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讀書筆記
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現為工程學教授,本科專業(居然是)俄語。小學到高中數理成績一路墊底,因此熱愛文學。職場生活,不得不學習大量新鮮知識,甚至是頭疼的數學知識。放下工作,回到學校,竟然學成了工程學博士,後留任教授。在MOOC、Coursera上開創最受歡迎的學習課「learning how to learn」,數十萬人報名。本書一出版即高居美國亞馬遜學習類圖書榜首,是一本學習神書,看過的人秒變「學霸體質」,開啟外掛模式。
對於這本書我們既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來讀,也可以是一本實用手冊來讀。這本書的優點1.不管我們想學什麼,這本書都可以找到方法;2.看了這本書,我們會更了解學習,並且不再反感它;3.書中穿插了很多相關實踐和練習建議,增加了書籍的實用性,讓我們隨時可以進行練習。
我把這本書劃分為4部分:
1、如何理解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模式;
2、如何構建自我知識體系—組塊;
3、如何戰勝拖延;
4、總結:提升學習的小技巧;
專注思維與發散性思維
專注思維模式
專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於已在腦中形成緊密關聯的事物上。啟用專注模式,常常是因為已掌握的基礎概念對於我們而言既熟悉又輕鬆。
舉個書中的例子:
如果我們已經學會了乘法,那就可以用專注模式把數字相乘;或是在語言學習中,你想要更加熟練地掌握上周學過的西班牙語動詞變位,可以用上專注模式。同樣,在游泳時,你要練習降低身體位置,從而使前進的動作更加有力,也可以使用專注模式來分解你的蛙泳動作。
發散思維模式
發散模式是讓大腦以開闊得多的視野俯瞰世界,我們可以從這個想法嗖地飛到看似無關的想法上去。
舉個例子:
想象從手電筒里打出來的光。專注模式下的光束更緊密,穿透力更強,徑直打在一小塊區域上。而如果你撥到發散模式,光柱會分散開,照亮的範圍更廣,但各處的光強都會降低。
作者認為專注思維可以加深現有知識的理解深度,比如在練習一項技能時,每練習一次,我們大腦中與該技能相關的神經元就會被激活一次,腦迴路就會變得更加暢通無阻,這也就是10000小時理論中提出的,練習越多掌握越好。然而,光使用專注思維是不行的,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不利於新技能的學習。
我們要在兩種模式之間轉換,擇一而用。如果我們開始就用專注模式處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問題,很容易止步不前。想要發掘新點子,解決問題,不僅需要最初的專注,接着也需要給注意力放個假,讓它從眼前的問題上溜開一會兒。
如果我們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就會在解決問題時陷入僵局。而切換到發散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從中解脫出來。有時候我們的思考得靈活點。想要解決問題,理解概念,我們就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間轉換。而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誤導。
搭建自我知識體系—組塊
組塊是通過各種方法將各種碎片化的時間組合起來,構成有意義和有條理的集合。我們每天獲取的信息,不管有用無用,不計其數,如果不加以整合,很難轉化成腹中錦繡,反而最後會陷入人云亦云、受情感驅動而失去判斷力的尷尬境地。
構建自我組塊的關鍵步驟有三個:
1.專注於自己需要獲取的信息。如果我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銷售人員,那麼死磕銷售知識是必經之路。我們要學習一項新技能,還開着電視當背景音樂,或者一會兒又玩會手機,大腦完全沒有真正的專注。這樣搭建組塊想都不要想。
2.要想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組塊,首先我們要理解基本概念。而把各種信息修煉成內功,是知道、記憶和使用之間的橋樑。
3.獲取背景信息。我們不只是知道如何進行組塊,我們還需要知道何時何地去使用。我們有很多想法,但能不能寫出一篇文章,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去做。寫完之後,運用了什麼技巧,有什麼素材、案例,都需要我們自己整合體會,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回想。
如何戰勝拖延
拖延是每個人的噩夢,我們需要做的是「化壞習慣」為好幫手。拖延是我們這代人最大的毛病之一,有太多事情讓我們分神。我們總是想「我就先看一下Facebook、Twitter、Tumblr,再查一下郵件,就去學習」。然而等我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花了不止一個小時來瀏覽社交網站。就算我終於開始學習了,這些社交網站的後台推送也還是在不斷地干擾我們。
我們所拖延的都是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從長遠來看,貪圖一時之快未必對我們有益。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藥。一時看不出影響,但日積月累,危害極大。因此,戰勝拖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
戰勝拖延的3個小技巧
1.打破思維壁壘,專注於過程
想要避免拖延,就不要專注於結果,而是應該把專注點放在一些過程上,培養一種動手的習慣。比如說我們不喜歡做數學作業,就會一直推遲。我們要把思想簡單化,不要想什麼時候可以做完,而是想不就5道題,一會就可以做完。我們可以在過程中拆除困難,只要動手邁出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2.利用番茄工作法,分解工作量
「番茄工作法」是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前面說了我們關注過程要比關注結果容易。為了避免拖延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番茄時間」,即25分鐘的工作時段,而不是專注於任務。每次成功地專注於工作了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獎勵。
拖延會讓我們避開那些讓我們感到困難的事情。要克服這些畏難情緒,比完成事情本身,還要更費心力。拖延會上癮。越是上癮,我們付出的代價越高。我們必須打敗這個小惡魔。我們為什麼會對某些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感到恐懼,因為他看上實在太難了,太嚇人了。我們要學會分解。比如哪一本書需要我在兩個月內看完?哪些書是我今年之內需要看完的?分解過後,每天就是三五頁的閱讀量。這樣就不會覺得困難了。分解工作量之後,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務就變成「飯是一口一口吃,路是一步一步走」,簡單而又輕鬆。
