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色彩-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史鈞:生物學博士,現任教於安徽科技學院。長期從事進化論領域的科普寫作,擅長用輕鬆幽默的文筆介紹嚴謹的科學知識。曾出版科普作品《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瘋狂人體進化史》《愛情簡史》等,廣受讀者好評。其中《其實你不懂進化論》入選《中國教育報》評選的「2020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在恢宏悠遠的生命進化歷程中,繽紛的色彩扣動過進化的扳機,而我們人類,是靈長類動物利用色彩,與開花植物協同進化的最終產物。
本書以「我們為什麼沒有綠色頭髮」為切入點,探討了色彩與視覺形成、色彩與體溫調節、色彩與體型大小、色彩與群居動物的社會交往等問題,詳細敘述了色彩是如何對生物進化及人類社會構建發揮作用的。詳細敘述了不同的生命會呈現不同的色彩的終極原因和進化邏輯,以及色彩對人類社會構建的巨大推動作用。
作者帶領我們一起進入色彩繽紛的生命世界,共同探索隱藏在生命色彩背後的奧秘,追尋生命色彩進化的終極原因。作者說,所有的色彩都需要眼睛去感知。只有眼睛才能全方位感知色彩,並對色彩做出反應,這個世界也因為眼睛的存在而不斷展現出精彩的外表。所以我們回答問題的第一步,就要從眼睛的進化談起。
眼睛的進化
為什麼我們的生命會呈現多姿多彩的顏色呢?接下來,我們從眼睛、光線和色彩說起。人有五種感覺,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
眼睛的優勢
假設你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經歷,不小心掉進一個黑暗的山洞,四周沒有一絲光亮,無數不明物體,可能是蝙蝠,也可能是其他的什麼飛蟲從你的額頭不斷掠過,你該如何分析自己的處境,然後設法自救呢?
當你真正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裡時,最渴望的東西不是一滴水,也不是一聲同情的嘆息,而是一道明亮的光線。與其他信息媒介相比,光波具備無與倫比的優勢。
首先,光波可以朝各個方向反射,從不同的方位傳遞不同的信息。其次,光波傳遞的速度特別快,對於生命來說,幾乎沒有時間差,基本等於即時信息。
那人的眼睛又是怎麼通過光線產生視覺的呢?這就要提到光子了。無論什麼樣的光波,都由基本的光子組成。有些物質可以和光子起反應,其實就是遭到了光子的擊打。在光子的擊打下,光能會傳遞給電子,使電子得以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在物體表面自由移動,甚至匯聚形成電流,這就是光電效應的直接效果。我們能夠看見某種光,本質原因是這種光可以在眼睛裡引發光電效應,那是光子與電子遊戲的結果。
如果你了解眼睛的結構,就一定會驚嘆於其設計的精妙。要是將照相機與人類的眼睛對比,我們就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奇妙的相似性:鞏膜相當於照相機機身;瞳孔就像光圈,光圈的大小受到虹膜的控制;角膜和晶狀體像一組透鏡;視網膜相當於相機底片。而且眼睛可以和相機一樣調整焦距,讓圖像清晰地投射在感光細胞上。
感光細胞中的視黃醛再將接受的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我們能夠看到外界的事物,就是這個連鎖反應不斷發生的結果。在這個持續反應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密配合,否則無法形成正常視覺。
