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邏輯-讀書筆記
作者認為市場經濟是一種優良的社會遊戲規則,甚至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因為它強調的是:每個人要想追求幸福,就必須為他人創造幸福,也就是「利己先利人」。
張維迎教授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深入透析中國40年經濟騰飛的根本驅動力,一針見血地點明「市場」這個關鍵因素,剖析市場經濟的內在、基本運行邏輯,抽取與「市場」相連的人才、體制、政策、監管、企業家精神等諸多關鍵因素,系統呈現各個環節的內在關聯與盤根錯節,指出中國40年經濟發展與改革的來路和前途。
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只有為他人創造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他人創造的價值越大,個人獲取的價值也越大;市場的競爭就是為他人創造價值的競爭。市場的這種邏輯,把個人對幸福的追求,化成了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動力,造就了現代社會的繁榮。
但是,回顧歷史或反觀現實,我們會發現,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質疑,包括對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的質疑,一直都沒有消停過。這些質疑也許來自特權階層對市場的牴觸,也許出於傳統道德對金錢的鄙視,也許是知識分子和大眾對市場缺陷的批判。但無論如何,一旦這種質疑轉化為對市場的否定和打壓,就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損害。所以作者認為,市場的邏輯需要不斷重申,市場的地位需要有人捍衛。這是他寫這本書的初衷。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造就了現代社會的繁榮?
經濟史學家有這樣一個發現: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現在,長達250萬年裡,99.4%的時間裡財富沒怎麼增長。直到大約15000年前,全球人均GDP才達到了90國際元(國際元就是按照1990年的國際購買力核定的一個財富單位)。然後呢,從那時候到1750年,又是一萬多年過去了,人均GDP才勉強翻了個番,變成了180國際元。但接下來,從1750年到2000年,人均GDP暴漲了近36倍,飆到了6600國際元。
也就是說,人類在過去250年裡,也就是在整個時間軸上只占短短0.01%的時間裡,創造了97%的財富。如果把這些數據畫成圖表,我們也會看到,人類的財富增長曲線,一開始是一條漫長的水平線,在最後的0.01%這段像火箭一樣飛速上升,幾乎變成了垂直線。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他們的經濟增長都主要發生在過去一二百年。
為什麼人類的經濟奇蹟只在過去的兩百多年裡出現呢?這本書的解釋是,這是因為人類開始採用一種新的經濟制度,就是市場經濟。
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按照經濟學創始人亞當·斯密的說法,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他說,在自願交易的社會中,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這個利益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名聲。但是因為「看不見的手」的力量,讓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還能為社會創造巨大的價值,甚至比你主觀上想給社會作貢獻時還要多。
市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力量呢?因為市場經濟的特點是,它是好壞由別人說了算,不由自己說了算的制度。
在市場上,你要賺錢就要給別人供有用的東西;如果你不能給別人創造價值,你就沒有收入。所以你必須努力滿足別人的需求。
價格就是一個信號,告訴你什麼東西有價值,什麼東西沒有價值。當兩個企業競爭時,我們說誰更有優勢,就是說誰能創造出更大的消費者剩餘價值。
消費者剩餘價值,就是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和他實際付出價格的差距。一個企業創造的消費者剩餘價值越大,意味着它實際上創造的財富也就越多。
創新
那麼,企業怎麼創造更多的消費者剩餘價值呢?作者告訴我們,靠的是創新。
市場競爭不只是價格競爭,而是看誰能生產新產品,或者應用新的技術,或者開發新的市場,找到新的原料,採用新的組織形式等等,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的價值。誰能做到這些,誰就能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也正是企業之間這樣的創新競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快速進步,讓我們在最近幾百年裡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
比如,蒸汽機。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機裝置,是公元1世紀數學家希羅發明的汽轉球。但這個裝置並沒有被用於生產。因為那個時候,大多數生產依賴於人力、畜力或簡單的機械,沒有迫切的需求來推動蒸汽機技術的發展。 另外,社會高度依賴奴隸勞動力,與開發和應用新技術相比,使用奴隸更方便,這也減少了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和興趣。一直到了18世紀,英國的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確立了保護產權和經濟自由的制度,才激發企業家把蒸汽機技術應用於大規模生產,才出現了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推動了工業革命和現代經濟增長。可見技術應用和市場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促進分工
