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獨立思考-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我會獨立思考》的妙趣在於它是一本構築思考能力的基礎、互動性自查性超強的批判性思維成長指南。這本書一步一步引導你如何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生活和時事,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將幫助你學會如何精準提問、分析證據真偽、運用思維邏輯得出合理結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做出明智的判斷。豐富的示例展示了在不同領域中具有卓越影響力和非凡成就的批判性思維者,他們年輕有為、鼓舞人心的真實思考經歷具有可參考性的借鑑意義。這本書敘述清晰易懂,是一本既簡單又理解性強的思維學習工具書,你可以收穫批判性思維透過信息表層帶來的全面視角。


如何訓練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就是你通過評估想法與事實,來決定應該相信什麼,做些什麼的過程。這是一種技能,既然是一種技能,就需要學習,需要練習。比如,我們問小學生,該不該把灰狼列入動物保護名單?關於這個話題應該怎麼討論呢?最基本的步驟,我們不能夠憑藉自己的感受來判斷,比如我害怕灰狼,我討厭灰狼,灰狼是壞的,所以就不要把它列入名單。或者有人說我喜歡灰狼,我沒有被灰狼咬過,所以把它列進來,這都不對。

我們首先要學會提出問題。為什麼一個東西要被列入到保護名單?列入到保護名單的標準是什麼?之前被列入的有哪些?既然有這麼多的條件,就應該去收集關於灰狼的各方面的證據。這就要考慮到這個證據是否可靠,這個證據的來源是不是準確,這個數據需不需要更新等等。要評估一下你所收集的這些證據的可信性。然後驗證假設,驗證你提出來的想法,能不能夠用這些數據和事實支撐。那一個完整的獨立思考的過程是怎麼構造的呢?

提出問題

首先,我們看到一個話題,或者看到別人的一個意見、觀點的時候,我們得能夠提出問題。提出問題來自哪兒呢?來自好奇心。好奇心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武器,而人類的歷史的推動,就是被一個一個的問題所帶動起來的。比如,愛因斯坦提出過一個偉大的問題:如果人坐在一束光上旅行會是什麼樣?

沒有人會想出這麼一個離經叛道的問題,人怎麼會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但是愛因斯坦說,如果你坐在一束光上旅行會怎麼樣呢?從而開創了相對論。牛頓說,這個炮打出去,飛了很遠才落地,如果把它再拔高一點,速度再快一點,它會怎麼樣,最後牛頓算出來總有一個速度它是可以形成第一宇宙速度,它能繞着這個圈轉,不掉下來。這就是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所以,問題比答案更令人受教。為什麼呢?因為能夠提出好的問題,意味着你承認自己不知道。

提出的問題至少分成三個層次。首先,能夠提出一個好奇的問題;其次,你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最後,你要能夠提出一個明智的問題。明智的問題就是,大家可以反覆思量,可以借着研究這個問題發現更多新的空間。像愛因斯坦提出的問題就是明智的問題。

那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呢?你需要問幾個問題:你是否不確定問題的答案?你的問題有什麼目的嗎?你的問題需要不止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嗎?你的問題深刻嗎?你的問題具體嗎?你的問題能夠引發對話嗎?你的問題簡短嗎?你的問題容易理解嗎?你的問題是否不包含任何的信仰或偏見?你的問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嗎?這麼一直提問下去,你就會發現提問的水平和境界,在不斷地提升,如果你的問題能夠引發大家進一步的思考,並且這個問題背後,還能夠延伸出更多的問題,那就是一個明智的問題。

收集證據

收集證據分三步,第一,尋找信息。第二,建立聯繫。看這些信息之間互相有什麼聯繫。第三,從聯繫中得出結論。證據分兩大類,一類是定性的,一類是定量的。定性的就是描述,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定量就是你需要拿出數據,來量化你所說的這些證據。獲得證據的方法有以下幾類,觀察、採訪、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搜索、調查、投票,看看大家普遍的觀點是什麼,然後開討論會、實驗,比較歷史記錄等等。緊接着我們就需要調查一下信息是否可靠。這裡面有三種類型的調查者,一種叫研究者,一種叫社會科學家,還有一種叫數據控。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需要信息的時候,第一直覺是去翻書,或者上網查閱你能讀到的一切資料,仔細核實你的信息來源,不要讀到什麼就相信什麼,這是第一類人叫研究者。第二類人是尋求答案的時候,知道該訴諸何處。求助他人,不管是朋友、家人、還是專家,你依賴於從別人那裡獲取有用的信息,這個是社會科學家的研究方法。第三種人是開啟研究模式。首先選取定量數據、數字,統計數據和概率,這能為你帶來堅實的基礎。但要記住,數字並不代表事情的全貌,這是數據控。這三種人沒有好壞之分。你既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社會科學家,也可以是數據控。一個真正的好的調查者,這三件事情是應該結合起來的。

評估證據

評估數據有三個要點,第一,是重要性。就是這個證據重要不重要,這個證據的來源值不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第二,準確性。這個證據是不是做了非常嚴肅的研究,有沒有多方的驗證,有沒有同行的評議等等;第三,相關性。這個證據和我們要論證這件事有沒有關係。

比如,有人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消息,說貓能夠像狗一樣叫,只是貓懶得這麼叫。只有在被逼急了的時候,它才會用自己的「第二語言」。請問,這是真的還是假的?那這時候怎麼判斷呢?作者給我們演示了一遍。

首先你要知道信息的來源是哪裡,在這個例子裡,信息的來源是推特,可靠性不太高。其次,信息的來源是一手的還是二手的?這個人是自己親耳聽到貓學狗叫,還是他聽別人說的?然後,如果信息的來源不是一手的,你能找到其他一手來源嗎?假如你發現這個人是轉發的,那能不能找找看他從哪轉發的,一手的來源到底在哪?你要去搞清楚一手來源的人是誰。接着,信息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告訴你的一致嗎?每個轉發的人,都會忍不住增加一點自己的東西。所以你要去判斷它們是不是一致。最後,再去研究一下,信息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可靠嗎?

