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孩子-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溫暖的孩子》這本書從行為學和心理學角度出發,為我們解讀了孩子的心理特徵和心理需求。作者將過去50年的研究成果歸納為一條簡單的準則:我們需要確保每個人生活在滋養型的環境之中。什麼是滋養的環境呢?就是我們不要吝惜對親社會行為的讚揚、欣賞、以及公開褒獎;表達關注、興趣、肯定、青睞、感動、愛意,並且能給出實際的獎賞。在此過程中,我們的社會人群將會具備高級的技能,在生活中遊刃有餘,並具有幫助他人健康生活的強烈的驅動力。


結果選擇理論

人類,到底是理性的動物,還是感性的動物?人類行為學家在這本書里告訴我們,大量的試驗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其實80%以上的時間,是依靠自己的感性直覺,也就是所謂「感覺」。行為科學家們研究下來發現,人類其實跟小白鼠、鴿子沒什麼本質區別。那麼,人類真正意義上的理性思維,到底有沒有呢?也有,但非常少見,只是在那些特別重大和嚴肅的決定,以及超高複雜程度的專業研究上,你才有機會,真正見到。科學家們打了個比方,說人類的理性,其實跟老虎、獅子的牙齒和爪子,是一樣的東西,只是在咬死獵物的那一下子,拿出來用用,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藏起來的,沒用的。人類是感性的,那麼感性會讓你去做什麼呢?會讓你身不由己,去追逐那些感覺起來對你似乎有利的結果,然後,養成終身性格,在這個事兒上,你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有個很經典的段子,說的是行為科學裡一個非常著名的「打棗理論」。說是有個人,他很奇怪,不管去哪兒,只要一出門,他就一定隨身帶着一根小竹竿,一路上,只要他走到樹底下,不管是什麼樹,就掏出竹竿兒,啪,往頭頂上捅一下,看看這一竿子能不能打下棗來——有人可能就笑了,說這人是不是傻,你也不看看是不是棗樹,就亂打,即便是棗樹,也得先看看上面有沒有棗兒啊。可這個人就是不管,只要路邊有棵樹,他就一定要打這麼一竿子,大多時候,打下來的全是爛樹葉,但保不準兒有時候呢,撞了狗屎運,還真是打下來一地的棗,那就趕緊撿起來吃了。

只要有一次打下來棗,嘗到了甜頭兒,這根小竹竿兒,他就永遠帶在身上了,他遇見樹就一定要打一竿子。閒着也是閒着,這竹竿兒它也不花錢,帶在身上也不重,打不下來沒損失,打了還有果子吃,不打白不打。這個就是典型的利好直覺導致的結果選擇,然後形成習慣。有人說,這個人他就是個投機主義者吧?完全正確,作者告訴我們,每個人類就是這麼的投機主義,人類辦事的流程永遠是:先有對結果的感覺,再有行動。那有沒有反過來的,不這麼投機的人,也許有,但作者說,這種人在千百萬年的人類進化里,都餓死了,因為沒棗吃,就是被自然淘汰掉了——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人類基因,都是符合「結果選擇」行為模式的。那麼孩子,這種更加敏感和特殊的人群,他們只會把「結果選擇」模式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絲毫不加掩飾。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其實根本沒那麼複雜,就是周圍環境提供給他的「結果導向」一點點積累的。

比如,作者在多年研究里就發現,愛打人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喜歡打人的感覺,而是當年在他的嬰幼兒時期,一定有那麼一次,或者若干次,他發現了動手打人,可以獲得存在感,也就是引發父母的強烈關注,爭搶父母的注意力,是所有的動物在嬰幼兒時期最大的利好結果,人類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出現暴力傾向,該怎麼辦呢?作者的答案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孩子第一次出現打人行為,我就不給他更多的注意力,或者避免過度反應,繼續心平氣和,你想要的不就是關注嗎?我這裡,偏偏就沒有。孩子發現暴力無法產生任何的附加值,下次,使用暴力就不會是他的選項了。


如何與孩子相處

我們跟孩子打交道時,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都喜歡強迫孩子。根據「結果選擇」理論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結果的奴隸」,所以,如果你不去設法改變孩子對一件事兒的結果心理預期,光想用各種方式強迫孩子就範,那是不可能的。作者說,強迫表現方式非常多,比如,暴力體罰;精神上的,蔑視、歧視、嫌棄、嘲諷、漠視;語言上的,罵人、數落、呵斥,嘮叨。還有一種特殊的強迫,叫做「冷強迫」,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冷暴力」。比如跟孩子打冷戰,擺臭臉,橫眉冷對,等等。作者說,這些要命的強迫行為,不僅在小家庭環境裡普遍存在,在社會大環境的學校里、公園裡、公共場合也到處都是。作者認為,由於強迫這個東西,它直接違反了人類的「結果選擇」,因此是一種完全扭曲的、反人性的手段,會令人非常痛苦。那麼,扭曲下去,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

一個是在強迫的過程中,孩子還沒有完全就範的時候,會激發出孩子的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孩子他不是故意想違背你的,而是人性的客觀規律,在背後抗議和反彈,這不是孩子能用自己的理性去控制的事情,他根本控制不了,反彈多了,最終形成「逆反性格」,就是那種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要抬槓,都要反其道而行之的孩子。

