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藝術-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的作者是文森特·賴安·拉吉羅,他當過工程師,後來又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德里分校任教,現在已經退休,但仍擔任該校的榮譽教授。拉吉羅的職業生涯,一直是從事着跟思考有關的工作,特別是在大學任教期間,他還倡導過「使思考成為教育重點」運動,把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當作教學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在教人如何思考這方面,拉吉羅是一位專家。

《思考的藝術》是一本出版於1984年、歷史悠久的思維方面的專著。問世三十多年來,一直在暢銷榜上經久不衰,這就是因為它揭示的是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無比重要的,關於思考的秘密,教你學會如何思考,我們還將認識思考常見的誤區和破解方法,如何通過具體的練習步驟,來提高思考的能力的兩發大核心:創造力和批判性。

了解思考

什麼是思考呢?作者給出了一個學術定義:思考是能夠幫助我們闡述或解決問題、做出決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動;思考是探尋答案,是獲取意義。思考,它首先是有目的的心理活動,能夠產生結果。而且,整個過程中都是有意識的,不是盲目、自發的。這意味着這種心理活動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只有當我們能夠指揮它時,心理活動才會成為思考。有的人能通過思考有所收穫,有的人卻只能讓大腦空轉,那麼這兩者間的區別又在哪呢?拉吉羅說,思考可以被分解成產生階段和判斷階段,好的思考者與差的思考者,在這兩個階段都有着明顯的區別。

思考的兩個階段

1、產生階段

這個階段,頭腦會針對問題或爭議產生各種概念、各種處理方法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和回應。跟拙劣的思考者相比,優秀的思考者能夠產生更多、更好的想法。他們會變得更善於使用各種創造技巧,這讓他們能夠發現更多想法。更確切地說,優秀的思考者傾向於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考慮很多不同的調查方法,產生很多的想法,然後再去做出選擇和判斷。另外,優秀的思考者更願意理智地冒險,更敢於創新,也更樂於考慮不同尋常的想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相比之下,拙劣的思考者傾向於從有限的幾個角度(常常僅是一個狹隘的角度)看待問題,接受頭腦里想到的第一個方法,立刻判斷每個想法,只有幾個想法便會滿足。另外,他們在思考中過于謹小慎微,會不自覺地讓自己的想法服從常規、慣例以及他人的期望。

2、判斷階段

我們會對在前一個階段產生的各種想法進行比對和評估,做出最好的判斷。好的思考者,不僅僅靠直覺做出判斷,他們還會找出自己的局限性,然後仔細檢查思考的邏輯和解決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說,他們能夠更全面地去了解問題,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差的思考者可就不一樣了,他們往往就是跟着感覺走,快速做出決定。而且,他們還會對自己的盲目判斷信心滿滿,完全忽略了自己思考過程中的局限性。

經常有人說優秀的思考者是天生的,不是後天培養的。儘管這種說法有正確的成分,但它在本質上是錯誤的。作者認為,人的思考能力是可以通過鍛煉得到提高的,這取決於我們的習慣和態度,而要獲得好的思考能力,也要從基礎做起。

思考的基本常識

1、自由意志

我們得承認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思維和言行。儘管我們都會受到不同環境和背景的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還非常強烈,但我們仍保有一定的自由意志。我們必須相信自由意志的力量,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按照正確的方式來思考。只有確認你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只有相信審慎的思考有意義,你才能有動力學習運用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方法去處理問題。

2、要學會界定什麼是知道

作者在這說了一句話,有點像繞口令,但非常發人思考:「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和我們真正知道的,並不是一回事。」

3、記憶問題

我們的記憶往往會是不準確的,所以思考問題時,不要被記憶影響得太深。

4、要客觀認識觀點或者意見

「人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不意味着「人人的觀點都是正確的」。

5、理解因果關係

要想形成負責任的意見,對因果關係有清晰的認識至關重要。不幸的是,人們對因果關係依然有很多誤解,而這些誤解會導致很多錯誤。第一種錯誤是在沒有因果關係的地方看見了因果關係。第二種錯誤是僅看到簡單、明顯的因果關係,卻忽略了複雜或微妙的因果關係。第三種錯誤是認為因果關係僅與物質事件相關而與人類事務無關。因此,為了避免這些錯誤,就必須了解:當一個事情先於另一個事情發生,我們往往會認為兩者是因果關係,但實際情況往往並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在考慮因果關係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能草率地因為時間先後,就把兩件事判定為因果關係。

