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曾與霍金共同寫成了《時間簡史》和《大設計》。蒙洛迪諾還參與創作過很多電影和電視劇劇本,其中包括《星際迷航》。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兩種高級的思維能力。過去,我們更重視分析性思維,因為人類社會一直在努力建設一種穩定不變的秩序。如今,我們每天都要解決很多10年前根本想象不到的難題。學校教的、考試考的那種思維方式已經不夠用了。它只能在既定的思維框架內處理問題,一旦遇到改變、遇到新的挑戰,這時彈性思維會更勝一籌。


在這本書中,作者圍繞彈性思維背後的心理學和神經學原理,揭示了有關彈性思維的一系列過程,以幫助人們了解「神秘靈感」背後的科學起因。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彈性思維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的,並且可能是多條思路並行的,它不像分析性思維那樣受到自上而下的直接指示,更多是受情感驅使,並將多元信息整合起來,從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方法。它還會接納一些非常規的,甚至是奇特的新想法,讓我們釋放更大的創造力。


什麼是彈性思維

什麼是彈性思維呢?


舉個例子:

有一位魔術師,他可以把一個乒乓球扔出去,只飛出去一小段距離後,然後就會停下來,然後自己「彈」回來。並且不是把球砸向其他物體後反彈回來的,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球為什麼能自動彈回來呢?有什麼魔力嗎?其實當我們在想象這位魔術師描述的場景的時候,會情不自禁的想象把乒乓球往下扔的場景,而實際上,讓乒乓球「彈」回來的只是:地心引力。因為他只是把球往天空扔而已。

我們絕大部分常常都只會按照正常情況,順理成章地思維,作者將這種思維方式稱之為:分析性思維,或者說邏輯思維。而與分析思維不同是,彈性思維,或者更通俗地稱之為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會跳脫出傳統的慣性思維、邏輯思維、或者說擺脫經驗主義的束縛,讓我們可以產生類似「突發奇想、靈光一現」的時刻。


以前彈性思維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是大腦的默認模式。人很難有意識地觀察到它,也就很難研究它、解釋它。但是今天,腦科學的最新成果已經能夠揭開這種默認模式背後的秘密。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97個全新的大腦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秘的腦區發生的,它們在構造和功能上都超出了之前人們的認知。那麼彈性思維是如何發生的呢?


關聯

關聯就是整合已有信息的過程,大腦神經系統通過尋找解決特定問題多維度的信息,構建成一張張不同的網絡,這也是大腦的運作機制。當一個神經網絡與另一個神經網絡相互重疊、相互激發,新的想法就不斷湧現。彈性思維即便有的腦區沒有收到指令,也會被一些信息觸發,產生複雜的思維活動。


舉個例子:


1816年,18歲的瑪麗和一群朋友在瑞士度假,他們每天晚上都會圍爐夜話。有一天,他們決定玩一個遊戲,每個人都寫一個鬼故事講給大家聽。到了第二天晚上,大家都想出了自己的故事,只有瑪麗沒想出來。所以,瑪麗覺得很沮喪。有一天,他們聊到了「生命的本質和原則」。他們討論了達爾文的一個實驗。

達爾文曾經假設:「把細條狀的意面放進一個玻璃盒中,通過某種神秘的方式,意面就能自己蠕動。」蒙洛迪諾說,聽到這句話,他想到了殘羹冷炙。但是,瑪麗他們想的是:「生命難道這麼容易就被創造出來了嗎?是藉助什麼力量創造的呢?」夜裡大家都睡了。瑪麗鬆了口氣,就在瑪麗放鬆自己的心緒時,她一直苦苦尋找的故事線索突然跳了出來。很顯然,她是受到了夜晚冥思活動的啟迪,她回憶當時的情景:「我的想象力,不經意地,讓我好像着了魔一般,引領着我。」她說道:「雖然閉着眼睛,但是頭腦中的幻象極速衝過來,我看到一個面色蒼白的學生,跪在他剛剛組裝好的那污穢不潔的東西旁邊。」瑪麗後來嫁給了自己的戀人,成為瑪麗·雪萊,1818年,她構想出的這個形象最終成就了她的長篇小說《弗蘭肯斯坦》。


瑪麗想出故事的瞬間,恰恰是她放鬆下來,沒有逼自己趕緊想出一個故事的時候。她受到了晚上討論的啟迪,但是討論的內容和她這段時間關於故事的思考,是在她無意識的狀態下關聯起來的。彈性思維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完成的。和分析性思維不同,彈性思維並不是由一系列線性步驟組成的。它有時候很宏大,有時候是無關緊要的,有時候一下子湧現出一堆,有時候又是單獨出現的。在大腦比較放鬆的時候,彈性思維就會啟動,思維會自動來回跳躍,聯絡皮質默默運轉。在這種模式下的思考,往往能夠產生一些超脫常規的想法,釋放出更大的創造力。


