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力-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遊戲力》是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 一方面,它幫我們翻譯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它也將我們的愛意傳遞給孩子。 當我們用遊戲的方式養育孩子,我們才能建立起和孩子心靈之間親密的聯結,我們才能看懂孩子,孩子才能明白我們,我們才能處理好彼此的關係,在笑聲中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什麼是遊戲力

什麼是遊戲力?遊戲力就是父母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是互動的,孩子和父母之間有肢體接觸,有歡聲笑語,孩子通過這些能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也能感受到孩子情緒和感情的變化。

父母和孩子在遊戲的互動中,可以建立心理上的聯結。孩子通過聯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他內心才有安全感,才有勇氣,才能比較好地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通過遊戲力,我們可以讓親子關係保持密切。科恩博士說,遊戲力對孩子有三大作用,這三個作用是層層遞進的。

培育親密感,讓孩子遠離孤獨

一個孩子如果感到孤獨,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可能就很萎靡,喜歡躲在角落裡,可是這時候如果他跟人交往,又很可能表現出蠻橫、霸道的樣子,讓人覺得很討厭。很多家長看不出孩子那些胡攪蠻纏背後的痛苦,或者看出來了,自己也無能為力。事實上,這種情況對任何父母都很艱難,不過並不是沒有辦法,遊戲力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比如,有一個媽媽出了一次長差回來,發現兒子變得特別黏人,而且很容易煩躁,動不動就情緒崩潰。媽媽一出門就死拽着不放,抱着腿,哭着不讓媽媽走。作者給她講了遊戲力的方法。後來,媽媽要出門打網球,這是這個媽媽唯一的可以喘口氣的個人時間,兒子又哭着不讓媽媽走。 這回媽媽沒有趁着孩子被奶奶拉回去趕緊溜走,而是把兒子抱起來,一起坐在沙發上,很開心地跟他說,「好了,我不去打球了,我要跟你一起睡個午覺,好累呀。多舒服的枕頭呀!」然後媽媽就假裝打個哈欠,枕在兒子身上,很誇張地表演打呼嚕。兒子這個時候開始哈哈大笑,跟媽媽打鬧起來,媽媽跟孩子又玩了一會兒之後,兒子主動說,「媽媽,你快遲到了,快走吧。」

遊戲就是這麼神奇,能讓孩子感受到親密和安全。當然,這裡有個前提,就是你玩遊戲的時候心態是真的放平了,真的投入遊戲,不要勉強裝作平靜,然後一直想怎麼趕緊擺脫孩子的糾纏。

培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遠離無力感

經常受挫的孩子,會陷入無力感的陷阱里。他們心裡害怕,可是會嘴硬說,我不想……我不會……,這其實是一種逃避。要幫孩子解決無力感的問題,其實父母就可以全身心地跟孩子一起玩遊戲,在遊戲裡幫孩子建立自信。

培養情商

最後,遊戲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情緒康復力,也就是我們說的「情商」,讓孩子不會在悲傷的情緒中困住太久。

比如,孩子害怕打針,不要說針扎在身上的那會兒,大多數小孩都是一進打針室就開始嚎啕大哭。作者就建議家長,跟孩子玩玩打針的遊戲,讓孩子扮成醫生給你打針,你裝作哭喊躲避的樣子,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力量感,然後孩子在大笑中,就會釋放自己對打針的恐懼和陰影。

如何運用遊戲力

我們知道有了穩定的自信,孩子在遇到悲傷和痛苦的事情的時候,就可能會比較快地恢復過來。那家長到底該怎麼運用遊戲力,讓它在孩子的成長中充分發揮出作用呢?

培養親密感

首先,我們要培養和孩子的親密感,就要經常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和他們建立聯結。聯結是指父母和孩子在心靈上相互貼近的狀態。

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動態的,當孩子能感受到我們的愛的時候,我們和孩子交流是能夠得到回應的,孩子會聽我們的話。但如果我們一旦與孩子產生衝突,這種聯結就會斷裂,孩子無法感受到我們的愛,這個時候我們說什麼孩子都不會聽,也不願意把他的想法告訴我們,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我們要做的,不是建立聯結後避免斷裂,父母是沒辦法不和孩子起衝突的,而是斷裂之後怎樣重新與孩子聯結。怎麼做呢?那就是運用遊戲力。在遊戲中有觸摸和擁抱、有不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遊戲還能創造的歡樂氣氛……這些都是孩子更容易感受和理解的方式,幫助我們把「爸爸媽媽無條件地愛着你」傳達給孩子。我們介紹一個遊戲。

