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筆記
這本書堪稱中國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既有國際視野,又具中國文化精髓,緊貼現實,呈現了優質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專業化水平。文筆流暢,可讀性強,改變了長期以來教育著作晦澀艱深的現象,在普及現代教育理念方面形成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直接推動了中國家庭教育的進步,標誌着中國家庭教育理念和世界最先進水平接軌,並開始對外形成影響力。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說,孩子原本不需要為學習而苦惱,凡是因為學習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為他遇到了不正確的引導。只要觀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學習就可以變得輕鬆愉快。
對於學習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當然在培養「好習慣」過程中如果方法用得不對,恰恰就培養了壞習慣。方法用對了,好習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確的方法,其實遠比錯誤的方法簡單易做。
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家長都會陪着孩子寫作業。針對這個普遍現象,作者指出:陪是不對的。為什麼呢?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
作者說,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不陪孩子寫作業,目的是要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只有孩子有了這種自覺意識,才能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這樣以後孩子就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學習從強制性的義務變成了自己的「工作」。
與之相反,如果孩子沒有自覺意識,就會想盡辦法偷懶,不能主動學習,學習變成了孩子最大的負擔,對長遠的發展都有極大的損害。
很多家長一着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願,他也會更願意去執行。
家長要做榜樣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非常關鍵。好的家長不應該是發號施令的人,而應當和孩子共同成長,做孩子的榜樣。很多人自己生活得不得志,工作中遇到麻煩,帶來情緒的波動,最終把氣撒到孩子身上,這是極為有害的。
還有一些家長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到了孩子身上,希望經由孩子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這都是強加給孩子的負擔。優秀的家長會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平等對待孩子,和孩子一起進步,塑造更加健康的家庭關係。
比如,2007年4月25日,廣東增城市某中學一名初一的學生,因為英語考試時說話,被老師罰抄單詞,從第一課到第十四課,每個單詞罰抄十遍。這個孩子當晚自殺。
許多家長和教師,一方面要求孩子熱愛學習,一方面又把「學習」當作暴力手段運用於對孩子的懲戒上。當「作業」變成一種刑具時,它在孩子眼裡能不恐怖嗎?孩子還能對它產生好感嗎? 太多的家長在學習這件事上對孩子過分計較,這是非常有害的行為。
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考到前三名,必須考試拿到雙百,必須考入名校······這些強制性的要求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壓力,也沒有必要。
與其給孩子設置這種要求,不如給孩子更多的鼓勵,讓孩子不再恐懼學習。這樣反而更可能激發出孩子的學習潛力,讓孩子的學習獲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一定要做好榜樣,不能因為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如意,或者因為孩子不會寫作業,就對孩子發脾氣,懲罰孩子,這樣做的後果可能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沒有必要發脾氣
家長總是難免對孩子發脾氣,事後想一想,很多家長會覺得沒有必要,不應該發火。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大人,家長發火的原因很多,但是孩子往往根本無法理解,不知道家長為什麼生氣,這樣時間一長,孩子會對家長產生恐懼心理,卻不知道如何改正。
其實孩子能犯多大的錯呢?無意的錯誤、微小的錯誤都可以一笑而過,把錯誤轉化成親子關係中的共同回憶,反而會很美好。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作者說,對待孩子無非需要做好3點,第一是信任,其次是自由,最後,是足夠的愛。
信任
對待孩子,信任是第一位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控制都是源於恐懼和不信任。因為不了解孩子的思維模式和行動方法,所以無所適從,總是擔心孩子。
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美好的,我們要做的是去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信任孩子。家長要做的干預不需要太多,只要在必要的時候加以指導即可,不能總是事無巨細地橫加干涉。
一旦家長對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孩子也能感受到這種信任感,就會更有自信、更容易向家長袒露心聲。健康的家庭親子關係也會就此形成。
自由
曾經有家長向作者諮詢。她說:我是那種比較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媽媽,可是孩子總不好好吃飯,我頓頓得追着喂,為這事總是生氣上火,您說該怎麼辦呢?作者對這位媽媽說:你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給孩子,怎麼能談得上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呢?
