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還是敵人-讀書筆記
本書鮮活生動地描述了兒童及青少年期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生活。引導父母們深入了解孩子各種社交行為背後的動機、意義及心理因素。深入探討了諸如:「友誼」與「人氣」的區別;男孩子和女孩處理親密關係與承諾的不同方式;為什麼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個好朋友;為什麼會有小團體以及父母能對此做什麼……一系列問題,探索了孩子與朋友間種種經歷可能產生的動人或悲傷的體驗。父母、老師、諮詢師,以及所有從事與兒童相關的工作的人,所有關心兒童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對兒童社交生活的深刻洞察。
培養自我認知和自信心
首先,作者認為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自信心是很重要的,我們和別人交往的時候,跟那些有自信的人在一起感覺很舒服,他們給我們的感覺胸有成竹,給人的感覺很有安全感。這就是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自信的魅力。那麼怎麼增強自我認知和信心呢?
安全感
安全感是我們常說的話題,因為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尤其是母親,一般來說母親跟孩子更親近,從小母親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連接,是我們作為母親可以在孩子幼年的時期就形成的。
讓孩子在我們面前能夠放鬆,感覺到被關愛,我們能夠隨時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時候孩子就會建立一個非常強大的安全感。只有當他能夠感受到安全感,他才可能在對外的過程當中,能夠有一種自信的態度。
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是什麼樣人,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大程度上也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重言傳身教。我們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平時說話的時候也要注意,很多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大人在講什麼,但是你不要小看自己的言傳,你說的話其實孩子會非常留心的。
比如,我兒子馬上1歲了,爺爺奶奶說了什麼,他會照着模仿。記得有一次,孩子的爺爺開玩笑說了一句:「你個小笨蛋」,我兒子就記住了,然後有一天突然說了一句「笨蛋」。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還有我們要教會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要告訴孩子,不管做什麼,不要去跟別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比如說,孩子現在還不能很大方的、得體的跟別人去接觸,還不知道怎麼更好地跟小朋友們接觸,但是不要否定他,不要跟他說你是不行的,這方面你是弱項,而是說我們還可以繼續努力,你可以越做越好。要用這樣的言傳和身教,來鼓勵孩子。
其實孩子自信心的樹立,並不只是簡簡單單地由於外界反饋而來。孩子真正的自信,是來自於反覆地練習,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做到的事情,他就會有這個自信。
比如,練鋼琴。我小外甥很喜歡練鋼琴,剛開始家裡人都在誇他,說彈得很好,真有天賦。但是他還是沒有自信,為什麼?因為自信是通過反覆練習,得到正面反饋的結果。只有當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很難的曲子彈出來以後,他才會建立起自信。
這個自信才是他真正掌握到自己內心的,是我告訴我自己,我能夠這樣來獲得的自信。所以在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上面,也讓孩子在不斷地練習當中,在不斷地掌握當中獲得自信。
重複練習獲得自信
什麼是高能量姿勢?這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埃米·卡迪女士研究出來的。雙腿分開,叉腰挺胸抬頭,這樣讓孩子保持兩分鐘這個體態;或者是雙手向上伸,然後挺胸,抬頭,也是兩腳與肩同寬,這樣子做兩分鐘,好像超人一樣。
這樣保持兩分鐘,就可以讓他的睾丸素的水平上升,皮質醇的水平下降,這樣會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能夠覺得我很厲害。科學研究表明,這樣我們身體裡的荷爾蒙會自動地發生調節。
如何應對外界的反饋
我們受外界影響是經常性的,因為我們要與別人交往,我們要與人溝通。所以外界的反饋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些是正反饋,有一些是負面的。正反饋,會稱讚你學習很好,真聰明!長得真帥等等。各種各樣的來自外面的正向反饋。
那麼還有一些是,你根本不願意聽到的負面的反饋。比如,你這件事做得不對!你怎麼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或者同學、小朋友,一些不懷好意的惡意的評論;或者是說,一些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那麼如果孩子不能夠正確地對待怎麼辦?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正反饋和負反饋。
正反饋
我們知道正反饋有利也有弊,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正面反饋,那麼孩子可能會變得驕傲自大,無法認清自我。不能夠正確面對負面的反饋,可能會沮喪、抱怨、生氣、憤怒,甚至發生衝突。所以說如何教會孩子,正確地面對正向和負面的反饋,非常重要。
比如,當別人誇你說英語講地真好的時候,你可以表達感謝的同時,要懂得謙虛。你可以這麼說,「謝謝你的誇獎,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我非常努力的結果,這樣給大家是一種,既有自信又很謙虛。
