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本質-讀書筆記
這本書的作者是斯蒂芬·平克,他入選2004年《時代周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百人名單」,以及《外交政策》的「世界百名思想家」名單。平克是當今最偉大的語言學家之一,也是實驗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他最善於透過語言這扇窗戶,結合人類學、心理學和認知學來解讀世界和人性本質。
這是一本通過分析語言深度剖析人類思想本質的革命性的學術著作。全人類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焦慮:人性如果有規律,那麼,人的思想和情感就沒有辦法逃離這套規律的束縛。這種規律也被一些哲學家叫做:人類的心智洞穴。《思想本質》這本書,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那就是,人類始終身處在自己的心智洞穴,而揭露這個真相的路徑就是語言。
透過語言看社交關係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語言所揭露的三種社交關係理論,第一種的禮貌理論、第二種叫衝突博弈,最後相互知識。
禮貌理論
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研究出一種禮貌理論,他認為,人在交往中因為要維護面子而感到焦慮。每天,我們說的很多話都可能威脅到別人,這樣就會傷害到對方的面子。比如向別人發號施令,就會讓對方覺得自己被挑戰了;或者我們向別人提出請求,如果對方回絕,他會落得一個自私的壞名聲。所有的話語都有可能傷面子,在這個方面,人類是真的很脆弱。
雖然人類脆弱,但又充滿智慧,為了顧及大家的面子,我們發明了禮貌來補救。語言學家安布羅斯曾經說過,禮貌是「最可忍受的偽善」。比如當你問候一個人,「今天心情好嗎」,你並沒有真的關心這個問題的答案,你甚至不是真的詢問了一個問題,只是常規地走了禮貌這個社交形式,保全了彼此的面子。不過,禮貌理論只能解釋關係融洽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 那麼當兩個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人又會怎麼思考呢?平克給出的答案是,人會自動進入一個衝突博弈模式。
衝突博弈
比如,一個男人闖了紅燈,被警察攔在路邊,然後他想賄賂這個警察來逃掉這張罰單。那麼他可以選擇說,「放我走,我給你50美元」;當然他也可以把駕照和一張50美元都遞過去,然後說「這件事我覺得在這解決就挺好的,不是嗎」。很明顯,第二種方式要比第一種好。
這個小小的話術就牽扯到了博弈論。博弈論所有的實踐中都有一個共同基礎,就是行動者並不了解對方的價值觀。比如駕駛者不知道他遇到的警察會不會徇私枉法。如果他用第一種方式賄賂,他所面臨的風險係數就會增加,因為萬一他遇到一位剛正不阿的警察,就會面臨闖紅燈以及賄賂兩項指控。如果用第二種方式,法庭無法判定這種模稜兩可的話術是否在賄賂,所以最多他就是付闖紅燈罰款而已。第二種話術明顯讓這位駕駛者的風險下降了。如果仔細觀察,每天人類都在大量使用這樣的間接語言。間接語言有一個直接功能,就是極大地降低了賄賂成本,讓賄賂變成了一個很日常的事情。
比如,家長送老師禮物,想讓孩子更受重視;病人送醫生好處,希望有特殊照顧。間接語言讓賄賂從台上變成台下,收受雙方都能容易抵賴。可以看出,人性本質會自動規避法律和道德上的風險,追求趨利避害的最佳途徑。
關於為什麼人會很相信間接語言的力量可以幫助他們逃避懲罰,平克總結出了很多的語言上的規律,其中有一個最有代表性,叫做相互知識。
相互知識
比如皇帝的新裝,小男孩最後說了一句,他沒有穿衣服,引得哄堂大笑,但實際上小男孩並沒有說出任何人不知道的事實,但是,他張口的那一刻產生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這個事實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了。中國人熟知的面子就是相互知識。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大老闆,你意外聽到了別人在背後抹黑你,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如果這件事沒有人知道,你一般也就覺得算了。然而,一旦你發現了「大家都知道你其實清楚有人在抹黑你」,你反而不得不去做些什麼。因為如果沒有任何反應,那就會威脅到你的面子,因為你知道所有人都知道了。
相互知識,不僅能帶來面子的糾結,還可以凝聚力量,比如集會。集會的時候,為什麼一些平常很軟弱的人會突然大聲呼籲?那是因為在集會中,每個人都對一個社會事件有意見,而且每個人都知道大家都對這個事件有意見,這樣的相互知識可以讓人更有力量,更容易團結一個群體。
從平克的分析可以看出,語言揭露了人在建立和維護社交關係時的一些固定思維,通過分析間接語言,我們認識到,人總是下意識地要降低道德和法律成本,同時也追求保護彼此的面子。此外,由於人不知道他們和對談者之間的關係處於什麼樣的距離,也不清楚對談者的價值觀,所以大腦始終處於衝突博弈的狀態。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遊走在個體知識和相互知識這道光譜之間,在個人空間和社會關係之間苦苦掙扎,嘗試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語言讓我們發現了這些本質,也同時是人類在光譜之間保持平衡的重要路徑。
透過語言看人類情緒
先講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2003年的金球獎直播, U2 樂隊獲得了最佳原創歌曲獎。當歌手 Bono 代表 U2 樂隊上台發表獲獎感言時,他太過激動,以至於用了一個F開頭的髒字。這個舉動遭到大量觀眾投訴,但是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FCC 作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評判,說:這個F開頭的詞,在這個語境下並沒有描述「性或者排泄器官和行為」, Bono 把這個粗鄙的詞當做副詞用,目的是強調驚嘆的程度,並不構成實際上的污言穢語。
