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里的牆-讀書筆記
作者古典,新精英生涯總裁,美國生涯教練國際認證CBCC中國首席導師,GCDF全球職業規劃師培訓師。國內不超過10個同時擁有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高級職業指導師、註冊心理諮詢師與企業教練4個認證的生涯發展專家,被業內認為是「中國職業規劃界的新一代領軍人物」。古典從巴菲特先投資後買房的故事講起,為你深入分析一個人在思想、事業和個人生活這3個層面可能存在哪些局限,如何才能打破這些局限,走向更加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心智模式的局限
作者認為我們人生的局限在於我們思維里的牆,也就是我們心智模式的局限。擁有更完善的心智模式,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有這麼一個人,21歲從某名牌大學金融系畢業。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於是回到老家,在省會的證券公司當一名普通員工。1年以後,蟻族小飛遇到自己喜歡的姑娘小蘇,於是向她求婚。小蘇問他,那房子怎麼辦?他說,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學時候賺了點錢,大概就攢下來十多萬。我給你兩個選擇,一是花這筆錢在當地買個小房子,二是讓我去投資,過幾年買套大的。小蘇說好,我相信你,我選二。於是小飛和小蘇租了一個兩室一廳就結婚了,房子真是破,晚上都能聽到天花板上的老鼠在開派對。第二年,他們生了個女孩,他們沒買房。結婚4年後,小飛的事業終於有了點起色,他成為一個投資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時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穩了腳,收入也開始穩定起來。他花了大概30萬在當地買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進去。等他32歲的時候,終於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 雖然朋友們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但小飛也不準備用這筆錢來買更大的房子,他想繼續做他的投資生意。到了他87歲的時候,也就是2017年,他的淨資產達到了73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四。這個人是誰呢?就是股神巴菲特。如果當年他的妻子蘇珊選的是買房子,如果巴菲特選擇投資一套房子,而不是投資他自己,可能他這一生都不會有今天這樣大的成就。即便是股神這樣的天才,也需要10年的發展時間才能一飛沖天。從我們普通人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套房子可以消滅一個夢想,消滅一個巴菲特。
因此作者說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看到的東西。真正限制我們的不是現實世界中觸摸到的牆,而是思維里看不見的牆,也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什麼是心智模式呢?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從而決定我們如何去行動的一套思維模式。
舉個例子:
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一個貨車司機正在爬坡,已經開了3個小時,他有點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頂的時候,迎面來了一輛車,車上的司機伸出頭來,伸手指了一指,對他大喊了一聲:「豬!」「嗚」的一聲,兩車擦肩而過。他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馬上伸出頭,衝着車的背影大聲罵道:「你他媽的才是豬!你們全家才是豬!」他得意地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豬!他剎車不及掉溝里去了。
對面的司機只是告訴他前面有豬,但是帶着固定思維定式的司機以為這是一句侮辱的話。如果把人腦比作一台電腦的話,這個司機腦子裡運轉着自己內心的程序,所以當他接收到「豬」這個信息的時候,這個程序迅速地構建出來一個「對面司機罵我是豬」的世界。於是司機迅速反應「你他媽的才是豬!」這讓他失去了躲開危機的機會,其實別人的意思是「小心前面的豬」!為什麼會這樣?也許因為這個司機有過被罵的經驗,又或者是在他的詞彙庫中,「豬」就是和罵人聯繫在一起。總之,我們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和記憶,處理我們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後在我們腦子裡面構建一個自己的世界。
人和人智商的差別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現在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一位美國的數學家,他的智商達到了250-300,但是也只有正常人的兩倍多一點。可是人和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可不是一倍兩倍可以形容的了。怎麼來解釋這個現象呢?與其說是智商的差距,不如說是人和人心智模式的差距。作者給我們歸納出了心智模式的3種來源:
直接經驗
直接經驗,就是我們對世界的直接體驗和觀感,小時候被狗咬過的人,長大以後對狗抱有恐懼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從小和狗狗親如一家,和爸媽一起撫養過、親近過小狗的孩子,長大以後對狗也往往比較友善。
間接體驗
間接經驗,就是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的經驗。
