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他們欺負我-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以問答的形式,從「正常的社交傷痛、面臨社交風險的孩子們、學校與社區」三個方面,通過深入的探討和極具洞察力的建議,解答了父母和老師針對孩子的社交生活常見的困難與疑惑。就「取外號、打架、小團伙鬥爭、惡意排擠」等等問題提供了具體並極具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正常的社交傷痛

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社交難題,這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只要找到竅門也是可以幫助孩子解決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社交模型,叫社交地位模型。這個社交地位模型,首先從層級上來講呈三角形,它是一層一層向上升的,總有地位更高的人。然後從人數的正態分布上來講,它是呈紡錘型的,處於社交模型兩端的人永遠是極少數。極少數的人,處於社交模型的頂端,極少數的人,處於社交模型的底層。而大多數人,處於社交模型的中間層,擁有中等社交地位。

什麼叫中等社交地位呢?這個可以定義為:基本被接納,擁有一個或多個朋友,受到一部分人的喜愛。社交模型是紡錘型的,問題特別大的和社交能力極強的人都是少數,而中間的大部分人都處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社交階層,但多少也會遇到問題。所以書裡邊強調說,當你知道這一點時,你就應該知道你的孩子遇到社交困境也是正常的。現在我們說說,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哪些社交問題,我們着重一下其中2個。

被嘲笑、欺負

小朋友帶着自己心愛的玩具去幼兒園了,但是他的同學們嘲笑他,笑話他這麼大還要帶一個洋娃娃來幼兒園。一個小朋友受到同學們的笑話、諷刺甚至挖苦,其實可以統稱為刻薄。而受到刻薄對待,又是人一定會遇到的不可避免的一種情況。

「成人的刻薄源自於童年時期,而且必定會在某些地方初露端倪。在很小的時候,孩子們偶然地發現自己擁有控制其他孩子的社交力量,一旦發現自己具有這種超越他人的優勢,他們就會嘗試使用。4歲的時候,孩子們通常會通過欺負他人的方式互相測試,以此發現他們當中哪個孩子缺乏這種承受力,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挑選出愛哭的孩子。很不幸的是這個愛哭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大家以後繼續刻薄或者攻擊的對象。」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是成人世界的刻薄可能源自於我們孩提時代的經歷,另一個是每個孩子都在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他人的情緒,包括行為、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們在通過這種測試,尋找一個可以嘲笑目標。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孩子比較強大,那麼作出的反應應該是不予理會,時間長了也就是不會再來欺負你,但是如果孩子比較弱小,在被嘲笑以後心生怨恨,或者說情緒很低落,怎麼辦呢?

家長首先要接納他的情緒,然後幫他認清楚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但沒關係我們可以慢慢來應對。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在下次的時候怎麼避免被嘲笑,告訴孩子他們嘲笑的本質是想找一個嘲笑對象,這是一個遊戲。當別人嘲笑你的時候,對方其實是在進行一種試探,看嘲笑你這個遊戲好不好玩。

所以,你可以告訴孩子最好的辦法是不去理會他們,不要讓他們得逞。如果你能做到,那麼證明你就是勝利者。因為他沒能把你當成下一個嘲笑的對象,他沒有收穫自己預期的那些快樂。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忘掉這件事情,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總是被欺負,如果他總是一種弱者心態,那麼他就會自己總是沒有辦法,形成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自己不行。

不會交朋友

很多家長會說,我家孩子比較內向,不會交朋友,怎麼辦呢?這是大多數家長都擔心的問題,但是作者認為,孩子極大概率上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朋友,即便沒有那麼多,也會有一個或者更多的朋。害羞這件事,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你交友。害羞這件事本身,可能只是在破冰階段會給他帶來一點點的摩擦力,並不會影響到他交到好朋友。

作者提到了一個建議,你如果想幫助孩子更好地獲得社交的體驗和感受的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跟孩子建立比較好的依附關係。什麼叫建立比較好的依附關係呢?就是孩子在家庭里是不是能夠得到充分的關注、愛和耐心,家是不是能夠給他形成一個很好的港灣的作用,孩子是不是能夠放心無條件地依附在自己父母的身旁,依附在這個家庭里。

我們經常提到無條件的愛,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的話,他會對這個家充滿信心和安全感,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會更好地應對在社交關係中遇到的問題。

如果孩子在社交關係中遇到問題,作為家長我們要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誇大社交行為,而是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你可以處理好,我們只需要在背後無條件的支持就可以了。好,我們說完了在社交關係中經常會遇到的兩個問題,書中還有很多實際問題,我們就不再細說,建議大家看一下原書。

面臨危機的孩子

孩子們面臨的社交問題,可能已經是會導致危險的社交問題了,從嚴重程度上來說,大家更需要關注這一類問題。什麼叫面臨危機呢?就是說,孩子在交友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成為了孩子的噩夢。

比如,小時候孩子們打架,對方說:「你別讓看見你,要不然我見你一次打你一次。」結果第二天,這個孩子真的不敢來了。這種情況就是屬於危機。

一組數據告訴我們,有80%的孩子是沒有社交風險的,有20%的是有風險的,而那80%沒有風險的通常屬於什麼呢?這其中有15%是團隊裡面受歡迎的那一批人,還有45%的人是被接納的,而有20%的人定位比較模糊。但是在社交層級最底層的這另外20%的人是有可能有社交危險的,這些危險是有可能實質性地轉化成足以傷害他們的風險的。