6、道德問題

考慮問題時要避免道德化的干擾,避免進行價值觀判斷。

預防思維誤區

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六種常見的思維誤區,我們必須克服這些障礙才能更好的進行思考,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六個思維誤區

1、「我的更好」的心理

「我的更好」心理會妨礙思考,破壞客觀性,促使我們偏愛那些粉飾自我的錯誤,拒絕接受令人不快的現實。這個習慣再自然不過了。它始於童年早期。小時候,我們都說過並且也相信「我的自行車比你的好」「我爸比你爸厲害」「我媽比你媽漂亮」等等。不管我們聯想到了什麼,它都是一種自我的延伸,斷言它的優越性是一種自負的表現。

而這種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等他們長大之後並不會消失。等到了成年階段,這些人會普遍認為我們的觀念、價值觀、政治觀和宗教信仰優於他人。要想成為優秀的思考者,你必須學會克制這個習慣,別讓自負妨礙你尋求真相。

2、挽回面子

與「我的更好」心理一樣,挽回面子也是一種源於自負的天生傾向。不同的是,挽回面子是一種事後補救,我們擔心之前不合適的言行很可能有損我們的自我形象,或是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學家把挽回面子看做一種防禦機制,也就是說,它是我們用來維護形象的一種策略。挽回面子有一個很常見的形式,也就是大多數孩子和很多大人都曾用過的藉口:「這不是我的錯,是他(她)讓我這麼做的」或者「這不是我的錯,我別無選擇」。心理學家認為,愛面子是一種防禦機制,用於保護自我形象的一種策略。但我們應該知道愛面子所帶來的惡劣後果,那就是拒絕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往往會加深錯誤的嚴重性。

3、抗拒改變

抗拒改變指的是不經客觀分析就拒絕新的觀點和行為方式的傾向。當我們面臨外部環境改變時,做出拒絕幾乎是本能反應。我們之所以會拒絕改變,原因往往就是兩個,一個是懶惰,另一個是害怕。不幸的是,抗拒改變的同時,我們也就抗拒了發現、發明、創造和進步,因為所有這些最初都只是新的想法。抗拒改變就是讓我們的頭腦與最美妙、最有價值的想法作對。

對改變持開放態度,這並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接受每一個新想法,經過檢驗,很多新想法會被證明沒有價值或者行不通。相反,這意味着無論一個新想法看起來多奇怪,我們都願意暫時不作判斷,給它足夠的時間和公平的機會讓它證明自己。

4、從眾

從眾往往是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同感,或者害怕因為特立獨行而被孤立。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更加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而不是在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真實合理的。要避免從眾,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害怕被孤立是我們的天性,我想我們很多人在小學或中學的時候,都有過類似的體驗。但是,從眾一定會阻礙我們思維的原創性。對待從眾的正確方式就是專注於你思考的結果本身,而不去關心到底有多少人支持你的觀點。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概括化的極端形式。概括化是指根據共同的元素對人、地點和概念進行歸類。因此我們可以說,大多數籃球運動員個子很高,醫生在取得行醫執照前要學習多年,本田思域轎車比雪佛蘭科爾維特跑車省油。這些概括化是公允合理的,但有些概括化則超出了合理的界限,被稱為以偏概全。

例如,城市居民不如農村人友善,運動員學習成績不好,這些觀念都是以偏概全。

最普遍的刻板印象涉及人種、宗教和民族,比如對黑人、原教旨主義基督徒、意大利人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定會阻礙思維活動,它剝奪了生命的無限多樣性,把我們周圍的人和環境進行了事先的分類。

6、自我欺騙

許多人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會存在欺騙。他們在外人面前裝出懂很多的樣子。久而久之,他們連自己都騙過了,真的就以為自己懂很多了。

