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母愛-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作者Lee Nam-ook(李南玉)家庭諮詢大師,被公認為韓國家庭諮詢的最高權威者。她在德國奧登堡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德國作為家庭心理諮詢專家,負責家庭矛盾的協調與解決工作。

從2004年開始,她回到韓國工作,積極宣傳家庭治療以及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的重要性,並推廣了「家庭心理學」的治療過程。她30年來共進行了3萬多次諮詢,目前擔任德國費希塔大學的教授,韓國心理諮詢學研究生院與大學的教授,也是現任首爾夫婦家庭治療研究所所長。

我們普遍認為,母愛是偉大的,是最美麗的。但對於一些人來說,母愛意味着束縛、壓抑和窒息。媽媽不再是釋放情緒的心靈棲息地,而成了枷鎖和羈絆。

有的媽媽願意為子女傾盡所有,但是孩子因為這份沉重的愛寸步難行;有的媽媽無視家人的所有需求,但是孩子因為這份愛的缺失心牆高築;有的媽媽將子女當作夫妻關係的籌碼,但是孩子卻淪為了這段三角關係的犧牲品;有的媽媽對子女有選擇、有區別地愛,但是被偏愛的孩子和被忽略的孩子卻受到同樣的傷害。心緒如果層層堆積,心門終將緩緩關閉。

本書中,作者基於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諮詢經驗,深入講述了各種心理輔導案例,重新審視了創傷的意義,給黑暗中踽踽前行的來訪者帶去一絲光明。作者認為,實現認知和信念的轉變才是避免家庭傷害代代延續的方法。希望每一個讀完此書的人都能鼓起勇氣去重新挖掘內心深藏的苦楚,都能與兒時曾極力想要擁抱的媽媽重逢,都能擁有踏上人生新征程的無窮力量。

認識依戀理論

媽媽是生命的起點,當孩子一出生時,對媽媽的依戀就已經開始。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媽媽的愛是溫暖的,偉大的;但是對於另外一些孩子來說,媽媽的愛是對自己的枷鎖,是有壓力的。

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與媽媽無法和平相處,總是不停地吵架,相處起來非常痛苦。這是為什麼呢?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戀關係有問題。

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是一種能夠解釋親子關係的重要理論。精神分析專家及精神科醫生約翰·鮑爾比教授首次提出「依戀理論」,並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將母子依戀關係的形成視為人類本能的活動。

人一出生,最先會與媽媽建立關係,孩子總會先天地認為與媽媽的關係更親近。嬰兒剛出生沒有任何的生存技能,因此會通過與媽媽建立關係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在依戀關係的初期,倘若孩子的訴求能夠得到充分恰當的滿足,那麼孩子就會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他人即周圍的環境。

書中提到一個詞叫做「分化」。說的是媽媽和孩子是相互的,如果媽媽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總是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品,無法完成與孩子的分化,那麼後果是很嚴重的。

我們知道,孩子沒出生之前與母親是一體的,當孩子出生以後會與母體分離,這個分離的過程就是一個分化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等到孩子上大學,甚至結婚、工作以後,媽媽才能慢慢地覺得這是另外一個人,他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但是如果一個媽媽始終完成不了分化的過程,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對待,這看起來很感人,但後果相當恐怖。

而孩子與媽媽的依戀關係就是當孩子剛剛出生,從母體中分離出來以後,他就會啼哭,這是孩子唯一的武器。他在哭泣中會產生三個信號,會形成三種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通過放聲啼哭表達自己的訴求,接收到第一個信號就是「身邊有人在幫我」,這會產生一種模式,讓孩子認為周圍這個世界是有幫助、可依靠的,這能帶來安全感。

其次,是「僅憑我哭的能力,可以讓世界為我轉動」,有人願意聽指揮,願意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它會給孩子帶來自尊和自信。

最後,是「原來關係是這麼美妙」。人和人之間可以產生關係,這個關係是安全的,是美妙的,是不可捉摸的。這些積極的定義就成為孩子對於依戀關係的最初印象。接收信號的這個過程也就是安全型依戀人格形成的過程。