所以在別人給孩子正面反饋的時候,你可以教給孩子怎麼樣合理應對,不光是感謝還能謙虛地講話。
負面反饋
負面反饋會讓我們很沮喪,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有時候會拒絕跟大家交流,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負面反饋。
你可以告訴孩子,當別人給你一個負面反饋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認真去聽,然後思考一下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對方說得有道理,那麼我們就應該去改正。如果對方說得不對,那麼我們可以一笑了之。
如何對待孩子的友誼
我們知道,孩子長大了需要有很多朋友,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友誼呢?如何為孩子參考呢?要知道朋友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可以說好的朋友可以幫助孩子成長,而不好的朋友可能讓孩子犯下大錯。
我們要做的是真正地去了解孩子,要了解他在交往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方式。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作者說,學齡兒童平均每人有五個他們認為親密的朋友。注意這只是一個平均數,也就是說正常值可以是很大的,可以是多於五個,也可以是只有一個。關鍵在於朋友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所以家長儘量不要把自己的理念強加給孩子。
面對孤立
很多家長會說,孩子如果被孤立了怎麼辦?那在孤立的情況下,我們家長能夠怎麼應對來幫助孩子脫離被孤立的情況?那就是各個擊破。因為當一些孩子形成團體,來孤立你的時候,很可能是你這個孩子,本身做的一些事情,超出了其他正常人能接受的範圍。
比如,有的孩子成績特別優異,別的孩子是因為忌妒心才孤立的;當然也有的孩子是太過嬌氣,或者是太過挑剔,或者是太過負能量等等。
對被孤立的小朋友家長來說,你可以讓你的孩子去找一個,在同班同學裡跟他脾氣性格比較相似的人,各個擊破。你跟這個人做朋友,這樣起碼你可以作為家長邀請另外小朋友,或者邀請另外小朋友和他的家長,一起到你家來做客。
這樣,你和家長也可以做朋友,然後孩子們也可以在學校以外的這個環境裡建立友誼關係。所以這樣起碼,你的孩子在學校里就不是完全孤立無援的,而是有一個可以說上話的朋友。
所以其實孩子在學校的處境,我相信我們家長,內心是非常擔憂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他自己的一個交往的群體,這個是不用家長過多地干預,除非你看到他交往的孩子身上,有非常明顯的問題。
面對霸凌
校園霸凌是怎麼來的呢?《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的作者說:「當一個人能夠調動身邊其他人,統一發現一個矛盾點,並統一進行攻擊,看似是完成了整個群體的使命。而這時候,群體的每一個人都唯他馬首是瞻。即使他不是挑起的人,而是跟風的那個人,那也是因為他擔心在群體當中不合群,而被迫合群的狀態之下,產生了群體性的霸凌。」
很多家長面對的問題,就是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或者說被別人欺負,不管是言語上還是行動上的欺負。在這種事發生的情況下,家長應該怎麼做?
比如,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回家跟媽媽說,有一個同學對他很兇,罵他是笨蛋,說了一堆侮辱我的話,我感覺自己不被人喜歡,很難過。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肯定會非常非常難過。但是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支持。你可以跟孩子說,「你一點都不笨,當別人給你負面反饋的時候,你要從別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一個人說你不好,那麼你就真的不好。其他小朋友不也跟你很好嗎?」接着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有幾個選擇:
第一,你可以自己解決這個事情。如果你願意,能夠自己勇敢地站起來,捍衛你自己的話,你可以告訴他,你這麼說話是不友好的。你要敢為自己發聲敢為自己說話;第二,就是你可以選擇逃避。你可以選擇我完全不做反應,或者說,離他遠一點,我不跟你玩;第三,如果這是一個長期的行為,你可以去找你的老師,跟你的校長或者是教導主任反映。
如果孩子剛開始不知道怎麼選擇,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參考,比如,你可以眼睛盯住對方,然後非常生氣地跟他說,這樣絕對不可以,如果你再這樣的話,我是不會放過你的。
作為家長,你不可能跑到學校去 ,對這個霸凌的小孩,揍他一頓或者說他一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家長最好不要直接參與到孩子之間的糾紛。但是你要武裝起自己的孩子,要教會他這幾種武器,就是眼睛非常嚴肅地盯住對方,不能你的眼睛先逃避了,氣勢上要壓住對方;同時要言語很肯定地告訴對方,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一個孩子自己的自信心,是要經過他自己願意去樹立的。那他怎麼能有這個願望,和正確的方法去樹立呢?作為家長我們要教會孩子應該怎麼說,教會他一些可以做的事情。同時也告訴他不要做什麼,比如對方打你,你可以去制止他,但是不要傷害對方要害,保護好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當一個孩子,在學校受到霸凌的時候,家長除了心痛以外,你可以跟孩子進行這種真的是深層次的溝通。針對這個問題,可以給他不同的選擇,讓他自己去選。
我們要做的是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對於社交我們要做到陪伴而非代替,如果孩子在交友的過程中產生了惡劣的影響時要進行干預,最後給孩子足夠的心理能量,因為父母是孩子堅強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