3.利用時間日誌記錄自己的時間。
克制拖延習慣最好的辦法其實很簡單:簡要寫出下一個星期要做的關鍵任務清單,一周寫一次。之後,每天列一個清單,寫出可執行可完成的合理任務量。試着在前一天晚上寫出第二天的日行計劃清單。
總結全書克服拖延的小技巧
理解拖延:拖延的常常是讓人感到不安的事;對一項任務的恐懼會比這項任務本身消耗更多時間和能量;拖延會成癮。
理解習慣的養成:信號-反應程序-獎勵機制-信念-鞏固信念(心裡對照、發展新的朋友圈)
記行程日誌。這樣當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之後,就可以回頭追蹤並了解哪些是有效的方法,哪些是無效的方法。每天都對自己承諾要完成一定的慣常事務和任務。
 在晚上睡覺前寫下你計劃的任務。這樣你的大腦就有時間詳細考慮你的目標,從而幫助你確保能夠成功。
把你的工作細化成一系列小挑戰。總是確保你(和你的小惡魔)得到足夠的回饋。花幾分鐘時間盡情地享受幸福和勝利的快感。
 慎重選擇時間。直到你完成了這個任務才能獎勵自己。
小心拖延的信號。讓自己身處少有拖延信號干擾的新環境中,比如安靜的圖書館。
障礙總會出現,但不要把你自己的問題全都歸咎於外部因素。如果每件事都是別人的錯,那就是時候好好審視一下自己了。 相信自己的新時間系統。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就要努力工作,該休息的時候,要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然後去休息,不要有負罪感。 如果仍然無法擺脫拖延,要有後備計劃。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的。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享受做小白鼠的時光!
總結:提升學習的小技巧
構建組塊步驟
1.專注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信息上。關掉手機和電腦上所有會干擾你的提示音和鬧鈴,並在計時器上設定25分鐘。你要在25分鐘之內集中注意力,並儘可能勤奮工作。計時器的時間一到,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有趣的獎勵。一天中安排幾個這樣的工作期間,能實實在在地推進你的學習進度。試着規定學習時間和地點,不要瞄電腦和手機,讓學習變得自然而然。
2.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由下至上。
3.獲取背景信息。用更寬廣的視角看問題,由上至下「縱覽全局」。
4.練習和重複(間隔重複)。無論學哪門課,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運動員一樣每天安排些練習量。你的大腦就像一塊肌肉,它一次只能處理某學科上一定的練習量。
搭建強大組塊的步驟
1.全程獨立解決一個重難點問題。在最清醒的時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難的事情。
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關鍵步驟。重做一次可以加強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想象一下我們彈吉他,不可能只彈一次,而是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學會。
3.注意休息。有一種常見現象,是學數學或科學時,你會難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問題或概念。這就是為什麼每天學一點,比集中在一天學會好很多。當你對一道數學或科學上的難題灰心喪氣時,可以休息一下,這樣你大腦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後台接着工作。
4.睡眠。當我們睡覺前,需要把這個問題再過一遍。如果卡住了。那麼就反過來聆聽問題的聲音。你的潛意識會告訴我們接下來怎麼做。
5.再做一次。當我們重新做一次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能夠做的更迅速,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6.再來一道新題。在選擇一道難題,用之前的方式在做一遍。
7.「主動」重複:回想,生成材料,即提取練習。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重複閱讀被動獲取知識,也不要直接翻答案。
8.24小時內再複習一遍。常練不忘,重複是在記憶消退前對其進行鞏固的必要動作。大部分難題都是由直覺解決的,因為它們與你熟知的事物截然不同,不過要用專注模式對其給出的答案仔細驗證,直覺並不總是對的。
9.穿插學習。把解題策略不同的題目混在一起練習,而不是在同一個問題上過度學習。
學習中常見問題及解決
如何對抗學習中的焦慮:
1.遭遇瓶頸時,不必感到驚慌,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2.讓一切井然有序,用思維導圖或者大綱來整理材料。
3.懵逼時,適當將自己降壓。
4.面對測試的緊張,把它想成一種強效的學習經歷,它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識體系並補充。
如何增強記憶:
1.記憶宮殿法:回想熟悉的事務,然後把它當成視覺形象的記事本。
2.善用類比、比喻、口訣。 使用解釋性的提問和簡單類比。無論何時遇到難懂概念的困擾,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樣解釋才能讓10歲小孩都明白這個概念?使用類比真的有用,比如電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釋,要大聲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憑着嘴上說手上寫的功夫,你能把所學知識編譯(將知識轉換到神經記憶結構中)到更深的記憶中。
3.尋找要素之間的關聯進行記憶,編故事、寫和說、體育鍛煉。
4.學會自我欣賞。
任何學習都是一個輸入-練習-內化-輸出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搭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本書解析了學習背後的原理,告訴我們要用巧勁去學習,需要用專注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相結合的方式,並且要在這兩種模式中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