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其實這是一本抗癌的回憶錄,在書中我們能夠看到她是多麼的積極樂觀,即便醫生說她5年的存活率只有8%。她沒有自暴自棄,依舊活躍在大眾面前,為大家科普腸癌,她去世後,劍橋公爵夫婦稱讚她是一位「鼓舞人心且堅定不移的勇敢女性,她的遺產將永存」。英國前首相鮑里斯稱,因為黛博拉,許多人的生命將得到拯救。

那麼她是怎麼做到讓自己這麼積極樂觀的呢?這本書告訴我們遇到挫折或者遇到生或死不要害怕,不要放棄。我們要始終抱有希望,希望對一個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當我們看到希望,才有動力去做想做的事情。其次,我們還要活在當下,讓自己直面恐懼,重新設定人生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重建生活秩序,讓我們獲得力量。

希望可以戰勝一切

應對逆境的最大武器是什麼?作者說是希望。當面臨生死大關的時候作者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通往抑鬱、精神錯亂、對於未知而恐懼,心碎和悲傷;而另外一個就是擁有積極心態和能動性。而作者選擇的是第二條。

當然,這條路並不好走,因此作者說,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我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逆境。作者說,我依靠的就是「希望」。

《雨果傳》中曾提到:「不論前途如何,不管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不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失去希望,那麼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希望能帶來什麼

希望是人類最強大的情感之一。作者在書中提到,我有很多希望。我希望癌症不會縮短我們的壽命。我希望我能繼續從工作中獲得成功和快樂。我希望有生之年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等等。

馬丁·路德·金說過:「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能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窮的。」

希望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擁有的,我們必須積極去爭取、去培養,哪怕是最小的抓手,我們也要頑強地堅持下去,尤其是最黑暗的時刻。作者說,假如你滿懷希望,你就比不抱希望的人更有可能獲得快樂、健康和成功。

希望和樂觀不同。樂觀是一種態度,認為即使我們無法掌控過程,事情的結果往往也不會太差;而希望則是一種信念,相信我們有能力確保事情達成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希望能讓我們主動去創造光明的一面,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刻。

如何獲得希望

那麼我們如何獲得希望呢?作者在書中提到,為了讓生活更有希望,首先我們可以先試着進行一些自我反省。也就是想想我們之前得到的東西,那些美好時光、取得的勝利、那些讓我們一帆風順的時刻。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回顧自己的成功、人生順利時刻的人會更快樂、更有希望。

自我反省可以是祈禱和冥想,有證據表明,祈禱和冥想可以增強我們培養希望的能力。比如更積極樂觀、自尊心更強;當然,我們並非一定要祈禱,也可以在我們空閒的時候喝杯茶,靜靜地呆一會兒,放鬆心態,讓自己變得積極樂觀。甚至是我們可以立足當下,過好當下的每個時刻。

第二,發揮創造力。比如努力想讓自己的身材更好,但看不到進展,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路去改變一下方法,比如調整飲食結構。發揮創造力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你在下次試圖解決問題時更樂觀。

第三,想象最糟糕的情況,然後想出一個策略來幫助你應對。比如作者做教案的時候可能還存在什麼缺陷,她會想出一些應急措施,這樣未雨綢繆可以讓她在事情不按預期發展時表現的更好。

第四,找到能帶給你希望的故事,讓自己沉浸其中。比如找到榜樣,發現他的勵志故事,激勵自己前進。也就是多和積極樂觀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積極樂觀。

比如,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積極樂觀的用戶,讀一本振奮人心的小說,加入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體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力量,獲得希望。

第五,運用積極的語言也可以獲得希望。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發現,假如告訴患者手術後有90%的存活概率,他們會非常積極樂觀。反之,告訴患者他們會有10%的死亡概率,他們會對這個結果產生非常消極的想法。因此,我們遇到問題,不妨從積極的語言開始。

掌控人生的航向

當我們擁有了希望,那麼接下來我們需要珍惜今天,因為意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來。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每天擁有的時間,因為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珍貴。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通常有五種看待時間的視角:

1.未來時間觀;

2.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

3.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

4.積極的過去時間觀;

5.消極的過去時間觀。

從字面上的意思我們就可以看出,面向未來的人會提前規劃,朝着長期目標努力,他們傾向於延遲滿足,認為等待會帶來更好的回報。他們往往更積極、身體更健康,事業更成功。他們有一點不好就是容易忽視人際關係,不必要地剝奪自己現在就可以享受的美好事物。