安全型依戀人格

具有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孩子,典型特點是自信、獨立、自強,能夠相信自己,也容易相信別人。許多事例證明,擁有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自尊、自信、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地迎接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為使孩子能與其他的環境建立良好關係,父母應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循序漸進地使孩子自立、自強。但如果我們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人格,就會走向另外一個方向,叫「焦慮型依戀人格」。

焦慮型依戀人格

焦慮型依戀人格分成三類。

第一類叫「缺乏母愛的迴避型依戀」,迴避型依戀關係中孩子,得不到媽媽的關懷與照顧,即使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媽媽也沒有任何反應;媽媽往往以不在孩子身邊、自己身體不適、無法給予孩子關愛等各種藉口對孩子置之不理。

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一種負面的思維模式:「原來全世界都不幫我。」「世上沒有值得我信任的人。」「這個世上除了我,什麼也沒有。」「誰都不關心我,我只有自己照顧自己才能活下去。」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孩子沒有建立信任關係的經驗,因此他們誰也不相信,乾脆不與他人建立關係。

第二類叫「忽冷忽熱所導致的抵抗型依戀」。有的媽媽是隨心所欲的,她高興起來對孩子好得不得了,給孩子買東西吃,逗孩子玩,給孩子開心地唱歌,但她一旦不高興起來,就根本不理孩子。「擁有抵抗型依戀人格的孩子使人揪心。抵抗型依戀關係中,媽媽的愛與關懷毫無規律,並不出現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而是出現在媽媽願意給予的時候。因此,孩子為了獲得媽媽的不穩定的愛而變得終日不安。」孩子會惴惴不安的。

第三類叫「混亂型依戀人格」。 混亂型依戀人格的孩子多是成長過程中受到了非人的暴力、壓迫等虐待,這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使孩子深受心理陰影的折磨。

書中還提到一個實驗叫「模式情境」的實驗,這是一種依戀類型的實驗。實驗者找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參與實驗,實驗時間大概是八分鐘。首先是不加干涉地讓媽媽跟孩子在裡邊玩,過一會兒,讓媽媽離開大概兩到三分鐘的時間,再讓一個陌生的實驗人員進來,待了兩三分鐘以後,媽媽再返回房間,實驗人員會在門外觀察這些嬰兒的反應。

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嬰兒,當媽媽離開房間時會表現出不安,因為媽媽走了。但媽媽返回後嬰兒馬上感到開心,而且很快從不安中平靜下來,繼續玩遊戲。這是安全型依戀人格的表現。

對於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嬰兒來說,「當媽媽離開房間時毫無反應,媽媽在身邊或不在身邊沒有太大區別。媽媽不在房間時,嬰兒待在角落裡對遊戲室的環境毫不關心,當媽媽返回房間後,嬰兒表現出對媽媽的迴避行為,甚至無視媽媽」。

「抵抗型依戀人格的嬰兒在媽媽離開房間後,對房間內新奇的遊戲環境絲毫不感興趣,甚至表現出極大的憤怒、沮喪與不安。當媽媽回來時,嬰兒則表現出十分矛盾的行為:一方面對媽媽發火、胡攪蠻纏、抵抗接觸,另一方面卻又尋求接觸。」因為孩子在與媽媽的交往中沒有得到始終如一的、充分的關愛,這就使得這類孩子形成了「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和照顧時有時無,內心不安、無法完全相信他人」的固定認知,從而建立了「與他人的關係時好時壞,不穩定、不可信」的矛盾型關係模式。

「混亂型依戀的嬰兒表現出肩膀低垂、手放在頸後、頭部深深低垂等激烈的行為反應,顯示出在陌生環境下的緊張與巨大壓力。混亂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抵抗型依戀都屬於焦慮型依戀。」

