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術界-讀書筆記
本書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弗吉尼亞大學古典學博士,曾任杜蘭大學古典學助理教授、古典學研究學會臨時教員委員會主席;目前是一家全球諮詢公司的首席提案經理和戰略規劃人、一家非營利教育機構的董事、喬治敦大學校友招生面試官;他也是一位作家和演講者,專注於博士學位獲得者多樣化的職業發展成果。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獲得弗吉尼亞大學的古典學博士學位,並於杜蘭大學任助理教授後,最終決定離開學術界,在一家全球諮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書中,他將自己在這段為期兩年多的求職之旅中學到的經驗與教訓,以及在此期間進行的150多次信息訪談、對12位離開高等教育界後進入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的採訪,濃縮成這本拿來就能用的指南書。
書中的建議涵蓋了極為廣泛的主題——從自我評估、探索職業選擇、建立人脈關係、豐富職業履歷、培養技能,再到簡歷製作、面試準備、如何將自己的專業技能翻譯給非學術人士、適應新職場,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學者都會經歷的——褪去學者身份的掙扎、恐懼、羞恥與悲傷。
本書將幫助你積極面對離開學術界職業轉型的挑戰。
前期準備
我們對於轉行的人來說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這需要從零開始,這對於很對人來說是需要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的。那可能有人會說,都需要轉行了,那麼肯定是遇到很大的問題了。沒錯,如果不是遇到困難,又有誰願意轉行呢?
轉行無非有這幾個原因,第一就是個人原因,比如自己想要挑戰跨行業,這種情況很少;第二,就是職業瓶頸,就是這個行業我們突破不了了。需要轉行在提升自己;第三就是行業疲憊。
不管是什麼原因,最早我們肯定是對這個行業已經失去信心,做什麼都力不從心了,但對未知的恐懼,讓我們無法去細想。這也就是作者說的恐懼期。
恐懼期
對於很多人來說,會培養出一種對長期從事這個行業的使命感,或者是對這個行業的依賴感,覺得在這個行業幹了這麼長時間,我也就會這個,只能繼續幹這個了。
這其實就是恐懼的核心問題,你說服不了自己去轉行。作者說,在學術界這種情況額外突出,很多學生和老師忠於學術界的理解,即便他們在這個行業沒有什麼出路,他們也不願意去轉行,反而因為恐懼而留下來。
作者認為,在現代,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其他行業其實都是一樣的,它就是一份工作。這份工作能不能讓我們吃飽穿暖,這才是需要我們考慮的,這才是一份好的工作。
比如,根據學術界的統計,只有7%的畢業研究生能在北美找到教職工作,其中藝術和人文類博士在頂尖學校成為終身教授的比例只有1%。而73%的大學老師是兼職。
這也告訴我們僧多粥少情況是很嚴重的,而這些現實的因素也導致很多人產生信念的衝突,變得越來越焦慮。
那麼這應該怎麼辦呢?作者也在書中給出了建議.
行動建議
第一,把自我和工作分開。這也讓我們感覺比較自在。作者認為,學術界的日常工作並不是更高尚,真正給學生帶來「獨特的迷狂」的時刻並沒有那麼多,也可能沒有那麼重要。
作者說,必須先剝離工作,才能獲得自我。作者還說,很多越是認同理想高於金錢價值的人,被剝離的越狠。因此,作者建議我們,想要從自己的勞動和付出中獲得更加合理的報酬,這樣的想法並不可恥,而當這份工作的付出和回報讓我們感到懷疑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放下理想主義和工作慣性,評估一下自己的未來。
總而言之,我們要知道,我們對於改行的恐懼多半來自缺乏某種關於特定主題或者工作環境的意識,比如學術界有寫作、研究和分析能力。同樣離開目前的行業也並不代表我們失敗,而只是換了一個賽道而已。工作並不是全部,生活同樣重要。
第一個是寫一本職業日誌,記錄自己的職業經歷,比如你為什麼入行、轉行的感受是什麼。
第二,找一個信任的朋友坐下來,好好聊聊自己為什麼想要轉行。
第三,就是慶祝一下自己勇敢地面對自己,準備開啟新的篇章。這三件事情,都可以幫助你釐清思路,自己確認,現在這個軌道是否還值得繼續。
你不需要完全排除恐懼期會產生的焦慮,也不用下定決心,只需要承認自己遇到了麻煩、承認自己有離開的想法,擺脫對轉行本身的恐懼,就可以推進到鑑別期。在這個階段,我們大體上需要回答三個問題,你想要從生活中得到什麼?你想從職業中得到什麼?如何協調這兩件事情對你來說最好?回答這三個問題,主要是幫助我們分離個人成功和職業成功這兩個概念,找到重新掌控自己的個人和職業生活的支點。
具體而言,我們需要考慮五大因素:地點、人際關係、職業軌跡、薪水、工作的意義。這五項並非完全互相獨立的,可能有交叉重疊,大致能夠幫助我們理清各種優先事項的平衡。我可以看看作者的案例,這些因素具體怎麼衡量。
比如,卡特林的妻子馬洛里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基督教學校獲得了一個終身教職的機會,但他們最終拒絕了這個馬洛里爭取了快十年的夢想工作。為什麼呢?