蒙台梭利說過,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就像我們突然從太陽下走入一間暗屋,眼睛需要適應一會兒才能看清屋裡的東西。如果這時別人急於下論斷,說你眼睛有問題,這顯然不對。 孩子從來沒有錯,只有不成熟。用「犯錯誤」來評價孩子的某種行為,本身已是錯誤;以強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錯上加錯。不許孩子「犯錯誤」,本質上就是在剝奪孩子的自由,這會出現兩種後果:孩子有可能「聽話」了,但變成了時時事事需要人操縱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聽話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雖然兩種表象完全不同,但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一樣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於缺少自由,他們的心理秩序都亂了,行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所以,家長應當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孩子天生是嚮往自由的,這種天性不應當被束縛。孩子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他們面對的世界無限寬廣,一切皆有可能,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擁有足夠的空間。具體到家庭教育之中,給孩子自由意味着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傾聽孩子的想法,多溝通、多協調,達成親子雙方的和諧。
愛
愛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家長應當對待孩子的最重要的態度。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愛要表現出來,也要說出口來,讓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着的。
一旦孩子感受到家長對待他(她)的態度是不愛,就會陷入失落,進而產生逆反。孩子是期待愛的,也是對家長充滿愛的,這一點上需要互相契合起來。
孩子的品格教育
如何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獎懲,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決定命運,童年影響一生。 品格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甚至比學習更加必要。
良好品格的養成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最為深遠的影響,關乎這個孩子的未來。如果孩子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品格教育,長大了就會成為一個更能融入社會、更能和人和諧共處的人。相反,如果忽視了孩子的品格教育,可能使得孩子在日後走入歧途。
性教育
性教育是很多父母難以開口的話題,「孩子是從哪裡來的」,這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問,並讓每個家長都難回答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應該正確告訴孩子,但怎麼個正確法,卻往往含糊其詞。
盧梭在他的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舉過一個例子:
一個小男孩子問他媽媽孩子是怎樣來的,媽媽告訴他「是女人從肚子裡把他屙出來的,屙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了」。盧梭認為這個回答很經典,因為它告訴孩子的是一個生孩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媽媽在「孩子是怎麼來的」後面立即跟上了「痛苦」,這像一層遮擋,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給予了孩子一個肯定的回答,又不會挑逗他的想象。
盧梭認為性啟蒙應儘量延遲,就是不給他們機會,不使他們產生好奇心。當然絕不能為了延緩而對孩子瞎說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訴孩子,也應該用簡短的話語、沒有猶豫的口氣告訴他,而絕不可帶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來。
事實上兒童對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為的那樣大,成人完全可以避開解釋的尷尬,把這個問題用另一個說法坦率地講出來。
作者在書中就說,很多家長有一個誤解,就是把「性教育」做成「性啟蒙」。這樣做會導致什麼呢?導致孩子對性話題更好奇了。也就是說,有時候家長告訴孩子的東西太多了,他們的興趣被喚起來了。
