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艾略特·阿倫森,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在科學研究之外,他還熱心於心理學的教學和科普工作,是美國心理協會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研究、教學和寫作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

《社會性動物》是阿倫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社會心理學的聖經。作者並非機械地羅列知識點,而是結合了大量真實案例,討論了如何利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偏見等現實問題,體現了一位科學大師的人文情懷。讀了這本書,你不僅可以獲得許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還能感受到心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匯點的獨特魅力。


人是社會性動物

公元前328年,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說過:「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這段話被作者引用來說明核心觀點。這是什麼意思呢?從螞蟻、蜜蜂到猴子、猿類,許多其他生物也具有「社會性」。作為社會性動物,人類與它們有何不同?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每時每刻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把這種影響全部扔掉,一個人不再和別人發生任何互動,那麼這個人其實已經算不上是人類了。

社會心理學研究一再證明,社會情境對於人類的行為有着巨大影響。所謂社會情境,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受到別人的影響。同樣一個人,放到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基本歸因錯誤

人類在描述和解釋人們為什麼做自己所做的事情時,傾向於高估個性因素或者與情境環境有關的性格因素的重要性。這種偏差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基本歸因錯誤」。

比如,如果你的伴侶做了一些沒有頭腦的事情,你可能進行性格歸因我的伴侶是個不體貼的懶漢,我們需要分手。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一件非常討厭的事情,通常會推論說,這個人品性惡劣。

但社會心理學研究卻告訴我們,事實可能並不這麼簡單。人們被社會情境影響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心理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還原了人們的心理活動。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

在這個實驗裡,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將大學生隨機分成了兩組,一組扮演監獄的犯人,另一組扮演監獄的看守。本來實驗計劃持續兩周,結果僅僅過了六天就被叫停了,原因是這些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紛紛入戲了,看守虐待犯人,犯人竭盡所能討好看守,展現出了人性里最陰暗、最醜惡的一面。參加實驗所有的被試都是斯坦福大學的高才生,品學兼優,如果你在生活中認識他們,絕對不會想到他們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同樣是斯坦福的學生,只不過隨機分到了兩組之一,就在行為上出現了如此巨大的轉變。

所以,人只要感覺自己擁有權力,就可能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這恰恰體現出了情境對行為的影響。情境影響行為的另一個例子是從眾。

從眾

從眾可以定義為一個人的行為或意見的改變,受到了來自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真實或想象的壓力的結果。

比如,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將被試分成五個人一組,坐到一起,判斷線段的長度。假設你是參加這個實驗其中的一個人,很快就找到了正確答案。但是坐在你身邊的其他四個人卻一致地給出了一個錯誤的答案。你非常確信,自己是正確的,他們是錯誤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實際上,其他四個人都是安排好的實驗助手。實驗結果顯示,在這種情況下,有四分之三的被試做出了從眾行為,沒有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是附和其他人的錯誤答案。而如果在實驗之前問他們,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會不會從眾,大部分人可能都會回答不會。

服從權威

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被試扮演老師,訓練學生記憶單詞,如果學生出現錯誤,就由老師按下開關,施加一個電擊。許多人可能會說,如果自己參加這個實驗,絕不會這樣虐待別人。但是,實驗結果卻發現,如果有權威的實驗人員在旁邊督促,那麼65%的人會一直施加電擊,直到實驗結束。當然,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場景,並沒有人真的被電擊。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情境對於我們的行為有着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認知偏差

作者說,人類存在許多認知偏差,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大量心理學研究卻表明,大多數人並不是很理性。有心理學家總結說,人類其實是「認知吝嗇者」:因為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我們並不會理性分析全部信息,再做出最優的判斷,而是會找捷徑,依賴於直覺偏見,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決策。這種傾向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傾向於維護現有的知識、信念、態度和偏見。