從地點考慮,馬洛里發現這個學校所在的小鎮環境雖然安寧,但有點太安寧了,簡直是寒冷又寂寥,當地最好的餐館的招牌菜就是個土豆泥。更別提交通不便,親朋好友如果想來,下了飛機還得坐一天車。不僅如此,他們本來住在新奧爾良認識不少鄰居,有很多社交圈子,馬洛里參加輪滑比賽,卡特林自己是本地一家釀啤酒俱樂部的主席,他們的社交活動豐富得很,而那個中西部小鎮裡最好的社交場所就是一個教堂,他們待了三個小時還沒認識一個人。
更重要的是薪水問題,雖然馬洛里的教職是終身的,可是薪酬只是平均水平,而卡特林在那裡很難找到長期教職,這意味着他們的生活水平將會受到影響。
再說職業軌跡。作者說,我們可以分出兩種職業軌跡,一種是傑出模式,另一種叫領導模式。傑出模式就是在某一領域努力鑽研,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你的晉升不太影響你的工作性質,只是技術性變化。而領導模式不同,你會在某個行業或者機構中立足,在不斷積累經驗之後獲得晉升,隨着你的崗位變化,你所負責的工作性質也會改變,逐漸負責起整個部門甚至機構的運作。
而對於馬洛里來說,當時在中西部的那個教職機會就是一個傑出模式的終點,學校要求她在六年內發表一定量論文,出版一本專著,不然就是經典的「不發表就出局」,等着被辭退。這讓她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鑽研「亞歷山大大帝後的歷史時期中的古希臘傳記」,這個極其小眾的領域會限制她以後的職業路徑。也就是說,對她來說,這個終身教職反而像一個自我限制的陷阱。
最後就是工作的意義。馬洛里喜歡投入到對社區有真實和直接影響的活動中。在新奧爾良的杜蘭大學,她有一個沒有發表要求的職位,雖然不是終身教職那種「職業終點」,但她能專注於教學和向外探索,更符合個人和職業抱負。
卡特林說,很多時候工作給你的意義,並不一定只能在工作中找到。只有你自己明確了你希望自己的工作有多大意義,並且有一個清楚的「正面影響」的定義,你才能從事完全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工作。
實際準備階段
這個部分有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索期、提煉期和發展期。
探索期
這個階段的任務很簡單,探索有哪些適合自己的工作可供選擇。卡特林看到,學術界的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更加突出,很多學者其實都不知道除了學者還有什麼其他工作,學術訓練要求學者保持高度專業化,這更加阻礙他們了解象牙塔外的廣闊天地,並且培養出適合自己的新工作。
因為思維固化之後,往往很難跳出來。反過來,思維上的畫地為牢,阻止了我們在工作中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技能庫,限制了自我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要重新評估一下,比如:你能做什麼工作?你想做什麼工作?你的經歷中最明顯的缺陷是什麼?通過這三個問題能幫助你打破舊習慣,對自己未來的目標有一定的概念,看看有什麼行業對自己開放,或者自己還可以適配什麼行業。
這個階段要儘可能地去獲取更多關於其他行業的信息,讓我們更好地確認目標。雖然說是儘可能多,但作者建議你限定一個時間。限定時間並不是限定範圍,你還是可以廣撒網。假設自己可以做任何工作,但探索需要更明確的目標感,避免自己迷失。
比如作者身為一個古典學助理教授,當時可是連啤酒推銷、物流公司法務助理、保險推銷都考慮過,但最後發現自己很適合去做戰略傳播領域的工作。
作者是如何確定自己能做這個方向的呢?靠的是「信息訪談」。簡單來說,見一面,聊個天。信息訪談應該要儘量多開展,了解對方的職業、日常工作內容、長期前景等等。這種訪談不是要你去跟人家索取崗位,而是了解信息。
信息訪談是對方談論關於自己的工作,並不需要你多說話,很多人都不介意花個一頓飯的時間打破日復一日的工作常規,交個朋友,聊聊自己。