比如,很多人說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久而久之我們就信以為真,自己和法國人、德國人打交道的時候也會抱有這樣先入為主的成見。但是我們反過來問:難道這世上就沒有一個浪漫的德國人和一個嚴謹的法國人嗎?顯然間接經驗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推論和歸納
比如,很多人都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問題,不容易取得大的成就。感覺挺有道理,別人家的孩子從小都是在父愛和母愛雙全的環境中長大,而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可能只體會過來自父親或者母親的關愛。但是這種推斷真的成立嗎?有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來自單親家庭,比如,成吉思汗,牛頓、安徒生、卓別林、薩特、奧巴馬等等都是在青少年甚至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但是他們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見我們日常的推理和歸納得出的心智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既然這3種來源都會造成我們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不是我們就沒有辦法破解掉這些局限,得到我們想要的人生了呢?作者指出:心智模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雖然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過去,但是我們卻能改變我們對過去的看法,進而對我們的行動和決策產生積極的影響,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步。
比如,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回憶自己獲得成功的理由時說:我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上天的眷顧,他賜給我三個恩惠,讓我受益無窮。第一個恩惠,我家裡很窮,窮到連飯都快吃不上了。托貧窮的福,我從小就嘗到了擦皮鞋、賣報紙等辛苦勞動的滋味,並以此得到了寶貴的人生經驗。第二個恩惠,從一出生,我的身體就非常孱弱,托孱弱的福,我得到了鍛煉身體的機會,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的身體。最後一個恩惠,就是我文化水平低,因為我連小學都沒畢業。托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的人請教,從未怠慢過學習。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松下老先生的心智模式很強,他看待過去的視角和大部分人都不同,這種模式幫助他積極地籌劃未來,把過去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未來的有利因素。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不斷地升級自己的心智模式,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怎樣找到好工作
在思想層面上,心智模式的好壞決定了我們人生的認知和行動,進而影響我們人生的高度。那麼在工作方面,我們怎樣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呢?人們的心智模式可以說大相徑庭,有些人說一定要堅持才能熬出頭,不能三心二意,有些人說你一定要多嘗試,多體驗不同的行業和職業,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些人說簡歷一定要做好,簡歷都做不好怎麼能找到好工作呢?還有人說年輕人找到好工作賺了錢,一定要先買房,貸款也要買,要不然沒有人嫁給你。
作者認為你不必傻傻地期待從一而終,也不應該沒完沒了地跳來跳去,而要尋找你內心的基線。如果你敢於追求,有目標感,即便不海投簡歷,也能成功入職你心儀的公司。年輕人有了錢,首選可以是投資自己,而先不急着買房,買房買的是你內心深處的安全感,過早買房有可能會讓你失去一些自我發展的大好機會。
找到基準線
在職業選擇上,作者認為,要努力去尋找自己內心的基線。什麼是尋找內心的基線呢?就是當你踏入一個未知的領域時,先不要急着做出選擇,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嘗試、去觀察,看看在這個領域當中,什麼樣的選擇是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漸漸地積累經驗,調整你的預期,設定一個你能欣然接受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基線。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避免你後悔,二是避免你錯過。「後悔」就是經歷得太少,還沒有好好做比較,就着急做出了選擇,結果後來看到了好的機會,一時又不能跳槽,後悔不已;而「錯過」就是明明已經遇到了好工作,卻總是貪心,想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結果沒有抓住,錯過了好工作。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選擇才剛剛好呢?
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王子,有100位波斯公主遠道而來向你求親。每一個公主都帶來了一箱彩禮。她們只會與你見一次面,打開她們的箱子,展示她們豐富的彩禮。而你需要馬上回答,是否願意,否則她們就會離開再也不回來。假設你這個王子是個大財迷,加上波斯公主都蒙着臉,無法分辨。所以你完全不考慮外貌,你只希望收到最多的禮金,這個情況下,你的決策模式是什麼樣的?
