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相信直覺-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告訴我們做出重大決策往往是困難的,這時人們通常依賴直覺,做自己感覺對的事情,比如和誰約會、結婚,婚後住在哪裡,選擇做什麼讓自己在生活中獲得快樂。但是,如果我們的直覺從根本上是錯誤的呢?

在過去的10年中,學者們挖掘了大量的數據資料:來自數十萬份約會檔案的數據,揭示了令人驚訝的成功約會的策略;數以億計的稅務記錄數據,揭示了撫育孩子長大的適宜地點;數以百萬計的職業軌跡數據,解答了關於職業晉升的謎題。

基於這些數據和研究,這本書從婚姻、育兒、運動天賦、財富積累、創業、運氣、外貌、快樂、痛苦9個方面,闡述了數據分析與我們直覺相悖的結論。由此,作者得出一個結論:別相信直覺。這本書倡導用數據優化工作、生活,教你用數據思維獲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更好決策,逆轉你的人生。

如何獲取想要的生活

想要的獲得幸福的生活無非要從婚姻和育兒這兩大人生事件說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結婚生子,這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那麼對於婚姻和育兒,我們的直覺會起到什麼作用呢?

對於婚姻

什麼樣的另一半能讓我幸福呢?

加拿大的科學家薩曼莎·喬爾做過一項研究。她邀請了親密關係研究領域的85名專家,一同整理了一個包含一萬一千多對夫妻樣本的數據庫。這也是目前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夫妻數據庫。他們發現哪個因素最能影響一段感情的幸福程度呢?比如:外貌、職業、信仰、喜好。你的直覺告訴你,是哪一個?

數據告訴我們的是,這幾個人們平時最經常提起、最在意的因素,都不能預測一段感情的幸福程度。研究團隊還給這個發現起了個名字,叫「愛的第一定律」。這個定律告訴我們:那些我們覺得很重要的因素——比如相似程度、喜好,還有在相親市場上,人們爭相追逐的那些「閃亮特質」——比如高富帥、白富美,其實它們並不能給兩個人未來的感情生活帶來穩定和幸福。 那麼,什麼因素可以呢?我們假設,你正在和一位異性約會,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將來會不會幸福,可以問自己這麼三個問題:

第一,在遇見TA之前,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

第二,在遇見TA之前,我會經常感覺沮喪失落嗎?

第三,在遇見TA之前,我是一個心態積極的人嗎?

研究人員發現,對上面這三個問題回答「是」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更加幸福。

其實,這三個問題,跟你的另一半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跟你自己有關。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單身時就是幸福的,那麼在他建立親密關係後,也更可能是幸福的。

喬爾的研究團隊發現,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對方身上的一些特質,去判斷他是不是一個「幸福能力強」的人,能不能成為好的伴侶。

第一條是,對生活的滿意度。研究發現,那些對生活感到滿意的人,往往能更好地經營長期的親密關係。

第二條是,具有「安全型依戀」的特徵。有這類特徵的人願意信任別人,樂於表達自己的興趣和感情,並且更容易跟他人親密相處。

第三條是,盡責性。擁有盡責性的人一般很遵守紀律,效率高、有條理、靠得住。

第四條是,成長型心態。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只要堅持付出努力,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能不斷增長的。那麼在親密關係中,這類人也會願意通過自身努力,最終成長為更好的伴侶。

所以,總結來看,數據告訴我們,那些人們在相親的時候最先會去看的東西,比如長相、職業、學歷,等等,其實並不能預測一段關係未來的幸福程度。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還是一個人的性格特質。

對於育兒

怎麼更好地養育孩子。根據統計,僅僅是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父母就要面臨1750個大大小小的決定,之後的每一年,父母可能都要做出成百上千個跟孩子有關的決定。所以,很多父母都很焦慮,生怕自己的哪個決定沒有做對,就毀了孩子的一輩子。

那麼,數據能不能幫到父母們呢?這本書就給我們總結出了兩條,經過數據科學驗證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育兒經驗。

第一條,父母所做的絕大多數決定,對孩子未來發展其實影響都很小。很多權威數據研究表明,父母的培養對孩子長大後的壽命、健康狀況、學歷水平、工作收入,都影響很小。有經濟學家團隊發現,先天因素對孩子成年後收入產生的影響遠遠大於後天培養,大約是後天培養的影響的2.5倍。但是呢,父母自己的行為,還是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在宗教信仰、吸毒行為、酗酒行為、性行為這些方面。

所以,數據告訴我們的是,父母如果真想更好地培育孩子,與其絞盡腦汁去研究各種育兒方法,不如多花點時間去想,自己怎麼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第二條是,慎重選擇孩子成長時的居住地。父母的榜樣作用,會對孩子有很大影響。而類似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在居住地里接觸到的那些人,也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拉傑·切蒂,曾經用全美國納稅人的數據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是在美國超一線城市長大的,那麼他的未來收入會增加大約12%。而且居住的社區更重要。好的社區能更大幅地提升孩子未來的收入水平。作者根據多項數據研究估算出,在父母對孩子成長的總體影響中,成長地點帶來的影響占到超過25%,可以說是所有育兒決定中最重要的一個。

那麼,什麼樣的社區對孩子成長更有幫助呢?數據告訴我們,要重點看三個特徵:第一個,居民中大學畢業生的比例。第二個,雙親家庭的占比。第三個,是歸還人口普查表格的人員占比。

這三個比例,都是越高越好。你會發現,他們都跟這個社區的成年人有關。大學畢業,意味着他們更聰明、更有成就。雙親家庭,意味着他們生活穩定。願意配合人口普查,意味着他們熱心社會事務。而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這些成年人,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巨大的影響。還有研究發現,如果你想讓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名發明家,那麼在所有因素當中,影響最大的是,你們所在的社區里,發明家的比例。

為什麼身邊的成年人對孩子的影響會很大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孩子在青少年階段可能會總想着跟父母對着幹,但是對身邊的其他成年人就沒有什麼排斥。他們甚至會下意識地在身邊的成年人中尋找榜樣,去模仿他們。

所以,你可以儘量多帶孩子接觸一些優秀的成年人,讓那些你覺得可以作為榜樣的人,多多地出現在孩子的生活里。這樣也能給孩子模擬出一個優秀的社區環境,幫助他成長。

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

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讓生活變得更幸福呢?那些有錢人是如何變得有錢的呢?

