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讀書筆記
本書由未來教育工作室,由清華學霸張增強發起,創辦了「微博寫作訓練營」,以17年出版經驗為基礎,聚集了上千名愛寫作的小夥伴。成員涵蓋各行各業,包括創業、銷售、電商、HR、法律等。很多成員從0起步,用兩三個月的時間,粉絲漲到1萬以上;其中還有20多位大V,他們都有幾十萬粉絲,影響力較大。通過寫作提高自己,結交朋友,樹立個人品牌。
本書通過一個個小故事闡述身為「過來人」父母的實踐經驗,囊括了新手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方法、孩子的基礎能力啟蒙、藝術學習與學科學習的分配問題、入學前與入學後的各類問題及多孩家庭的關係處理等,幫助父母在孩子的健康守護、良好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引導、素質能力的提升、學校環境的適應等各方面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或實踐方案。適合0~12歲孩子的父母、教育者、喜歡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讀者。
接下來我分3部分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書:第一,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第二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第三,如何培養聰明優秀的孩子。
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
我們知道,如果父母沒有掌握好方式方法,那麼教育孩子會是一大難題。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導致雞飛狗跳的情況是再正常不過的,但這不意味着是應該的。如果我們能夠講究分寸,這樣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正所謂育兒先育己。只有父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心平氣和地去處理各種問題。
與孩子共同成長
教育優秀的孩子需要的是來自對孩子的聆聽和尊重。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個性發展的需求。比如當孩子在外面與別的小朋友起了爭執,回家在我們面前哭訴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怎麼辦?
很多家長會不問緣由先罵孩子一頓;而有的家長會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然後批評孩子或對方的孩子;還有的家長,會傾聽孩子主動說出事情的經過,然後引導孩子對這件事情作出判斷。我們要做的是第三種父母。
什麼叫與孩子共同成長中呢?說的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作為父母也要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孩子遇到問題需要反思,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也需要反思,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善於傾聽孩子,引導孩子對事情作出判斷,然後去解決問題。正確傾聽孩子,需要我們做到3點:
第一,專注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專心意味着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上,不能讓工作來分散注意力。比如,很多父母邊忙着工作,邊聽孩子說,這樣做會給孩子一種感覺就是不尊重他,時間長了他就不再跟你聊了。
他會認為,反正媽媽也不在乎我,不認真聽我說,我說再多也沒用。因此,正確的做法是:需要父母實實在在地投入時間與精力,而不是根據片面的信息給出簡單的建議、批評和指導。
比如,當孩子說,我不喜歡我們班主任,我們不能立馬說:「你應該尊重你們班主任。」而是應該引導孩子說出為什麼不喜歡班主任。是因為班主任批評他了,還是因為老師對待同學的方式不對?
第二,感同身受地體驗孩子表達時的情感。很多父母在聽到孩子抱怨時會很不耐煩,會着急的幫孩子表達想法,這樣做是不對的。而是應該儘快控制自己,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而是引導孩子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集中精力在與孩子的談話內容和感受上,站在孩子角度理解所發生的事情,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第三,合理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愛孩子但並不意味着要溺愛孩子,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說「不」。讓孩子知道他這麼做是不對的,但是這也並不是說要責罵或打罵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在正確傾聽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確實要拒絕孩子的要求,要告訴孩子理由。這樣做能讓孩子知道拒絕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不恰當的行為。
給孩子獨立感、能力感和安全感
獨立感強的孩子能夠主動、獨立地做事。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還能自己結交新朋友。
能力感強的孩子,在獨立做事的基礎上,可以逐漸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既能勇敢探索,又能識別危險。這樣孩子才有信心去參與到其他孩子的活動中。
而安全感強的孩子,能夠被父母理解、接納、看見,這種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給了孩子向外探索的勇氣。孩子也能信任他人,願意和他人交朋友。