說到底,求助陌生人對提問者來說沒有什麼損失,最糟的情況就是被對方拒絕而已。探索期的三條行動細則也與信息訪談相關,第一條是找到你一個改行的前同行,作為第一次信息訪談對象;第二條,練習寫作直奔主題的簡短郵件,用來聯繫訪談對象;第三條,用正面的措辭,構思一段20秒的轉行原因陳述,可以用在訪談的開場白。
至於如何選定訪談對象,作者建議你在選定潛在行業時保持開放,一開始不妨不要設限,從按摩師到律師,都考慮考慮。這麼做倒不是說真的要去從事這些行業,而是按照之前提的三個問題,能做什麼?想做什麼?差了什麼?這樣進一步理清自己的職業可能。
比如可以從自己的朋友圈開始,朋友、親戚,甚至是客戶、相熟的鄰居。我們還可以考慮小紅書、知乎等等的社交平台,尋找相關的職場經驗分享,再去進一步接觸。
接下來就是介紹自己,然後說明想通過這次會面得到什麼信息,接下來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了解對方的職業生涯是怎麼走到現在這個階段的。一旦發現什么小細節讓你覺得不懂,或者感興趣的小細節,你可以及時追問。中間有兩個必要的問題,對方希望自己在擔任目前這個職位前應該具備什麼技能,還有擔任對方這個職位之後都要做什麼,這兩個問題可以幫助評估自己和崗位要求有多大差距。
同時,訪談完之後要記得跟進消息,總結哪些內容有啟發,表達自己的感謝並且提醒對方我們有過這樣一次談話。大概一到兩個月以後,你應該繼續跟進,採納了對方建議後對你有什麼幫助,順便也講講你的轉行大計進行到什麼程度了,對方可能會提供進一步的幫助。
提煉期
也就是把自己的優勢翻譯成對方能夠欣賞的語言。這個階段的第一條行動細則就是在職業日誌里用不到三句話概述你的優勢和興趣,每星期修改一次,最後形成一句話,概述你的職業價值。
第二條,就是寫一份簡歷草稿,把你的經歷和優勢轉述為感興趣的人看得懂的語句。
第三,把剛才信息訪談的人脈用上,讓他們來評評你的第一份草稿。在轉行的時候,討論的不應該是你的工作內容,而是你怎麼完成你的工作。工作內容換了一行可能不通用,但你可以說自己的工作經驗培養出了一套方法論、一套軟技能等等。
比如,自己管理過什麼項目,組織過什麼會議等等培養了管理能力。提煉期的要旨就是用一頁簡歷完整地傳遞給對方一個信息:即便沒有完全一致的工作經驗,但你擁有對方工作所需的技能。
發展期
發展期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能力需要補充的。這個階段也有三條細則,第一條是用信息訪談積累的材料,列出有興趣擔任的三個具體職位,並且確認這些職位需要什麼技能和知識。
第二條是找到三個門檻較低的組織或機構,比如慈善機構、志願者項目等等,看能不能在其中培養第一條的工作中需要,但是你還不足的技能或知識。
第三條,及時更新社交資料,讓大家知道你的改變。
作者推薦考慮三個問題,你想講述的關於自己的故事是什麼?這個故事所需的經歷從何而來?這個故事能如何幫助你找到一份新工作?順着這個思路,我們可以重新開啟一段自我發展的時期,在短時間內豐富自己。
要在短時間內積累新的經驗,作者推薦四種方法:在線學習、職業培訓、志願服務、兼職工作。我們儘量在短時間內提升自己。
比如,作者自己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上過夜校,加入過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當過家教,管理過一個臨時教職工委員會等等,這種豐富經驗說服了他的新東家他能適應新環境。如果有一定積蓄能支撐一整年都用來提升自己,就不要害怕裸辭,最重要的是要忠誠於自己,而不是忠誠於工作。
經過探索、提煉、發展,就完成了實際準備。探索期用信息訪談來加深對自我和對職業的認識,找到自己的優勢都有哪些,並和目標崗位進行匹配,同時也積累了人脈。在提煉期,將這些認識轉化為簡歷上的語言,傳達出自己擁有什麼優勢。而發展期就要豐富自己,將自己缺乏的東西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