如何克服思維誤區

關鍵在於你要檢驗自己對問題和爭議的第一印象,尤其是那些鼓動你不考察證據或不斟酌相互矛盾的論點就馬上表明立場的強烈印象。通過仔細檢驗這些印象,你往往能夠查明是不是有某個特定的壞習慣,比如,抗拒改變或刻板印象在妨礙你的思考。

1、區分人物和觀點

讀到以「希特勒說……」開頭的句子和以「富蘭克林·羅斯福說……」開頭的句子,你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前一句甚至很可能讓你讀不下去,而就算能讀下去,你至少也會帶着很重的戒心去讀,同時還會做好不接受的準備。這並不奇怪,你已經對希特勒和羅斯福有所了解,因此很難對已知信息置之不理。一方面,你不應該置之不理;另一方面,要成為優秀的思考者,你還必須置之不理。畢竟,瘋子也可能有好點子,天才偶爾也會出錯。

如果你不能克服看人來決定是否接受其觀點的傾向,那麼你對所讀、所聽、所看的分析就一定會扭曲。要想避免將人與觀點混為一談,你需要意識到自己對說話人的反應,並想辦法抵消它們。也就是說,如果你討厭一個人,你就要更認真地聽他說;如果你喜歡一個人,聽他說話時你就要更有批判性。對論點的評判你想多嚴厲都可以,但評判必須針對論點本身。

2、區分個人好惡和判斷

在個人好惡的問題上,我們可以表達個人的偏好而無需為此辯護。然而在判斷的問題上,我們則有義務提出證據,也就是說,我們的觀點要有支持性材料作為依據。只有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足夠充分,足以消除所有的合理懷疑,建立起確定性,這樣的支持性材料才有資格作為證據。作為一個批判性的思考者,只要有人就事件的真實性或行為的合理性發表意見,也就是說,只要有人陳述他的判斷,你就不僅有權而且有義務基於證據來評判他的意見。

3、區分語言與現實

語言與現實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因為,語言往往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其實,所謂提高思考力,就是提升兩個方面的能力,也就是作者書中提到的核心內容:創造力和批判性。

如何提升創造力

拉吉羅總結說,創造力的本質是通過富有想象力、原創性、有效性的方法迎接挑戰。那麼要如何提高創造力?作者將這個過程分解成了四個步驟,分別是:尋找挑戰、描述問題或爭議、調查問題以及產生想法。

尋找挑戰

作者認為,尋找挑戰的關鍵在於激發好奇心,人在童年時代總是對什麼都好奇,而成年之後,往往丟掉了曾經擁有的好奇心。如何尋找好奇心呢?善於觀察他人;看到事情不完美的一面;記下自己和他人的不滿;尋根溯源,刨根問底;對暗示保持敏感;在辯論中發現機遇。

表述問題和爭議

要用儘可能多的不同方式表述問題或爭議,養成這樣的習慣,你就能避免觀點的狹隘。當然,我們必須區分問題和爭議。這非常重要,可是在創意過程中很容易被忽略掉。如果我們最初對問題的理解是膚淺的、局限的,這會阻礙我們的視線,影響我們的想象力。

調查問題

說調查是一個創造的階段,這可能聽起來有些奇怪。你或許認為調查是沉悶、乏味的工作,幾乎不涉及任何種類的思考,更別說創造性思考了。這麼想也不是完全不對,因為有很多人做調查時就是很少思考,或者根本不思考,正因如此他們的調查經常是白費力氣。就我們的定義而言,調查絕不僅僅意味着例行地獲取誰都能得到的信息,而是意味着用缺乏創造力的人根本想不到的方法,在他們根本想不到的地方,獲得其他人忽視的信息。調查意味着要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在搜索過程中要富有想象力。

調查問題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尋找目擊者證詞、公開發表的報道、未公開發表的報道、專家觀點、實驗、數據、調查、觀察性研究、研究綜述、你的個人經驗、身邊人的經驗等途徑收集信息。收集了信息之後,就開始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讓圖書館、互聯網、權威專家等工具、學者為你所用。如果你已收集了海量的信息,想想你對問題的闡述,剔除一些不相關的信息,這個步驟可以多次重複,尤其是當你處理的是一個特別複雜的問題的時候。