因此,作為父母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給孩子正確的引導,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獨立感和能力感。這就是育兒先育己,只有父母改變了認知,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孩子不好教育,不聽父母的話,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父母不去反思,不去探索。要想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我們除了從認知上面進行改變,還需要父母的洞察力。
如果家長不能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這對孩子來說傷害是巨大的,最普遍的就是抑鬱。很多孩子,不被父母理解和包容,經常會受到父母的冷暴力,時間長了就會得抑鬱症,抑鬱症嚴重的情況下是要命的。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信任你。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防止抑鬱
首先,應該杜絕孩子患上抑鬱的風險。那麼一般孩子為什麼會有抑鬱症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離婚、吵架;父母嚴厲懲罰、過度干涉和保護;母親有抑鬱史;最後就是家庭貧寒的青少年。
第二,人際因素。人際關係好壞體現自身的自我價值感,如果人際關係不好,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自我價值感低,孩子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塑造路徑就會有缺失。尤其是那種性格敏感、情緒化的孩子。長期不受歡迎的人際環境或者突然換了新環境,就會導致孩子患上抑鬱情緒,如果家長發現不了或者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患上抑鬱症。
第三,應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壓力。比如健康狀況的變化和生活環境的變化,研究發現身體不好的孩子容易產生抑鬱及焦慮的問題。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防止孩子抑鬱呢?書中提到了5個方法:
首先,家長要對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症有正確的認識。抑鬱症不分年齡,而且普遍存在。
其次,給予孩子足夠的愛、關注和陪伴。誰都無法替代父母,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其他監護人都無法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因此,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否則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自卑、逃避,從而引發抑鬱。
接着,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樂觀的心態。悲觀的孩子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陷阱,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沒有人喜歡自己。所以,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樂觀的心態。
然後,讓孩子多交朋友。人際交往可以讓孩子找到認同感、歸屬感。
最後,教會孩子各種生活技能。很多孩子不了解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並因此長期受挫。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有效地稱讚孩子
稱讚孩子也是一門技術,很多父母稱讚孩子可能沒有用對方法,那么正確的稱讚方式是什麼呢?
第一,稱讚具體的事情。比如孩子玩積木,拼了一個汽車。父母稱讚的時候要這麼說:「寶貝,你這次是用了什麼方法把小汽車拼好的呢?媽媽非常好奇,你怎麼進步這麼快呢?」而不是用籠統的話說:「寶貝,你真棒!」
為什麼?因為你說,孩子你真棒,孩子不知道他好在哪?當你用具體的事情稱讚時,孩子就明白了,哦是因為我用對了方法,把小汽車拼成功了,所以,媽媽誇獎我了。
第二,不光要稱讚,而且還要會引導。除了稱讚也要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比如教孩子怎麼握筆,我們要做出正確的示範。
第三,不要因為攀比贊錯孩子。比如,不要說「你去啊,姐姐叫你玩,你怎麼不去呢?你看姐姐性格多好,哪像你!」這樣的話給孩子什麼感覺?別人好,那好就好唄,我不好就不好唄。這樣就降低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越來越受挫。
無條件接納孩子
無條件接納孩子需要做到2點,首先,接納孩子,從不指責開始。孩子犯錯誤可能是有原因的,不指責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無故指責孩子,而是應該認真聽她講原因。當我們知道原因以後,就需要父母引導孩子,讓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孩子也更容易改正錯誤。
其次,深度接納,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情緒低落,這個時候父母要去鼓勵孩子,並告訴孩子我們即便成績沒考好,我們仍然愛他。然後一起跟孩子分析為什麼這次沒考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
也就是說,不管孩子表現得好或壞,我們都要無條件接納。同時要與他們並肩作戰,共同解決問題。
給孩子及時反饋
很多父母會嚴厲地,反覆地要求孩子幹這干那,那麼本書認為,給孩子及時反饋比反覆要求更重要。比如,孩子做事很拖拉,很多父母就會反覆的催孩子。這樣做其實沒有什麼效果的,而是應該進行引導、監督和幫助。
很多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陪孩子,這就導致很多行為你發現不了,或者無法幫助孩子解決。但是如果我們抽出一點點時間來陪伴孩子,同時在陪伴孩子學習時,留出一點時間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反饋,孩子就會變得不一樣。
而且反饋的時候要抓住孩子的閃光點。比如,書中提到,有一天小文和媽媽晚上8點多才回家,媽媽問她還看古詩書嗎,本來以為孩子那麼累了,肯定不看了,但是沒想要小文說要看。這個時候媽媽立即對她說:「孩子,你真棒!這麼累了還能堅持學習,媽媽都做不到!媽媽要向你學習!」