為什麼我們人類不喜歡某些特定的詞彙?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聽到人們會罵混蛋、傻瓜、醜八怪,但就是不能罵和性以及排泄物有關的詞。在自詡言論最自由的美國,最高法院也規定了這一類的「猥褻言辭」不受法律保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髒話會強迫刺激人腦產生負面情緒。髒話作為一種禁忌語,可以直接刺激到人類大腦中的大腦杏仁核,而杏仁核協助大腦管理人們的記憶和情感。研究顯示,如果人接觸髒話,這個人大腦中的杏仁核就會被立即點燃。
這裡就要提到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實驗,叫做斯特魯普效應。這個實驗很簡單:實驗人員要求實驗對象迅速觀看一個單詞列表,然後讓他大聲地說出每個詞的印刷顏色。這個實驗有意思的點是,這些詞的印刷顏色和它們的意思都不一樣。比如,綠這個詞會被塗成白色,黑這個詞會被塗成紅色。這個時候,實驗對象閱讀的速度會變慢,這證明了,當詞義和圖像含義有衝突的時候,人不自覺地會受到詞義的衝擊,而沒有辦法簡單地把一個詞只看做一個圖像。然後,心理學家把所有的詞換成了髒話,並塗上了不同的顏色。實驗對象的閱讀速度也極大地減緩了。這就證明,即使我們有意識在控制,髒話本身的含義也會對人的情緒造成極大的影響。
那麼,髒話這類語言揭露了哪些情緒規律呢?語言學家分析了很多樣本,然後發現,人類的負面情緒和宗教、疾病以及性緊密聯繫。因為平克的研究基礎是英文社會,而英文社會大部分都是宗教社會,所以能總結出一個「宗教髒話」的類別,宗教引發的負面情緒主要有震懾、敬畏等等。除了宗教,疾病也可以快速引發負面情緒,比如我們嘴上常說「你有病」,或者美國人開玩笑會罵別人「你得了梅毒」。然而,社會進步了,人類已經廣泛使用抗生素,所以,疾病類咒罵語的殺傷力已經下降了很多。這說明髒話的威力在不同的年代也不一樣。
與此同時,有一種類別的咒罵語,它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一直到現在,都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情緒,那就是身體排泄物。在排泄物為什麼能成為「經久不衰」的髒話?平克給出了一種解釋:最噁心的身體排泄物往往是最危險的疾病傳播源,這能引發我們大腦無意識的聯想,所以在想到排泄物的時候會馬上覺得厭惡。或許,隨着衛生環境進一步提高,傳染病沒有那麼普遍的時候,人對於排泄物的敏感程度也會和疾病一樣下降。
透過語言看人類思想
平克說,人類大腦中有一個「直覺物理」,人根據這個直覺物理來理解空間、時間和因果關係。我們一個一個來了解一下。
空間
平克發現,我們語言中透露出來的物理世界,跟實際的物理世界是兩回事。比如,我們都走過地下通道,人明明是「被地環繞着」,為什麼不叫地中通道,要叫做地下?因為,人的大腦里有一套認為世界是怎麼運轉的物理體系叫做直覺物理,而這個物理體系和現實的物理體系是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物體都是三維的,而人的大腦會自動把物體分為一維、二維或者三維。
一條線無論多細,它在真實的世界中還是3D的。但是人類用介詞去形容跟這條線的關係時,會說沿着這條線,但絕對不會說沿着這個球。那是因為,人類大腦裡面默認一條線是一維,而一個球是三維。無論我們長大後學了多少物理知識,也很難打破人類大腦本能的物理認知。所以,我們會說地下或者水下,這是因為水和地面在我們大腦中被設想成二維表面,而不是三維實體,我們會把物體的邊界當成物體本身。所以一旦突破了地或者水在我們腦海中的二維邊界,我們就自動判定該物體處於水和地之下。
時間
人究竟是怎麼思考「時間」這個概念的?語言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對時間的理解要複雜很多。像英語中的時態。英文裡面有明確的時態來表示現在、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情。當一個人用過去時講述一件事情,除了表示「這事情發生在過去」,但同時也暗含了「這件事是事實」這個意思。在英文語境下,如何辨別一個犯罪嫌疑人是否殺人,有時候可以憑藉這個人對於死者的形容是否不經意間使用了過去時,就能盤問出來。而人類在談到將來時,除了表示這件事「會發生在將來」以外,更多的是暗指了意願和可能性。
比如,你在一家高級餐廳抱怨意大利麵怎麼還不上來,領班出來解釋時一定會說:我們馬上去催,餐馬上會到。實際上,西餐廳出餐的順序和時間都是固定的,領班用了未來時態並不是在講上菜這件事立刻會發生,而是禮貌地表示「我們有催促的意願,以及它可能會馬上發生請你別擔心」。
所以,在人類大腦中,有一個「心智秒表」,它動不動,並不完全是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而是當人們心生願望,這個秒表就開始運行;當人們如願以償,秒表就停下腳步。在人類的思想中,過去、現在和未來從來就不只是簡簡單單一條筆直的時間軸。
因果關係
平克告訴我們,人類大腦中的因果關係實在是太簡單,完全無法匹配在真實世界中複雜的邏輯層面。書中有這麼一個例子。
比如,兩個刺客在一次公共集會上合夥刺殺同一個獨裁者。他們達成協議,誰先瞄準誰就先射擊,後瞄準的刺客就混入人群。如果1號刺客一槍擊斃了那個獨裁者,那麼很顯然,他的行為就是導致獨裁者死亡的原因。現在的問題是,假如1號刺客沒開槍,那麼這個獨裁者就不會死,這種情況卻不是真的,因為如果1號刺客沒開槍,那麼2號刺客就會擊斃那個獨裁者。那麼到底,誰造成了獨裁者的死亡?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因果關係,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起事件引發了另一起事件,所謂因果,是一個縱橫交叉的組織。然而,當人們思考因果關係的時候,相信的不是事件的關聯性,而是事件中隱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