和蘇格拉底故事類似,如果你一開始就選擇,那麼很容易陷入後悔模式,後面的公主也許更有錢呢?如果你一開始就觀察,那麼就很容易錯過最好的公主!她們可能再也不回來了!怎麼辦呢?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你應該這麼選:把前面37個公主當做觀察樣本,誰也不選,只做一個判斷:看其中最好的彩禮能值多少錢?而剩下後面的63個人,只要有一個能超過這個數額,立馬就做出選擇,這是最科學的一種解法。
我們生活中的選擇也是一樣。打破「後來」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進入未知領域的時候,給自己一個不做選擇、觀察的空間和底線,在這個之前,不要作選擇的決定,一旦過了這個底線,就大膽地開始選擇。這就是最好的「選擇」模式。這樣既不會因為倉促簽約害怕後悔,也不會因為一直觀望擔心錯過。
不遞簡歷也能入職
成功入職並不一定需要簡歷,如果你目標感夠強,願意嘗試其他方法,也是能夠得到心儀的工作的。作者告訴我們幾個方法,我提煉出來2頭條,我們看一下。
a、職業訪談
職業訪談是了解職業的好方法,其實也是一個求職的好方法。在訪談中,你有機會接觸到企業中的最優秀人士,如果只是通過面試,這些牛人你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訪談中你建立了一種教導與被教導的師生關係,而不是挑選與被挑選的求職者和企業方的關係!作者的職業規劃班上就有一個學員叫小周,她是通過職業訪談求職的高手。她先通過cold call一個個找到她要訪談的對象,然後約好時間,按時打電話過去或者當面拜訪。
每一次訪談的時候,她總是會問這樣兩個問題:「對於我這樣一個人,如果要進入這個職業,您會給我什麼建議?」「什麼時候我會知道我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如果前面訪談得很好,這時候氣氛快樂真誠,對方往往就會給她一些關於這個職業的關鍵意見和一些硬性要求。接下來幾個星期,小周會發一些感謝的郵件以及一些計劃書,想聽聽專業精英對這個計劃的看法。3個月以後,她帶着她的簡歷、這3個月中針對要求積累的案例,過來應聘這家公司。結果可想而知,應聘非常順利,因為她已經把自己定製成了這個企業對口需要的人才。這樣目標感強的人,有針對性地進行一輪職業訪談,能夠勝過10份精心設計的簡歷。
b、成為客戶
進入到你的目標行業的下游去,先成為一個最受行業尊敬的客戶。有多少心理諮詢師是從解決自己心理問題開始的呢?有多少職業規劃師始於對自己職業的困惑?有多少色彩設計師一開始只是想自己穿得漂亮一點?中國人說久病成良醫,這其實是一種職業進入的方式。
那麼還有一個就是對於職業發展和買房應該如何選擇呢?作者說,如果你想在職場上有更大的發展,可以先不急着買房,年輕的時候多投資自己,讓自己更值錢,如果早早買了房,每個月還房貸的壓力,可能會大大壓縮掉一個人參加各種培訓課程、提升自我能力、通過各種社會活動積累人脈的支出。
更關鍵的是,一個有房貸壓力的人,他跳槽和創業的風險就會特別高。很多人跳槽之後,試用期的收入並沒有在原來單位長期穩定下來的收入高,所以買了房的人會擔心如果跳了槽,可能一段時間內的薪水都不夠用來還房貸的,很可能因此錯過一個好的工作機會。而沒有房貸壓力的人,可以輕鬆上陣,一次次抓住好的機會,去更大的平台鍛煉自己,施展自己的才華。敢闖敢幹、志在四方的人,不要輕易被房子束縛。
在家庭中,作者說要獲得真正的快樂,一定要擺脫受害者模式,進入掌控者模式,掌控你自己的人生。任何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能夠不抱怨、不推諉、不妥協,掌控自己的生命,努力解決問題,就能夠掌控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可以改變他人的生命,走向真正的成功和快樂。
關於幸福,作者認為,沒有人能代替你感受到幸福,你的幸福是獨一無二的,不是父母或者任何人能為你設計出來的。不要活在父母為你設定好的劇本里。如果你只會按父母的安排去選擇工作、生活,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其實過得並不幸福,連帶着父母也會覺得虧欠了你。這是一場雙輸的遊戲。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即便一開始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當有一天他們看到你對待生活充滿了熱情、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樂,他們也會為你感到由衷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