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專注—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我們身處在一個分心時代,而我們的注意力真的很有限。無論你如何努力,你都無法讓自己堅持不走神。而壓力、不良情緒和威脅會進一步影響注意力系統的發揮。其後果是,你已錯過了50%的人生。

好消息是:這不是你的問題。注意力研究最基本的發現是,人類的大腦生來就傾向於分心。真正可怕的不是分心,而是察覺不到自己分心,恍然大悟時才追悔莫及。其實你可以通過一套每天12分鐘的正念注意力訓練,重拾大腦的主控權,在分心時第一時間察覺並把注意力拉回來。這樣,你將能更高效地工作,更充分地體驗生活。

注意力的工作原理

注意力系統執行的是大腦最強大的功能,讓我們能閱讀文字、增長知識,也讓我們能夠在頭腦中回憶美好、想象未來。注意力能強化重要的事情,弱化令人分心的事情,於是我們才能深入思考、規劃和解決問題。

總之,注意力將每時每刻的顏色、味道、思想、記憶、情緒、決定和行動編織在一起,形成了生活的基本結構。那麼注意力目前在關注哪些事情?它屏蔽了什麼?這對你的生活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注意力系統的構成

第一,定向系統,作者給稱他為「手電筒」。你把這個手電筒的光束指向哪裡,哪裡的信息就會被照亮,而其他地方的信息就會被屏蔽掉。你可以選擇把手電筒指向外部環境,也可以向內指向你自己的思想、情緒、回憶、身體感覺等等。

第二,警覺系統,作者稱其為「泛光燈」。和手電筒相反,泛光燈是發散而寬泛的。當你處於警惕狀態時,泛光燈就會打開,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你能隨時作出反應,把注意力迅速投向任何方向。

第三,執行功能,它正式的名字是「中央執行系統」,它的作用是指導、監督和管理我們的行為。執行功能,就是我們讓行為匹配目標,確保目標能按時完成。

注意力的工作方式,就是在需要專注時專注,在需要留意時留意,在需要規劃和管理行為時規劃和管理行為。但是注意力系統不是無堅不摧的,它會受到破壞。有三種因素會破壞我們的注意力,分別是壓力、不良情緒和威脅。

破壞因素

適度的良性壓力會給人動力,但當壓力強度超過一個臨界點時,它就會開始侵蝕你的注意力。如果你長時間承受過大的壓力,你就會陷入注意力下降的惡性循環。

不良情緒也是如此,當你不安、難過的時候,大腦被負面情緒填滿,你自然也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事。而當你感覺受到威脅時,你會難以專注於手頭的任務,也沒法完成任何目標和計劃。因為當大腦感覺受到威脅時,注意力會被重新配置,任何與威脅相關的事情都會立馬占據注意力。

認知「暗物質」

科學家把走神稱為認知「暗物質」,因為它一直存在,但不可見。這類大腦活動屬於無意識的思維,是一種讓你的思想遠離正在處理的工作的思維,也因此被稱為「任務無關思維」。但任務無關思維會帶來一定成本,走神就會帶來三大問題。

首先,你走神的時候,會經歷「感知脫節」。你的感知會和周圍環境脫節,你的手電筒照射的是你頭腦中的胡思亂想,周圍的世界就會被調暗。

第二個,你會犯錯,因為你感知和處理周圍環境的能力受損了。研究發現,一個人一天中走神的時間所占比例驚人地高,有50%。也就是說,你一天中所做的任何事情,你真正專心的概率只有一半,另一半的時間你都在走神。

第三,壓力。每次你走神,回過神來之後,你都會有點負面情緒。可能是煩躁,也可能是愧疚。這也被稱為「重新進入」成本,是回到現在、重新專注於任務的成本。走神後,需要重新集中注意力。那麼,你走神越多,重新進入成本不斷累積,它對情緒和壓力水平的影響就越大。

總之,當你需要專注完成任務時,大腦的走神會對你造成負面的影響。你會錯過一些事情,你會犯錯,你的情緒也會惡化。面對不受意識控制的走神,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着意識到自己在走神。這就是正念練習。

