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講情緒的,分為三大篇章,教你化10種情緒問題為情緒優勢,以11種積極情緒創幸福生活,用5種道德情緒鑄意義人生。
彭凱平教授有一本書叫做《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這本書中說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本該是幸福的,物質充盈、信息發達……然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時常感到焦慮、煩躁、沮喪、難以專注,也因此喪失了對幸福的感知。
其實對幸福的喪失包含了我們對情緒的無法控制,想要生活的幸福我們需要從情緒着手。
書中提到了「道德情緒」。按照積極心理學的界定,同理心、感恩、敬畏、升華、良知,都屬於「道德情緒」的範疇。道德情緒是一種比單純的喜怒哀樂更加複雜和高級的情緒體驗,它不只能讓我們活得開心,更能讓我們體會到生活的意義感。這種意義感是幸福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何應對消極情緒
我們說好了情緒對於我們很重要,那麼怎麼控制情緒,應對消極情緒就需要我們學習了。
書中提到十種消極情緒,分別是:憤怒、自卑、焦慮、孤獨、抑鬱、失望、嫉妒、羞怯、悲傷,以及社交恐懼。
大家不要害怕,這10種消極情緒並不是那麼讓人恐懼,相反都可以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
比如,羞怯。羞怯是一種有害的心理,它會讓我們在社交中陷入被動,很容易失去展現自我的機會,甚至被邊緣化。可是彭教授卻在書里羅列了很多對於羞怯的積極評價。 比如,德國有位著名的哲學家叫馬克斯·塞勒,他在一篇專門討論害羞的文章里寫道,羞澀是「愛的良心」,是人性中最高尚和最有價值力量的內在感情。
美國權威的心理學期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也刊登過一項研究,結論是:和普通人比起來,容易害羞的人更可靠、更慷慨,對伴侶和朋友也更忠誠。
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調查還顯示,經常感到害羞的人反倒更容易成為各個行業里的佼佼者。
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羞怯的人不喜歡混在人群里,因而擁有了更多的獨處時間,可以專注地鑽研自己關心的問題。另外,羞怯的人對他人的感受通常更加敏感,他們雖然不是口若懸河的表達者,卻懂得恰到好處地關心他人,也不會因為過於聒噪而遭人反感。
和羞怯類似,憤怒、自卑、焦慮、嫉妒、悲傷,這些消極情緒都可能給我們帶來正面的影響。適度的焦慮可以讓我們保持警覺,提防潛在的危險。適度的悲傷可以幫我們紓解壓力。而憤怒、自卑、嫉妒,只要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也能成為激勵我們奮發圖強的動力。
當然,這些情緒要做到適度適當。也就是說,情緒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有問題的是情緒的失控。
比如,我們的憤怒。面對憤怒。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冷靜一下
就是說當我們很憤怒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而是讓自己冷靜下來,當我們突然感到強烈的憤怒,或者是悲傷、失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做出一種機械的反應,這就是對給我們造成刺激的人或物予以還擊。
其實,在消極情緒襲來的第一時間,我們要做的事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反應,避免受到更嚴重的傷害。
「認知重評」
所謂的「認知重評」,就是調動理性,重新評估一遍眼下的情況。對方可能是無心之言,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可能會誤解對方的意思,所以,我們要重新評估一下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避免扭曲事實。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一種情緒失控叫慢性的情緒失控。
彭教授問了讀者兩個問題:在過去的一年裡,你有沒有過一時衝動的情況?假如有,現在想起來會不會覺得當時為了一點小事大動肝火很不值得呢?假如你想起過去的衝動只是覺得很不值,還怪不好意思的,那恭喜你,你經歷的只是短暫的情緒失控,哪怕當時你氣得七竅生煙,那些事情也沒在你的心裡留下長期的影響。但假如你想起那些讓你衝動的事情,內心仍然感到意難平,那請你留意了,你可能仍在經歷慢性的情緒失控。
彭教授在書里把這種情況叫作「情緒負債」。當消極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沒能做出妥善的處理,導致情緒問題被積壓了下來,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心理上的負擔。這種負擔甚至會外化成某些行為模式,阻礙我們的成長和與他人的交往。
比如,變得自卑。一些社交場合感到恐懼、遇事拖延、很容易意志消沉、感到自卑。他們認為,只有完美無瑕地完成任務,取得成績才有價值,否則自己就是一文不值。這就是情緒負債的表現了。
除了自卑,抑鬱、孤獨、焦慮,很多消極情緒都可能積累成長期的情緒負債,再進一步形成像防禦性自卑這樣的行為模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怎麼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
表達
表達不只是我們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它更是我們和自己對話,重新思索和評估自我的方式。只要你能夠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心中的負面感受,消極的情緒通常都能得到有效的紓解。