我們知道,依戀人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媽媽的依戀人格不健康,那麼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生活。因為媽媽的依戀人格會影響到她對孩子的行為,從而導致依戀人格代代相傳。所以,了解依戀人格是很重要的。

媽媽如何做出改變

在書中的第二部分,作者為我們介紹了4種需要做出改變的媽媽,因為不同的依戀關係,會形成不同行為模式的媽媽。所以,這4種媽媽需要我們注意。

需要學會放手的媽媽

有一個來諮詢的患者說:「我只要看到媽媽的來電就會精神崩潰,因為媽媽總是重複同樣的話。每次接完媽媽的電話,我都會因此變得情緒失控,無法正常生活。別人的媽媽都會說:『我過得挺好的!你們不用管我,好好照顧自己就行!』為什麼我的媽媽永遠不會說這樣的話?為什麼我要負責媽媽的人生呢?我到底要照顧媽媽的生活到什麼時候呢?」

很多人長期的痛苦來自媽媽,孩子需要背負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媽媽的不幸。如果媽媽總是把女兒或者兒子當作傾訴的、承擔壓力的對象,這就是沒有完成分化的過程。

我們知道,孩子總要長大,人的宿命就是從一體走向分離。任何人都應該遵循這種規律,逐漸離開父母,走向獨立。人只有全身心地接受這一事實,才能逐漸自然地實現這一分離過程。另外,若想內心坦然地順利與父母分離,則需要首先同父母締結「可分離,常牽掛」的健康關係。

什麼叫「可分離,常牽掛」?就是你出去工作,不管是北京還是上海,而媽媽在老家,可以通過視頻,聊聊天,互相關心。這就是「可分離,常牽掛」。

什麼叫分化,分化就是孩子通過與父母,或身邊有較大影響力的人進行交流,逐步形成自我意識,並且從家庭系統中分離出來的過程。因此自我分化又指一個人的理智與情緒在心理上分離,以及將自我獨立於原生家庭之外。在分化過程中,原生家庭在情感方面應該是健康幸福的,孩子與父母必須互相尊重對方的獨立情感。

如果父母和孩子不能完成分化的話,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雙方都難以識別自己的情緒。父母會混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同時孩子也會混淆:「這是媽媽的感受還是我的感受?」

作者說:「未分化的父母認為,孩子不應違背自己的想法,而是認為:『我難過,孩子也必須難過』『我這麼辛苦,孩子必須得理解我』『媽媽傷心的話,孩子也要一起傷心』『媽媽痛苦時,孩子必須同樣痛苦』『孩子不能存在與媽媽相異的觀點。』有些媽媽甚至會將自己對丈夫的仇恨強加到孩子身上:『爸爸讓媽媽這麼難過,這麼辛苦,你怎麼能喜歡爸爸呢?』一旦孩子想要拒絕媽媽的要求,媽媽就會動輒以切斷經濟支持相威脅,或者做出極端的斷絕母子關係等行為。

很多媽媽喜歡把自己對家庭的抱怨、對老公的抱怨、自己的疲憊,都告訴孩子,說「都是為了你」,所以孩子會對媽媽產生極強的內疚感。另外,有的妻子結婚了以後,會把憤怒投射在自己的丈夫身上,沖丈夫不斷地發脾氣。這叫「投射性認同」。

什麼叫「投射性認同」?比如,你生氣了,對方並沒有生氣,但你會覺得對方生氣,因為你內心當中有氣。你說:「你給我什麼臉色看?」對方說:「沒給你臉色。」你又說:「你就是給我臉色了。」於是兩個人開始生氣,發脾氣。這叫投射性認同。

分化是一個很不容易的過程,需要父母主動地做一些事,否則單靠子女的力量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那麼應該如何進行健康分化呢?