數據告訴我們,純靠工資是很難成為富人的。美國的稅收數據研究員發現,在收入排名前0.1%的富人中,超過80%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意,只有不到20%的人的收入主要來自工資。這些靠工資致富的人,要麼是巨頭公司的CEO,要麼是頂級運動隊教練,要麼是著名廣播電台主持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致富的主要途徑,還是擁有自己的企業。

不過,並不是所有領域的企業都容易致富。美國勞工統計局跟蹤了在美國經營的企業的發展情況,發現,有幾類企業,平均壽命是最短的:唱片店、遊戲機廳、玩具和遊戲商店、書店,還有服裝店和化妝品店。研究人員把它們統稱為「迷人企業」,因為這些企業是年輕人經常會夢想去開的企業。不過顯然,也是最容易試水失敗的企業。

那麼,哪個行業最有可能讓人成為富人呢?作者分析了美國稅收數據研究員的數據和人口普查的公開數據。他用了這麼兩條標準,來篩選出那些最可能讓人致富的行業:

首先,這個行業要有至少1500名企業家收入排名進入了全美國的前0.1%;第二,這個行業要有至少10%的企業家收入排名進入了全美國的前0.1%。

作者總結出致富概率最高的六大行業分別是:房地產、投資、汽車經銷、獨立創意、市場研究,還有商品經銷。作者經過研究發現這六個行業的共同點更容易讓人致富。

關於致富

經濟學當中有一個著名的「零利潤定理」,就是:在一個行業中,價格競爭將會持續下去,直到利潤為零。或者說,只有當沒人能賺到足夠的利潤,價格競爭才會結束。現實中即使沒有這麼極端,但是這樣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作者曾經遇到一個出租車司機,司機說,25年前他就開始在這跑出租了。一開始收入不錯,但是後來,好多司機都來了,不少人要價比他低,把乘客都搶走了,他只好跟着降價。結果後來,他能賺到的就越來越少了。

在創業上更是這樣。作者說,任何想要創業的人都不應該小看零利潤定理的作用。許多人想通過創業致富,卻發現自己陷入了殘酷的價格競爭,最終只能勉強謀生。 而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六大行業,之所以能成為在美國致富概率最高的行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能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避免價格競爭,避免競爭對手不停地壓低價格,讓利潤最終趨於零。

比如,在美國的很多州,房地產經銷和汽車經銷受到嚴格的監管,比如,法律會禁止一些新公司經銷特定公司的汽車,禁止挨着的兩家汽車經銷商銷售同一品牌的汽車,等等。這就很大地削弱了價格競爭。

所以,要想致富,數據告訴我們的是,你應該在實踐任何一個致富想法之前,問自己這麼三個問題:

1.它能讓我有自己的企業嗎?

2.我的企業能避開無情的價格競爭嗎?

3.我的企業能避免被「贏家」吞掉嗎?

如果你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就找到了一條比較容易致富的道路。

關於創業

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很多人會說年輕人思想活泛,創業更容易跟上時代,更容易成功;外行人往往能發現行內人看不到的商機;失敗過越多次,會給你積累越多創業經驗優勢等等。但數據告訴我們,其實它們都不符合現實。

第一,年輕人優勢。比如,喬布斯在21歲時創辦了蘋果公司,蓋茨在19歲時創辦了微軟公司,扎克伯格在19歲時創建了臉書。比如,有人統計了出現在兩家著名商業雜誌中的所有「值得關注的企業家」,平均年齡是27歲。

但事實上,數據告訴我們,媒體的關注點,跟現實是有很大偏差的。有一個經濟學家團體分析了270萬個美國初創企業家的數據,發現,他們的平均年齡大約是42歲。中年人創業的次數可能沒有年輕人多,但是他們創業之後更容易成功。研究人員還發現,至少在60歲之前,企業創始人年齡越大,他的企業獲得成功的概率越大。

第二,局外人優勢。說的是,行業內的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能想到行業內以前奏效的方法,思路被束縛住了。反而是局外人更可能把思路打開,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數據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經濟學家團隊,他們分析了270萬個創業者數據發現,創業過程中有巨大的「內部人士優勢」。如果企業家之前在同一行業工作過,那麼他們在這個行業創業成功的概率大約是外行人的兩倍,而且,他們以前的工作經驗跟創業的關係越直接,優勢就越大。所以,在商業領域,深厚的經驗積累可不是什麼「知識的詛咒」,而是巨大的優勢。

第三,失敗者優勢。就是說,以前失敗過越多,之後的創業越容易成功。美國稅收數據研究員調查了美國的每家初創企業創始人,他們在創業前的工資水平,結果發現,那些創業之前在自己的行業里表現越優秀、工資越高的人,他們創業越容易成功。當企業創始人在創業前的收入進入他所在行業的前0.1%時,他們的創業成功率是最高的。

所以,數據告訴我們,容易創業成功的人,其實是那種典型的「中年精英」的形象:在自己的行業里深耕多年,積累了很多經驗和人脈,爬到山頂之後出來創業,靠着自己的過往積累把企業做起來。

別相信直覺 導圖
別相信直覺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