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讀書筆記
很多父母常說:「我的孩子我還能不了解?」但事實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深層的渴望。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但卻並未看見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方向迷失。內心意願被深藏、被漠視,得不到精準回應,孩子就會迷失,也會疏遠與父母的關係,而這使得父母更無從看見孩子。如此惡性循環,孩子內心不斷積累的缺失感,最終變成影響成年後的原生家庭問題。
因此,作者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見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父母與孩子的依戀關係
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跟家長溝通時,每當孩子把想法告訴父母的時候,我們總在認為他說的東西是錯的或者是對的。也就是我們養成了習慣,將孩子的表述或者孩子的某個行為,歸結於對或者錯、可以或不可以、能不能允許,以及我們自己的評判標準。
但當我們發現,如果一個孩子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在向您尋求某一種關係的鏈接的時候,是不是整個世界會看起來不太一樣呢?其實您的看見,就等於要給予孩子的回應。回應是整個關係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環節。
比如,孩子跟我們進行溝通,有的時候會等到我們有時間或者心情好的時候。當我們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不是玩手機就是在忙自己的工作,這個時候孩子像我們尋求幫助我們一般是無法回應的。或者是我們給予孩子的回應,不是他需求的那樣。
所以真正看見孩子,其實在於我們回應給予得好或不好、及不及時,或有沒有真正鏈接過。所以當家長發現,看見孩子就等於給予孩子及時的反饋和回應,你就會知道孩子為什麼時時刻刻都想要向您尋求這種回應了。
當孩子跟媽媽之間緊密鏈接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溝通會沒有任何障礙。即使有的時候他是牙牙學語,有可能他說的話並不像成年人那麼有邏輯,但是媽媽總能猜出孩子在說什麼。
這就是因為,我們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而這時候,母親也時刻能夠意識到孩子的需求。所以關係的好壞,其實決定了孩子用什麼樣的行為來向我們尋求幫助,或用什麼樣的行為方式來向我們展現自己。
家長有時候會忽略這些,只會評價。比如現在孩子開始變得不好管了。小時候多懂事,多聽話,多開心,為什麼慢慢展現出來的,都是孩子不再聽話了,開始跟你有矛盾了,跟你之間出現溝通問題了呢?其實是因為關係在慢慢疏遠。
父母和小時候的我們之間,依戀關係是非常親密的。也就是說,這時候孩子沒有什麼替代品,當他想要去跟父母進行鏈接的時候,他的世界裡只有父母。但長大了之後會發現,我們跟朋友之間還有更加好玩的事情,所以對朋友的依戀關係會慢慢地取代掉父母。
透過問題,看見需求
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一直都在做選擇,都在焦慮。比如,孩子為什麼不寫作業?為什麼總是和小朋友打架啊?我們始終都不知道未來下一步會怎麼做,或即將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而這種親子教育關係也會讓你非常緊張,你會不明白自己下一步究竟應該如何,才能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孩子跟父母之間的相處,其實沒有一個參考標準的。比如,孩子經常會跟你說,我想要什麼東西,為什麼你不給我?我想這麼做,為什麼你不讓我做?因為當孩子的需求始終擺在前列的時候,我們也總會把對方的需求先列入考核標準。也就是說,我來判斷一下,孩子要的這個東西值不值,應不應該,這個時候能不能給。但如果我們始終也只考慮孩子的需求,那如何能讓孩子表達需求的背後是什麼呢?
有時候孩子要的東西很簡單,也很單純。比如之前他不知道什麼叫作手機,一旦他的小夥伴有,或者是看到你使用手機,他是否也想要一個跟別人一樣的東西呢?
這時候,有些父母就會詢問:「寶貝,你要這個幹嗎?」孩子也很容易把我們的思路套進去,他會說:「我想跟同學聊天。」當他說出這個需求的時候,當你只聽到了需求,你就會問他:「那跟同學聊天用別的不行嗎?非要用手機嗎?」這時候,問題就會從到底要不要給他手機,或他到底為什麼需要手機,變成了他如何跟同學聊天。
孩子的思路是非常活躍的,他始終會跳出你想要的結論,或跳出你想要的邏輯方式,給予你一個措手不及的問題。而如果這時候,你沒有看到他邏輯背後的需求,或關係沒有緊密到他想把需求直接展現給你的時候,他的行為看上去就始終充滿問題,即使是這么小的問題也一樣。所以這時候你要關注的,是我跟他之間的關係使得他展現出了哪些需求呢?
