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應-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姜振宇,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信息中心主任,著名測謊專家,領導着國內首家應用微反應理論進行測謊的研究團隊。

作者經過5年研究,與8家司法科研機構合作,積累了10000條微反應測試數據,在國內最先開啟了應激微反應研究的先河。全面分析了最常見的8種微反應類型(凍結反應,安慰反應,逃離反應,仰視反應,愛恨反應,領地反應,戰鬥反應,勝敗反應),適用於戀愛交友、工作升職、團隊管理、業務談判、面試訪談等人際關係各個領域,能夠從根上助你認清謊言,撕破假面,還原真相,打造屬於你的防欺騙保護傘,進而看透他人,掌控局面。


什麼是微反應

微反應的全稱,是心理應激微反應。心理應激微反應是指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後,所做出的「不經意」的反應動作。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尤其是對抗性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人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明顯的失態。失態,就是微反應的一種,會把自己的真實心態暴露無遺,讓自己在對手面前「弱」爆了。所以,人們在察覺到自己出現失態之後,會在第一時間試圖抑制、掩飾甚至偽裝自己的真實狀態。

不過,失態只能算是級別很低的「微」反應,因為太過明顯。真正夠得上「微」級別的反應,不易被對手察覺,有的時候甚至連自己一方的人也看不出來。與失態產生的過程完全相同,微反應也是當事人對自己內在情緒和外顯行為的失控,只是失控的時間很短,反應形態也小,而且當事人通常會迅速用行雲流水般的掩飾行為一帶而過。

我們知道,動物在領地受到侵犯時,會露出尖牙和利爪;在爭鬥中失敗時,會低頭伏地,表示順從;在面對威脅、瀕臨死亡時,會逃跑、哀鳴,這些都是與生存直接相關的本能反應。而人和動物的不同,就是在長期進化中發展了智力,可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反應和行為,甚至可以很好地偽裝自己的真實反應。然而,在受到突然的刺激和威脅時,由於生存本能的強大作用,人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退回動物的水平,出現種種瞬間的、微小的動作或表情,反映出真實的想法。

比如:得意時下巴上揚,恐懼時蜷縮身體,焦慮時吞咽口水,憤怒時肌肉緊繃,等等。這些反應就是微反應,它們往往可以反映最真實的心理活動。我們接下來了解一下這些最常見的微反應類型,以及背後隱藏的心理。


安慰反應

安慰反應映射了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行為人心理出現不適感,可能是慌亂、緊張、尷尬等,但尚未到達害怕到不知所措的凍結程度;第二個要素是行為人在努力地進行自我調整,希望恢復到平靜態。

比如,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被媽媽緊緊抱在懷中,身體的前側貼着母親暖暖的懷抱,身體的後側被溫柔的手輕輕撫摸,安全又溫馨;餓了的時候,嘴裡可以有最美的味道,一邊吞咽,耳邊還傳來溫柔的、有趣的歌聲;睜開眼睛,滿眼都是母親關愛的笑容。

一直到長大成人,幼時種種最幸福的感受,儘管沒有清晰的記憶,卻能深深銘刻在大腦里。在長大後面對不適和困境的時候,這些美好的體驗記憶會引導着身體尋找甚至創造這些感受來安慰自己。這就產生了一系列以安慰為目的的微反應。我們來看說說其中兩種微反應。

視覺安慰

人人都愛看好看的東西,因為視覺上的舒適和寬慰,確實能促使一個人的心情好轉。人人都不愛看難看的東西,因為無論是噁心的還是兇殘的,都會讓一個人的心情變糟糕。

比如,嬰兒會更喜歡看對他笑的人,而板起臉的人,會讓嬰兒轉過頭去甚至啼哭。而當一個成年人感到負面情緒時,往往會下意識地轉移視線,減少目光接觸,降低受到的負面刺激,然後,會看向自己比較熟悉,或者能讓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

因此,視線轉移常常被用來測謊,因為人們在撒謊時,會有瞬間的眼神轉移,比如飛速地左瞥或者右瞥,達到視覺安慰的目的。

口唇安慰

在面臨壓力的時候,人會使用一些針對口腔和嘴唇的行為進行自我安慰,像吮吸手指、咬指甲、咬鉛筆、吃糖果,以及吸煙和吞咽口水等。因為這些動作可以通過口腔或相關器官來告知自己的神經系統,「不要怕,沒關係,我在吃東西了」。