而享受當下的人截然相反,他們活在當下,尋找刺激和興奮感。當下可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對於長久來看,並不可取。那麼宿命主義呢?他們也活在當下,但他們認為生活被無法控制的力量左右,因此感到無助和無望。

消極的時間同樣不好。他們總會沉浸在傷痛和糟糕的經歷中。而持積極樂觀的人對過去充滿留戀,這讓他們更有可能重視長久以來的朋友和家人。但不好的一點是他們自尊心太強,對過去過去傷感或留戀會導致過度保守和謹慎,讓人不接受新鮮事物,渴望保持現狀,即使對他們不利。

這麼來看,這5種時間觀都不可取。因此,作者說,我們需要找到這個平衡,把握好一個度。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要具有挑戰性。在《內生動力》這本書中有提到,你做的這件事情要能夠激勵你,拉動你去行動,而不是停留在想的層面。目標是我們的方向標,它能夠指引你成為怎麼樣的自己。

目標指引着具體方向,會拉動我們朝着這個目標去努力。但在樹立和設定目標時我們容易陷入一種陷阱,那就是設定的目標不是真正的目標,而是實現另一個目標的手段。

比如,你在外面吃飯。點一杯12美元的雞尾酒,你可能毫不猶豫,但要花12美元請人代泊車你可能會猶豫,寧願自己開車轉幾圈找車位。你不喜歡花錢請人代泊車,因為停車只是手段,是能讓你進餐廳吃飯這一目標的手段。

制定能夠讓我們分清輕重緩急,確定哪些事情對你更重要,也能讓你更務實地明白哪些事情需要優先處理。有目標即使我們遇到再大的困難,我們也會為止奮鬥,不會放棄。

作者就是依靠目標,讓她挺過最艱難的日子。那麼如何制定目標呢?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可以思考三個關鍵問題:

1.這個目標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2.你對實現目標有多大信心?

3.這個目標與你的價值觀和信念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或者我們運用SMART原則來分析這個目標是否有效。SMART原則,分別是指明確的(Specific)、可以被量化的(Measurable)、可以實現的(Attainable)、具備相關性的(Relevant)、有明確截止期限的(Time-bound)。

比如,中國有一個非常棒的啤酒品牌,叫雪花。雪花有一款啤酒叫勇闖天涯。勇闖天涯啤酒永遠贊助什麼樣的活動?是類似繞着國境開車、攀登珠穆朗瑪峰、到海裡邊去探險、衝浪的活動,因為它們都能體現勇闖天涯的精神。這是從戰略層面用你的活動來支持你的品牌。

戰術層面也可以這樣操作。比如,有一個高端酒的品牌叫帝亞吉歐(Diageo)。這個酒的品牌內涵叫海盜精神。歐洲人想到海盜精神,因為有海盜精神的男人愛喝酒。這個品牌贊助了英超比賽,當他們贊助的英超比賽球隊得了冠軍以後,所有人都在狂歡,他們就出了一款酒叫作「摩根隊長僅此一位」(「摩根隊長」指萊斯特球隊隊長韋斯·摩根,非帝亞吉歐旗下品牌「摩根船長」的名字由來——海盜亨利·摩根)。

這款酒是專門紀念他們球隊光榮的強大的隊長,所以叫「摩根隊長僅此一位」。這個酒一共生產了11,000瓶限量版,就是要製造饑渴感。在球隊獲勝的那天晚上,所有的酒吧開始發售這款酒,一夜之間全部賣光。而且通過推特不斷傳播,買到酒的人在推特上不斷地去秀「我買到了這個東西」,從而引爆了這個品牌,創造了稀缺性。

每當我們實現一個目標以後,都要去慶祝一下,找回前進的動力。

慶祝每一個小里程碑

就是當做一件事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天然地就喜歡找里程碑。比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體育運動,戴運動手錶,就是叫移動硬件那種東西。這個智能硬件到一定的時候給你發一個徽章,比如說當你上樓梯的台階數達到4000階的時候,給你發一個747勳章。你就不明白,這跟747有什麼關係呢?747的巡航高度就是你上4000級台階的高度,就等於你現在上的台階數都已經跑到747的巡航高度那麼高了,很開心。

里程碑可以激勵我們前進,讓我們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作者就是依靠里程碑事件,重新振作起來的。作者每天都會設定一個目標,哪怕是是完成一件小事。

要知道,里程碑是你為生活做的標記,可以衡量你朝着目標走了多遠,所以,當我們去慶祝每一個小里程碑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開心和快樂。

從挫折中成長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失敗,正如嬰兒一般,他們學習新的本領時候,就是從失敗中成長的。他們摔倒了會馬上站起來,第一次嘗試用勺子,他們會把食物弄得滿臉都是,直到掌握好竅門。