重建

重建就是說,這些沒有頭緒的新想法,會在某一個瞬間重組,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的思維框架。彈性思維是人類的本能,來自人的一種心理特質,叫「探求新奇」。這種特質深深地刻在人類的基因里。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幾十萬年來,人類和非洲的原始人類狀態十分接近。而後來,在物種滅絕的幾千年裡,這些頑強的倖存者的後代「突然間」遷移到了遙遠的新大陸。這說明,那些更有開拓精神和創造力的個體生存下來了。


這個過程歷經千年,開拓精神和創造力就會反映在基因里。科學家在1996年真的就發現了一種基因,名為DRD4,是「多巴胺受體基因D4」的縮寫,因為這種基因能影響大腦對多巴胺的反應。這種基因讓大腦產生一種獎勵機制,一旦你有了開創性的新想法,大腦就會分泌讓你感到愉悅的多巴胺。這個獎勵機制,會讓人心甘情願去做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實際好處的事。


舉個例子:


14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直立人就創造了最早的藝術品:對稱手斧。把斧頭做成對稱的,必須使用骨頭、鹿角和石頭等製造工具,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實用性也不強。人們這麼做,是因為就算沒有別的好處,大腦也會獎勵他們。而且這種獎勵的力量,要遠遠大於物質獎勵。事實上,物質報酬反而會妨礙我們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到快樂。偉大的俄國作家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家俄國出版商付給他一大筆預付款請他寫小說時他是如何回應的。出版商並沒有嚴格規定他應該寫什麼,他只是隨便寫點兒什麼就能拿到這筆錢。儘管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給朋友的信中仍然寫道:「我相信你從未因為報酬寫過東西,所以也從未經歷過那種地獄般的折磨。」

他提到地獄般的折磨,似乎並不是他喜歡小題大做,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金錢驅動創造性活動會扼殺彈性思維。作者說,分析性思維能幫我們應對已知的挑戰,但是彈性思維在今天更重要,它可以產生新的,甚至是瘋狂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毫無用處,但是這些想法中很可能就有能夠解決未知難題的方案。


如何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

當今社會,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的大腦容量是無法靠分析性思維處理這麼多信息的。因此,作者說未來彈性思維已經不再是搞發明創造才需要的能力,它會成為生存必備的技能。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和運用彈性思維呢?


跳出固有思維

我們都知道,如果你到醫院就醫,你很自然地想要最有經驗的醫師來為你診治。不過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請那些相對經驗更少的新手來診治,你會好得更快。


這項研究刊登在頗具聲望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它研究了10年來數萬名入院患者的記錄,結果發現,當那些頂級醫生不在院部時,比如外出開會,高風險急症患者30天的死亡率下降了1/3。該雜誌並沒有指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不過作者解釋了,醫生做出的大多數錯誤決定都與他們傾向於根據已往的經驗迅速做出診斷有關。在常見病例中,這樣當然效率更高。在那些不常見的病例中,這樣做會導致誤診,因為資深醫生可能會忽略那些和他們最初分析不一致的重要方面。因此,雖然初級醫生在治療普通病例時可能速度較慢,也缺乏自信,但他們在處理不常見病例或治療更微妙症狀的病人時,思路更加開放。


限制那些有經驗的醫生專家的,就是固有思維,它是一種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想法和原則。有時候專業學習有時候反而會阻礙創見,越是專家越有可能有封閉的趨向。這並不意味着你要丟棄你的專業知識,而是你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新的經驗。那我們該怎麼跟固有思維對抗呢?就是主動接受和你的知識體系不同的觀點。這樣做首先能讓你能換個角度看待眼前的問題,沒準就能獲得一些啟發。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如果你把它當成一種思維訓練,長期堅持,你的思維框架就會徹底改變,你就不會輕易受到固有思維的禁錮。


所以,作者說如果你厭惡陰謀論,而又恰巧遇到一個人,他認為人類登月是虛假的,愛因斯坦從他的郵遞員那裡剽竊了相對論,那麼不要告訴他「你的生活真是一個殘酷的玩笑」,然後走開,而是要和他一起喝喝茶。這會擴寬你的思維方式,而且比看心理醫生便宜多了。


放空大腦

也就是說在我們神遊的時候思考,任由自己胡思亂想。


作者曾和斯蒂芬·霍金共事過一些年。斯蒂芬一直被ALS困擾着,這種病會導致運動神經元受損。斯蒂芬幾乎無法活動,他只能通過鼠標點擊電腦屏幕上的單詞進行交流。這是個枯燥乏味的過程。起先,屏幕上會出現一個光標,可以在字母之間移動。一旦他選擇了一個字母,點擊一下,他就可以從一個以該字母開頭的建議單詞列表中選擇一個詞;或者重複這個過程,選擇他心裡想的這個單詞的第二個字母,如此下去,直到他選定或拼出這個單詞為止。後來,隨着病情日漸加重,他得將一個運動傳感器固定在眼鏡上,這樣他就可以通過拉動右臉頰的肌肉來點擊鼠標。作者說霍金那種快速回答問題的狀態其實就是假象。他要提前很久知道問題是什麼,然後花費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準備好答案。當採訪者問出問題後,斯蒂芬只要點擊鼠標就能開啟他的回答機器,或者隨後進入語言合成器轉化為聲音。

