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領導力-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的作者是丹尼斯·珀金斯和吉莉安·墨菲。其中,丹尼斯·珀金斯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擔任過海軍連長、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老師和美國知名領導力諮詢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長期致力於增進個人與團隊在逆境和不確定性中的領導力研究,先後對南極探險、攀登珠峰、登月計劃等等那些挑戰人類極限活動的團隊進行了調查,從中研究危機領導力的運作情況。

《危機領導力:領導團隊解決危機的十種方法》介紹的是悉尼至霍巴特帆船賽被譽為航海界的「巔峰征程」。在這項重量級航海賽中,各路英雄爭鋒角逐。其中,一支業餘水手組成的隊伍「午夜漫遊者」憑藉他們毫不起眼的裝備取得了比賽的勝利,被載入史冊。作者通過對「午夜漫遊者」號勝利經驗的潛心研究,析取出十種團隊建設和領導力方面的方法,從而助力團隊在逆境中生存,在劣勢中發展。那些努力存活、期望改進、打算在競爭中勝出的企業和團隊將會發現這些策略非常有用。


危機準備

我們知道,危機無處不在,如果在危機來臨前你沒有做好應對準備,那麼危機就可能會演變成災難。在1998年的悉尼至霍巴特帆船賽中,一開始參賽的船只有115艘。比賽過程中,由於惡劣的氣象條件導致的狂風暴雨和滔天巨浪,使得5艘參賽船沉沒,7艘被遺棄,大批船隻中途棄賽,最後只有44艘船到達終點,而午夜漫步者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午夜漫步者號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與賽前的危機準備工作是分不開的。

米克斯·貝恩思科說:我只能用一絲不苟來形容我們的準備工作。我覺得充分的準備是我們能在1998年霍巴特帆船賽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我們能夠連勝的關鍵因素。

危機狀態下的團隊,每個成員都不是局外人,如果他們沒有高效團隊意識,再強的個人能力、再好的戰術戰略、再完美的規章制度,也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在這場帆船賽中,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也參加了比賽。他打造了似乎堅不可摧的「莎揚娜拉」號,還高價僱傭了號稱「地球上最專業的水手」作為團隊成員,併購買了昂貴的私人天氣預報服務。但最終在巨大的風浪面前不得不選擇掉頭返航,退出比賽。而什麼都沒有的漫步者號在很多帆船比賽中屢創佳績。為什麼?其實就在於午夜漫步者號注重打造的是明星團隊,而不是明星個人。如何打造明星團隊呢?

找對人

在團隊招募初期,篩選出那些意志堅定的成員,找出能做事的人。作者採用了一種稱為「實際工作預覽」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指企業在招聘過程中,以一種誠實、公開的態度向前來應聘的人展示招聘信息。也就是要讓應聘者知道自己即將面臨的工作狀態和可能遇到的難題。只有那些具有堅定信念,能夠接受犧牲、奉獻的人,才是合適的人員。即便是有合適的團隊合作策略,隊伍里如果有能力欠缺的或者缺乏動力的人,團隊也無法發揮最高水平。對每個團隊組織來說,選對人、用對人是成大事的關鍵。

用對地兒

也就是說,要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在這個午夜漫步者號的團隊裡,喬諾在船頭髮揮出色,鮑勃是個專家級的領航員,其他人也都有各自的絕活,他們的工作都像齒輪一樣準確地嚙合在一起,整個團隊運作起來就像是一個人,從而迸發出強大的執行力。要達到這種效果,最根本的就是讓每個團隊成員都有適合自己的崗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長處。因此,對企業領導者來說,選對人體現了選人的智慧,用對地兒則體現了管理的藝術。

扁平化管理

作者認為,明星團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扁平化管理,讓所有人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就像漫步者號船長所說:「所有7名船員都可以感覺到自己是這個團隊的一分子,他們要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如果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那就直接說出來。」在這樣的團隊裡,每個人的等級和地位幾乎沒有差別,任何人都沒有特權,也沒有例外,更沒有攀比和抱怨,所有人都在同甘共苦。每個人不僅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長處,同時還會主動補位,自發自願地做一些分外的事情。正是這種平等的氛圍,凝聚了團隊強大的動力。