首先,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坐好,上半身要坐直,肩膀向後拉,挺胸。雙手放在扶手,或者放在腿上。閉上眼睛,呼吸,不要深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節奏就好。你要關注與呼吸相關的感受,包括空氣進出鼻孔的涼意,肺葉填滿胸膛的感覺,肚子的起伏感。

從中選擇一個你感受最明顯的身體區域,在這次練習接下來的時間裡專注於此,把手電筒投向這裡。接下來,關注手電筒被拉開的時刻。它可能是手機消息提醒,可能是你腦海中突然浮現的記憶,可能是一段旋律,也可能是一段突然的想象。無論如何,當你注意到手電筒被拉開時,你要把它拉回來,重新指向呼吸。

如何決定記憶力

我們都有一種感覺,面對過量的信息,感覺自己的記性不夠,總是記不住。但事實是,真正稀缺的並不是記憶力,而是注意力。假如把大腦看成計算機,記憶力就相當於硬盤,是存儲信息的地方,空間很大;而注意力就像內存,是運行程序,也就是思考的地方,空間很有限。信息過載的本質,不是記憶力不足,而是注意力稀缺。

工作記憶

那麼注意力如何決定了我們的記憶。記憶分為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工作記憶,是暫時儲存當前工作所需信息的頭腦空間,比如,回覆郵件、編寫PPT等。

工作記憶是長期記憶的入口,信息、經歷和感受由此寫入長期記憶;當你想要檢索長期記憶中的某件事情時,也要先把它「下載」到工作記憶中,以便快速訪問。

工作記憶對於社交和溝通也非常重要,你的想法、情緒和感受也寫在白板上,它能幫助我們進行情緒管理,方法有轉移注意力、關注其他事情等等。

有研究者發現,人們管理情緒的能力和工作記憶的容量之間有相關性。工作記憶容量較低的人,較難控制自己,容易表達情緒;而工作記憶容量較高的人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反應,他們也能把自己的目標更強烈地記在工作記憶里。比如我現在的目標就是控制情緒,達到交流的最終目的。我們都是依靠工作記憶連續不斷地更新目標,做出決策和行動。所以,工作記憶對於溝通、社交、情緒管理、實現目標都非常重要。

缺陷

工作記憶是有限的。在工作記憶中,我們只能做大概20秒的信息回顧。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整理信息,決定怎樣處理這些信息,而這個過程也決定了信息將以何種方式被大腦存儲。在談話中,如果說話者在20秒之內還沒說清楚自己的意圖,大腦就會停止處理對方此前最開始說的內容,轉而處理最近這20秒之內接收到的信息。

當你試圖記憶的東西太多,超過了工作記憶的額度,就會出現一種我們常見的現象——斷片。比如,剛剛還想着要拿水杯,一轉眼就忘了要幹嘛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在?

一種假設是,我們在無意識中走神了,手電筒被拉走後,之前盤算的事情突然消失了。所以,當我們受到來自外部或內部的干擾時,它們進入工作記憶後,就會把之前的內容覆蓋掉。所以注意力和我們的工作記憶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平穩地完成我們的目標。而正念訓練可以改善工作記憶。

第一步,舒適地坐着,關注呼吸的身體感受,區別在於,當手電筒的光束移開時,你不是立馬把它拉回來,而是暫停一下,觀察它去了哪裡。然後,確定現在的干擾是什麼,是思想、情緒還是感受?確定好干擾類型後,再回到你的呼吸上來。重複這一步驟,每次你注意到自己走神時,就給走神的內容貼個標籤。通過這個練習,你能知道自己走神時常常在想什麼。

當你在播放當下時,如果你這時按下錄音鍵,把工作記憶里的某段經歷進行編碼,就形成了長期記憶。記憶的形成始於當前時刻,你不能稍後再回來,你只能在當下使用注意力。意識到這一點,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記憶力如何決定感知和決策