按照亞當·斯密的經濟增長理論,社會財富的增加來自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力的提高則依賴於技術進步和創新。但這背後還有個「推手」,那就是勞動分工,它和市場規模有關。
簡單地說:市場越大,人們就越可能做更細分的工作,也就是專業化和分工。這樣一來,技術進步的速度就會加快。快速的技術進步又會帶來更多的財富,然後市場規模又進一步擴大,如此形成一個正循環。
比如,很多學者都認同,中國的大規模市場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優勢,並且有利於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因為有了市場的推動,技術才能更快地進步,並改變人們的生活。
總之,市場是推動技術進步和分工的系統性力量,是一種「利己先利人」的制度。它能讓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欲望,變成為他人創造價值、為社會增加財富的動力,創造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奇蹟。
那為什麼市場經濟會有這樣的動力機制呢?這就要說到兩個更基礎的因素:自由和產權。
在市場經濟里,沒有人能強迫別人買什麼,只有當別人覺得值得,他才會付錢。所以,自由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沒有自由,就沒有市場。
而自由的保障,是靠對產權的尊重。產權不僅指物質的財產,也包括創業自由、知識產權等。如果每個人的自由權利都受到尊重,那麼任何人都只能通過讓別人更幸福,才能讓自己更幸福。這就是市場的邏輯。
作者認為,中國改革的成功,同樣遵循着這個邏輯。我們知道,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
在改革開放前,政府擁有一切生產資料,政府決定生產什麼、怎麼生產,人們沒有創辦企業的自由。政府制定的價格也不是真正的價格,而是政府收取和分配財富的方式。改革開放後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從包產到戶,到放開價格、允許發展私營企業、改革國有企業等等,都是讓市場發揮作用的過程。隨着市場經濟的建立,越來越多的資源、精力和時間用來為別人創造價值,這樣,社會財富就增加了,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好了。
而在市場經濟下,只要你有錢,就能享受市場上的任何服務,包括買車、裝電話、坐軟臥、坐飛機等等。但在過去,農民連種地都不能自己做主。正是因為這種產權制度的改變,你才能夠通過為別人創造價值而獲得幸福。每個人追求幸福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不斷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蹟,就這樣在億萬百姓追求幸福的奮鬥中被創造出來了。
當然,在經濟改革過程中,也有人抱怨市場經濟滋生了很多弊端,比如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等,他們反而懷念起過去的計劃經濟。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抱怨呢?
市場如何自我糾正?
市場不僅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隻「隱形的眼睛」,這隻「隱形的眼睛」,監督着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賦予了市場經濟強大的自我糾正能力。那麼,這隻「隱形的眼睛」是什麼呢?它就是市場競爭。
市場競爭
市場競爭中,你的產品質量不好,消費者就會拋棄你,選擇你的競爭對手。那些坑蒙拐騙的企業,有可能會在市場中獲得一些短期利益,但是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它們總是趨向於被淘汰。這就是市場這隻「隱形的眼睛」在發揮着監督作用。
作者告訴我們,真正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並不是各種職業打假人,或者一些消費者權益組織,而是市場競爭。競爭才是最好的約束。
比如,一個學校里只有一家食堂,它是沒有足夠的動力提供優質的飯菜和服務的,但是,如果這家學校里有好幾家食堂彼此競爭,商家就會竭盡全力地服務消費者。因為飯菜做得不好,它就很可能會破產關門。
書中引用了一個概念,叫「消費者主權」。這個概念是由奧地利經濟家米塞斯提出的,米塞斯說:「正是消費者花費的每一分錢,決定了所有商業活動組織的每一個細節。這種狀況曾經被稱為市場民主,即每一分錢都代表一次投票權。」
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才是真正的老闆,他們決定了每一種商品是暢銷還是賣不出去、每一家企業是賺錢還是虧損。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由消費者說了算的經濟。
比如,很多人不滿意明星收入太高。其實,明星的收入也是由消費者決定的。千千萬萬的消費者願意去看明星演出的作品和代言的廣告,才給明星帶來了高收入。
從本質上來看,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的收入,其實都是由消費者決定的。
市場競爭和消費者主權,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那些不存在市場競爭的領域,也就不存在消費者主權。
比如,在幾十年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郵政業都是由政府壟斷的,這就導致郵政服務質量往往很糟糕。
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就曾在專欄文章中抱怨過:「在加拿大、意大利、以色列、阿根廷等很多國家,沒有人相信郵件能在合理的時間內送到對方手裡。美國的芝加哥,也發生了大量的信件被燒毀、丟棄,甚至堆放了好幾年也沒有送出去的醜聞。」
而今天,各種快遞公司的服務都相當之好。這也是因為引入了市場競爭,讓市場競爭這隻「隱形的眼睛」發揮了監督作用、發揮了強大的自我糾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