在這個案例當中,他們發現,一手來源是獸醫,那這個人是不是一個真的獸醫呢?你還要去研究,能否找到可以支持這條一手信息來源的其他信息來源。如果貓真的能夠學狗叫的話,那不會只有一個人這麼說,能不能夠找到別的獸醫也這麼說呢?後來孩子們就沿着一條路徑進行研究,研究的結果是真的有很多獸醫都發過這樣的消息,那這時候你可以基本上相信,這是真的。

產生好奇

我們擁有了證據以後,就需要思考其他觀點,有沒有別的可能?這時候我們要小心,有很多東西都是相同證據,但推導出不同的觀點這個很正常。選擇證據的角度不同,或者解讀證據的方式不同,就能夠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比如,有這麼一個事實說佛羅里達州的死亡率在全美國最高。所以,你要不要搬到佛羅里達州去住呢?如果從正常的角度想,肯定不會搬過去,那裡多危險啊。但事實上,大量美國人都搬去了佛羅里達州住,因為那邊氣候好,溫暖,有海岸,適合度假。那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你首先應該搞清楚那裡的死亡率為什麼會高呢?因為那裡的老年人多,適合養老。老年人當然要比年輕人死亡率高。這就是相同的證據,如果你的解讀方式不一樣,是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的。

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的過程當中,推理和證據是基礎,有很多問題是非常複雜的,我們此刻得出的結論未必代表着它不能改。我們只能夠根據現在掌握的證據和認知水平來接受這樣的結論。得出結論的時候,要考慮你的價值觀,人確實很難做到完全公允,因為有價值觀,你的價值觀將決定着你願意得出哪一類結論。

比如,誠實、善良、健康、守法、守時、信用,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價值觀,根據你的價值觀,得出你願意支持的結論。你可以和別人持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意見,但不要讓別人討厭你。

最後作者說,結果不是終點,有了這個結果以後,可以找人討論一下。在分享觀點的時候,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事叫禮貌。其次,要傾聽,傾聽比說話要重要得多,有時候聽得多了,很多話根本不用說,因為對方想的東西跟你其實差不多。所以要保持好奇、善意、專心、投入。


常見的思維謬誤

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思維謬誤。我們在看到很多證據,或者篩選這些證據的過程當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思維謬誤而犯錯。

人身攻擊謬誤

什麼叫人身攻擊謬誤?指在溝通對話時,攻擊、批評對方個人因素相關之斷言或質疑;如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也就是說問題歸問題,但是他不跟你討論問題,他跟你討論的是你的背景、出身,你之前還幹過什麼壞事。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得出討論問題的結論,這個叫人身攻擊謬誤。

稻草人謬誤

稻草人謬誤是什麼呢?那就不是對方的觀點,你給他插上一個稻草人,使勁攻擊他。例如當有人主張「我支持死刑,殺人者死,天經地義。」時,以「主張殺人者死就是主張復仇,復仇不能太超過,司法不是復仇的工具。」這種說法回應,就有可能犯下稻草人謬誤,因為在其中,回應者可能將論者的觀點,從「應報」替換成「復仇」,再攻擊「復仇」這點,宣稱「復仇不能太超過,司法不是復仇的工具」。

樂隊花車謬誤

什麼叫樂隊花車謬誤呢?你不是通過自己的判斷得出結論,你是通過看有沒有人跟你一樣,來得出結論。別人幹什麼你也幹什麼,不知不覺受到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隨大溜。

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是什麼呢?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因為事實不一定照着線性推論發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一個小孩子玩手機,被他的媽媽發現,他的媽媽就會非常焦慮、生氣、恐懼。為什麼呢?因為這位媽媽害怕孩子以後都這樣?萬一這樣下去可怎麼辦?

虛假兩難

虛假兩難就是你要麼這樣,要麼那樣。比如,丈夫做了一件事讓妻子不高興,然後這個妻子說,你知道這件事我不高興嗎?丈夫說我不知道。妻子說,你不知道,那你就是傻。丈夫說我知道。妻子說,你知道那你就是壞。要麼是傻,要麼就是壞,二者必居其一。

其實它的謬誤點在哪呢?謬誤點就在於,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事。我們得接受各種各樣不同的變動,但是當你用「要麼……要麼……"虛假兩難的方法來框定的時候,沒有變動,只追求確定。

假性因果

假性因果是什麼呢?就是當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認為這兩件事情是有因果關係的。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同時發生,是相關關係,不是因果關係。但是如果我們簡單說,就是因為它,所以導致了這個結果,那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這個叫假性因果謬誤。

我會獨立思考 導圖
我會獨立思考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