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溫柔的教養-讀書筆記
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育兒口語」指南。面對孩子,很多父母總是「愛在心中口難開」,無論批評、指正,還是鼓勵、誇獎,常常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時甚至詞不達意、弄巧成拙。
什麼是最溫柔的教養?就是你在情緒上、說話上、態度上對待孩子的需求特別溫柔,但是我們在堅持原則上,使用的方法上,我們又很堅定,這就是又溫柔又堅定的教養。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可能會影響一生。本書將帶我們踏上一段有溫度的育兒之旅,在130個常見的育兒場景中,傾聽育兒專家的建議,學習用溫和而堅定的語言與孩子對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輕鬆應對從幼兒期到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問題,陪伴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如何與孩子建立穩固的情感聯結
我們應該如何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有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我們都可以做到。
用語言表達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有的時候你情緒不好,孩子可能就會問你:「媽媽,你生氣了?」這時候你一般怎麼回答?有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搪塞過去,因為不想在孩子面前承認情緒,我們會說:「沒事,我挺好,你不用管。」
作者認為,這樣的回答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孩子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很強,越小的孩子,他對語言不太理解,但他對情緒會抓得越准。你不開心,他就感受到你不開心。他會用自己思維去解讀你的情緒。他看到你不開心,如果你說沒有,他的內心就會很衝突,他覺得很苦惱,他就要自己去找原因,找不準的話,最後他就很可能歸因為他自己,他想:「可能是我的錯,是因為媽媽不喜歡我,所以媽媽不開心。」
所以該怎麼辦?如果孩子問你:「媽媽你生氣了?」我們就要坦誠地跟孩子說:「媽媽現在是有點心情不好,但不是因為你,是因為我剛才接了個電話,電話中有點事,所以媽媽可能要沉靜一會兒,媽媽要自己待一會兒去處理一下。」孩子聽明白了,他就知道,原來他媽媽心情不好是因為她剛才接到一個電話,她需要一點時間去沉靜。
用行為表達
請問你剛回到家,孩子就過來糾纏你,要讓你抱,跟着你周圍轉,讓你覺得好煩時,該怎麼做?其實,只要用一分鐘的時間抱抱孩子就夠了。
作者的建議:「爸爸回來了,來,讓我抱抱我的小寶貝們吧。」一分鐘抱完以後,還可以說:「爸爸今天有點累,你們玩,爸爸去休息一下。」其實,這樣一分鐘的聯結就夠了。
有的時候,你還要去對孩子做那種直白點的表達。比如你跟孩子玩得好開心的時候,你就可以說:「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
作者說,她曾經碰到一位父親,雖然他很愛自己的孩子,但因為他不是很善言辭,他回到家基本上就不怎麼說話,也很少跟孩子有肢體的接觸,這時候他來到諮詢室,吳院長緊握着他的手,跟他說:「這個就是人和人之間相聯結的意義,你感覺怎麼樣?」
當時,可能這個爸爸多少有點不好意思,爸爸不自然地說:「蠻好的。」這時候,吳院長就讓他說剛才的那句話,讓他這樣握着自己的手,假裝對孩子說:「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並且,讓他反覆地說這句話,這個爸爸當場就哽咽了,哭了。