比如:孩子說:「我想要手機。」
你說:「寶貝,你要手機幹嗎?」
孩子說:「我想跟朋友聊天。」
你說:「你覺得溝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對嗎?」
孩子說:「是的,因為我跟他聊天,我就能夠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我想跟他玩遊戲,這樣我就能知道他達到了哪一關。」
你說:「那麼我們是只能夠用手機聊天,還是明天到課上的時候去聊聊也挺好呢?」
孩子說:「我覺得都需要。」
你就會說:「好的,都需要的話,我們可以一半在手機上聊,明天再去說另一半,對不對?那你大概需要多長使用手機的時間呢?」
如果你始終保持着一個思路,就是孩子的需求背後究竟是什麼,或孩子的條件背後究竟想達成什麼,你就會始終跟孩子產生各種共情和共鳴。這時候孩子也會信任你,把自己的理由告訴你。那麼這時候,你跟孩子之間要達成共識,就變得簡單輕鬆了。
依戀關係的重要性
孩子需要在跟我們的關係之中尋找人生的方向。我們知道當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沒辦法跟你溝通,他就會把這些問題轉嫁給其他他信任的人。孩子如果跟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就不會因為被其他關係替代而導致方向錯位。
孩子跟父母之間,始終有着父母是孩子的嚮導、父母給予孩子正確方向的作用。一旦我們跟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不夠,會導致孩子莫名其妙求助同伴,或被其他東西奪取注意力,讓主要的依戀關係靠在了一些不靠譜的東西上,所以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尤其重要的。
比如,他會把一個跟自己玩得特別好、看上去很有知識的小朋友,當成自己的一個標杆。一有問題他就會問:「這件事情你媽是怎麼說的呀?我媽不讓。」或者當他遇到一個事情,他就會問他的朋友:「上次你不是也遇到這個事嗎?你怎麼做的?」 都是同樣大的孩子,同伴給予的參考標準能夠使得孩子真正成熟起來嗎?每當孩子需要一個指引方向,或哪怕是一個緩衝標準的時候,家長都要及時給予。那如果沒有及時給予呢?
要知道,關係的緊密程度,決定了孩子之間互動的時候,會不會被一些負能量的東西所吸引。有的時候,家長沒有給到孩子預防,說遇到這樣的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你不能自己一個人瞎做主,着急的時候你應該找誰。
而如果有一天,有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朋友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斬斷自己的痛苦,如果他的大腦沒有被預設過,也沒有一個緩衝帶,當他遇到痛苦並想要斬斷痛苦的時候,他會怎麼做?他會選擇跟同伴一樣的方式。所以關係其實證明了很多心理學中你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或者家長育兒過程當中覺得很棘手的狀況。
關係很令人頭疼的原因在於,父母往往忽略了跟孩子之間建立這種鏈接,而只把孩子的行為提上日程。而孩子誤以為所有你提出來的需求,都叫「你的需求」,而且你不愛他了。為什麼?你之前不要求他的,之前他什麼都好,那對於現在來說,玩具放亂了,就是他沒有自覺性,他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
所有的條件,所有的需求,變成了你對孩子的評價,而關係就會走向淡化或走向破裂。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先試着去分析你跟孩子的關係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
教養,是一種權利關係
父母的教養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權利:父母真正缺乏的,是教養的「動力」,這種動力不是愛、教養知識、專注力或者教養技能,而是教養的權利。父母行使教養權利不在於孩子自身的需求,而在於孩子是否渴望父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教養發揮作用,需要三個要素:有需求的依賴者、願意承擔責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對成年人的正常依戀。也就是說,父母教養的權利,不是取決於孩子對您的依賴感到底有多強,而是他依賴的對象究竟是不是父母本人。麻煩就在於,家長經常認為父母有教養孩子的權利,也有教養孩子的責任,所以當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都會把問題先拋出來。但一旦遇到問題,孩子就往往會跟您站在對立面。
比如,我們發現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就想解決問題?好的,如果你把它當作問題,你想要解決它,請問孩子是否站在您的對立面呢?也就是說,解決問題就是把對方當成你針鋒相對的對象,而當你想要解決它的時候,你行使的根本不是教養的權利,你只是認為你有這個責任罷了。
但權利又是如何給予的呢?如果一個孩子對您的依賴感不足夠強,您的威信在他面前真的立不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而教育的本質是你們的關係達到足夠的親密度之後,孩子願意去參考你認為對的東西,並給予自己生活方向罷了。但如果我們做不到跟孩子展開更加親密的鏈接,我們又如何能夠指手畫腳,去跟孩子說究竟什麼是對的或什麼是錯的呢?
