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關係學-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怪誕關係學》這本書主要圍繞競爭與合作展開討論,涵蓋的關係範圍比較廣,像職場、兩性、朋友等關係都有涉及。我們一般認為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的,要麼合作,要麼競爭,但是作者認為,競爭和合作往往是同時進行的,不分彼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選擇單一的行動方式,而是想辦法理解影響人際關係的關鍵要素,在各個要素中保持平衡,巧妙地在這兩者之間進行轉換,這樣才能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社會比較

作者認為,和他人比較是我們天生就具備的能力,不比較是不可能的。比較是動物的原始本能。

比如,有研究人員做了一個關於捲尾猴的實驗,實驗員訓練猴子把石頭當作貨幣,來和實驗員交換食物,猴子把一塊石頭放在實驗員手中,猴子就能得到一片黃瓜,一個石頭換一片黃瓜,這個公不公平,聽起來好像挺公平的,但是在猴子們發現自己換到的是黃瓜,而旁邊的猴子換到的是葡萄的時候,矛盾就發生了。在猴子的世界,葡萄比黃瓜好太多了。面對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得到黃瓜的猴子的表現是氣瘋了,它們不但停止交易,還把黃瓜扔到實驗員的身上,可見,連猴子也不是孤立的評價事情的好壞,而是通過對比來評價的,何況是人?如果不和他人比較,我們甚至不能判斷自己的胖瘦,工資的高低,房屋裝修的好壞,所以社會比較是我們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

社會比較是如何影響競爭與合作關係的呢?作者認為,這關係到一個平衡的問題,恰當的社會比較能帶來合作,提高競爭力,比如球隊之間實力相當的成員之間常常暗自較勁,這樣一來它們的平均水平往往提升的很快。這種互相鼓勵,互相競爭的關係就屬於恰當的社會比較。但是不恰當的比較就會破壞合作,反而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 比如也有很多隊友之間由於嫉妒,會使用不恰當的手段非法競爭。像通過注射違禁藥物來提高自己的實力,或是找人毆打對方等,這就屬於不恰當的社會比較。 那要如何取得平衡,讓社會比較為我們所用呢?這就需要先分清楚比較的種類和它們各自起到的作用。具體來說,社會比較分為三種,上行比較,下行比較和平行比較。上行比較就是和比自己厲害的人比,下行比較就是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平行比較就是和與自己差不多的人比,比較的對象會極大程度的影響我們的心態。

比如有研究人員分析了 2004 年雅典夏季奧運會柔道選手的面部表情,發現 93%的金牌得主在領獎時都露出了笑容,70%的銅牌得主也露出了笑容,但沒有一位銀牌得主露出笑容。研究人員就把這次研究結果起了個名字叫「銀牌臉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運動員會把自己的成績跟最相近的人做對比。對於銀牌得主來說,他的比較對象就是拿了金牌的那個人,他會想:我那個時候要是再努力一點點,或者我沒有出現失誤,也許金牌就是我的了。這種上行比較會讓他產生自卑和懊悔的情緒,當然就開心不起來了。但對於銅牌得主,情況就不一樣了,拿了銅牌的人大部分都會和第四名做比較,也就是下行比較。奧運會上只有前三名才有獎牌,第四名可是什麼都沒有的。這麼一比較,雖然沒拿到金牌,但總比什麼獎牌也沒拿到好吧。他當然很開心。研究發現,上行比較並不會幫你提高競爭力,它只會讓你沮喪,而能幫你提高競爭力的是平行比較,就是和與你水平差不多的人比。

作者分析了一家賽跑俱樂部的數據後發現,當一名選手參加比賽時,如果她遇到有一名年齡相當、勢均力敵,還較量過多次的對手時,那這名選手的比賽數據會更好。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態其實和他所選擇的比較對象有很大的關係。上行比較會讓人沮喪,平行比較會激發潛力,下行比較會讓人愉悅。那我們到底如何運用比較的力量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學會合理的預期,預期自己的行為會引發哪種比較。一個人太容易成功,往往會招來其他人的嫉妒,雖然別人不會輕易表現出來,但是這種嫉妒會存在,這時候就要注意保持謙虛和低調。

比如,可以通過引發社會比較來保護自己,比如很多人在感覺絕望的時候,會去墓地或是醫院轉一圈,這樣往往能讓自己平靜一些,這其實就是利用了下行比較的心理。如果發現自己缺乏鬥志,也可以選一個和自己實力旗鼓相當的對手一起做事,這樣的平行比較可以幫助你激發出戰鬥欲。只要留心,社會比較引發的後果其實是可以清楚的預期到的。

信任關係

互相信任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從各個方面說,信任都是社交的潤滑劑。一般我們認為建立信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作者認為,信任的建立其實也是可以瞬間完成的,只要一個人能展示出三個關鍵點,也就是能力、溫情和缺點。

