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王及其弟子贊

出自楠悦读

其一

大哉聖宣,斯文在茲。
帝王之式,古今之師。
志則春秋,道由忠恕。
賢於堯舜,日月其譽。
維時載雍,戢此武功。
肅昭盛儀,海㝢聿崇。

其二

德行首科,顯冠學徒。
不遷不貳,樂道以居。
食埃甚忠,在陋自如。
宜稱賢哉,豈止不愚。

其三

天經地義,孝哉閔騫。
父母昆弟,莫間其言。
汙君不仕,志氣軒軒。
復我汶上,出處休焉。

其四

懿德賢行,有一則尊。
子也履之,成性存存。
騂角有用,犁牛莫論。
刑政之言,惠施元元。

其五

德以充性,行以澡身。
二事在躬,日躋而新。
並驅賢科,得顔與隣。
不幸斯疾,命也莫伸。

其六

循良之要,在於有政。
可使爲宰,千室百乘。
師門育材,治心扶性。
退則進之,琢磨之柄。

其七

道義正己,文學擅科。
爲宰武城,聯以弦歌。
割雞之試,牛刀謂何。
前言戲爾,博約則多。

其八

辯以飾詐,言以致文。
苟弗執禮,宜奠釋紛。
朽木糞牆,置不足言。
言語之科,粗然有聞。

其九

升堂惟光,千乘惟權。
陵暴知非,委質可賢。
折獄言簡,結纓禮全。
惡言不耳,仲尼頼焉。

其一○

謙德知二,器實瑚璉。
動必幾先,孰並其辯。
一使存魯,五國有變。
終相其主,譽處悠遠。

其一一

文學之目,名重一時。
爲君子儒,作魏侯師。
不可後禮,始可言詩。
假蓋小嫌,聖亦不疵。

其一二

禮之有本,子能啟問。
大哉斯言,光昭明訓。
德輝泰山,誣祭莫奮。
崇茲祀典,盍永令聞。

其一三

養才以道,聖人兼濟。
始謂不仁,問鮑良喜。
寓志農圃,似睽仁義。
學稼之辭,豈姑捨是。

其一四

惟子有道,天與異容。
狀雖雲惡,德則其豐。
南止江沱,學者雲從。
取士自茲,貌或非公。

其一五

夫孝要道,周訓群生。
以綱百行,以通神明。
因子侍師,答問成經。
事親之實,代爲儀刑。

其一六

子長宏度,高出倫輩。
雖在縲紲,知非其罪。
純德備行,夫子所采。
以子妻之,尤知英概。

其一七

猗爾子上,魯邦之望。
以德則貴,惟道是唱。
師聰師明,友直友諒。
伯於祝阿,儒風斯暢。

其一八

軾彼窮閻,達士所賓。
邦無道穀,進退孰倫。
敝衣非病,無財乃貧。
賜雖不懌,清節照人。

其一九

人稟秀德,氣貌或同。
而子儼然,溫溫其容。
兩端發問,未答機鋒。
以禮節和,斯言可宗。

其二○

伯夫滎陽,實惟令德。
優入聖門,過不留跡。
道以目傳,妙則心識。
倚歟偉歟,後代之則。

其二一

邈矣子季,睢陽是伯。
屏息受業,延教登席。
未踐四科,困涉六籍。
祀典載之,好是正直。

其二二

樂善哲士,伯於汧陽。
傳道克正,垂名久臧。
執德以洪,用心必剛。
袤廣業履,式贊素王。

其二三

惟時義方,有子誠孝。
怡怡聖域,俱膺是道。
暮春舞雩,詠歌至教。
師故與之,和悅宜召。

其二四

天清日明,密雨曷有。
師命持蓋,子亦善扣。
惟夫子博,三才允究。
學者之樂,所得遂茂。

其二五

周衰僞隆,政在群公。
廉恥道微,家臣聿崇。
不爲屈節,撝默自容。
子於是時,凜然清風。

其二六

遐想子期,挾策聖帷。
涉道是嗜,惟士可縻。
在德既賢,在名廼垂。
洋洋之風,逮今四馳。

其二七

念昔顓孫,商德與隣。
學以干祿,問以書紳。
參前倚衡,忠信是遵。
色取行違,作戒後人。

其二八

婉彼子羔,受業先聖。
宗廟之問,一出乎正。
克篤於孝,非愚乃令。
師知其生,有輝賢行。

其二九

伯茲雩婁,務學實著。
三千之位,七十是預。
匪善莫行,惟德乃據。
紀干前書,式彰厥譽。

其三○

秦有子南,蜚聲述作。
守道之淵,成德之博。
範若鑄金,契猶發藥。
歷世明祀,少梁寵爵。

其三一

惟禽之問,從容其鯉。
求以異聞,詩禮雲爾。
請一得三,誠退而喜。
且知將聖,不私其子。

其三二

室家壯年,無子則逐。
見於信史,全齊之俗。
原本厥初,師言可復。
以學則知,揆之宜篤。

其三三

紀伯子魯,聖學是務。
厲己斯的,好問乃裕。
周旋中規,容止可度。
允矣昔賢,後世所慕。

其三四

賢行顔叔,親承尼父。
志銳所期,道尊是輔。
泥在鈞陶,木就規矩。
終縻好爵,揚名東武。

其三五

在昔石邑,能知所尊。
懋依有德,克述無言。
鼓篋槐市,揚名里門。
此道久視,彼美長存。

其三六

琅邪之伯,其惟子驕。
微言既彰,德音孔昭。
已觀雩舞,同聽齊韶。
歷千百禩,跂想高標。

其三七