孩子聽到媽媽的反饋,非常開心,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反饋,調整了孩子的情緒,給了孩子不一樣的感受,做了正確的引導。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多關心孩子,陪伴孩子,及時給予反饋,這樣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如何培養聰明優秀的孩子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聰明優秀的孩子呢?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書中提到了優秀的孩子要從:財商、自信心、自驅力、時間觀念等進行培養。
培養財商
互聯網興起,現金成了稀有物品,我們付款都是用手機支付,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對錢沒有什麼概念。我們只有通過讓孩子接觸現金來讓孩子對金錢有一定地概念。
首先,通過硬幣,進行財商啟蒙。比如可以帶孩子出去玩搖搖車或者其他遊戲,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定的啟動資金,讓孩子選擇玩什麼。
比如,書中提到,嫻嫻3歲生日的時候,爸爸給了他十枚硬幣讓她可以選擇喜歡玩的遊戲,孩子當時選擇的是搖搖車,當她塞過兩次以後,時間一到就不玩了。為什麼?因為嫻嫻覺得,如果她再玩手裡的硬幣就沒有了,所以她選擇玩了兩次就不玩了。
這就是第一次擁有「資產」後,產生的儲蓄意識。
其次,在家庭中,創造硬幣的消費場景。比如,嫻嫻有一段時間不想穿鞋子,每次洗澡的時候襪子和腳掌都是黑的,爸爸就說:「你的襪子這麼黑,能不能自己洗呢?」嫻嫻說不能,因為她洗不乾淨。於是爸爸就說:「你洗一次襪子,我給你一元,作為勞動費,可以嗎?」嫻嫻接受了。後來有一天,她又不穿鞋子在家裡跑,爸爸假裝很生氣,但是沒想到的是,嫻嫻拿出一塊錢,跟爸爸說,讓爸爸幫她洗襪子。
孩子拿出一元作為報酬,讓爸爸幫忙洗,這就是財商意識。
最後,控制欲望,不亂花錢。就是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東西可以買,哪些東西是沒必要買的,而且需要從小事做起,同時要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遇到困難,變得沮喪的時,父母要細心安慰。與孩子產生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複雜情緒。等孩子平靜以後,就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方法,讓孩子明白,遇到困難可能是因為努力不夠,方法不對。這樣他會肯定自己的努力,通過努力控制結果,從而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進步時,我們還需要及時進行鼓勵,有效地進行表揚。也就是表揚孩子具體的行為,不要敷衍孩子。同時避免孩子驕傲,我們還需要告訴孩子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哪裡還有進步的空間。
建立自信,就是通過努力把一件事情慢慢做好,讓孩子親身體會遇到困難、解決問題並獲得成功的過程。
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想要讓孩子自驅成長,家長還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機,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願意自己給自己設立挑戰,解決挑戰。幫孩子建立起內在的渴望機制,讓孩子理解學習本身是能滿足他的內在需求的。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不替孩子做決定,給孩子自主權。就是在孩子面對挑戰時,為他提供更多的空間讓他可以自己選擇,這其實就是讓孩子有掌控感。這樣能讓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選擇,他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為自己內心的驅使,不是為了獲得外在的獎勵和誇獎。如果家長已經把「讓孩子自己做主」這件事做得很好了,那麼滿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也就沒有問題了。
其次,幫孩子過上他想要的生活。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投入進行,放手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讓孩子認為自己能把事情處理好的感覺,這是一種對於自身能力的意識,而非擺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獎盃,這是一種內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標尺。
培養時間觀念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有的時候需要給孩子「規定期限」。而「規定期限」就是給孩子設定時間,比如孩子想要玩遊戲,那麼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什麼時間可以玩多久,讓孩子變得自律。很多孩子不擅長提前做規劃,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學會做規劃。
比如,「孩子的房間亂七八糟,孩子磨磨嘰嘰半天都整理不好,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不要說「你快點」,這樣只會讓孩子更焦慮。我們可以找到他喜歡的事情,引導孩子:「比如,你喜歡的電視節目還有1個小時要開始了,你最好在1小時內把房間整理好。」
這樣說就夠了,孩子自己就會知道,我需要快一點了,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是這樣的小獎勵,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着急,要對孩子有耐心。而且最好讓孩子集中一段時間去做一件事情,這樣更有利於敦促孩子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引導孩子提高執行效率。
當孩子學會規劃時間,那麼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都有好處,他可以有效合理地規劃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讓家長省心不少。所以,讓我們現在就行動起來吧,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