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叫比爾·博內特,是斯坦福大學的設計項目董事。另一位叫戴夫·伊萬斯,是斯坦福大學設計項目講師和管理顧問。他們兩位都是設計師,以前都在蘋果公司工作過,有着豐富的設計經驗。在大學擔任教職的過程中,兩人決定一起運用設計思維幫助大學生設計畢業後的人生。如今,這門課程已經成為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之一。後來,他們又開設了一家工作室,叫做「設計你的人生」,為每個前來諮詢的人提供人生設計的幫助。

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設計思維。用設計思維可以幫我們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觀,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過上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


如何重新評估你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本以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體驗以後才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覺得不滿足,但是又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這時你需要做的是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那具體怎麼做呢?

識別重力問題

重力問題就是指沒有辦法被解決的問題。對於設計師來說,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比如,很多人會問:「我工作的公司是一家家族企業,已經傳承了5代人。作為一個『外人』,我根本沒有機會晉升到管理層,我該怎麼辦呢?」 再比如,「我失業5年了,現在更難找到工作了,這太不公平了,我該怎麼辦呢?」

這些都屬於「重力問題」,它只是一種情況,一種環境,一種生活現實;它像重力一樣,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你沒有辦法改變僱主對失業5年的人的印象,這些問題就像地球重力一樣,改變不了。面對重力問題,優秀的設計師都會坦然接受。接受現狀是一切設計的起點,人生設計也一樣,起點不是你希望達到的位置,也不是你認為應該所在的位置,而就是你當下所在的位置。

用儀錶盤檢測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生活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你的位置在哪裡,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測試工具,叫做儀錶盤,它由四個要素組成:工作、娛樂、健康和愛。就像汽車的儀錶盤一樣,你可以通過測評各個要素的滿意度來評估自己的生活。

比如,對於工作,你可以把自己的日常工作都記下來,哪些能帶來回報,哪些不能。健康也一樣,檢查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態,最好是去醫院做個體檢,然後評估一下自己的健康情況。這裡的健康不僅指身體狀況,還包括情緒和心理上的健康。

對於娛樂,要做的是把自己工作之外的娛樂活動寫下來,看看自己有多少活動是為了追求樂趣,而不是追求價值。很多人不開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自己太苛刻,純粹的娛樂活動太少,因此身體出現了反抗,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工作失去熱情。

最後一個是愛,愛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對戀人、孩子、父母、朋友的愛,列出你的表單,看看自己的愛給出去了多少,他們又反饋給你多少愛,你能不能感受到。

通過健康/工作/娛樂/愛儀錶盤,你對自己當前的概況已經有了了解,知道了一些有關自身的數據。只有你才能搞清楚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而且立刻就可以了解。

既然人生設計是一個不停歇的實驗、一個原型迭代的過程,那麼一路走來,你將會面對無數出入口。如果你能夠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你就會知道,工作永遠做不完,娛樂會永遠繼續下去,愛不會消失,健康也遠未達標。因此,看到這4個方面的評估結果,對此你是否認真地思考過?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呢?或許你已經遇到了一個「邪惡」問題?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邪惡問題,要看看它是不是一個「重力問題」。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可操作。另外,在你的儀錶盤上,平衡非常重要,不要想象在你的生活中會出現完美的對稱或者絕對的均衡,把健康、工作、娛樂和愛進行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當然也不能讓生活完全失去平衡,不然一定會出現問題。

人生是一個過程,有無數的新問題,只要遇到問題,你就需要重新評估,重新找到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我們要擁有設計思維,放棄終極解決方案,把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作常態。

創建人生指南針

在你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自己喜歡和熱愛的路上不斷精進至關重要。要找到自己的方向,你需要回答一個棘手的問題,你想要什麼?說它很棘手呢,因為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難回答。你工作是為了金錢、名譽,還是改善生活?人生中絕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工作,如果你只是為了改善生活而工作,那得到滿足後你就會迷茫。

按照這個思路,你需要反思一下工作觀,你的工作所積攢的這些勢能除了改善你的生活境況以外,是不是能和某種宏大的意義連接上。任何工作都能積攢勢能,但是每個工作的意義和目標是不一樣的。很多人之所以迷茫,是因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你可以想要更多的勢能,但是那些都是你持續做某件事的結果,也是追求更偉大目標的手段。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作者提供了一個工具,叫做美好時光日誌,就是在本子上記下兩個狀態:你的能量波動和心流體驗。

能量波動

我們每天從事的各種活動,無論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都在消耗我們的能量,不一樣的是,一些活動會讓我們感覺得到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