比如,有這麼一個測試,一個是對一個企業經理人,這位女士的教育程度和各方面素養都很高,回答各方面問題也都輕鬆自如,但在被問到工作和現有的投資思路時,她表現出了一些煩躁的微小反應,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手腳的約束,而更明顯的是,她在講述時,連續抽了兩根煙。測試之後,她坦誠自己目前在投資策略方面與公司的董事會產生了分歧,受到壓制,心情鬱悶。在這個例子中,她無意識地通過吸煙獲取口唇安慰,緩解內心的焦慮。 再比如,一個關於擇偶標準的測試,研究者問測試對象:「你喜歡什麼樣的女孩子?」測試對象思考了片刻,隨後回答:「溫柔賢惠。」研究者繼續追問:「有沒有外表的要求?」被測試者飛快地舔了一下嘴唇,回答說:「有,得長得漂亮,身材要好。」隨後露出了有些尷尬的笑容。

這個測試反映出,回答者的內心其實對外表很重視,卻又不希望給人留下只看臉的淺薄印象。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意圖時,產生了緊張感,通過舔嘴唇這個微小的動作來獲取口唇安慰。


凍結反應

什麼是凍結反應呢?簡單來說,就是在遇到意外的情況時,本能地減少動作,保持不動。看到凍結反應,可知對方心態大幅減弱,呈現害怕狀態。要解釋這種反應,還是要回到動物本能。在動物世界中,無論是捕獵者和被獵者,都對運動的物體特別敏感。這是在長期的生死鬥爭中進化出的一項強大的本領。動物敏銳的感覺器官,可以綜合通過聲音、視覺、氣味甚至空氣的流動來感受物體的運動。唯如此,捕獵者才容易觀察到逃離的對象,被獵者才容易觀察到快速逼近的獵手。

青蛙大概是這項進化的極致物種,它們的眼睛對於飛行或跳躍中的小昆蟲,能夠精準地計算其軌跡並準確捕獲,但由於它們的眼睛不會關注靜止的昆蟲,所以就算給它的周圍擺上若干新鮮的死蒼蠅,它們還是因為不能食用而餓死。也就是說,如果在它周圍擺放上一堆死蒼蠅,青蛙會因為看不到而活活餓死。因此,在遇到意外和危險時,保持不動,是動物長期進化出來的一項生存本能,既是為了躲避獵手的注意,也是讓神經系統集中全部能量來判斷危險,採取相應的行動。

對於人來說,驚訝就是最經典的凍結反應。人在驚訝時,往往會面部呆滯、眼睛睜大、嘴巴微張,這其實就是凍結的一種表現,這屬於比較明顯的反應。我們一般不會讓自己的吃驚在臉上明顯外露,或者會迅速把自己的吃驚隱藏起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察覺到比較細微和隱晦的凍結反應。

比如,呼吸凍結。呼吸的凍結反應,是不自覺地屏住呼吸或者放慢呼吸。這個動作是希望通過隱藏自己來進行自我保護。 再比如,手腳的約束,我們平時不會有不知道手腳往哪兒放的感覺,但當我們緊張、擔憂時,就會在手和腳的動作上產生自我拘束。女性常見的動作是把雙手拉住放在身前,男性常見的動作則是把雙手拉住放在身後,或者插在褲兜里。腳的拘束最常見的是把雙腿固定成一種不能亂動的狀態,比如把兩腿併攏別在椅子背後;而在站姿中,則表現為雙腿併攏挺直,肌肉緊張,不敢輕鬆隨意地叉開雙腿站立。

手和腳的約束,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呢?一般來說,擴張的肢體動作對應積極的心理狀態,而收縮的肢體動作對應着消極的心理狀態,追溯到本能,它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肢體面積縮小,同樣是為了達到降低關注的目的。