「愛的香香」。睡覺之前,媽媽塗一點潤膚露或者按摩油在自己手掌上,告訴孩子:來玩按摩遊戲啦,今天我們按摩用的香香可不一般,是我特別準備的一瓶「愛的香香」哦。香香抹到哪裡,媽媽的愛就會跟着到哪裡。這裡面具體的語言,可以根據自家不同的情況調整。 然後開始輕柔地給孩子按摩,配合一些溫柔的語言。比如:幫寶寶捏捏小胳膊,媽媽最愛寶寶的小胳膊。幫寶寶揉揉後背,把媽媽的愛塗很多很多在寶寶的後背。有時候按摩完一個部位,還可以親一口。

需要注意的是,玩這個遊戲最重要的是媽媽的專注,充滿愛意眼神和溫柔的觸摸,帶給孩子舒適親密的感受。作者說:孩子的內心需求,就像一個杯子,他需要不斷地感受到關愛,就像一個杯子需要不斷蓄水。當孩子累了、傷心了,他就需要有人照料、撫慰,重新感受到愛,就像杯子空了需要加水一樣。

大人除了提供食物和撫摸外,安慰孩子難過的心情、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交流談心,都能重新為孩子的內心蓄水。一旦加滿水,孩子們就能活力滿滿地繼續去探索去嘗試。

培養自信

一切進步,都需要適當的冒險。要冒一定的風險,才能持續探索有一定不確定性的新環境,然後去獲得新的生存資源。而冒險探索,首先需要的就是自信。那作為一個孩子,他從哪裡才能得到初始的自信呢?

第一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剛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如果嬰兒發現:我一哭,就能喝到奶,我一笑,就有人跟着笑。那麼,他就獲得了對這個世界的最初的信心。

第二波自信力:來自蹣跚學步時,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並且堅持自己的意見。這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這種自信力,最初就來源於孩子小時候讓我們很煩惱的,動不動就說「不」地能力。

孩子其實天生就會說「不」,我們要做的,是保護他說「不」的能力,同時讓他願意和爸媽合作,遵守必要的規則。給孩子「愛的約束,而不是權威鎮壓」。怎麼做呢?

比如,孩子逆反罵人,怎麼用「遊戲力」讓他開開心心地不說髒話?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為什麼說髒話。

作者說,孩子罵人,往往不是因為他不懂禮貌,也不僅僅是求關注。更多時候是因為罵人能讓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傷害別人的感情。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滿足孩子這種對力量感的需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隨便說臭屁,但是你絕對不許說豆沙包。」絕大部分孩子,聽到這,就會立刻開始改說豆沙包。因為他的需求不在於說什麼詞,而在於怎麼說最能影響到周圍的人。

當孩子開始說「豆沙包」,我們就要表現得大驚失色:「剛跟你說過不許說的!不許說!不許說!」最好再配合動作,比如跳起來去捂孩子的嘴,孩子多半會跑開,還一邊跑一邊喊「豆沙包」,那麼我們就假裝使勁追但追不上他,最後只好捂住自己的耳朵……

大家應該都能夠想象孩子捉弄大人成功後,開心又得意的樣子。他對力量感的需求已經在這個遊戲中充分實現了,不需要再靠故意說髒話來滿足了。你可能要問,培養孩子的自信難道就要靠故意說反話嗎?作者解釋說:這些遊戲不僅僅是利用了逆反心理而已,甚至也不只是為了把孩子的叛逆行為引向正途。

這類遊戲事實上是讓孩子體驗兩種「力量」:一是話語權的力量,二是闖禁區的力量。這都是自信心發展的重要因素。遊戲只是以愉快好玩的方式讓孩子得到了對這兩種力量的滿足而已。

第三波自信力,其實貫穿於孩子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位置的全過程,尤其是在同齡人的世界裡尋找自己的位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不一樣的反饋,有時候會感到自信,有時候會感到挫敗。這時孩子的自信力就不僅來自於安全感了,還來自於競爭力。

什麼是競爭力呢?就是某件事情我如果付出很多努力,甚至全力以赴去做,我就有可能獲得它。我們需要一邊讓孩子持續得到關愛和尊重,一邊也讓給孩子經歷不斷地挑戰,這樣他們才會既知道付出努力的必要性,又不會因為挑戰失敗而陷入負面情緒出不來,逐漸享受挑戰,很好地面對這個世界。

