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基斯·約翰斯通,英國戲劇家,被稱為即興戲劇之父。同時,約翰斯通也是歐洲第一個即興劇團,戲劇機器的創始人。後來,他還創立了即興戲劇界最著名的劇團之一,松駝鹿劇團。

約翰斯通認為,我們之所以缺乏創造力,不是因為存量不足。而是因為,你被存量給限制住了。過去接受到的教育、讀過的書、從別人那學到的經驗,這些東西,就像在你的思維里,築起了一堵牆,把創造力的天性給困住了。釋放創造力的關鍵,就是要拆除這堵牆,釋放天性。讓一個成年人,忘記後天的條條框框,回歸到一個孩子的狀態。


教育的本質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覺得教育的本質,就是接收知識。一個人一生中接受的所有教育,每個階段,都會加上一點知識。你接收到的知識越多,你接受到的教育就越成功。而且,從這個角度看,老師也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好老師給的東西多一點,而不那麼好的老師呢,教的少一點。但是,約翰斯通認為,這個觀點根本就不對。因為它會讓我們忽略了,教育其實也可能是一個破壞性的過程。

比如,他自己小時候很聰明。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有一段時間,他的成績突然滑落到班級最差。班主任就開始否定他。就連他偶爾努力考到第一的時候,這個老師都會說,約翰斯通配不上這個成績,他把本應屬於別人的榮譽給搶走了。以至於後來,他都沒心思上課。即使能學好的科目,也不願意去學。作者認為,假如教育壓抑了孩子天性,打擊了孩子的自信。那帶來的結果,就是孩子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

但是,假如是一個好老師,能夠鼓勵孩子開發自己的稟賦,解放自己的天性。那麼,孩子的收穫,會遠遠大於接受到的知識本身。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激發一個學生的熱情,開啟他的天賦。

約翰斯通自己就遇到過這麼一位老師,他叫斯特林。也是對約翰斯通影響最大的人。有一回,他問斯特林,假如一個孩子從來沒畫過樹,怎麼讓他畫好呢?斯特林說,讓他去觀察這棵樹。還畫不好,就讓他去摸。再畫不好,就讓他去爬樹。約翰斯通又問,假如還是不行呢?斯特林說,那就不要讓他畫,讓他去雕塑一棵樹好了。這段話想說的是,每個孩子的天賦不一樣,並不是每件事都有唯一的正確答案。這個世界上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失敗的老師。沒發現天賦,說明你沒教好。斯特林還建議約翰斯通去看咱們中國的《道德經》。尤其是其中兩句,叫,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套理念後來也成為約翰斯通教育體系的核心。

那麼,到底該怎麼激發一個孩子的天賦呢?尤其是對那些曾經受到過打擊,對學習已經喪失信心的學生來說,應該怎麼辦呢?約翰斯通認為,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好好學習,而是不能好好學習。因為一旦成為差生,那麼,他就很可能會一直抱着這個標籤,就會被孤立,為了擺脫這種情況,他就會跟差生一起玩,只要這個學生表現出學習的熱情,其他差生就會諷刺他,排擠他。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很難打破。

把事情做好的壓力轉移給孩子

比如,約翰斯通早年在學校當過老師。而且帶的是全校的放牛班,課堂上特別亂。有一次,約翰斯通想了個辦法。他帶着一副畫,和一個打字機去教室。跟學生說,看着這幅畫,你們聯想到什麼,就說出來,我會把你們說的話,一字不落的打出來。而在打字的時候,不管學生說的多荒誕,或者有發音拼寫錯誤,他都照樣打出來。結果,當這些學生發現他打錯字,或者覺得自己沒有表達清楚的時候,會主動糾正。他們捍衛自己觀點的決心,要比想象中大得多。最後,這堂課一直上了幾個小時。約翰斯通還得強迫大家,中間出去休息一會。

如果老師只是把知識告訴給學生,那麼,這個行為的主體是老師,壓力也在老師身上。學生們承受的,其實是做錯事時的恐懼。而不是真正想把事情做好的壓力。但是,假如把教育變成激發,變成開啟天賦。那麼,這個壓力就會自動轉移到學生身上。當然,光有驅動還不夠。你還得讓孩子們卸下壓力。也就是,在你教學的時候,要讓他們感受不到失敗的恐懼。這就需要第二辦法了。

切換情緒基調

什麼叫切換情緒基調?比如,你拍了自己的孩子一下。孩子回頭看你。假如你一臉嚴肅,他就會認為,你是在懲罰他。他就會感覺壓力很大。但是,假如你一副開玩笑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你是在開玩笑。他也會一起笑。同樣一個行為,情緒基調不同,效果也截然相反。同樣,在上課時,你也可以通過設計,來切換課堂的情緒基調。

比如,約翰斯通的教室門前,有一個硬紙板做的通道。學生們每次都要鑽過這個通道。這其實是想讓學生們覺得,這裡不是刻板的教室,而是一個冒險的冰屋。學生們越是忘記自己在學習,就越會忽略考試失敗的恐懼,學習效果就越好。