這裡面的風險大部分表現的是被排擠和被忽略的情況。被排擠又有兩種,一種是順從得被排擠,一種是好鬥的被排擠。什麼叫順從地被排擠?就是我認可自己被排擠這個事實,我逃避跟大家在一起,我主動把自己封閉起來,我不惹你們,這個就叫順從的被排擠。另外一種好鬥地被排擠,指他沒有採取順從,而是用反抗的方式,把所有投來的諷刺、挖苦、欺負,拼盡全力地還回去。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呢?家長要關注、陪伴和幫助孩子。你要知道在社交底層的孩子都是哪些人,要想一個什麼樣的辦法,儘量幫他們改變自己處在社交底層的現狀,幫助他們掌握更好的社交技巧,讓他們走出這樣的社交陰影。接下來我們說兩個具體案例。

不要忘記被忽視的孩子

作者提到,一個孩子的群體裡面,大概有4%的孩子是屬於完全被忽略的透明人,但這都不是惡意,這是根本沒在意,這個甚至比惡意更可怕,是完全沒有人關注你的存在。沒人關注會導致什麼呢?就是自我價值感低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否定自己,失去自信。但是如果可以多關注孩子,多支持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變得有自信,有擔當。

理性對待具有攻擊性的孩子

前面我們也說到,很多學校會發生打架事件。一個孩子在學校總是跟人打架,然後不停地轉學。很多家長遇到這種問題肯定會很頭疼,那麼孩子不斷轉學要怎麼辦呢?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判斷,判斷他對別人攻擊性的輕重。如果只是簡單的語言攻擊,或者簡單的推搡,或者輕輕的反抗,那通常過一段時間,隨着成長他這種現象慢慢地就消失了。孩子是可以自我修復的,家長要給的就是關注和陪伴就可以了。

但如果孩子存在重度攻擊性的行為,有那種不知輕重的肢體行為,比方說掐脖子、打重物攻擊對方這種比較激烈的肢體衝突,我們就要提供進一步的幫助了。

其次,尋找它的因果,因果有兩類,一類是有針對性的,一類是隨機性的。有針對性就是這孩子對什麼會比較敏感,比如說「你沒爹」或者「你沒媽」,他就會很敏感。隨機性的因果比較複雜,但是一定也能夠找到原因,比如他對某種情緒比較敏感,或者他對自己的某一段經歷捂得特別嚴等等。這個需要慢慢找。但是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給這個孩子貼標籤。大部分孩子隨着成長,他的攻擊性會逐漸減弱,他會學會用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來處理問題。

最後,幫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比如說幫他們做一些有節奏的運動,或者畫畫、聽音樂,這些都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控制自己情緒穩定的空間和閾值。然後教會孩子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通過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動不動就動手。

學校和社區孩子的社交世界

作者在書中提到,人類社會生活有三個基本動機。第一,尋求聯絡。第二,尋求被認可。第三,尋求權利。其實在進行社交的每一個孩子,他都有這三方面的訴求。

孩子的世界有一系列的社交準則:第一點,我必須跟同齡人一樣。第二,我必須是某個明確群體的一員。第三,必須被你選擇的群體接納,否則就有出局的可能。當孩子現實生活中這些規則被打破,那麼孩子就會傷心和鬱悶。作為老師,我們要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價值,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正能量的人。接下來我們說說具體的案例。

老師能幫助「透明人」找到歸屬圈

比如,在美國的一所學校有一個老師,他發現孩子們當中有一些社交孤兒。社交孤兒就是,在學校沒有朋友,在學校活動是一個人,放學以後也是自己一個人,什麼都自己一個人。他發現有這樣的孩子以後,他就給孩子一個卡片,邀請這樣的孩子來參加定期在他辦公室開的午餐會。學生們可以打了飯到他那兒去吃,他也準備一些吃的。

沒想到,這些社交孤兒到他那吃飯之後,反而形成了一個團體了。一群沒人一起玩的孩子聚到一塊兒,因為定期地出現在他的教研室,一回生兩回熟,大家又都很渴望有朋友,所以反而在這兒找到了一種歸宿,這幫助很多孩子走出了社交困境。而這樣的孩子,他一旦有過朋友以後,他慢慢地也學會了如何跟別人相處,就能夠越來越好地在社交當中找到自己的朋友。

爭取旁觀者的力量

就是校園傷害事件里的旁觀者。有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只注意去懲罰施害者,去關心被害者,或者想辦法調節施害者和被害者的情緒或關係,而忽略了那些旁觀者。

作為一個老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你其實更應該關注那些目睹這一切發生的旁觀者。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中間人,儘量爭取成一股有效的力量,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杜絕更多的社交困境,杜絕更多的社交孤兒誕生?

如果我們的老師說,那個同學剛從外面轉學過來,他沒有什麼朋友,我是不是可以幫助他交一些朋友?比如,老師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某一個孩子,跟他說:「你可以幫助同學交到朋友,老師相信你。」

這個時候,這個孩子肯定會覺得自己責任重大,那這件事情放在心上,覺得這是老師交給我的任務,我一定要好好完成,我會很看重。但所以,作為老師要想辦法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體會到什麼是友誼,幫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這就是爭取旁觀者的力量,讓旁觀者參與進來,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媽媽,他們欺負我 導圖
媽媽,他們欺負我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