第一,試着理解媽媽。媽媽之所以成為這樣,是因為媽媽沒有遇到良好的榜樣,沒有人曾在媽媽想要擺脫不幸的生活時伸出援手。回首媽媽的人生,便可以理解媽媽。

第二則是需要媽媽以身作則。媽媽首先要去理解上一代人的難處,解開自己的心結,從而將這些撫慰人心的故事傳遞給自己的女兒。」

比如,媽媽可以對女兒這樣講:「女兒,媽媽對不起你。媽媽給了你這麼多的壓力,對不起。媽媽沒事。從現在開始,你就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吧。」

家庭關係中錯誤定位「爸爸」的媽媽

這是一種三角關係,媽媽會當着子女的面說爸爸的壞話。她試圖通過三角關係來解決她和丈夫之間的二人關係。媽媽希望引入孩子,通過孩子來做調節的按鈕,控制孩子,或者讓孩子與她形成同盟,來對抗自己的丈夫。

「爸爸與孩子的關係中離不開媽媽的存在,甚至可以說媽媽對父子關係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媽媽對丈夫有怨言、感到不滿意時,常常要求孩子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不斷地向孩子抱怨丈夫,傾吐對丈夫的不滿。這樣一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開始怨恨爸爸,並且逐漸疏遠爸爸。

另外,媽媽還會向子女灌輸這樣的思想:『我現在就是為了你們而活。要不是你們,我早就不活了。』這樣的媽媽將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過度地依賴孩子,同時企望孩子能夠為媽媽的人生負責。」這樣一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就會被綁架,從而喪失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種道德綁架,孩子會很容易崩潰。他們會覺得媽媽過的不好,不幸福,所以我沒有資格獲得幸福。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想法,就是家裡的人都很不幸,爸爸很壞,媽媽很可憐,這個孩子怎麼能夠沒心沒肺,變得開心、陽光、幸福、快樂?這就是痛苦的代際傳遞。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尋找幸福的模式呢?一種叫「發現幸福模式」,一種叫「迴避不幸模式」。「發現幸福模式」的人更多地去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小確幸,因此更易獲得幸福感。當他們心中想要尋找幸福時,就會發現身邊處處是幸福。

「迴避不幸模式」的人常常只考慮那些不喜歡的、想逃避的事情。當他們滿心想要迴避不幸時,所發現的就只能是負面的逃避方法——曾經因為父親喝酒而感到不幸福,所以丈夫千萬不要喝酒;曾經因為有人吸煙感到不幸福。

我們要用發現幸福模式,而不是用迴避不幸模式。因為如果用迴避不幸模式的話,當你找對象的是你,發現的不是這個人身上的優點,而是缺點,這個缺點是不是跟我爸爸一樣,如果不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嫁。

但是等結了婚以後,你就會發現只要出現一次負面問題,你就會變得緊張,「為什麼丈夫也喝酒?」「為什麼丈夫和父親一樣?」「為什麼這種事只發生在我身上?」「迴避不幸模式」的人本來是極力想要迴避不幸,卻因此陷入更深的不幸的旋渦。心理學研究表明,實現觀念和思想的轉變才是避免家庭不幸代代延續的方法。

當我們能夠擺正爸爸的位置,也就是讓兒女們知道爸爸其實也有優點、爸爸不像媽媽描述得那麼糟糕,這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

「當兒女放下媽媽灌輸給自己的執念,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時,就會發現爸爸的形象開始改變。曾經被兒女視為惡魔,不肯與之親近的爸爸,漸漸地在兒女心中有了一席之地。『原來爸爸也並不全是媽媽所說的那樣啊。』『原來我以為的愛和爸爸以為的愛不是一種形式啊。』『原來爸爸在家中的處境竟然是這麼糟糕啊。』在這些驚奇的發現之下,他會一點點地逐漸找回了對爸爸的感情,也漸漸地形成了自尊、自信的人格。」

不管不顧,不會愛的媽媽

有一位來訪者,向作者抱怨說:「我這輩子就希望我媽媽能給我做一頓飯,我沒有吃過一次我媽媽給我做的飯。」她非常執着於「媽媽從來不給我做飯」這件事,這讓她非常難以接受。