培養情商

情商不是天生就具備的。理智思考的部分要隨着孩子成長而發育,要經歷漫長的時間一點一點成熟。無法調節情緒往往是孩子很多所謂「問題行為」的根源。

比如遇到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甚至摔東西打人,莫名地就哭鬧不止,怎麼哄都哄不好。當孩子正在發脾氣,尤其是正處在強烈的憤怒或者難過中的時候,是不適合馬上跟孩子玩遊戲的。因為遊戲力的核心是對孩子內心需求的理解和接納。

孩子鬧情緒的時候,首要需求是什麼?是能夠暢快地,自由地把情緒表達出來。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自由地釋放情緒。孩子生氣,那麼我們就需要與孩子共情,陪伴他。當情緒能夠自由地表達出來,孩子才更能接納這件事,不至於壓在心裡成為更大的問題。 然後運用遊戲力,幫孩子找到更好的、面對情緒的方式。第一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書中介紹了一個工具,叫情緒測量儀。那根據我們想跟孩子討論的不同情緒,可以相應地叫「憤怒測量儀」,「緊張測量儀」等等。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製作,形狀像一把尺子,上面是1-10的刻度,這個刻度自己把握就行,而且不必非得用數字,也可以用顏色,比如綠色代表最輕,黃色代表中間程度,紅色是最嚴重。這個測量計的作用就是幫孩子更準確、並且更直觀地認識情緒的強度。

其次,幫助孩子增加正面情緒。有負面情緒就會有正面情緒,我們需要運用正面情緒來幫助孩子,避免被負面情緒壓垮。

比如, 「吹緊張」的遊戲。把緊張吹給爸爸,再加上爸爸的配合,就讓遊戲特別滑稽好玩,有效地為孩子增加了正面情緒。

那什麼樣的遊戲是好遊戲呢?遊戲是不是能產生笑聲。作者說,在遊戲力中,笑聲,是建立聯結的信號,是成功完成挑戰的象徵,也是孩子不再覺得痛苦和受傷的標誌。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強迫孩子笑。比如咯吱孩子。

那很多人說,我已經努力很久了,但是孩子仍然不受控,不肯合作。那這時候到底該怎麼辦呢?比如,早上起來不起床、晚上不睡覺、不肯吃飯等等。作者在書里分享過一個穿衣服的遊戲。

他的女兒艾瑪有一段時間早上不願意自己穿衣服。心理學家當了爸爸,面對的難題跟我們大多數父母也差不多。他一開始也會煩躁,因為覺得穿衣服這種事,孩子明明做得到卻不肯做,那就是在故意跟家長作對。但講道理和催促沒什麼效果,反而讓大家都越來越不耐煩。

有一次,科恩情急之下,抓起了女兒的兩個布娃娃,表演起了玩偶劇。

A娃娃滿懷挑釁地說:老天爺,她不會自己換衣服吧?她不知道怎麼穿衣服啊!

B娃娃很有信心地說:她會的,她真的會自己換衣服。

A娃娃又說:不可能,她只有5歲啊,她不可能會自己換衣服。

這時候,艾瑪就開始自己換衣服了。而柯恩讓A娃娃正好沒看見。於是這個娃娃總是說:哼哼,她根本不是自己穿的衣服。B娃娃則高聲反駁:是她自己穿的!你根本沒在看!

這個時候,艾瑪不僅自己穿好了衣服,還笑得樂不可支。玩了幾次之後,艾瑪已經養成了自己穿衣服的習慣,不用每個早晨都上演一出玩偶劇了。但有時候她會直接提要求:爸爸,來玩那個玩偶說我不會換衣服的遊戲吧。

本來一場大戰通過遊戲避免了,何樂而不為呢?那你可能會說,早上我沒有時間和孩子玩遊戲啊,但作者認為,我們用催促、命令的方式叫孩子起床,孩子不開心,抗拒、磨蹭,然後我們失去耐心,開始大吼大叫,搞不好孩子還會哭鬧一場……這樣消耗掉的時間可能更多。

相反,通過好玩的方式與孩子互動,看似耽誤時間,但因為孩子會更配合,早晨的大小事情就都會進行得更順利。用這樣歡樂的小遊戲互動,還能避免孩子產生被強迫的感覺,保護孩子的自主意識。

用遊戲互動的方式來解決孩子早晨不起床挑食不愛吃蔬菜這些問題,並不是耍花招騙孩子聽話,而是在遵守必要的規則和保護孩子的自主意識之間,找到一種很好的平衡。

遊戲力 導圖
遊戲力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