比如,在光線特別強時,我們的瞳孔縮小,黑暗時,瞳孔散大。另外,人特別緊張時,瞳孔也會受交感神經支配而瞳孔散大。為什麼? 我們要有足夠多的光線和視覺信息,準備搏鬥或者逃跑。我們眼中還有角膜和晶狀體,它們就像一組透鏡,可以把進入眼睛的光線進行折射後,準確地落在視網膜上,然後形成圖像。
眼睛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眼睛對生物體來說非常重要,根據科學家對化石的研究發現,眼睛大概誕生於五億多年前,就是寒武紀,就是此時出現了生命的大爆發。
原始生命體的眼睛結構,並不像我們現在的這麼精巧和複雜。原始眼睛只是一些感光細胞,叫作光敏細胞。它們不能形成圖像,只是能感知光線的強弱。比如現在的一些生物,像蚯蚓、蝸牛的眼睛就是光敏細胞,用來感受光線強弱的。
比如,如果有強光,蝸牛就能躲到陰涼的地方,繼而不會被曬死。對哺乳動物來說,我們要處理的視覺信息很複雜,所以,眼睛又進化出了更複雜的結構。
研究發現,眼睛的結構雖然精巧,但它可能只進化過一次,這被稱為眼睛的單起源論。眼睛很難找到化石,科學家就在基因上找到了證據。在一些生物體上有一種基因叫作Pax6。這種基因跟生物眼睛的形成相關,而且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通用性,在各種各樣的生物身上都可以存在。
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把小老鼠身上的Pax6基因提取出來,將其克隆在果蠅身上。這個基因誘導果蠅的很多部位都長出了眼睛。此外,眼睛的進化還具備雙向性。 比如,在沙漠暗河中,有些小魚由於長時間見不到陽光,慢慢地,眼睛就退化了。
雖然我們眼睛的結構非常精巧,但我們並不能看到所有的光線,而且不同的動物看到的世界不一樣。從波長來說,陽光輻射的範圍是150nm(納米)~2500nm之間。在這個範圍中,可見光的範圍是400nm~760nm。
作者說,「可見光」這個詞不太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作「人眼可見光」。因為人和其他生物看到的光線範圍不一樣。有人可能會問:我們為什麼只能看到400~760nm的可見光,而不是波長更短或更長的光呢?關於這些問題有兩個解釋。
第一,「行人效應」。
比如,我們每天在路上會見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大部分的人都記不住。這是因為跟你沒有關係。如果這些無效信息也占據你的大腦內存,那就太耗能了。
同時,如果一個人看到的可見光範圍寬一些,你知道會有什麼結果嗎?
就是每天晚上關了燈,你閉上眼睛準備睡覺時,眼前可能仍有各種各樣的影在晃動,這是一種干擾。
第二,對人而言,可見光比其他光有優勢。首先,它雖然範圍比較窄,但是,占了整個太陽能輻射能量的50%。此外,由於它位於整個太陽輻射光波的中間一段,所以,它的能量既不太弱又不太強。
你要知道,自然界中很多能看到紫外線的生物,它們的壽命都比較短。因為紫外線能量太強了,如果頻繁接收容易對機體產生損害。人眼中的角膜、晶狀體都是天然的屏蔽紫外線的結構。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可見光可以說是最適合人眼感受的光線。
植物、動物毛髮的顏色奧秘
我們的眼睛除了產生視覺,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功能,就是產生色覺。它能讓我們辨別顏色。那這些色彩背後有什麼奧秘呢?為什麼大多數植物的葉子都是綠的?
在陸地上,樹葉的顏色大部分都是綠色的。這是因為樹葉中含有葉綠素。葉綠素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它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糖,然後為生命所利用。那葉綠素為什麼是綠色,而不是其他顏色呢?