約翰斯通的認為,只有讓孩子們以遊戲的心態來學習,有及時的反饋,就能激發孩子的熱情。


怎麼訓練即興表演能力

約翰斯通在書中介紹了很多方法,但是在這套訓練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姿態訓練。英國皇家戲劇學院,還專門把約翰斯通的姿態訓練,納入到訓練體系當中。

姿態訓練

什麼叫姿態?簡單說,就是你的心氣兒。假如你心氣兒高,壓着別人,顯着比別人高一點。這就叫高姿態。反過來,就叫低姿態。約翰斯通認為,絕對的平等姿態,幾乎是不存在的。我們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肯定會有意無意的抬高,或者放低姿態。而姿態這個東西,也是所有戲劇的核心。

比如,喜劇。約翰斯通認為,喜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輸掉了姿態,且不值得同情。比如地主家的傻兒子,走路摔了一跤。這就有喜劇效果。因為他輸了姿態,而且不讓人同情。假如是個盲人,大家就會覺得,好慘。讓人同情,這就不是喜劇了。悲劇也是一個高姿態的個體,被所在的群體驅逐。 再比如,超級聰明的狼可能已經發明了這種戲劇形式,而狼一般的俄狄浦斯在任何時候都處於高姿態。即使當他被帶入荒野時,他也不會哀號,甚至還會翹起尾巴。如果他以低姿態行動、說話,觀眾就得不到必要的宣洩。結局就不是悲慘的,而是可憐的。即使是將被處死的犯人也期待有個「好結局」,也就是說,他們會表現出很高的姿態。總之,所有的戲劇張力,它的前提都是姿態。假如你心裡一直繃着這根弦,並且有意識的切換姿態,就會出現戲劇效果。

過去我們都覺得,即興表演,你得先想到情節、台詞。但是,約翰斯通認為,當你開始想這些之前,姿態是首要的。只要你能運用好姿態,後面的情節,會自然而然的發生。靈感自己就出現了。而且這個姿態練習,不受空間的限制,演員可以隨時做。

比如,每當你走進一間房間,像教室、辦公室、電影院,你都可以在進門之前,先想象自己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進入。然後周圍的人會把你當成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再比如,在平時跟人聊天的時候,你可以有意識的識別別人的姿態。看看別人的溝通習慣什麼樣。時間長了,姿態意識就會越來越強。

當然了,我們可能覺得即便姿態我們把握的再好,如果沒有好的內容也是於事無補。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就要說到第二個方法啦,那就是習慣性的說是。

習慣性說是

也就是說,不管對方說什麼,你都先接納。然後再做出進一步的反應。但是在很多時候都是當別人說完之後,都會習慣性的說,不是。為什麼呢?約翰斯通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心裡,其實都有一個強烈的意圖,就是想證明,自己很聰明。怎麼證明?很明顯,別人說什麼你都點頭,這不行。只有別人說什麼你都否定。這才顯得你更高明。而且更重要的是,接受別人的說法,很多時候意味着,你要否定自己的一部分想法。但是,假如處處說不。你就相當於保護了自己的固有觀念。別人的想法就沒有辦法左右你的想法。

這時你會覺得,我的意識領地很安全,誰都別想進來。你會覺得特別有安全感。但是這也意味着,你會錯過大量的信息,也屏蔽了外面的機會。也就是說,能夠接受別人的觀點。不僅能讓我們保持一個開放的姿態,充分發現機會。它也是一種勇氣的表現。它能開啟別人的溝通意願。而別人說的話,又能作為你的階梯,進一步激發你的靈感。

比如,約翰斯通的訓練中,有一個即興表演。說的是,一個病人去找醫生。那麼,怎麼確保這齣戲有意思呢?顯然,假如總是說不,這天就被聊死了。比如,醫生說,你怎麼了?病人說,腿疼。醫生說,得截肢。病人說,不行,怕疼。這還怎麼往下聊?但是,假如都說好呢?醫生說,得截肢。病人,行,但是,你上次不是已經截過一次了嗎?我的腿已經被換成木腿了。醫生再說,那就是木腿出了問題,生蟲了,還得截,不然傳染。這時,病人一時慌張,木腿碰倒了椅子。然後病人說,晚了,截肢也來不及了,已經傳染給椅子了。

當我們按照說是的方法進行一下加工,劇情就會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

半睡半醒訓練注意力

約翰斯通會故意訓練自己,讓自己在半夢半醒的時候,保持注意力,去觀察這個狀態下,浮現在眼前的景象。用約翰斯通的話就是,這會把你帶去,從未夢過的地方。

基斯·約翰斯通,說:

關於教育:

「鈍化不是年齡的必然結果,而是教育的結果。」

「藝術家是那些天生無法滿足老師要求的人。」

關於姿態:

「每一個變化和動作都意味着一種姿態,任何行動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真的『沒有動機』。」

「我們是一種等級分明的動物,這件事影響着我們行為中蕞微小的細節。」

關於靈感:

「靈感不是智力上的,你不必力求完美。」

「不要提前準備,不要做到蕞好。直白點!正常點!」

約翰斯通提出了上百種實用的技巧,通過下意識地捕捉潛意識來鼓勵自發性和獨創性,但本書真正的有趣之處還是在於老師的智慧。書中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取之不盡,它們都可以幫助你解凍已經僵化的想象力。

即興導圖
即興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