彼美邽子,先聖是承。
牆仞已及,堂陛將升。
良玉斯琢,寒水必氷。
錫壤平陸,茂實騫騰。

其三八

任城建伯,其表曰選。
淑問雅馳,才華清遠。
競辰力行,愛日黽勉。
孔教崇崇,令緒顯顯。

其三九

人誰無子,爾嗣標奇。
行爲世範,學爲人師。
請車誠非,顧匪其私。
千載之下,足以示慈。

其四○

肅肅曹伯,王室之裔。
積習樂道,切瑳明義。
惟善則主,爾德是類。
史筆有煥,令名永紀。

其四一

至聖立教,子祺安雅。
擅譽魯邦,啟祚鉅野。
煒矣風猷,時哉用捨。
出倫離類,後學是假。

其四二

褒錫朱虛,在器輪輿。
儒室振領,聖門曳裾。
賢業得藴,美材以攄。
百世不刊,載觀成書。

其四三

惟子挺生,道德之門。
佩服至論,鯉則弟昆。
三得三亡,所問殊溫。
君子歸宓,義不掩恩。

其四四

仰止狄皙,抱負淵通。
游泳德化,揚厲素風。
偉識既異,持教乃隆。
厥志茂焉,毖祀無窮。

其四五

子斂受封,爰居武城。
亹亹其聞,翩翩其英。
摳衣時習,願學日明。
誕敷孔教,爵里疏榮。

其四六

剛毅近仁,志操莫渝。
性匪祝鮀,面豈子都。
有一於此,剛名可圖。
雲慾則柔,蓋生之徒。

其四七

式是壤伯,昭乎聖徒。
執經請益,載道若無。
詩書規矩,學問楷模。
得時而駕,領袖諸儒。

其四八

開國乘氏,有德斯彰。
叅稽百行,贊理三綱。
自拔行閒,榮名甚光。
在史藹藹,歷久彌芳。

其四九

惟彼子之,錫伯期思。
與賢並進,得聖而師。
彬彬雅道,翼翼令儀。
上目至言,廟食不隳。

其五○

有懷子折,全魯之彥。
儒行既名,聊伯乃建。
兢兢受道,奕奕峩弁。
懿選嘉訪,世享馨薦。

其五一

先覺既位,簪履並馳。
尚德君子,爾乃兼之。
羿奡可慚,禹稷可師。
三復此道,載觀白圭。

其五二

黃伯著祀,公孫是雲。
彌縫中道,協輔斯文。
藏修方異,漸漬其勤。
史詞不忘,播爲清芬。

其五三

兄弟之邦,士有廉庸。
涵泳素教,表揭儒宗。
杏壇探賾,洙泗從容。
作興一時,莒父其封。

其五四

瑕丘祚邑,子期是爲。
親訓有日,廣業於時。
四教允隆,五常以持。
比肩俊傑,聞望斯垂。

其五五

易之爲書,彌合天地。
五十乃學,師則有是。
子能受授,洗心傳世。
知機其神,宜被厥祀。

其五六

手足甚親,志異出處。
魋將爲亂,子廼脫去。
在污能絜,危而有慮。
內省若斯,何憂何懼。

其五七

有衛伯玉,夫子與居。
寡過未能,薦贊使乎。
以屍諫君,友則史魚。
果得進賢,爛然簡書。

其五八

學者行道,敝縕亦稱。
使齊光華,偶爲肥輕。
周急之言,君子所令。
答問允嚴,理皆先經。

其五九

人有賢否,道有廢興。
子如命何,營營震驚。
季孫雖惑,景伯莫平。
師資一言,秩祀亦懲。

其六○

仕進之道,要在究習。
具臣而居,咎欲誰執。
斯未能信,謙以有立。
闕里說之,多士莫及。

其六一

君子若人,單父之政。
引肘寤君,放魚稟令。
傅郭勿穫,遂能制命。
百代理邑,用規觀聽。

其六二

師席高振,大成是集。
至道克傳,賢達斯執。
善道雲袤,儒風可立。
漁陽之士,得跂而及。

其六三

侁侁申周,四科與儔。
逸駕文圃,鼓枻儒流。
冠珮既燕,言動允休。
邵陵得封,可想清修。

其六四

多能鄙事,聖人曲意。
惟其知之,是以不試。
宗魯雖友,弔必以義。
尚師嘉言,祀亦罔替。

其六五

孔父秦父,相尚以力。
俱生賢嗣,相與以德。
是父是子,致詰疇克。
會弁儒林,令名無極。

其六六

勉勉子車,封邑淳于。
親炙避席,唯諾趨隅。
發微既博,雅道是扶。
抑可尚也,不亦美乎。

其六七

孰封於蕭,實惟子柳。
夙飫格言,克遵善誘。
明德斯馨,賢業所就。
以侑於儒,傳芳逾茂。

其六八

雍容子皙,已望堂室。
幼則有造,成則祖述。
文采日化,儒效力弼。
永觀厥成,德音秩秩。

其六九

東平子産,性著盛時。
奉師於塾,講道之微。
答問其敏,婉妙以思。
升降陛廉,尚想英姿。

其七○

溫溫子裡,入聞至聖。
攬道之華,秉德之柄。
深造閫域,不乖言行。
全齊之封,竹素爲盛。

其七一

伯彼臨淄,左行稱賢。
睎蹤十哲,秀穎三千。
心悅誠服,家至戶傳。
樂只君子,文聲益宣。

其七二

彭衙高士,經籍是親。
贊成德藝,協於彜倫。
厎績聖道,斯肖素臣。
優哉游哉,學以致身。

其七三

樂氏子聲,錫爵昌平。
信道之萬,見善乃明。
引領高節,載惟思誠。
先賢聿集,出爲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