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唐納德·溫尼科特,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他是繼梅蘭妮·克萊茵之後,較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在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溫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創新精神和獨特的視角。他弱化了弗洛伊德對本能的強調,撰寫了大量著作,闡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滋養或阻礙孩子發展。

這本書中的文章都是關於嬰兒出生時及出生後很短的一段時間裡所產生的心理過程的專業文章。溫尼科特用直接的、平易近人的方式討論了每個嬰兒的最小需要、作為第一次對話和夢的材料的母乳餵養、精神分析師和助產士、人格的最早徵象,以及在「護理組合」中的非語言交流。本書完整收錄了溫尼科特所有關於嬰兒和母親的基本觀點,心理治療師可以從中獲益良多,也適合有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


足夠好的母親

雖然溫尼科特沒有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他提出的一些概念最有名的就是「足夠好的母親」。國內有好幾種翻譯,例如60分媽媽,剛剛好的媽媽等等。其實,溫尼科特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和「完美母親」相區別。他認為,「完美母親」只存在於幻想中,而「足夠好的母親」是現實中那些平常的母親:她們永遠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她們會盡力去愛孩子;她們有很多不足和缺點,但她們會努力彌補,她們就是溫尼科特所說的「平凡而奉獻的母親」。

溫尼科特說,「足夠好的母親」一開始會完全滿足嬰兒的需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嬰兒身上,這是嬰兒生命之初必需的。但這種狀態只會持續數周到數月,隨着時間的推移,嬰兒逐漸長大,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他們已經安全渡過了最初的「危險期」,開始逐漸適應這個世界。此時,母親就不會再把所有的心力傾注到嬰兒身上,而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投向母嬰之外的世界,這個時候,她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錯誤。

比如。餵奶不及時,尿布更換不及時。這個時候,嬰兒就要慢慢學會應對母親的這些疏忽和失誤,這也是嬰兒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因為他們遲早要面對世界給予的打擊,正是母親的偶爾失誤讓他們有機會去適應外部的挫折。相反,那些過於追求完美、從不犯錯的母親則會剝奪嬰兒的這種成長機會。

溫尼科特認為,每一個母親都能成為,也應該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不過,在此之前,她們首先要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育兒本能。絕大多數新手母親在面對嬰兒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戰戰兢兢手足無措的感覺。因為缺乏育兒經驗,可能連怎麼抱孩子都需要指導,這就導致很多母親在帶孩子時缺乏自信,很容易被她們認為的權威人士,例如醫生、護士、月嫂或者長輩牽着鼻子走。

針對這種情況,溫尼科特說,照顧嬰兒是每個母親天生就會的事情。人類幾百萬年來積累的育兒經驗隨着基因一代代傳遞下來,這就是母性本能。憑着母性本能和直覺,母親能和自己的寶寶建立無意識層面的交流,俗話說的「母子連心」,說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母親獨自面對自己的寶寶,她會通過直覺而不是理性的判斷知道寶寶的一些細微的要求,例如寶寶是否感覺舒適,是否需要餵奶,是否需要換尿布,並對寶寶的這些需求給予適時的滿足。

母親會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傾注在寶寶身上,全然忘我的狀態,從妊娠後期一直維繫到嬰兒出生後數周至數月。溫尼科特說,這是一種類似精神疾病的狀態,因為在這段時期,母親幾乎與外部世界徹底疏離,退縮到了一個只有自己和寶寶的世界裡,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滿足寶寶的需要。有的母親甚至對這種狀態感到害怕,因為她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棵失去自我的植物,只為滿足嬰兒的需要而存在。其實母親們完全不必害怕,因為這種狀態最多只會維持幾個月而已,但正是這短短的幾個月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這種狀態也是一種本能,我們在動物身上同樣可以看到。

比如,大熊貓的幼崽在剛出生時極度脆弱,要完全依靠母親保暖,在母親幫助下才能排便;野外的熊貓媽媽必須在生產後的頭兩周不吃不喝地把幼崽抱在懷裡,一刻也不能撒手,否則,幼崽根本就沒有存活下去的機會。

那可能會說,人類總不能像動物一樣,完全憑本能來帶孩子。這種想法確實有道理,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溫尼科特認為,母親首先要信任自己的直覺與判斷,不要受醫生、護士、老一輩人的干擾,對自己真正的感覺產生懷疑,要相信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寶寶的人。其次,母親也需要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比如如何添加輔食、如何補充維生素、如何正確使用身高體重表、如何認識嬰兒拒食等等。但這些知識只是一些有益的補充,有些東西是學不來的,是需要靠母親的本能與直覺去了解的,例如怎樣與自己的寶寶交流,怎樣敏銳地察覺到寶寶的需要。 溫尼科特的觀點是,女性不可能通過學習學會做母親,如果完全按照理論知識去做母親,那將是一場災難。女性必須保持並保護屬於母親的直覺,在保持育兒本能的前提下,再去學習醫生護士所教的知識才安全,這些知識才有可能增加母親的價值。醫生護士的作用應該僅限於提供一些生理方面的幫助,不應干涉母親與嬰兒之間具體的相處模式,一旦這類所謂的權威人士過度捲入母嬰關係,結果往往不太好。