第二,孩子一旦在生活里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強迫就會立馬成為他對待別人的重要選項——他會跑去強迫他的同學、小夥伴,甚至是以後的人生伴侶、職場同事、社會陌生人,總之他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強迫他人以達到自身目的機會。

第三,就是強迫帶來的持續痛苦,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能會形成孩子的反社會人格,比如像酗酒、打架、吸食毒品等。關於這方面,美國的心理學家做過大量的調研,發現一個人成年之後的反社會人格,與他在童年時代遭受過的強迫行為,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種人格根本無法被整個社會接納,甚至有些人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孩子成長環境的建議

從結果選擇的理念出發,作者提到的幾個具體建議。

「兒童成功學」

什麼叫「兒童成功學」?顧名思義,作者說,就是把我們成年人世界裡的那套成功、人生贏家之類的東西,來套在孩子身上,要求他從小就樹立這些理念。比如,給孩子灌輸長大之後,你要當大官、發大財、開豪車、年薪百萬等等這樣的觀點。這種在腦子裡過度追求社會地位和金錢的家長,通常給孩子的溫暖會更少,也更傾向於採用獨裁的手段壓迫孩子。

很多人總覺得,必須要給孩子從小就樹立你死我活的競爭觀念,讓他不要輸在所謂「起跑線」上。但是,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結論恰恰相反,越是這麼做,孩子的進步反而越慢,會產生抑鬱和憤怒的人格特質,原因在哪?對孩子來說,他壓根感受不到你們這些大人世界裡的東西,對於他,到底有什麼用呢?他看不到結果,也感受不到結果,從心裡就無法認可。那有人就說了,如果沒有了成功欲望的灌輸,和強調激烈競爭,會不會讓孩子失去學習動力呢?作者說,根本不必擔心。作者在美國開展了一項長期教學實驗,就發現寬鬆的學習環境,其實更有利於提高孩子學習成績,重點在於一定要培養孩子「選擇學習」和「自主學習」這兩個能力。

比如,家長和老師要認真設計教學順序和教學內容,真正吸引孩子的學習注意力,不要讓他覺得無聊枯燥;另外,還要引導孩子,讓他感覺到學習知識是一件很有自我成就感、很酷的事情。這比強調成功學那套東西,要科學合理得多。

不要「吼孩子」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跟孩子不能高效的溝通,一句話跟他講了10遍,孩子就是無動於衷,然後父母就會非常惱火,覺得他肯定聽懂了,就是故意不做,於是就吼他。作者說啊,千萬別這麼幹,這是典型的強迫!大人總是從自己的世界出發,過高估計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為能力,很多時候,孩子他還真的就是沒聽懂。那怎麼辦呢?首先,先給孩子充滿愛意的關注,讓他感受到你的愛,之後再加以正面引導,嘗試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比如,你溫柔地問他「你是願意自己走到那邊去呢,還是想讓我抱你過去?」,這就要比說「我讓你待到那邊去,聽見沒有!」,這種吼他,要有效得多。

華盛頓大學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護理學專家卡洛琳,她用25年時間做了一項親子研究項目,設計了很多遊戲。那麼其中有一個親子遊戲,是讓孩子把棋子放在棋盤上。結果有些家長就是搞不定,那麼她就說:如果孩子沒有按要求把棋子放在棋盤上,比如說放在了自己的耳朵上,你千萬別說:「別放那兒,放這兒!」這一類的話,孩子很快就會對你這個所謂遊戲啊,失去興趣,你們倆絕對玩不下去了。應該怎麼做呢,首先看看他對哪顆棋子兒感興趣,然後去教他這顆棋子兒的名字。假如孩子能正確說出來,,就再遞給他另一枚棋子兒,柔聲細語地繼續引導他。每當孩子做對的時候,一定要及時表揚。通過耐心的引導,就會讓孩子充分享受被父母關注的感覺,這個感覺很溫暖,那麼他跟你愉快合作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

給孩子快樂地「立規矩」

玩遊戲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我們來說幾個小遊戲。第一個,「良好行為遊戲」,這是發源於20世紀60年代一個美國的著名實驗。有一個小學老師,在課堂上總是搞不定這些小孩兒,課堂紀律是一團糟糕。於是向心理學家求助。心理學就問他:「你的學生在做什麼活動時候,表現得最好?」老師想了一下說:「在分組做遊戲時,表現挺好,孩子們都很興奮。」於是心理學家就給他支了一招兒,把孩子分為幾個小組,說我們一起來做個小遊戲,在一小段時間內,比如10分鐘,哪一組沒有人違反課堂紀律,那就獎勵他們額外5分鐘課間休息時間。如果所有的小組,都表現良好,那麼這個遊戲再繼續10分鐘。這麼一來,孩子們都變得守紀律了。

第二個遊戲,叫做「技巧核遊戲」。所謂「技巧核」,是一個行為學的里概念,指的是那些可以刺激良好行為習慣的非語言信號。比如像「表揚便條」、「小紅旗」——當孩子的行為值得表揚的時候,父母就寫一張鼓勵語言的紙條給他,當然了,孩子的小夥伴、同學啊也可以寫這個紙條。也就是說,要依靠影響孩子的心理,來強化他的正面習慣和正能量,比叨嘮啊、批評、責罵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紀律。

溫暖的孩子 導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