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致力於幫助讀者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者融會貫通了10年來的問題解決研究所得和3萬餘個真實案例處理經驗。重新定義了「問題」的概念,揭示了問題反覆出現的真相。

本書以「KSME問題解決7步法」和30餘個工具為明線,以解決問題所需的7個思維、7個理念、4種能力為暗線,深入淺出地為讀者揭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普遍規律與具體方法。

這套創新性的問題解決方法,適用於個人成長、工作管理、家庭建設等方方面面,能有效助力組織應對人才培養、溝通協調、高質量執行等挑戰,陪伴個人應對職業壓力、家庭關係、兒童教育等挑戰,提升組織效率與個人福祉。

如何處理好情緒

其實問題的產生一般都是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作者在開始就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問題到底是什麼?」有人說,問題就是麻煩。有人說,問題就是壓力。有人說,問題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說,問題就是不想要的、討厭的東西。

大家所說的都對,但是我們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它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情緒。那麼到底什麼是問題?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公式:「問題=現狀-目標」。作者認為,讓你感到不滿意的是「現狀」,帶給你期待的是「現狀」背後的「目標」,而問題就是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值的絕對值,也就是「差距」。

你仔細觀察這個公式就會發現,每個問題的背後,一定藏着一個目標。假如沒有目標,或目標與現狀完全相等,二者之間差值為0,問題就不是問題了。一旦你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把握住了解決問題的命脈。

作者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問題是毫無價值的,每個問題的背後都對應着你的目標,你的需求,你改善現狀的願望,這些都代表着你對更好生活的憧憬,都是你的機會。

在解決問題時,人們容易簡單、直接地給出建議,從問題直接到方案,跳過識別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隨着時間流逝,小問題逐漸變成了大問題,當下的問題變成了歷史遺留問題,工作和生活問題攪在一起並相互影響,我們也就錯過了問題背後的機會。

積極的語言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先要解決情緒。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它反映我們本能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像過山車一樣,他將很難順利推進縝密的邏輯思考;如果我們沒有善待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想要與他人坐在一起共創解決方案就會難上加難。

大量問題解決的實踐表明,只有把情緒問題和實際問題分開管理——先善待情緒、再解決問題,才能真正釋放問題背後的價值,讓解決問題成為一件幸福的事。

人是有語言的高級生命,思維藉助語言而進行。普通人每天會在腦海里閃過成千上萬句語言,但除非出現嚴重問題,我們幾乎不會特別留意這些語言的存在。

你或許認為人類是通過具體行為來改變世界的,或覺得只有「說出來的語言」才值得留意,「腦海里的語言」只是走個過場。但事實並非如此。塑造你的生活的不是別的——正是這些腦海里的語言,構成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反覆出現在你腦海里的語言,力量非常強大。因為在你腦海里不斷重複的語言,就是你的信念。而信念絕不僅是一個人所掌控的想法——信念是能掌控人的想法。

比如,如果一份食物腐爛、發霉了,你一定不想碰它,更不會反覆咀嚼;但有些信念已經「發霉」了,你不一定察覺得到,甚至還會反覆品味它。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些「發霉」的信念,用新鮮、健康的信念取代它。

為了幫助我們直觀地區分這兩類信念,作者把偏向消極、被動、僵化的思維稱為「灰色信念」,把偏向積極、主動、有創新性的思維稱為「金色信念」。針對這個轉換,書里還提供了一個信念轉換表,裡邊提到了很多話到底應該怎麼從灰色信念翻譯成金色信念。

比如,你可能覺得「我現在心情很差」,那不如反過來去想,「我該怎麼樣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好」。或者直接替換你的口頭禪。比如,「太幸福了」「太好了」。

積極的語言經常沖刷你的大腦,它就會形成積極的迴路,你的整個行為模式都會變得更積極。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儘量少說「還行」「一般」「,這樣的話。我們要主動地把這些美好情緒抓住,並強化它、固定它,進而把你的心理能量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在這樣積極的情緒和狀態當中,我們也會有更高的生活勢能。我們腦海里的每一句話都並不是走個過場而已,每個念頭匯聚到一起,就構成了我們的生活本身。具體怎麼做呢?就是改變語言,把那些消極的語言轉化成積極的語言,語言能夠決定信念,而信念能夠決定行動。

找到問題之王

雖然每一個問題的背後都蘊藏着機會,但如果一個人同時思考很多問題,問題的大小不分、嚴重程度不分,誰的問題不分,什麼時候的問題不分……這樣一不小心,就會用小問題打敗大問題,用別人的問題打敗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問題之王,也就是所有問題中的核心問題,讓你找到這團亂糟糟的線頭裡的那個頭緒。那麼怎麼找到問題之王呢?作者介紹了一個工具叫「連線篩選法」」。

假設我們現在有幾個問題;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且得不到領導的肯定;發現同事和經理在背後議論自己;在生活中和女友鬧矛盾;手術後健康狀況差;經常徹夜難眠;對職業發展感到迷茫,沒有信心。

對於這些問題,第一步就是先把自己目前的問題用簡潔的話語詞條列出來。

比如,這些問題就可以概括為:健康狀況、職業發展、領導認可、工作表現、同事關係、睡眠問題、戀愛關係。再從這些問題當中選出一個問題,比如健康狀況差,並且嘗試這樣問自己:健康狀況差,身心疲憊,會不會導致工作狀態不佳呢?健康狀況差,會不會導致情緒不好,進一步讓自己和女朋友之間的關係變差呢?