仰視反應

看到仰視反應,可知對方心態變強,對刺激源不接受、不服氣、不認輸,對抗性增強;負仰視反應則表明了接受、認同和妥協。這個反應最容易想到的表現就是仰頭或低頭。

仰頭

我們都知道,動物在面對比自己強大或者弱小的動物時,會有明顯的姿態變化,昂頭示威,或俯首稱臣;而人的示威或服從的心理狀態,是通過下巴的位置來體現的。

比如,當對方下巴抬高,頭向後仰地看着你,即使嘴上可能說得很客氣,心理的狀態往往是不屑和傲慢。而人在滿意、驕傲的時候,也常常是微微抬頭的狀態。

低頭

低頭表示降低自我定位,軀幹彎曲表示承受和自我保護,可用於判定其想要表達的情緒及程度,以及真假之分。低頭表示了謙卑和服從。如果在低頭時,對方的背依舊是挺直的,他的心裡通常是服從但不服氣。如果低頭的同時,脊柱是適當彎曲的,但還沒有呈現為腰椎的彎曲,且身體的其他部分沒有刻意用力和冗餘表達,那麼就可以判定當事人沒有對抗的心態,誠意認可。

這樣一來,我們就更容易理解一個現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公眾人物用低頭鞠躬的方式表達道歉,但這種道歉有時候會讓公眾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覺得有些人只是禮儀性的表演,有些人卻讓人覺得很有誠意。

擁抱

和低頭相類似,有着微妙差別的一個動作還有擁抱。標準的擁抱是雙方的身體正面貼在一起,手臂摟住對方並且向自己一方用力;而違心的擁抱,是對胸部以下距離的控制。如果兩個人面帶笑容地走到一起,熱情地擁抱對方,但是在抱在一起的時候,只有肩部和頭部貼在一起,而胸部以下並不接觸,也就是說,雙方都有點駝着背在擁抱,這其實是有意讓軀幹和腿遠離對方,這也暴露了內心的疏遠。

領地反應

看到領地反應,表示對方出現統御和控制的強勢心態,非常自信且有掌控感,承壓能力強。在野生世界中,有權有勢的動物,會嘗試建立自己的領地範圍,俗稱「圈地」。領地的建立,其實是動物之間一種彼此都心照不宣的默契規則,你要是想獲取什麼利益,先要評估一下自己的實力。

領地主通常用尿液或體味在多點之間標明一條界線,外族要試圖進來,就是心懷不軌,勢必引發搏鬥,拼個高低死活,最終勝者王侯敗者寇。領地反應有兩個表現,一是在領地里展示權威,二是在領地外表示防禦,我們分別來講。

展示權威

在領地里展示權威,最明顯的就是明星或者明星的保安們常用的,就是一種動作——阻擋。有手拉手的人牆阻擋,也有直接將手臂直直伸出、揮動,但沒有進攻意義,只是為了保證有必要的空間而做出的動作。這種姿勢就是建立領地的表現,是為了讓自己所占的面積擴大,起到威懾的作用。

表示防禦

在領地外表示防禦,常有的動作則是抱起雙臂,交叉在胸前,這其實是因為,肌肉的收縮和重疊,可以讓上身看起來更加魁梧,增加威懾的效果。無論是兩臂張開,還是抱起雙臂,都可以幫你判斷出對方產生了戒備心理,這個時候,你就應該適時地調整與對方的距離了。

在領地反應中,還可以判斷對方是否心理鬆弛。因為在自己的領地里,人們會感到安全和放鬆,從坐姿上來說,雙腿併攏其實是比較吃力的,鬆弛自然的狀態是雙腳分開,大概80度角。如果對方是女人,還有一個典型表現是用腳尖勾住鞋子輕輕晃動,這也是在領地里很放鬆的表現。

在身體上,始終保持脊背挺直也是比較吃力的,最自然放鬆的狀態是向後靠在椅背上,因為躺着是最輕鬆的姿勢。如果識別出這些微反應,我們可以知道,此時對方內心放鬆,是談話的好時機。

書中的8種微反應我們介紹了其中4種,另外4種我們就不細說了。其實這本書是讓我們從另一個視角理解別人的心理,更好地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而認識了這些微反應,我們也可以發現自己的行為折射出的心理變化,從另一個角度更好地理解自身,指導生活。

微反應 導圖
微反應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