危機總是不期而來,所以要在這之前儘量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午夜漫步者號的經驗就是:準備、準備、再準備,不給失敗留下任何藉口。在賽前準備階段,成員們會系統地評估包括船隻、隊伍和策略在內的方方面面,確保複雜系統的每個環節都運轉正常,能夠發揮出最佳實力。評估的方法就是「清單管理」。

他們創建了一個團隊檢查清單,將所有內容全部進行梳理,逐條對照檢查,確保船上沒有紕漏。除了裝備準備,團隊合作也是準備的重點。他們會在相對安全的區域進行一些基礎科目訓練,比如練習縮緊帆船主帆。這是一項用繩子收緊船帆底部,減少船帆在大風中的受力面積的簡單工作,並沒有太多技術性,在很多人看來幾乎就是多此一舉。但是漫步者號不斷重複練習,直到筋疲力盡,以確保這一項工作程序成為頭腦中的固定模式。這些準備工作看似簡單而且枯燥,但卻讓隊員們學會了在各種條件下都能無間地合作。

危機應對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但是,無論怎樣預防,危機總會發生,這時對團隊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力求快速反應。態勢感知、保持溝通、團隊合作以及60°理論,都是漫步者號應對危機的有效方法。

態勢感知

態勢感知最初是一個軍事領域常用的術語,是指在空戰中,飛行員需要了解周圍發生的所有事情,進行決策。飛行員不但要知道敵機的位置,預測他們的下一步行動,還要知道自己戰機的高度、速度以及地面或其他飛機傳送的消息。這個術語後來被擴展到軍事以外的其他領域,適用於其他有複雜任務的場合。

態勢感知不是簡單地獲取信息,而是全面收集關鍵的信息,分析數據、了解含義,然後再根據分析結果行動。在比賽中,漫步者號團隊就進行了非常多的態勢感知工作。他們敏感地感知着周圍發生的所有事情,包括浪頭的高度和前進方向、風速以及其他船隻的遭遇,並以此為依據進行決策。讓團隊具備出色的態勢感知能力,是他們在危機中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保持溝通

在很多團隊組織中,有些團隊成員總能夠提前掌握某些信息,知道即將有變化發生,有些人會及時地通知其他隊員,而有些人卻不會主動通知。這種不順暢的溝通,對於應對危機是極其不利的。在面臨危機時,漫步者號的扁平化管理就很有優勢了,每個成員都會展現出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與其他成員及時交換信息。甲板上的人看到即將到來的大浪,大聲呼喊並採用約定好的敲打船艙壁方式,提醒甲板下面的船員做好應對準備。同時,船艙中的隊員掌握了天氣、其他船隻等等信息,也會行動起來,將這些信息及時傳遞給甲板上的人。只有這樣,團隊中的每個人才能看到危機的全貌,為決策提供建議。

當組織遭遇危機的時候,僅僅憑藉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扛起這麼重的負擔的。危機中的團隊需要利用每個成員的力量來共同分擔重任。對領導者來說,要懂得放手。在風暴中開船,需要專注的注意力和強大的毅力,而這很快就會讓人精疲力竭。面對這種情況,舵手愛德就會及時地放手給團隊其他人,並採取輪班的方式共同掌舵,每小時輪換一次,從而避免因為掌舵者睏倦而使團隊陷入險境。這種分布式的領導力策略非常有效,能夠讓正式的領導者卸下重擔,讓團隊來共擔。對那些想要取得好成績的團隊來說,這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巧。

60°理論

以60°角航行,是「漫步者」號在巴斯海峽中遭遇巨浪時,舵手愛德不斷重複的一句話。他讓船和迎面襲來的巨浪保持60°的角度前進。為什麼是60°呢?以0°航行就是正對着波浪開,而以90°航行則是讓船舷與襲來的浪保持平行。正對着海浪開的危險在於,船可能會上下顛簸,甚至被海浪扔回去,導致在波浪底部傾覆。而以90°航行的話,就可能被海浪從側面推翻。而當船隻以60°角前進時,既避免了傾覆,又能保持前進姿態。