所以,現在很多青少年出現早孕、濫性等問題,根本不是因為他對性知識了解得少,而是因為精神空虛,道德情感發育不良,缺少自愛及愛人的能力。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每個人需要養成的品格,很多父母當着孩子的面說「有錢人沒有一個好人」,然後又抱怨自己家裡的錢太少,接下來把賺不到錢歸因於社會或他人的影響。這一圈話說下來,孩子就被搞糊塗了。
還有的家長,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實,另一方面自己卻愛虛榮愛擺譜。這樣的家長,即使把「實事求是」整天掛在嘴邊,孩子也難以領悟到這四個字的內涵,難以內化成自己的思想。
比如,有一個女孩已經二十五歲了,父親是一位中學高級教師,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學教書,並且總是帶高中畢業班,他教的畢業生大部分都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他個人在行業里也小有名氣。女孩的媽媽也是個中學老師。女孩在這樣的家庭中一直被嚴格要求,從小學習不錯,高中就讀於父親所在的中學。
按女孩當時在學校的排名,有可能考上清華,但沒把握。填報志願時,父親說你要是不考上清華,我以後教書就沒說服力了,力主女兒報清華。媽媽也勸孩子說,你要是考上清華,我在學校管學生都有了底氣。 為了讓孩子沒有其他的想法,他們建議孩子只報了一個志願,沒報第二志願。結果女孩差八分沒考上,只好去復讀。
一年後再次填報志願時,女孩有些膽怯,第一志願不敢報清華,想報另一所較有名氣的大學。但父母認為那所學校以去年的分數就可以上,既然都補習一年了,就應該爭口氣考上清華,於是又慫恿孩子報了清華。這次幸好在清華後填了第二志願,結果還是差了幾分,沒被清華錄取,上了第二志願的大學。
第二志願大學其實也不錯,但這一家人卻總認為不上清華就委屈萬分,做父母的總是因為孩子補習了一年才考個普通大學而覺得沒面子,唉聲嘆氣,言語間有很多不滿,弄得孩子讀了四年大學一直很鬱悶,中間甚至休了半年學。
女孩本科畢業時又去考清華的碩士,還是沒考上,就想出國留學。申請了兩所國外名校,不知為什麼都沒成功。又一次備受打擊。她父母后來通過關係幫她找了個不錯的工作,按說應該高興,可讓女孩不爽的是和她一起來單位的另外兩名同屆畢業生都來自名校。幹了一年後,那兩位中的一位被提拔當了一個小負責人,這讓女孩終於受不了了,沒請假就離家出走半個月,回來後再也不肯去上班了。
現在女孩每天把自己關在屋裡,除了上網和睡覺,別的什麼都不干。在眾人的苦苦勸說下,去看了一次心理醫生,醫生說她是抑鬱症。
所以,作者說,人在針對自我做一件事時,也必須要實事求是,做什麼事情「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而是應該有實事求是的心態去做一件事。我能做好就是能做好,做不好也沒關係。要坦然面對自己的真實,這也是對自己的善待。
小事情就是大事情
首先,教育當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其實都是大事。親子教育里,每一件事都關乎孩子的未來,關乎一個人的成長,馬虎不得。
其次,教育的高深理念和宏大理想,無論多麼精彩、多麼精妙,最終都需要落到實處,落實在細節之中。優秀的家庭教育,應當是關注細節,把理想、理念落地的教育模式。
因此,在處理家庭關係、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一定要注重細節,關注小事,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糾正孩子的小毛病,為孩子的未來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如何處理親子關係
除了態度層面的轉變,掌握正確的方法也很重要。處理親子關係,有技巧可循。
多動腦筋
和孩子打交道,首先要做到的是多動腦筋,不能一根筋、認死理。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先別着急,停下來想一想,思考問題的成因、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這種「停下來想一想」的習慣可以幫助家長穩定情緒、避免對孩子發火、做出衝動的舉動。
針對具體的問題,也要開動腦筋想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論。
合理妥協
有人說,不能對孩子妥協。這種說法是不對的,與之相反,要學會合理地對孩子妥協。對孩子妥協,意味着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在合理的空間裡賦予孩子權力,讓孩子做主。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給予適當的指引即可,不必一切替孩子做決定。
妥協是一門藝術。家長要擯棄「唯我獨尊」的想法,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有時候孩子會給你意料之外的精彩答案。
換位思考
和孩子相處,換位思考十分重要。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家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很容易地判定孩子的做法、說法、想法是「錯誤」的。但是孩子不會理解你的想法,你也不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這二者之間就產生了盲點。
和孩子換位思考,其實就是要把孩子當成孩子,從孩子自己出發,看他(她)眼中的世界,解決他(她)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