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說的是當我們持有某種信念時,就會主動尋找那些支持我們信念的證據,而忽視那些與我們的信念相違背的證據。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告訴一些大學生說,他們接下來會見到一個外向的人,或是一位內向的人,讓他們準備一些問題來詢問這個人,通過詢問更好地了解他。結果顯示,如果被試相信對方是外向的,那麼他們準備的問題也會集中在這方面,比如「在聚會上,你會做點什麼來活躍氣氛」;如果他們相信對方是內向的,準備的問題就變成了「在喧鬧的聚會上,你最不喜歡的東西是什麼?」有了一個預先的判斷,他們就會尋求其他的信息,來支持這種判斷。

在現實生活中,證實偏差會讓我們的思維變得保守。我們會努力維護現有的觀點,而忽視反面的證據,這使得改變觀念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事後聰明偏差  

如果知道了一件事的結果,我們經常會誤認為,自己之前已經預測到了這樣的結果。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告訴被試一些歷史故事的背景,讓他們在四個選項中,猜哪一個是真實的結果。結果顯示,當你告訴被試正確答案時,大部分被試會認為,這跟自己猜測的一樣。實際上,這裡的「正確」答案是隨機給出的,並不是正確答案,所以被試的行為這完全是一種事後的解釋。

人類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們並不會理性分析全部信息,而是會找捷徑,依賴於直覺偏見,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決策。這種傾向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象得更保守,傾向於維護現有的知識、信念、態度和偏見。

如何與人拉近關係

作者說,如果想要拉近和一個人的關係,最好的辦法可能不是對他好,而是讓他幫你的忙。在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想發展人際關係,常見的一種思路是為對方付出。

比如,你想和一位異性發展戀愛關係,可能就會誇讚他,送他禮物,幫他做事,以求打動對方。然而,心理學研究卻發現,這種刻意對對方好的做法,未必總能奏效,有時甚至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雖然我們都喜歡別人對自己好,但是如果一個人刻意去這麼做,我們可能會懷疑對方隱藏了什麼動機,或者有什麼附加條件,於是就會提高警惕性。

要發展跟對方的關係,與其刻意討好對方,不如換個思路,請對方幫你個忙。幫完你之後,你們的關係反而會拉近許多。這是因為,態度很多時候是對行為的事後解釋。如果對方幫了你個忙,那麼對方就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我為什麼要幫他呢?因為他是個很好的人!」他會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你是一個值得被幫助的人,也值得交往。

比如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回憶錄中提到,他曾經有一位政敵,總是和他作對。為了把他爭取過來,富蘭克林想了個辦法。他聽說這個政敵的圖書館裡有一本非常稀有的書,於是便給對方寫了個紙條,借這本書。對方把書送了過來,一周之後富蘭克林再把書還回去,順帶寫了封信,表達了感激之情。這件事過後,他們再次見面時,這位政敵居然主動和富蘭克林打了招呼。後來兩個人甚至發展出了持續一生的友誼。

心理學家已經做了更加嚴謹的科學實驗來證明這一點。他們讓被試做一個實驗,得到了一大筆報酬,然後讓實驗人員問其中三分之一的被試,說自己的實驗經費緊張,能否從報酬里捐一部分出來。另外三分之一的被試收到了同樣的請求,但問他們的人不是實驗人員,而是一個與實驗無關的人。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可以留下這筆錢。之後,所有的被試都填了一份問卷,詢問他們對於實驗人員的評價。結果顯示,給實驗人員捐過錢的人,對實驗人員的印象也最好。那些捐錢給無關的人,或是留下錢的人,則沒有這種印象。

社會影響無處不在。我們是如何受到影響的?為什麼我們要接受信息,或者換句話說,信息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什麼樣的社會動機使我們容易受到他人的想法、言論和行為的影響?一個人如何對某個民族、某種宗教或種族群體產生偏見?偏見與喜歡類似?還是恰恰相反,涉及一套完全不同的心理過程?許多人對會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感興趣。

因為我們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其他人交流——受他人的影響;影響他人;高興、開心、悲傷、厭惡、沮喪,或者被激怒——我們的天性就是對人們為什麼做他們所做的事情提出假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業餘的社會心理學家。儘管大多數業餘社會心理學家在與他人互動時會對這些假設進行檢驗,並達到他們自己的滿意程度,但這些偶然的「檢驗」缺乏細緻的科學研究所具有的嚴謹性和公正性。

社會性動物 導圖
社會性動物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