當我們用這個60°理論比喻團隊時,指的就是在面臨那些非常困難的任務時,團隊應該在保持前進動作的同時,避免直接處理。這其實也是一種發散思維,從側面迂迴解決問題的思路。有些時候與危機硬碰硬並不是最好的選擇,適當調整策略,也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快速恢復

危機帶來的破壞性是無法估量的,對於團隊來說,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迅速從失敗中走出來。能夠從容應對危機的團隊的特點之一,就是掌握快速恢復的藝術。

在1998年的帆船賽中,午夜漫步者號在經歷十多層樓高的巨浪襲擊之後,受到了重創:甲板下的一切物品都濕透了,電子設備壞掉了,GPS也不工作了,無線電時斷時續,也沒有任何導航設備,連桅杆上的風速計也被刮掉了。多數船員還在暈船、嘔吐,而且由於眼睛一直受到浪花的衝擊,他們的視線也變得模糊起來,船員們的體力和精力達到了極限。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漫步者號的船員們依然奮力逆流而上,經過3天16個小時奮戰,最終在12月30日早上衝過了終點線。

在經歷了如此嚴重的打擊之後,午夜漫步者是怎樣快速恢復的呢?作者認為,正是壓力之下的決心和創造力,可以讓團隊變得堅不可摧。危機中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產生放棄的念頭,但是成功的團隊能夠始終堅信,問題和挫折是前進道路上所必須經歷的,只要不放棄,一定可以堅持下去。當然,這種堅持並不是盲目地堅持,是建立在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的基礎之上的。在做決定的時候,需要使用我們前面說過的態勢感知能力,拓寬視野,權衡利弊,充分討論每種可能,考慮可能出現差錯的地方。但是,一旦做出決定,就要把分歧拋在腦後,收縮視野,專注於最終的抉擇。午夜漫步者號採取的專注方式是使用「管狀視野」。

管狀視野

管狀視野是一個醫學上的名詞,是眼部出現青光眼疾病時的一種症狀。在這裡,作者使用管狀視野來表達聚焦的意思。遭遇打擊之後,當午夜漫步者號的船員在執行繼續比賽決策的時候,都專注於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有的專注於船員管理事務;有的專注於指正船的前進方向。在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共同努力之下,午夜漫步者號得以快速恢復,並保持了高效狀態。

那麼,怎樣才能讓團隊具備這種能力呢?作者指出,最好的團隊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從概念上說,打造一個學習型團隊的步驟相對比較直接。團隊需要做三件關鍵的事情。他們需要:行動,反思行動的後果,然後弄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幫助團隊改進今後的表現。在一個較大的組織中,單個團隊還需要傳播自己的想法與理念,幫助其他團隊。對於具體的實踐,作者提出了「工合」概念。

工合文化

工合」]這一表達通常會讓腦海中出現一個人的形象——或者是一名橄欖球運動員,也可能是一名士兵——以不可阻擋的激情衝鋒在前,但這個詞的原意卻與這幅約定俗成的畫面完全不同。最初這是中文「工業合作社」的縮寫,「工合」這個詞被一些美國人翻譯成「一起工作」或者「和諧地工作」。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是海軍陸戰隊軍官伊萬斯·卡爾森。

1937年到1938年間,卡爾森在與中國抗戰部隊一同戰鬥的時候聽說了這個詞,主要用來表達中國士兵的戰鬥激情和合作精神,這種理念的核心,就是團隊的每個人都能直言不諱,用團隊的方式進行學習,對某個問題採取公開平等的方式進行討論,並加以解決。無論是工作的難題、操作的錯誤還是個人問題,只要能夠給團隊造成影響,就進行公開討論並記錄下來,在下次比賽的時候加以改進。簡單說,工合的核心原則,就是公開平等地討論怎樣解決問題,這也是獲勝團隊的重要特點。

危機領導力 導圖
危機領導力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