關係問題導致的行為問題
一旦孩子沒有被看見,就會出現哪些問題呢?作者在書中列出了很多問題,我們說說其中3個。
成績不佳
孩子的成績不佳,究竟跟我們的關係有什麼關係呢?作者是這麼說的:只有依戀關係安全穩固了,孩子才會有多餘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世界。
想要調和孩子厭學念頭的因素,同樣需要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這樣孩子才能感受深層的情感和脆弱感。依戀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即使沒有好奇心或者吸取教訓的能力,依戀也能完成任務。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成績好不好,或許跟他聰明與否有關係,聰明的孩子會使用捷徑,但終歸是因為他有沒有足夠的興趣或念頭放在學習上。
而依戀關係起到了很多作用。比如當我們跟孩子之間互動良好的時候,父母是否愛學習,父母到底喜歡拿着手機還是拿着書本,多多少少也決定了孩子究竟要如何去探知世界。閱讀習慣非常好的孩子,從小就會跟父母建立某種閱讀的良好的互動。
依戀關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訴您,一個孩子成績不佳,是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心思放在學習上。有的時候,我們鋪墊完這是你的責任之後,孩子會覺得你是在用這方面的事情跟我產生分離,也就是一提到學習,你就跟我那麼生氣,學習就是我們家如臨大敵的東西。
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是怎麼來的呢?依戀關係是可以轉移的,強制要求某個人按照自己說的做,並控制整個環境,讓某個人做某件事情,也叫依戀關係。這是一個很可怕的行為。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能夠調動身邊其他人,統一發現一個矛盾點,並統一進行攻擊,看似是完成了整個群體的使命。而這時候,群體的每一個人都唯他馬首是瞻。即使他不是挑起的人,而是跟風的那個人,那也是因為他擔心在群體當中不合群,而被迫合群的狀態之下,產生了群體性的霸凌。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被欺負了,或當我們發現孩子正在欺負別人,仔細思索一下,他跟你之間的關係是否已經薄弱了呢?容易被人欺負的孩子,多半是因為心裡很沒有安全感。
什麼原因呢?是因為父母跟他之間的鏈接非常薄弱,沒有給到他想要的安全感,或始終沒有跟他建立鏈接,而讓他覺得自己本來就是這樣一個狀態,所以也做不了更多的改變。或者一個孩子想要尋求改變,當他把這個問題拋回給父母的時候,父母沒有及時給回應。
如果你的回應給予得不夠及時,或狀態不夠好,孩子是不是也在把自己包裹起來,去沮喪地面對自己即將經歷的人生?這時候他其實是跟你之間的關係出問題了。而一個跟父母之間關係特別好、互動特別多、狀態特別好的孩子,基本上在校園裡不會被霸凌。
叛逆問題
叛逆是我們每個父母都議論的話題。比如父母讓寫作業,孩子就是不願意寫;父母讓往東走,孩子偏要往西走。什麼原因呢?其實是因為我們每一次去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想跳過關係直接得到結果,而孩子會因為逃避這個結果,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考一個好大學,長大後可以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你跟孩子說,他沒有經歷過,他不了解。也就是說,當他試着去跳過這個過程直接去設想,萬一我不學習,我到時候會有多苦。請問他真的體會到過苦嗎?如果他跟你的關係很好,你可以把你的經歷分享給他,告訴他,想當年,你不知道爸爸有多辛苦,那個年代爸爸經歷了什麼,媽媽那個年代也不好過。
但如果關係不好,你這麼說他就會覺得你嘮叨。也就是說,不論你有什麼樣的建議,只要他認為那是你給他提的條件,或你給他提的要求,他就會始終想用逆反的方式來應對。
當他沒有辦法跟父母建立足夠鏈接的時候,他就不會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交給父母看。也就是說,他很痛苦,他很難過,但他說了你也不懂,你覺得都是他的錯,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總歸是他的問題,那他就不會告訴你他的想法。
如何修復關係
這部分其實就是教會家長如何去修復這段關係,並通過修復這段關係,來解決孩子的各種養育問題。但裂縫都已經造成了,要怎麼去修復這一層關係呢?
讓孩子歸巢
其實歸巢這件事情,除了孩子,你也要做。當您回歸到家庭,並回歸到正常關係當中,您也會因為回到這層關係而感到身心愉悅的。
而孩子的歸巢意味着讓他想要回到這個環境裡,並因為擁有這個環境而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以及更多想要跟世界挑戰的能力。
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真的已經破裂到我們無法接受,但好歹孩子目前還小,起碼是在家裡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對嗎?那這時候其實可以使用很多種方式。
如何去打開我們長久以來不敢去詢問,或不敢去聊天的問題,更多闡述你的感受,而不是你的需求呢?這點很重要。孩子跟我們之間唯一能夠拉近關係的步驟,首先是要先強化關係再管教。
但那種已經老死不相往來的,怎麼去跟他拉近關係呢?先去關注的,是過去的關係缺失了什麼。比如,你跟孩子一直都沒有在一塊兒,他長大的過程你也沒有參與,那能否讓他把這些想法,或當時經歷的故事,以其他方式描述給你聽呢?
其實這時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也許我們會節節碰壁,我們不停地去跟孩子伸出手,而孩子不停地把我們手打掉,或把我們推開。但這個過程只有父母能做,而其他人都占據不了這個地位。所以孩子的歸巢取決於你張開了多大的胸懷,去迎接這個已經離開巢穴已久的鳥兒。
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
你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了,找到他們身上的優點,讓你驕傲的事情,讓你曾經引以為傲的事情,或者你對他本身的愛。
曾經你是一個無條件愛他的父母,因為他小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這時候,為什麼你還是全然地愛着他呢?因為這時候的愛是沒有條件的。而沒有條件的愛,其實也就是讓孩子真正被看見的那一個部分。當你完全接納他,知道他有不好,但他這種不好,在你眼裡也是一種他本身具有的特點,那是不是就不會把他歸結於對與錯、能與不能、可以和不可以呢?
所以當孩子跟你之間的鏈接,沒有感覺到自己被看見的時候,他是不願意走向你的。所以無條件地接納以外,你得知道,你跟他之間沒有接納就沒有修復,沒有修復就沒有改善,而沒有改善,也就得不到任何你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