比如,當他人的行為讓你感到憤怒,或者失望、沮喪,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你的負面感受表達出來。當然,這樣的表達是要講究策略的。你不能只是簡單地埋怨對方,而是要向對方說明,他的行為出於怎樣的原因觸犯或是傷害到了你,可能的話,再給他提出一個小小的改進方案。
這種包含了原因解釋和解決方案的表達是建設性的,它可以成為改善人際關係和自我發展的契機。哪怕你的消極情緒不涉及人際交往,表達仍然可以作為你情緒的出口。
表達消極情緒並不是要深深地沉浸在負面的感受當中。表達既不是自怨自艾,也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理智地重新審視自己有待解決的情緒問題。有效的情緒表達是用言語打通心靈的過程。
如何營造積極情緒
如何營造出積極的情緒,提高我們生活的幸福感呢?積極情緒包括:希望、快樂、勇氣、幸福、寬恕、幽默、欣賞、愛情、自愛、興趣和平靜。在積極心理學看來,它們都是我們達成幸福生活的有效手段,也都和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
快樂和幸福
快樂是一種正向的情緒,而幸福的意涵卻要豐富得多,它包含身心的茁壯成長和自我實現帶來的滿足感。如何讓更多人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正是積極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核心課題。
關於快樂這種情緒,積極心理學家有一個發現,這就是快樂服從於情緒的「恆溫儀效應」。
研究人員做過大量的調查和實驗,他們發現,正常人的情緒總是基本穩定在一個不悲不喜的水位上。當我們感受到一種正向的刺激,比如,吃了一頓美味的飯菜,或是聽到了朋友的稱讚,我們的情緒就會產生一個快樂的波動。
可是這種波動很快就會平息。哪怕讓我們快樂的刺激非常強烈,比如一個平凡人家突然中了價值數百萬的大獎,他們從這件事上獲得的快樂也會在幾個月,甚至是短短几周的時間裡漸漸消散,回歸平靜。
比如,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故事說的是有隻狐狸特別想吃葡萄藤上熟透了的葡萄,於是它跳起來去摘,但它跳得不夠高;再跳起來,還是夠不着;再跳起來……狐狸試了又試,最終也沒有成功摘到葡萄。最後,它決定放棄,一邊走一邊說:「我敢肯定,葡萄是酸的。」狐狸下意識地接受了自己並不是特別想吃到葡萄的想法,於是它便能夠「心安理得」地離開。這就是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酸葡萄心理」的由來。
丹尼爾·卡尼曼教授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大部分人認為高收入等於快樂,但這個說法事實上極為虛幻。高收入的人對生活會感到比較滿足,但不會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們甚至更容易緊張,也不太會享受生活。收入對於生活的影響是短暫的。
這樣看來,快樂只是一種短暫的情緒波動。那幸福又是什麼呢?幸福是我們持久、穩定的對於生活的積極體驗。這種積極體驗可不只是通過享樂就能達成的,它還需要我們掌握一系列的能力,以便更加頻繁和深入地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積極的情緒能量。
簡單來說,快樂是短暫而單純的,而幸福是持久且複雜的。
幽默
彭教授認為,幽默感是我們獲得幸福體驗的一項重要的能力。「幽默」這個詞是林語堂先生在1920年代從英語裡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幽幽地想,默默地笑」。按照這個定義,幽默從根本上講是一項智力活動,它需要我們敏銳地察覺生活中那些微妙的矛盾和不協調,再用開朗的態度付之一笑。
彭教授在書里用佛家的「慧眼禪心」這四個字來形容幽默。「慧眼」指的是看待問題的獨特視角,而「禪心」是應對怪誕的豁達、積極的態度。富於幽默感的人能夠從哪怕是刻板無聊的生活里發現樂趣,消解煩惱和悲戚。
審美能力
現代的神經科學發現:美好的東西通常就是「大腦容易加工的東西」。這些東西具有均衡、對稱、紋理、透視、黃金分割比例等等的特徵,而這些特徵都更容易被我們的大腦識別和理解。人類天生就喜好那些簡潔和諧的事物,我們的區別僅僅在於對這些事物的敏感性。而在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是否擅長發現美、感受美,也決定了他幸福感的水位。
彭教授有個主張,美育的本質其實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個擁有審美情趣的人眼中,世界也會呈現出更好的模樣,給他的內心世界提供給養。
它們是我們從周遭的環境裡獲取幸福資源的能力。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掌握更多這類的能力正是我們營造幸福生活的關鍵。
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體驗,而體驗需要主動地察覺和感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坐擁財富和權勢的人並不感到幸福,而那些花心思做好一茶一飯,或是在興趣愛好上悉心鑽研的人活得卻很有滋味。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真正的幸福不是簡單地羅列一系列事實,而是一種持續的人生狀態。
幸福還有一個更高遠的層面,這就是生活的意義感。在積極心理學家看來,這種意義感和人類的幾種情緒體驗息息相關。
比如,同理心、良知。這些都是道德情緒。當我們對一件事做到感恩,那麼我們的人生就真正的找到了意義。
感恩是一種樸實而善良的情感,是認識到他人的恩惠並為此由衷地感到幸福。心理學家發現,常懷感恩的人會逐漸對生活建立起積極樂觀的看法,相信他人的善意,也更少感到焦慮和抑鬱。感恩之心也能引起發自內心的善行,讓我們將他人給我們的幫助轉化成我們對社會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