假如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從健康狀況出發,畫一個箭頭,指向對應的問題,也就是健康狀況不佳,它會導致哪些其他的問題。注意,這裡的箭頭必須代表的是直接的影響,它不能是間接的影響。

第二步是繼續為每個問題都畫出一條指向另一個問題的線,完成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的關係箭頭。

第三步就是找到那個引出箭頭最多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最有影響力的問題,也就是那個「問題之王」。

比如,通過剛才這一番操作之後,你會發現他的「問題之王」其實就是一件事,那就是術後健康狀況差。這個問題它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其他問題,所以他最該優先解決的是什麼?就是這個健康狀況差的問題。趕緊集中精力採取措施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況,這個就是他最該優先做的事情。

作者說,你在面對所有的選擇的時候,走到一個人生的岔路口,比如到底是讀研究生好還是直接工作好?是就業好還是創業好?作者說了,所有的選項我們之所以覺得難以取捨,是因為我們把選項和人分開了。

就是我們在做所有事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在選擇事情本身,它隱含着一個更長遠的選擇,就是我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每當面對幾個選項,不知道該如何取捨的時候,你不妨問一問自己,除了眼前的這些事之外,背後那個更長遠的規劃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在更長的時間裡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按照「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維度來篩選自己當下的選項,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

我們在生活中特別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用觀點來代替事實,下意識地對問題或者對他人做不謹慎的高度概括。比如,小王經常遲到,這是一個觀點,而小王這周遲到了3次,這才是一個事實。如果我們經常把觀點認為成事實,那麼這很可能會給自己、給別人帶來傷害,也可能會為問題的解決帶來障礙。

比如,我們平時給自己或者別人貼的負面標籤。「這個人真是太懶了」,「這個孩子太不求上進了」等等。類似這樣的句式,其實都只是在表達個人觀點,它並不是事實。那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先把這兩件事區分清楚,到底什麼是觀點,什麼是事實,避免陷到誤區里。

那麼怎麼區分呢?這裡有兩個工具。

「MECE」法則

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指的就是把跟問題有關的所有事件全部拆分,做到沒有遺漏,並且彼此之間沒有重疊。

比如,淘寶店如何增加利潤這個問題來分析,如何用 MECE 的方法把這個問題分解成子問題。我們可以這樣思考,想讓淘寶店利潤增加,無非有三種途徑:要麼增加銷量,賣得更多;要麼降低成本,獲利空間更大;要麼提高售價,增加收入。你還能夠想出除了這三個途徑外,讓利潤增加的方式嗎?如果想不出來,就說明這三個子問題窮盡了母問題。而銷量,成本和售價,這三者之間又是相互獨立的,他們彼此可以視作互不影響,所以,也是相互獨立的。因此,這個分解問題的過程,就符合 MECE 的法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成功的體驗

作者認為,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問題,你都要抱着一種信念——你總能做點什麼,總有一些事情能讓這個事變得更好。當你找到這幾個突破口的時候,你可以先從最簡單易行、最能見到成效的問題開始。這整個過程,是為了讓自己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它就能為你解決問題提供一種原始動力。

比如,書中提到一位女士,她的老公整天加班,回來得特別晚,於是她就跟自己的老公溝通,說,「親愛的,你能不能以後早點下班,早回來兩個小時?」結果她的老公就特別堅決地說,「絕對不可能」,還說這個女士不理解自己。後來這個女士就很聰明,她換了一個更容易實現的目標,她問她的老公說,「既然兩個小時不行,那你能不能早回家5分鐘呢?」她的老公當然很痛快地答應了,而且也做到了。那這個時候這個女士就進一步問,「你能不能再早5分鐘呢?」慢慢地,這位先生回家的時間就越來越早了,而且夫妻倆的感情也越來越融洽。

5分鐘這個小目標改變了這位男士的整個行為趨勢,原來是拒不配合,堅決早一分鐘回來都不可能。但是有了5分鐘這個小突破,就為整個問題的解決製造了一種積極的開端和趨勢,那以後再想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希望,有了更好的基礎。也就是說,只要你將一個大問題拆得足夠細,拆成你可以一個個、單點突破的小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它就已經開始解決了。

運用「KSME」體系

在明確了現狀和找到了「問題之王」之後,那應該怎麼解決呢?在這本書里,作者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公式——人的表現=潛能-干擾。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本質就是排除干擾,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排除干擾的過程。到底應該怎麼排除干擾呢?作者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一套解決問題的體系叫做「KSME」,其實這四個字母代表的就是四類干擾:

「K」代表的是專業知識方面會遇到哪些干擾,那也就是說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學哪些專業知識;S」代表的是技能,也就是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掌握哪些技能;「M」指的是動機,也就是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激發自己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E」指的是環境,就是在環境當中是否存在干擾項,比如人際關係、氛圍、周圍的支持等等。

只要我們排除這四個方面的干擾,我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問題的解決。

有解 導圖
有解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