這位作者把來訪者的媽媽也找來,要了解她,做家庭治療。這位媽媽是一位高知,每天都忙着上班,她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辦法就是不照顧家庭,完全投入在上班這件事上。

後來,作者看到媽媽的原生家庭才理解了真正的原因。媽媽小時候生活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中,她的爸爸重男輕女。如果媽媽在他們家想要獲得一席之地,她必須表現得極其優秀,必須成績很好。所以,小姑娘從小到大所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就是「我必須在事業上非常成功,才能夠獲得安全感」,於是她放棄了家庭當中的照顧,這卻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傷害。

作者建議來訪者不要只看父母的缺點,而是要去發現父母的優點和潛在的力量,重新去認識父母。關於父母,他們認為只有不好的回憶。殊不知在他們記憶深處的某個地方埋藏着溫馨的回憶。正是因為有溫馨回憶的存在,他們才無法輕易地離開父母,才會懷着「只要我做得再好一點兒,一切都會不同」的美好期待去靠近父母。

這位來訪者就是這樣,人雖已到中年卻始終無法離開媽媽,而且繼續待在媽媽身邊不斷地渴求關愛。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媽媽的溫暖,來訪者逐漸形成了既有迴避型依戀特點,又有抵抗型依戀特點的人格。這也是一種混亂且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依戀類型。

但當你能夠回憶一下小時候的美好,你就會發現其實媽媽是愛你的,這個時候就會感覺到幸福。當一個人能夠珍視自己時,正面的情感記憶就會湧現出來:「我珍視自己,那些曾經傷害我的記憶不算什麼,我現在什麼都不怕。」

比如,「小時候,我從床上掉下來受傷了。大冬天,媽媽光着腳就背起我跑向醫院。那時,媽媽的背真是溫暖啊,我一點兒都沒有害怕。」「有一次,我考試考砸了,媽媽什麼也沒說,只是緊緊地抱住了我。我的眼淚唰地就流下來了。」「我小時候起疹子,渾身難受,媽媽為了照顧我徹夜未眠。」

多想想這些美好,那麼我們就一定會獲得幸福。

區別對待孩子的媽媽

三胎放開以後,很多家庭會有三個孩子,那麼對待孩子是否公平,是否區別對待孩子就需要重視了。很多家長無法公平對待孩子,那麼對於區別對待的孩子來說,他就是家庭的犧牲品。

當孩子漸漸長大,委屈的感情越積越多,終於有一天爆發出來:

「媽媽,那時您為什麼只對我那樣呢?對弟弟妹妹就不一樣。我當時可失落了。」

「什麼呀?我對你們幾個都是一樣的。我從沒有偏心過。」

「您那時每天都只責備我。」

「你是最大的孩子,當然得讓着弟弟妹妹了。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不懂事呢?」

孩子深陷在被區別對待的憂傷中,媽媽卻沒有區別對待孩子的任何記憶,甚至媽媽露出了一副「我分明是公平地對待所有的孩子,為什麼他會這樣想」的詫異表情。然而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對於一種行為的定義,並不是由發出行為的人決定的,而是由接受行為的人來決定的。倘若孩子說「受到過父母的傷害」,那麼父母就一定是在無意識中傷害過孩子。對孩子來說,在所有的傷害中,父母對於兄弟姐妹的區別對待會使他尤為痛苦。

很多父母在孩子長大了以後,都依然會區別對待子女。這裡既有出生順序的問題,但更多的是性別的問題,比如重男輕女。「在兄弟姐妹中,得到父母更多愛的那一個孩子就會更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父母的偏愛對所有孩子來講都是一種傷害:沒有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會產生被傷害的意識;被父母過度偏愛的孩子則無法實現與父母真正的分化。兩種孩子同樣受到了傷害。父母的區別對待,將會使所有的孩子都帶着傷痛生活。」

所以,公平的愛才是健康的愛。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那就是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用「我可以」開頭來生活:我可以做什麼,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用積極地語言來給自己強大的動力,發現自己的價值感。

原生母愛 導圖
原生母愛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