我們注意到的事情被寫入工作記憶,然後被選擇性編碼,成為長期記憶。這些長期記憶,會成為大腦進行模擬的原材料。我們的大腦是不可思議的虛擬現實機器,我們一直在大腦中模擬世界,想象未來,以便進行規劃、制定策略、做好準備。

我們的大腦一直在編故事,如果領導突然交給我一個我不想做的工作,我該怎麼拒絕他?我們在頭腦中想象各種情況,各種可能的答案,包括人物、情節甚至對話。大腦模擬是一種極其強大且有用的能力,它能讓我們把自己投射到過去、未來甚至他人的頭腦中,體會自己在各種選項下的感受,創建生動的虛擬現實,來指導決策。但問題在於,大腦的模擬現實能力是一把雙刃劍。

模擬模式

首先,如果你總是在大腦里模擬一些消極、緊張或危險的場景,那麼這種模擬會影響你的情緒,占據你的注意力和工作記憶。這種不良的重複思維,是包括抑鬱、焦慮和PTSD在內的許多疾病的特徵之一。

其次,你的模擬可能與現實不符。當你在大腦中進行模擬時,你會和身邊的真實環境脫節,它會抑制那些和你的模擬不符的信息,限制你的感知。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忽略了客觀現實。

比如,2004年的時候,一隊在阿富汗的美國士兵收到情報,稱一大群塔利班武裝人員聚集在附近的山上。中校收到了該地的圖像,確認了是敵方營地,批准了轟炸行動。在發布轟炸命令之前,中校派了一隊偵察兵去親眼看看那座營地。偵察兵匯報:沒有任何異狀。正當中校要發動地面進攻時,偵察兵的通信突然響起:「等一下,等一下!這個人沒有武器,重複一遍,他沒有武器!」情報是錯誤的,所謂的「敵方營地」,其實只是一個部落的冬季營地,帳篷里是一戶戶普通人家,和塔利班沒有任何關係。

這個故事中的證實性偏差,差點讓整個部落的人喪命。當人們只去看他們期望看到的事情,忽略和他們預期不符的信息時,就會出現證實性偏差。上山的偵察兵們期望看到塔利班營地,於是他們最初就真的「看到了」塔利班營地。好在,還有一個偵察兵看到了真實的細節。

正念模式

我們要有從模擬模式切換到正念模式的能力,這能讓我們從想象和情緒中脫身出來,睜開眼睛看到周圍的真實情況,而不是沉溺在大腦創造的虛擬現實之中。我們處於一個極具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需要有切換到正念模式的能力,至少在幾分鐘的時間裡丟棄故事,集中注意力和認知力,觀察局面,解決現實的問題。

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先知道你有故事,無論你要處理什麼局面,在開始時你都會持有某種預期,第一步就是儘量意識和注意到這一點。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丟棄故事,保持「播放」狀態,提醒自己,思想不是事實,你的任何想法、預測,都只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事情不一定會像你想的那樣發展,沉浸在消極的回憶或想象中是多餘的行為。

作者認為,更好地規劃未來的關鍵,是充分地投入當下,觀察周圍的環境,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集中注意力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在必要時脫離專注,並且指導自己如何專注、何時專注、對什麼專注。也就是說,你要注意你的注意力,這被稱為「元意識」。

仿佛你脫離了自己的身體,在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注意力在哪。你要問自己,你在注意什麼,你在感受什麼,你在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

書里給出的練習,思想河流。首先,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上。拓寬意識,把你的頭腦想象成一條河流,你站在河岸上,觀察河水流過。想象你的思想、回憶、感覺和情緒在你面前流過,不要參與其中、不要分辨自己是不是在走神,只需要讓它們流過即可。把你的呼吸,想象成流水中的巨石,你的注意力就停在這塊石頭上。

反覆實驗後,作者給出的訓練的最低必要劑量,是四個星期,每星期五天,每天12分鐘。正念練習,是指導我們在高壓力、令人不安的局面下專注當下。它能幫助你提高忍耐痛苦的能力、管理情緒的能力和自我恢復的能力。它不僅能提高你的注意力和工作記憶的容量,還能增強你應對未來的信心。

刻意專注 導圖
刻意專注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