他之所以哽咽還會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可能當這個爸爸他也是小男孩的時候,他的父親沒有對他說過這樣的話,他這一生中也多想聽到爸爸說一句,「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好幸福。」
有的時候,我們父母雖然覺得好像是自己在愛孩子、養孩子,但其實我們在愛這個孩子的時候,我們也在愛童年那個沒太完全得到愛的自己。所以,這種愛的表達,你用多少言語,用多少物質,它是表達不清楚的,一定是要你的目光看向他,你的全身心對他開放時,對他說出剛才我們說的話,才特別有用。
如何幫助孩子應對負面情緒
當孩子有消極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幫助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書裡面給到大家好多建議,我給大家挑出來2條。
不要試圖去操控別人的心情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有個女人最近消費超支了,於是決定要省吃儉用。有一天,她和閨蜜去逛街的時候,看中了一雙漂亮的涼鞋,一看就非常舒服,而且價格還很實惠,可她突然就想到說不行,她不能再花錢了,於是她沒有買下那雙涼鞋,她直接回了家。回到家,女人對下班回家的丈夫說:「老公,我好喜歡那雙涼鞋,穿起來肯定很舒服,可能以後會打折,等打折以後再去買。」
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個男人蠻痛苦的。因為男人總希望讓自己的媳婦別受委屈,可是現在媳婦回來卻說想要買涼鞋,又沒買,這個男人的心情就蠻複雜的。她丈夫就臉陰沉沉地說:「你是小孩嗎?你不清楚咱家的情況嗎?明明知道不行,為什麼還一直說個沒完?」所以,這個女人的心情一下就跌到谷底了。
現實生活中,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丈夫說的那句話,會讓那個本來受傷的人更痛苦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丈夫對妻子只要說一句,「看起來,你真喜歡那雙涼鞋。」
其實,不管是孩子和大人,我們其實要做的很簡單,當孩子難受了,遇到求之不得的事,我們要承認。我們就要說:「你真的很想要,可是要不到,媽媽理解你,你真的難受。」我們不負責把孩子的情緒一下子從負面情緒轉成正面情緒。允許對方的情緒,就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溫柔。你要做的事就是允許他的情緒,而不是幫他馬上把那個壞情緒趕走。
共情、理解和回應
試着去共情、理解和回應孩子的情緒。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去回應他,而不是去問他說:「你怎麼會這麼想呢?」
比如:孩子說「我覺得很累,我要是沒出生就好了,我真拿把刀來自殺,我真的不想活了。」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你怎麼會這麼想呢?孩子,你這麼想不對,生命很寶貴,你不能這麼想」?
為什麼?孩子他說他累,其實他不是真的就想自殺,他其實想說的是,他痛苦,他累,他想得到父母的幫助、理解。所以,我們要做的事也一樣,就是回應他。「原來你累到產生這樣的想法,爸爸媽媽以前都不知道,真是對不起。」這樣就夠了。只有我們追隨孩子的內心,我們才能幫到孩子,才能觸及孩子的心靈。所以,共情、理解和回應就是不管孩子有哪種情緒,你都願意聽。
如何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
有的時候,孩子生活中的習慣養成起來特別難、特別慢,這時候該怎麼辦?
不要強行壓制,要留有彈性
首先,要做到一點就是,當孩子有些生活中的小毛病時,比如說他挑食,你想要去改變他那個壞習慣的時候,你要做的事就是儘量別硬壓,儘量別產生情緒的衝突,給孩子的發展留一個空間。
比如,一個孩子不愛吃黃豆,碗裡可能就只有幾顆黃豆,可他就是不吃。這時候你別跟孩子講:「農民伯伯辛苦地把這個黃豆種出來,我們要吃,來,嘗一口,粒粒皆辛苦。」你也別講:「這黃豆很好,現在有很多非洲的孩子他們還餓着,他們吃不上黃豆,你能吃黃豆好幸福。」