比如,20世紀50年代前,西方流行的是冷酷無情的育兒原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如果嬰兒一哭鬧就抱起來,就會強化孩子的哭鬧,所以應該聽之任之。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用猴子進行實驗後發現,身體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是愛最重要的元素,要讓嬰兒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擁抱與愛撫,這個發現推翻了行為主義的那套育兒法。

可悲的是,這種育兒方式迄今在中國依然有人奉行,打着「科學育兒」的招牌,美其名曰「哭聲免疫法」。某位女明星曾經在微博中提到,自己生第一個孩子時,因為相信「哭聲免疫法」,流着眼淚聽着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也硬着心腸不去抱孩子。她還提到月嫂不讓抱孩子,每次一餵完奶就立刻把孩子抱走,理由是讓母親好好休息,結果她因為抱不到孩子天天哭。按照溫尼科特的理論,當寶寶因為想要被抱而哭喊的時候,當母親想要把寶寶抱在懷裡的時候,她應該順從自己的母性本能,立刻把孩子抱起來。在哭喊得不到回應,需要擁抱卻得不到滿足時,嬰兒就會對環境、對母親失去信任,被無助感包圍,這對嬰兒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在寶寶出生後的那段關鍵期,如果母親和嬰兒之間那種親密無間、融為一體的關係被人為阻隔甚至切斷,會讓母親產生一種孩子被奪走的恐慌和憤怒。這些問題是每個新手媽媽都會遇到的,如果母親能對自己多一點自信,這些傷害就完全可以避免。

那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不會帶孩子的母親?除了母親自身的因素,例如有某種心理障礙、性格缺陷,還與環境有關。如果一個母親在生產後跟婆婆慪氣,懷疑丈夫出軌,擔心工作不保,為瑣碎家務操心,她怎麼能全神貫注地照顧嬰兒。這個時候,父親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作為父親,應該為妻兒營造一個保護性的、安全的環境,讓母親安心地全情投入,她的母性本能與直覺才能發揮到極致。家庭和社會同樣應該給產婦營造一個穩定安寧的環境,因為她們手心裡捧着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所謂「足夠好的母親」,就是在嬰兒最需要她全身心投入的照顧時毫無保留地投入,而當嬰兒逐漸長大並開始適應新的環境,她們就會適當放鬆、適度退出,讓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與外部世界產生聯繫。

如何做好抱持

我們說每個母親都能成為,也應該成為「足夠好的母親」,那「足夠好的母親」到底該怎麼做呢?母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嬰兒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創造合適的環境

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樣的環境是適宜嬰兒生長的。溫尼科特提出了「促進性環境」的概念。所謂促進性環境,就是能滿足嬰兒所有的基本需要,並為他提供身心健康發展的條件。要創造出這樣的環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母親必須做好「抱持」,它的意義除了把嬰兒抱在懷裡,給他生理上的支撐、舒適外,還包括給予嬰兒心理上的保護和安全感。要做好「抱持」,母親必須和嬰兒融為一體,了解他所有微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不要用自己的欲望代替嬰兒的需要。要做到好的「抱持」,第一個重點就是滿足嬰兒的所有基本需要。

比如,餵奶,看起來很簡單,但也會出現很多問題。什麼時候餵奶才是最好的時機?你會說,當然餓了就餵了。不錯,當嬰兒感到飢餓時,他會發出相應的信號,例如張着小嘴左右尋找、哼哼唧唧,最後嚎啕大哭。時刻關注嬰兒的母親會根據這些信號判斷出需要餵奶了。當嬰兒發出的信號得到了想要的回應,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確定而可靠的。有一些母親,同樣因為時刻關注嬰兒,她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預知嬰兒的需要,在嬰兒還沒有感到飢餓時就會餵奶,這樣做就剝奪了嬰兒發出信號的需求。溫尼科特認為,這樣的母親表面上是個好母親,卻做了「比閹割嬰兒更糟的事情」。

溫尼科特有一個患者,在嬰兒時期,母親經常在他還迷迷糊糊睡覺時,就把奶嘴塞到他嘴裡。溫尼科特認為,這位患者成年後出現的成癮問題就與這種撫育方式有關。還有一些不夠好的母親,她們會在嬰兒已經嚎啕大哭了很久後,依然不餵奶,這會讓嬰兒產生巨大的恐懼,並認定這個世界不可靠、不可預測。所以,滿足嬰兒的需要也是有講究的,需要時不及時給不行,不需要時就強迫給也不行。