著名心理學家羅爾·德韋克提到了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他解釋說,固定型心態就是你相信創造力、智力和性格是靜態的,不可改變。因此你不擅長數學、藝術或者音樂,這是天生的。而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他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能夠變得更聰明。他們願意擁抱挑戰,不認為失敗是對他們個人的譴責。也就是說,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知道我們永遠不會到達山頂,但是我們可以繼續攀登,我們爬得越高,風景就越好。

而我們需要擁有成長型思維,這樣我們可以不斷進步、成長,獲得成功。

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把打掃衛生的服務員分成兩組,他們對其中一組什麼都沒做,讓服務員正常地打掃衛生;又讓另外一組參加了一次培訓,告訴他們鋪床單、拖地的動作,這些動作可以減少多少卡路里。除此之外,沒有在他們的工作上做任何改變。

最後的結果被培訓過的那一組服務員普遍減肥了。而對這份工作沒有感覺的那一組,他們完全不知道這其實就是鍛煉。其實他們沒想到,很多有錢人沒事幹,還要花錢去健身房裡鍛煉,而他們在這兒打掃衛生,既做了運動,又賺了錢,不是更愉快嗎?心態一調整,你就會發現這兩組人的身體表現就完全不同了。

各位不要小看那90%的無意識行為,它們是由心態自動過濾的。我們需要把這種無意識卻自發處理的這90%變得更積極,這才是我們學習心態調整的最重要的原因。要知道固定型心態的人,更重視自己的形象、評價、表現,而成長型心態的人更重視自己的成長、學習和挑戰。

所以固定型心態的人這一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要證明我自己。他總在和別人的對比中度過自己的一生。所以這種人容易傲慢、不講究誠信、輕易放棄、迴避挑戰,因為這是固定型心態。

而成長型心態的人認為這個世界是變化的,他會問自己能不能進步。雖然這件事情很丟臉,沒關係,因為我今天學到東西了,我很開心。這是成長型心態。

不放棄,要學會堅毅

堅韌不拔意味着絕不屈服。對於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的人來說,它至關重要。當我們擁有堅毅,不管你失敗多少次,被擊倒多少次,我們都能重新站起來。

那麼什麼是堅毅?《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這本書告訴我們,:堅毅=激情+堅持。堅毅由兩個部分組成,激情和堅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激情只有堅持,你肯定會過得很痛苦。

我們經常會聽到天賦這個詞,任何人取得一點兒成績都歸功於天賦。但事實上,當我們的過分強調天賦的時候,就會淡化其他因素。

比如,很多人在比較希拉里·克林頓和比爾·克林頓時說,這兩個人都是非常出色的溝通者,但是,比爾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而希拉里則必須努力改變自己才能進入角色。儘管他們沒有直說,但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這句話的含義是:希拉里永遠無法與比爾相比。

為什麼我們的潛意識都偏向於對人做天賦上的解讀呢?那是因為當我們看不出經驗和訓練是如何讓一個人達到明顯超出常態的卓越水平時,我們就會自動給那個人貼上「天才」的標籤。而事實是,堅毅的品質才是成功的關鍵性因素。而堅毅的品質是靠激情和堅持,只有你熱愛一件事,然後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那麼我們如何讓自己更堅毅呢?作者在書中提到了運營認知行為療法把負面思維轉化為行動來增強堅毅。書中列舉了一份有用的清單:

1.與他人建立連接。

2.避免將危機視為不可克服的問題。

3.接受變化是生活的一部分。

4.朝着你的目標前進。

5.果斷採取行動。

6.尋找發現自我的機會。

7.培養對自己的積極看法。

8.正確看待事物。

9.保持樂觀態度。

10.照顧好自己。

最後,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會受到打擊,會變得恐懼。恐懼並不是壞事,它雖然有一定的負面性,但可以讓人和動物在第一時間對危險做出反應,保全自己。在那之後,人類的大腦又花了大約5萬年時間,才進化出足夠的複雜性,有了邏輯能力、想象能力和共情能力。

當我們勇敢去面對困難,恐懼也會顯得微不足道。比如,失眠,睡不着其實是為了緩解恐懼。因為睡眠好不好,取決於我們的安全感與掌控感,只有當我們感到一切都在掌控範圍之內的時候,才會覺得安全,更容易入眠。為了消除恐懼感,產生安全感,我們的身體就會產生一些反應。

承認你的恐懼,然後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出恐懼。敢於面對當下的挫折,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怒放 導圖
怒放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