能力

首先,當一個人展現出很強的能力時,他比較容易獲得對方的信任,更容易達成合作。展現能力需要藉助一些道具,比如體面的衣着,高檔的轎車,名牌的手錶,這些都可以從側面展現出一個人的能力,當然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過於浮誇,但是有研究顯示,不管是真是假,相比於衣着簡單,不修邊幅的人,更加注重自己外表的人就是會給人能力更強的感覺。

溫情

那什麼是溫情呢?溫情就是對他人表示關心,能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情故事。有研究顯示,在向陌生人求助的時候,如果先表示出在關心對方的感受,比如表示出抱歉的態度,說一句對不起打擾了,就能大幅增加獲得幫助的幾率。

缺點

很多心理醫生就很懂得運用這個技巧,他們會在和病人談話之前故意弄灑一杯咖啡,或是故意弄掉鉛筆,或是乾脆講一個冷笑話,顯示自己很笨拙,用這個小技巧,一般病人會放鬆警惕,覺得醫生也是和自己一樣是有缺陷的,這樣就很容易破除防禦。但是要注意,這個方式只適用於已經在對方心目中建立了信任關係的,已經充分展示過自己能力的情況下才有用。不然對方可能會覺得你真的是很笨拙。當然,信任過頭了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有研究顯示,一個團體中最具合作精神的成員往往對其他團隊抱有更加強烈的敵意,個人與團體之間越緊密,就越容易把其他團體當作威脅。

比如英國國家安全局就對很多恐怖分子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人都是來自教育良好的中產階級家庭,而且性格也不孤僻,朋友還很多,那為什麼他們要去做恐怖襲擊呢?有一位學者認為,這是利他主義的一種極端化表現,他們盲目的過度信任極端群體,因此就會對其他群體成員表示出敵意。這是過度信任從而喪失判斷能力的後果。所以對於信任,我們也要警惕它的負面作用。

那要如何取得平衡呢?作者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信息的來源要做核查,如果發現某一種觀念自己是堅信不疑的,那就需要反思一下原因,看看是不是有足夠的依據,自己的信任會不會被別人利用。當然信任有時候也會遇到危機,比如在犯了錯誤之後,這時候要怎麼樣修復破損的關係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道歉。犯了錯誤之後,真誠的道歉幾乎是唯一的補救方式。

有研究者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聯繫了 632 位eBay用戶,讓他們刪除對商家的負面評價,在提出要求的時候用了三種不同方式,第一種是給 2.5 歐元作為回報,第二種是給 5 歐元作為回報,最後一種什麼也不給,就是單純的道歉,結果顯示,最後一種方式用戶最配合。這說明相對於物質回報,人們更加容易被語言道歉所打動。

道歉也是有技巧的,不同的錯誤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道歉。作者把錯誤分為了兩種,一種是核心錯誤,另一種是非核心錯誤。核心錯誤就是與自己樹立信譽的專業領域相關的錯誤,比如一個律師為了保護辯護人,鼓勵他做偽證,那他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犯了錯,這種錯誤一旦被發現,就很難再獲得信任。這樣的錯誤要怎麼道歉呢?沒別的辦法,按照坦誠的原則,承認自己的錯誤,做出補救措施,關心受害人,進行真誠的懺悔,這就是一套標準流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真誠,不過這種錯誤即使被原諒,信任也是很難重建。 非核心錯誤就是在其他領域犯了違背信任關係的錯誤,比如美國的一個知名主持人被發現了有婚外情,他就沒有做正式的道歉,而是拿這個事當作笑料,說自己的事情暴露後,他的女司機很生氣,很多天都沒和他說話。結果是他的節目收視率不降反升,因為大家喜歡這個主持人是出於他的幽默感,而不是他對婚姻的忠誠,這就沒有傷害核心的信任關係,所以用非正式的道歉方式反而容易被原諒。

再比如美國醫院經常會不可避免的出現醫療事故,通常他們會陷入法律訴訟,但是有一家醫院就專門建立了一套制度,專門代替醫護人員給病人家屬道歉,這個制度運行之後,訴訟案件大幅度的下降,可見病人家屬之所以提出訴訟,很大一部分原因只是因為醫院的不合理態度,態度只要改變了,很多病人還是會選擇理解和原諒醫療事故的。在這個案例中,道歉被當作是保護組織的一種手段。

所以,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道歉都對修復關係至關重要,作者建議,當我們產生防備心理的時候,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開脫時,不妨先停下來反思一下,設想一下道歉會產生什麼樣的益處,有時候即使人們可以為自己的錯誤找到正當的理由,道歉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損失,因為真誠道歉的威力是巨大的。


怪誕關係學 導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