為什麼?因為這些道德的標準會讓孩子有負罪感,但是孩子他並沒有學會到底為啥要吃黃豆,他沒有學會合理性、正當性。我們要做的事是,如果今天他說他不吃,你別跟他硬扛。你硬扛的話,你每次一說吃黃豆,你倆就可能產生衝突。每次一說黃豆,你們就較勁,那這孩子這輩子可能都不吃了。所以,等啥時候他吃再說。
我們可以這麼說:「好吧,今天媽媽幫你把這幾顆黃豆挑出來,你放心吃飯。其實吃習慣了,你會發現黃豆也很好吃。」 然後慢慢地等待一個時機,等哪天孩子吃了一顆,你可以說:「你願意吃的時候,可以多嘗幾顆。」下次,孩子不是慢慢就嘗起來了嗎?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彈性。
等待時機,當他表現出來一點點差異,我們不着痕跡地把這一點點差異鼓勵一下,孩子就會在原來的特點上有了一點點新的發展,等新的特點越來越多,這孩子的行為就會開始變好。這也就是說,習慣的養成中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把目光放長遠,心中要一直有目標,但是眼中、手中別太着急,別非得催着孩子在一天去改變。
不要攻擊指責,要耐心溫和
想要改變孩子行為的時候,你別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比如,你跟孩子之前說得好好的,可是下次他還是不改,這時候父母經常會說一句話,「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要說:「如果你還是覺得很難,那媽媽再教你一次。」
你要明白,孩子的一個行為的養成有的時候要試錯好多次。其實,他多久能學會,不是取決於我們教的一方教得多明白,教得多強烈,我們多麼迫切讓他學會,而是要根據學的一方他自身的進展來決定的。如果你確實教了好多次,但是他還在聽,還在練,那這就是他的進度。
所以,你別覺得孩子明明聽得懂,但是他就偏偏不做,實際上,有的時候他就是還沒做到,而如果我們問他說:「我跟你說了多少次?」這句話它就是一種強迫,甚至有的時候就是一種攻擊。這是我們教育觀上的一種幼稚。我們要根據他的進度決定,一次不行,我們就再說一次,這個方法不行,我們就換一個方法再說,那慢慢地不就會了嗎?
不要濫用約定,要預估能力
四歲的小林一不開心就喜歡推人,媽媽有一天帶他去了親子咖啡廳。就是有些地方會有一個空間,這邊媽媽可以看書,孩子也可以跟媽媽一起看書,但在另一邊,孩子們有可以一塊兒玩的地方,所以這裡既是媽媽和孩子共同休閒的地方,也是孩子去進行社交的地方。在這兒,你會發現孩子在這裡容易跟別的小朋友社交,但也很容易跟別的孩子發生衝突。
去之前,媽媽就囑咐他說:「今天我們不能推人。」口頭約好了,還不放心,她還跟孩子伸了手指頭,拉鈎、蓋章,還模仿擊掌、複印。結果,到了咖啡廳沒多久,孩子又忍不住推了其他小朋友,媽媽嚇了一跳,就趕快過去質問孩子說:「咱們不是說好了不推人了嗎?」孩子低下頭沒說話。媽媽就說:「不遵守規定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孩子說:「是壞孩子。」媽媽說:「那聖誕老人能給壞孩子送禮物嗎?」孩子說:「不能。」然後,這個四歲的孩子就掉眼淚了。
其實,你知道今天孩子還很可能推別人,這時候你跟孩子說,「咱們說好了,不能推別人」,這時候不應該說這句話。在孩子還可能推別人的情況下,你跟他說好了什麼?實際上,要改變這個行為不是你說好了就能說好的,而是要慢慢地練。
所以,這時候不是說「咱們說好了」,而是「孩子,今天媽媽會帶你去咖啡廳,但是如果在咖啡廳,你要是像上次又推了別的小朋友,那媽媽就要帶你走了。」如果他真的又推別人了,你就要說,「孩子,沒辦法,今天媽媽要帶你走了,我們說過了,你要是又推別人,媽媽會帶你走。」接着你抱着他就走,走的時候可以說,「那下次媽媽再帶你來。」
這才是講規矩,而不是說「咱們說定了」。我們有的時候是約定了,但其實說的這個約定,有的時候是在騙孩子。我們心裏面准知道,孩子做不到,於是非得用一個約定去限制他,其實你限制不住的。結果,孩子發現自己做不到媽媽的約定,他心裡就很苦悶、很憤悶,媽媽也覺得很受挫。其實,我們教育的初衷不是為了讓孩子受挫,我們也不是為了證明孩子是錯的,我們要做的是教給孩子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所以,只要耐心去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