兩個理論
第一,光源競爭理論。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是細菌,其中一種稱為紫細菌。之所以叫紫細菌,是因為它不吸收紫光。因為大部分的紫光被海洋吸收了,那紫細菌生活在海洋中,如果和海洋競爭同一種光源,無疑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因此,它就拋棄了紫光,轉而吸收像綠光這樣的其他光。
紫細菌登上生命的舞台大約十億年後,又演化出了一種新細菌,這就是藍細菌。既然紫細菌吸收綠光,那藍細菌如果想更好地生活下去,就必須避免與紫細菌競爭相同的光源,於是它只能放棄綠光。而藍細菌是一切高等植物的祖先,所有陸地植物的葉綠體都是由藍細菌進化而來的。所以,葉綠體因其祖先藍細菌不吸收綠光,就成綠色的了。
第二,綠光傷害理論。其實,綠光是一種能量比較強的光。如果植物葉片長時間被綠光照射,會有兩個結果。
一是,產生大量熱能。所以我們能觀察到,大部分的葉片基本上是薄薄的,或者細細的。而且葉片上面還有很多孔,這是為了利於散熱。
二是,如果綠光長時間照射葉片,還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就是沒有配對電子的一種分子。由於沒有配對電子,它就非常不穩定,會去搶奪其他分子的電子。因此,植物必須要保證葉片不被自由基損害。
動物的體色的作用
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綠色的呢?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體色,體色有很多的功能。
第一個功能是警戒。比如,毒箭蛙為了告訴大家自己有毒、不要碰它,會進化出非常鮮艷的顏色。
第二個功能是為了展示與炫耀。雄孔雀它一開屏非常美麗、色彩絢爛。為什麼?因為這種絢麗的色彩往往代表着很好的免疫水平,以及比較好的基因,更容易吸引雌性。
第三個功能是保護作用。如果昆蟲是綠色的,它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不被天敵發現,不被吃掉。
哺乳動物的體色沒有綠色的原因,其中一個理論叫作色盲理論。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是三色視覺,我們可以感知三種基本的原色,分別是紅、綠和藍。但是,基本上只有靈長類動物和人是這樣,而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雙色視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色盲,主要是紅綠色盲。
因為紅色和綠色光譜的波峰比較一致。在雙色視覺的動物眼中,紅色、綠色,甚至棕色,看起來都差不多,沒有特別明顯的差別。所以,就沒有必要進化出綠色視覺。
那大部分哺乳動物為什麼會保留色盲性狀呢?幾億年前,地球上的主角是恐龍,哺乳動物只是其中一小支。那時,很多哺乳動物的體型跟老鼠一樣,是小型嚙齒類動物。所以,大部分哺乳動物都不敢白天活動,只在夜間活動。因此,它們沒有必要進化出明確地辨別顏色的眼睛。
後來,恐龍突然滅絕了,哺乳動物才登上歷史的主舞台。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依舊保持着色盲性狀,因為它具備很多優勢。
首先,雖然它分不清紅色和綠色,但是能更敏銳地辨別黃色和棕黃色。另外,研究發現,哥斯達黎加的一種捲尾猴,有色盲的捕捉昆蟲的效率,是沒有色盲的四倍。這意味着,色盲有自己很大的優勢。它們看某些顏色更清楚,而且在黃昏,當光線暗下來時,色盲動物的視覺反而變得更加敏銳了。
紅色血液如何影響靈長類動物的交流
大多數人只有在流血的時候才會注意到血液的顏色。受到「見怪不怪」思維習慣的影響,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樣的問題:我們的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而不是綠色或者其他什麼顏色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世界上不同動物的血液顏色是不一樣的。有的動物是紅色,像哺乳動物,像人類,有的動物是藍色的。
紅色血液的價值
為什麼人類的血液是紅色的呢?
第一,是跟血液成分有關。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其中一個是藻類。那時,藻類生活在海洋深處。經過幾十億年的生命演化,藻類在地球上產生了大量的氧氣。但是,氧氣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大部分的生物都離不開氧氣;另一方面,氧氣濃度過高,會產生自由基破壞機體細胞。
所以,一個生命體如果要利用氧氣,就需要一個非常高明的策略。怎麼辦呢?生命體進化出了一種能力。它用一種金屬離子變成了一個「小籠子」把氧分子罩住。這樣就能限制氧分子的活性。同時,它還用蛋白質把「金屬籠子」和氧分子罩在一起,這個結構就叫載氧蛋白。
不同的生物體對氧氣的需求量不同,它所利用的金屬離子也不一樣。比如節肢動物,像蝦、螃蟹,它們的金屬離子選擇的是銅離子。銅離子與氧結合之後,呈現的是藍色。所以,這些動物的血液是藍色的。