作者跟霍金交流的時候,經常要等很久才能得到回覆。剛開始等待的過程對作者來說非常痛苦。後來有一天,他一點點看着霍金在屏幕上組織好句子,一邊看,一邊在思考,霍金是怎麼想到這個答案的。他發現,這樣,他就有了很長的時間,去思考霍金想法的內涵到底是什麼。這件事給了他一個啟示。平時我們在交談時,總是要在幾秒鐘之內給出答覆,因此,我們連珠炮式的講話幾乎就是不假思索地來自我們思維的表層。


而作者和斯蒂芬交談時,那些多出來的幾十秒或幾分鐘帶來了十分有益的效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斯蒂芬的觀點,而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能在此過程中打磨得更有穿透力,大腦的默認模式會自動建立各種關聯,彈性思維開始啟動,你們的交流會更加深入,也就能碰撞出更多火花。較慢的交談節奏讓我在交流中可以有更深邃的思考,這是在平時那種匆忙的交流中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說,讓大腦閒下來非常重要。但是現在,外界的干擾越來越多,很多人幾乎每個小時都要翻一次,甚至幾次手機,我們的大腦幾乎一刻都不會閒着。所以拖延一會兒也沒有關係,有研究表明,拖延和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因為推遲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時間,我們就能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給彈性思維,讓大腦做一些沒有意義的思考。所以,下次你在工作或者學習中拖延的時候,不要太自責,你的大腦可能需要休息一下,沒準,那些怎麼也想不明白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瘋狂的想法

也就是說放鬆對思維的禁錮,多一些奇思妙想。我們來看一下幾個有名的人例子。


詩人兼畫家威廉·布萊克,他確信自己許多作品的靈感是神靈直接傳達給他的;億萬富翁、企業家霍華德·休斯習慣於在比弗利山莊酒店的「無菌」房間裡赤身裸體地坐在白色皮椅上數小時,用粉紅色餐巾蓋着生殖器;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也就是「曼哈頓穹頂」的創造者,在好幾年的時間裡只吃李子、果凍、牛排和茶,每隔15分鐘就要寫一篇日記,這個習慣從1920年堅持到1983年;歌手兼作曲家大衛·鮑伊在20世紀70年代最高產的幾年裡一直堅持以牛奶、紅辣椒和綠辣椒為主食。

無論是在名人還是在普通人中,這類怪人都不少見。這些古怪的行為僅僅是有趣的逸事,還是它們和彈性思維之間存在着某種有意義的聯繫?20世紀60年代,行為遺傳學家倫納德·赫斯頓的實驗對解答這些問題做了最初的嘗試。赫斯頓對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基因感到好奇,他研究了那些患精神分裂症的母親遺棄的孩子,令他驚訝的是,這些健康兒童中有一半的人都表現出異常的藝術天賦和古怪行為。


舉個例子:


納什既是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天才,也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很長一段時間裡,納什飽受精神分裂症的痛苦。他無法工作,無法正常生活。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他相信來自外太空的外星人召喚他來拯救我們的世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正是精神分裂的傾向,讓納什的認知過濾系統變得很寬鬆,他才會產生各種極富想象力的點子,甚至讓我們覺得有些瘋狂的想法。納什康復之後,一位好奇的數學家朋友問他當時怎麼居然相信那種「瘋狂」的想法。納什回答說:「對我來說,對超自然生物想法的產生方式和數學思想一樣,所以我很認真對待。」

今天的科學家驗證了納什的感受,他們發現,彈性思維和瘋狂的想法都是因為大腦的認知過濾系統減弱才產生的。它促使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像納什那樣行為古怪,擁有各種奇思妙想的人,他們大腦中側前額葉皮層和其他過濾性組織的活動都比較衰弱,所以擁有更好的彈性思維。所以,不要過早否定自己的奇思妙想,覺得它們不靠譜、很瘋狂,真正的創意,往往就誕生在這些「瘋狂」的想法中。


物理學家牛頓試圖通過對《聖經》進行數學分析來尋找關於世界末日的提示編碼。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富有彈性思維的思想家,但是,無論是在職業生涯還是個人生活中,他們都採用使用分析性思維來控制自己,而不是放縱它。

不管是音樂家,科學家還是其他領域的原創思想家,都需要一些分析性思維把彈性思維產生的思想轉化為真正的創造。心理學家認為,分裂型人格患者和真正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之間的一個關鍵差異在於他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更廣泛地說,是那種有序的分析智慧的能力。


彈性思維,簡單地說,就是不被傳統的思維框架限制,跳出常規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靈活思維。從全新的視角出發,出奇制勝。彈性思維包括洞察力和創造力。保持正念、初心,多做冥想,可以擁有好的洞察力。而創造力則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注意不同意見,進行批判性思維,跳出固定範式,然後放鬆心情,讓右腦自發地的聯想發散,將不同元素創造性地整合到一起。


彈性-讀書筆記思維導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