比如,你喜歡寫作,那麼當你寫完一篇文章時,獲得的成就感與喜悅就大於你為了寫作消耗的能量,這時你會感覺自己心情愉快、精力充沛。以這個為指標,看看哪些事能讓你感覺能量充沛,哪些事你得咬着牙才能堅持。

心流體驗

「心流」體驗是指全身心投入的一種心理狀態,心流產生的同時伴有興奮感。當你在某項活動中處於心流狀態中時,你會感到時間仿佛靜止了,你會全身心投入其中,這項活動的難度與你的技能相適應,你既不會感到無聊,也不會因為困難而感到緊張。

無論從事體力活動,還是腦力活動,我們都有可能進入心流狀態。用心觀察並記錄心流體驗,這是找到方向的重要指標。使用美好時光日誌這個工具,能比較容易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舉個例子:

作者有個客戶叫邁克爾,是一名土木工程師。他的事業很成功,但是卻感覺生活很無聊,焦躁不安,感覺工作讓他很痛苦。在向作者諮詢後,他開始記錄「美好時光日誌」,通過時刻關注自己,他意識到,當他處理困難複雜的工程時,他充滿了活力,也非常投入。但是當他在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會痛苦不堪。 搞清楚這點後,他發現自己並不厭煩現在的工作,只是想要單獨工作的時間多一些。他還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一個意義,就是用更安全的工程設施挽救人們的性命。現在他增加了單獨工作的時間,工作的意義也給了他明確的方向。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令你感到不開心,可以試試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能激發你的事,調整自己的重心,然後給它賦予意義,那時候你會像一個火箭一樣,有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堅定地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設計你的人生版本

作者認為我們用設計思維設計人生,需要同時設計很多個版本,然後再挑一個最合適自己的。如果對現在的生活你感覺有點兒不舒服,不要擔心,人生設計會帶給你無數契機,你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重新開始。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團隊做過一個實驗,對比兩個小組面對問題時的表現,第一個小組要想出三個問題解決方案,第二個小組要想一個方案,結果證明第一組成員表現得更好,他們不僅提出了更多的方案,而且每個方案解決問題的效果也更好。 而第二組成員只是在不停地改進一個方案,實質上並沒有任何創新。由此可見,如果你同時有多種方案,就不會被局限在一條路上,當現有方案沒法執行時,你也不會陷入低谷。

「奧德賽計劃」

怎麼設計更多的可能性?作者給出了一個方法,叫做「奧德賽計劃」。《奧德賽》是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主人公在海上漂流的故事,荷馬藉此隱喻人生就如同一場探險。為了使這段旅程不會迷失方向,作者建議要想出三個版本的奧德賽計劃,每個計劃以5年為期。

第一個版本,你現在能做什麼。比如你醞釀已久的想法,你每次想到這個事都很激動,這個事能讓你現在的事業更進一步。

第二個版本,現在的事如果做不了了你想做什麼。比如原來你服務的市場突然被新技術的衝擊給擊垮了,你的技能、經驗突然沒有了市場變現能力。或是你的這個行業都突然消失了,那時候你想做什麼。這個版本需要完全不同的能力,也需要重新開始,這時候你想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

第三個版本,你想做什麼都可以的時候,你想做什麼。假如你財富自由,時間充裕,想做什麼都沒有難度的時候,你想做什麼事呢?雖然這是一種設想,但是也能讓你發現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

原型設計

什麼叫原型設計呢?就是嘗試去做一些事情,從中獲得真實的體驗。

比如,你想開一家咖啡館,那麼你可以先去咖啡館工作,看看咖啡館是怎麼招聘店員、進貨、盤點庫存、維修保養機器的,作者把這種做法叫做「原型體驗」。 或者可以採訪一些咖啡館的店主,比如採訪三個快樂的咖啡館店主和三個憤怒的咖啡館店主,看看他們為什麼會快樂或者憤怒,他們在經營咖啡館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你能解決嗎,你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店主,作者把這種做法叫做「原型採訪」。

通過原型體驗和原型採訪,你可以驗證自己的選擇是否適合。因為原型設計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少,所以是對計劃試錯、調整的好方法。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版本。

精心設計的、和諧安定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想象一下,把一塊蛋糕切成幾份:一份代表事業,一份代表健康,一份代表家人和朋友,還有一份代表娛樂。那麼你切的每一塊都大小均等嗎?

其實,只要你多花一點兒時間,多付出一些努力,生活就會更美好。你應多多運用設計思維,不要思慮過度,不要糾結,不要悔恨,不要總是哀嘆「我原本能夠……」這樣才會擁有更多幸福。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導圖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