哺乳動物要面臨的環境和處理的信息更為複雜,所以對氧氣的利用需要更高效,那它們採用的是鐵離子。鐵離子運載氧氣的效率是銅離子的四倍。所以。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含鐵的血紅蛋白。
第二,是跟散熱相關。正是出於散熱的需要,人類開始脫去滿身毛髮,同時汗腺數量大大增加,主要目標只有一個:增加出汗,強化散熱。皮膚一旦裸露,血液的熱調節作用立即得到了放大,並成為重要的散熱補充手段。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太陽的暴曬下,裸露的皮膚都會迅速變紅,那正是紅色的血液在默默執行熱調節功能。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證實這個過程:先閉起眼睛,然後再對着太陽,首先你會感受到橘紅色的光線,因為紅色光線可以迅速穿透表皮細胞。再過幾秒鐘,眼前的色彩才會變成黃綠色,表明黃綠色光穿透皮膚的能力弱於紅光。[插圖]這兩種光波穿透皮膚的能力差異意味着什麼?意味着紅色血液的散熱能力最強。
那如果我們的血液是綠色的,就像植物的葉片那樣,可以吸收大量紅光,同時將綠光反射回來,似乎也能起到散熱的效果。但不要忘了,綠光無法迅速穿透表皮,因而很難逃逸,最終大部分綠光中的熱能都被鎖在表皮細胞中,很容易對皮膚造成二次傷害。[插圖]也就是說,綠色的血液將會導致皮膚更熱,而不是更涼爽,反倒是紅色的血液,才能讓我們感覺更涼爽。
紅色血液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就是產生了臉色。人類是典型的社會性群居動物,需要更複雜的交流方式。因此,人腦有一種重要的能力,叫作共情。共情就是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所以,我們會有表情、臉色。
有一種臉色是是害羞。基本上,所有人都出現過害羞的情況,而且害羞還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人一害羞會出現什麼樣的表現呢?首先,臉會變紅;然後,語無倫次,有時說話還結結巴巴,甚至還會被人嘲笑。
既然害羞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人要保留這樣的狀態呢?因為它對我們個體的安全有特別大的保護作用。科學家發現,那些膽子特別大的食草動物生存幾率往往很低,有些羚羊甚至會去挑釁獅子。
對人類而言也一樣,害羞代表着謹慎,而謹慎能讓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險。而且害羞能迅速地平息對方的敵意。所以,害羞臉紅有助於防止人際關係的惡化。
此外,正是害羞臉紅這樣非常可愛的表情,人類才有一種「紅色效應」,就是男性會覺得在紅色背景下的女性更加美麗和性感。這種紅色背景可以是紅色衣服、紅色口紅或紅色妝容。所以,即便到現在,很多女性也是以紅妝為美。
我們為什麼沒有綠色的頭髮
回答本書一開始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沒有綠色的頭髮?簡單來說,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來自性選擇理論的解釋,作者認為,是因為性選擇的壓力。就是一種動物的體色是異性擇偶最直觀的一個標準。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叫雪雁的鳥,非常漂亮。通常來說,雪雁有兩種顏色,一種藍色,一種白色。研究者發現,藍色雪雁只喜歡和藍色雪雁交配,白色的只喜歡和白色的交配。
研究者想知道這個結果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因素影響的,於是,他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把剛剛出生的小雪雁掉包,藍色的放在白色的窩裡,白色的放在藍色的窩裡。等這些雪雁長大後,無論它自己是什麼顏色,也只喜歡和養父母顏色一樣的雪雁交配。假如父母是一藍一白,那它就不在乎配偶顏色,藍色、白色都可以。後來,研究者惡作劇地把雪雁的養父母塗成了紅色。小雪雁長大以後,它們就喜歡紅色的鳥。
這個實驗說明我們的審美受後天的影響更大。那這和我們的頭髮有什麼關係呢?人類的頭髮最開始時是黑色的,後來又進化出了其他淺一點的顏色。而一旦一個顏色在一個區域形成了優勢,那麼,出於性選擇的壓力,其他顏色的頭髮就很難進化出來。
第二,我們頭髮中的黑色,是因為有黑色素細胞。它和皮膚中的黑色素一樣,能有效地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據相關數據顯示,黑色頭髮大概可以減少80%紫外線對人體的照射。
第三,相比綠色頭髮,黑色頭髮的調熱功能更好。因為人的體型和黑猩猩差不多,但是,人腦容量卻是黑猩猩的三倍。而人的大腦每天高速地運轉會產生大量熱能。所以,我們更需要一套有效的頭部降溫系統。如果發色不對,那對人體來說,將會是一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