產生想法

產生大量的想法是想出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的首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另一個重要的途徑是激發你的想象力。你還需要一些激活創造性想象力的策略。

作者告訴我們7條小策略:

1、強迫自己做出不同尋常的回應;

2、使用自由聯想,發散性聯想,儘可能的聯想;

3、使用類比,類比是指提及兩個其他方面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間的一個或多個相似之處。例如,我們可以拿橄欖球中衛帶球突圍的奔跑與美洲豹或非洲獵豹的馳騁做一個類比;

4、尋找不尋常的組合;

5、把解決方案形象化,在腦中構建畫面;

6、構想正反兩方的論點;

7、建構相關情境,意思是如果你在討論一個與盜竊案件有關的事實時,構建一個具體的情境。

然後就是追求獨創性,流行的觀點認為,獨創性是一種遺傳天賦,要麼生來就有,要麼就沒有;如果沒有,你就不可能學會它。研究已經推翻了這種觀點。與其他所有創造技能一樣,獨創性也可以習得。如果你沒有產生獨創性的想法,那僅僅是因為你養成了沒有獨創性的習慣。一項研究表明,當你知道你需要展現出獨創性時,你的獨創性就能被激發出來。

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指反思已經產生的想法,嘗試性地確定哪個方案能最有效地解決問題,或者關於爭議的哪個觀點最合理,然後評價和改進那個解決方案或觀點。批判性思維在問題解決中有着重要作用,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沒有哪個解決方案是完美的。不管解決方案多有創造性,它也總是會有改善的餘地,即使是最好的想法也很少以完美的形式出現。就像上等的玉石,在意識到它們的潛在價值之前,必須先對它們進行清洗和拋光。其次,在很多情況下,解決方案無法直接實施,必須先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例如,改進辦公室或工廠的建議可能需要僱主或主管的同意,處理家庭糾紛的建議可能需要其他家庭成員的配合,解決社會問題的創造性方案往往需要政府領導者的支持或者選民的認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必須先贏得其他人的認可,否則再好的想法也沒什麼價值。批判性思維在爭議解決中也同樣重要。一個觀點可能看起來極其合理,可以完美地調和對立的觀點,然而卻存在細微的瑕疵。有的時候,只有在想法化為行動時,這些瑕疵才會暴露出來。那麼,應該如何做呢?作者告訴我們三個步驟:

落實細節

這一步意味着要確定你的解決方案,並且注意細節,然後確定如何運用這個解決方法。

找到瑕疵和混亂

在落實了解決方案的細節之後,下一步就要檢查那些細節,找出瑕疵。請記住,儘管你通常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完美的,認為這個步驟毫無必要,但實際上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跟所有人一樣,你的解決方案也至少會包含一些小瑕疵。還要記住,能否成功地說服別人認可你的解決方案的價值,取決於你是否樂意盡你所能地改進想法。在你尚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之前,你可能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弄清楚要尋找什麼樣的瑕疵和混亂,以及怎樣去尋找。

作者給出了4個方法:

a、查找常見的瑕疵。比如,明確性、安全性、便利性、效率性等等。

b、與競爭的解決方案比較。

c、考慮你的解決方案會造成哪些改變。

d、考慮你的解決方案會對人們產生哪些影響。

做出改進

這步就是進行完善了。可以改變術語、解釋方式,變得簡單易懂。對於新的或者修正過的流程、系統或服務,可以改變實施方式、具體步驟,實施者,場所、所需工具或材料、存放地點等。對於新的或改進過的產品則可以改變它的大小、形狀、顏色、質地,成分、使用方式等等。也就是說,我們要儘可能的讓這個方案的細節變得無可挑剔。


思考是一門藝術,有其自己的目的、標準、原則、規則、策略和預防措施。這門藝術非常值得學習,因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受思維習慣的影響。


思考的藝術-讀書筆記思維導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