說到餵奶,就必須說說「定時餵奶」這個概念。有很多權威人士認為,這是科學育兒的方法。他們認為,養成定時餵奶的習慣,不但讓嬰兒的生活有了規律性,也讓母親更輕鬆。不得不承認,固定給孩子每隔兩小時或者三小時餵奶確實讓母親輕鬆不少,但是,這是在滿足母親的需要還是嬰兒的需要?嬰兒的消化功能不可能像刻度那麼精準,如果不到兩小時他就餓了,或者過了兩小時他還沒餓,這個時候餵奶,面對的就是「需要時不給,不需要時偏給」的尷尬。

難道養成規律不是好事?能形成規律當然好,但母親應該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母親應該以滿足嬰兒的需要為前提,慢慢摸索出屬於嬰兒的規律,看他大概隔多長時間會發出飢餓的信號。等到嬰兒長大一些,在對母親的回應有了信心之後,他也會適當地調整自己來配合母親。就這樣,在母親和嬰兒之間,自然就會形成一個彼此都接受的規律。如果你反着來,非要讓嬰兒來適應你,可能到最後也能形成規律,但卻隱藏着惡果。

母親有責任照顧好孩子,但很多母親對責任的理解存在着誤區。在責任意識過強的母親眼裡,嬰兒需要自己去一點點塑造成型。溫尼科特認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嬰兒擁有自身的生命力與潛能,母親要做的,就是像一個負責任的園丁一樣,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給予愛和呵護,嬰兒就會長成應該長成的模樣。溫尼科特把嬰兒比喻成房客,在懷胎十月和出生之後的那段依賴期,母親就是一個房東,只需要盡職盡責地把這個房客照顧好就行了。

不要過多干預嬰兒的成長

對嬰兒的各種訓練、立規矩都是在干預嬰兒的成長。

比如,排泄訓練。把屎把尿是常態,有經驗的母親能夠從蛛絲馬跡判斷嬰兒要拉了或者尿了,立馬抱起來把,就能省了換尿布甚至換褲子。但更多的情況是,嬰兒扭來扭去,小身子繃得筆直,哭得驚天動地,就是不拉不尿。脾氣不好的母親會火冒三丈地在嬰兒屁股上啪啪兩巴掌,可能嬰兒屈服了,努力擠出一點來交差,也有可能母親把累了仍然一無所獲,可剛把尿布弄好,孩子就大小便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排泄訓練就是母嬰之間的一場戰爭。對此,溫尼科特斬釘截鐵地說,要尊重嬰兒的自然功能,大小便訓練永遠都不需要。他認為,嬰兒需要時間來理解排泄,來確定好東西和壞東西之間的區別,來獲得自己可以恰當地處理事情的信心。也就是說,嬰兒需要自己來確定屎和尿不是好東西,然後自己決定把它們排出去。母親要做的不是逼着孩子大小便,這樣的訓練會讓母嬰之間的微妙交流變得困難。母親應該高度敏感地了解嬰兒的感受,從嬰兒的種種表現判斷嬰兒是否想要大小便,並給予適當的幫助。

有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聽話、守規矩,在嬰兒時期就會設定很多規則,過早、過於嚴厲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制定的規則。這會幹預嬰兒正常的成長,導致溫尼科特所說的「假性自體」出現。「假性自體」就是指一個人外表看起來特別聽話守規矩,總是順着別人的意願行事,很會討人喜歡,有禮貌有風度,但這不是真實的他,只是他的面具。溫尼科特認為這樣的人是沒有創造力和內在生命力的。

「假性自體」是親子關係失敗的產物之一。雖然我們說每一個母親都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但這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母親沒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失敗的親子關係會導致很難被修復的傷害。在稍好的情況下,這些嬰兒長大後,會將那些災難性記憶永遠埋葬,為了避免再一次體驗這些痛苦,他們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經營自己的生活。而在最壞的情況下,這些嬰兒的發展將被永久歪曲,導致人格障礙、性格缺陷甚至是精神疾病。

在好的環境中,嬰兒被認可和珍愛,就會發展為完整的個體,遵循着遺傳天賦,實現自身的命運。就像溫尼科特說的水仙球根一樣,只要得到了它需要的土壤、澆灌和呵護,就會長成一株亭亭玉立的水仙花,綻放屬於它的美麗。用溫尼科特的話來說,「想要讓遺傳潛力有機會變為現實,環境的供應就必須充足」。

嬰兒與母親 導圖
嬰兒與母親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