發展深入的關係,給予比索要重要得多。


如何管理人脈

伍迪·艾倫曾經說,80%的成功都是自然而然出現的;那也可以說,80%的社交活動就是保持交流聯繫。作者把這個叫作「問候聯繫」:迅速而隨意的一聲問候,方式多種多樣,不受拘束。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你會發現很容易與更多的人保持聯繫,而且花的時間還比想象的少。

這樣做有時候比較繁瑣枯燥。做到這一點需要費心費力,難就難在這兒。你要不斷問候、問候,再問候,千萬不能停。如果不為人際關係添柴加火,它就會漸漸微弱甚至熄滅。一旦給別人留下了初步印象,為了讓這份關係保持發展,至少一個月用電話或者郵件交流一次。

如果你想把認識的人變成朋友,至少要與對方單獨見面兩次。保持二等關係需要每年問候兩三次。社交媒體上的互動對正在發展的關係十分重要,尤其是處於你社交圈邊緣的人,但是這些做法不能代替對最高關係層級朋友的單獨問候,即有必要單獨聯繫與你當前目標相關的人。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之後,你什麼時候和他們聯繫呢?怎麼樣能夠督促自己和別人保持聯繫呢?作者建議大家根據接觸的頻度來分類,建立不同的等級體系。

比如,首先把自己所有的人脈、朋友進行不同標記分類。可以按照等級、地域、行業等對他們分類。比如,私交、顧客、准顧客、重要的合作夥伴以及渴望認識的人。像私交就是指好朋友和熟人,和他們的聯繫可以有規律,不需要專門地去管理。而客戶和准客戶、重要夥伴,必須是保持比較頻繁的聯繫。而渴望認識的人,就需要想辦法主動地去聯繫。

具體怎麼做呢?作者建議把自己的通訊錄打印一個總表,用 Excel 或者任何軟件都可以,然後將你的朋友進行分類,在他們名字前面標1、2、3這樣的數字。

標記「1」

「1」表示至少一月聯繫一次。這表示與這個人交流活躍,無論他是朋友還是新的商業夥伴。對於剛建立的友誼關係,「1」一般表示需要像前面提到的那樣,至少用三種交流方式鞏固友情。每次與人聯繫時,看看他們的名字旁邊簡單的筆記,提醒自己上次聯繫他們的時間和方式。

如果上個月給一位「1」級別的「准客戶」發了問候郵件,這個月就要打電話。然後把這個類別的人放在電話簿「最常聯繫」那一欄。這樣就能方便快捷地找到他們了。如果乘車時有空閒時間,瀏覽一下「最常聯繫」目錄,打幾個電話或者發幾條短信,問候一下最近沒有說過話的人。

標記「2」

標記為「2」的一類是要「再次聯繫」的人。他們要麼是隨和的熟人,要麼是比較了解的人。每個季度可以給他們打一個電話或者發一封郵件,同時要關注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更新的信息,了解他們的變化,找到能為他們提供幫忙的機會。與其他朋友一樣,可以在每年節假日或者生日那天給他們送一些節日賀卡。

標記「3」

標記為「3」的一類人是你還不熟悉的,因為時間和環境有限,無法有效地聯繫他們。這些人都只是見過面,以前辦其他事情的時候順便認識的。但是你希望和他們加強關係的人,這些人你可能要至少每年有一次直接方式來聯繫。因為不熟悉,所以太親密的行為是不合理的,可能寄一張賀卡、寫一封郵件,就會收到一些別樣的回應,說不定就能給自己帶來驚喜。

一個人的成功,85%歸功於他的人脈關係。書中的這些法則將徹底改變人們思考人脈的固有方式,通過持續地改變生活中看似不經意的行為,從而獲得更有價值的人脈關係。

別獨自用餐 導圖
別獨自用餐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