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好實用-讀書筆記
作者認為,經濟學是一門很實用的科學,它可以通過構建模型來分析世界,並提出政策建議對社會產生影響。但是,經濟學不是由單一模型構成的,而是由適用於各種條件的多元模型組成的。如果人們不理解經濟學模型的多樣性,試圖把某種經濟學理論看作絕對普適的真理,不加驗證地套用到現實中,那就誤讀了經濟學,會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
那麼經濟學是一門有門檻的學科嗎?抽象模型、數學分析、專有理論,似乎都足以將人拒之門外。經濟學也時常被詬病其語言故作艱深、形式枯燥難懂,它所呈現給世人的,似乎只能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但我們對經濟學的了解只能止步於此嗎?不!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經濟學中看似抽象難懂的模型,其實是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用來理解現實世界的最佳工具!
本書包含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的豐富實例,講述了經濟學模型如何改善社會福利的故事。不僅如此,作者丹尼·羅德里克還指出:經濟學家是因為不夠聰明才需要數學的;經濟學並非要倡導單一宏大的敘事,而是要透過各種多樣化的小模型來理解世界。
作者告訴我們經濟學強大的同時,也揭示了它的局限性。他告訴我們,要想正確使用經濟學模型,就要不斷地驗證和調整。無論你是想增進對經濟現象的理解,還是要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啟示。
什麼是經濟學模型,它的作用和局限是什麼?
什麼是經濟學模型,它的作用和局限是什麼?簡單地說,經濟學模型是用來描述經濟現象的簡化結構。它通過抽取經濟關係中的關鍵要素,忽略不必要的細節,來清晰地呈現經濟運行的原理。
供求模型
供求模型。在坐標圖上,有兩條交叉的曲線:一條往下斜的是需求曲線,一條往上斜的是供給曲線。兩個坐標軸代表價格和數量。它反映了市場交易的情況,其中有大量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都考慮各自的經濟利益;在市場競爭中,供不應求會使價格上升,供過於求價格又會下降,結果能使市場達到供求平衡。
這個模型忽略了很多實際因素,比如人不一定只考慮經濟利益,人的情緒或認知偏差可能影響決策,有些賣家可能壟斷了市場等等。但它還是能說明經濟運行的某些原理,也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作者提到一個案例: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維克里建議紐約市地鐵採用一套新的計價系統,在高峰時間和客流量多的路段提高票價,在其他時間和地方降低票價。
這就是所謂的「擁堵定價」,其實就是把供求模型用在公共交通上。這樣做的好處是,那些不急着趕時間的人就會選擇避開高峰時段,這樣就能讓客流量更平均一些,既減輕地鐵系統的負擔,又增加了總客流量。維克里後來還想把這個方案用在公路和汽車交通上。當時很多人覺得他的想法不現實、不可行。但後來,新加坡第一個把擁堵定價付諸實踐。
從1975年開始,開車進入市中心商業區的司機要交費。1998年又換成了一個電子收費系統。它可以根據司機在路上行進的狀況,來收取不同的費用。這個系統的效果很好,它緩解了交通擁堵,提高了公共交通設施利用率,降低了碳排放,而且還給新加坡政府帶來了收入。它的成功也吸引了倫敦、米蘭、斯德哥爾摩等大城市效仿,成為一種新的交通管理模式。
當然,經濟學模型還有很多其他的應用。比如運用博弈論來設計通信頻段的拍賣體系、幫助學生和學校互相匹配的雙向篩選模型、支持競爭與反壟斷政策的產業組織模型等等。經濟學家通過把模型應用於公共政策,實實在在地推動了社會進步。
但經濟學模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模型適用於不同狀況,沒有絕對普適的經濟學模型。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命名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阿爾伯特·塔克。什麼叫囚徒困境?它是經濟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概念。
比如,你和你的搭檔是兩個間諜,被警察逮捕了。你們兩個人被完全隔離,分別接受審訊。如果你和你的搭檔都保守秘密,會被拘留一年;如果只有你保守秘密,你的搭檔坦白的話,他會被立即釋放,而你要入獄十年;如果只有你坦白而搭檔保守秘密的話,你會被立即釋放,搭檔要入獄十年;兩個人都坦白的話都會入獄五年。最好的方案當然是你和搭檔都保守秘密,但是因為擔心對方會坦白,從而導致自己可能要入獄十年,所以在囚徒困境中最保險的選擇是兩人都坦白。
「囚徒困境」揭示了追求自利的人,通過理性選擇,卻會導致對大家都不利的結果。
由此可見,不同的經濟學模型能闡釋不同的道理,每個模型都有自己應用的條件和邊界。因此作者認為,模型有點像寓言,又有點像實驗。它們充分體現了經濟學模型的作用和局限。
局限性
經濟學模型是高度抽象的,用來描繪現實世界的某一方面。雖然涉及真實的個體或機構,但通常都是用高度概括來描述這些主體的行為,並且經常提供明確的結論,比如自由市場是高效的、投機可能對所有人造成損害等等。
它們的作用也類似。一個了解供求曲線的人,可能會對市場機制有更深刻的認識;而理解了「囚徒困境」後,你對合作的看法可能會有根本的變化。即使你忘記了模型的細節,它也能作為一種思考框架,幫你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
當然,也可以把模型看作思想實驗。實驗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它用來驗證某個假說或理論是否正確。它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控制一些變量,觀察另一些變量的變化。它需要排除一些干擾因素,以保證結果的準確。
比如,物理學家用真空環境來做實驗,以消除空氣阻力的影響。經濟學模型也有實驗的特徵:它通過改變某些參數或政策,觀察模型中其他變量如何響應,從而評估某個假說或理論是否成立。經濟學模型也需要在特定的假設下運行,比如,一般均衡模型要在很多前提條件下才能成立。
此外,實驗結果也需要一定的推演,才能應用於現實。在實驗室里有效的東西,也許在其他地方無效。
總之,經濟學模型既像寓言又像實驗,它們都是簡化現實的方式,旨在揭示某些道理和規律。它可以為我們提供清晰的思考框架,幫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
但是,千萬別忘了模型的局限。同樣,運用經濟學模型也需要精深的判斷力。不同的模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供求曲線模型告訴我們,追求自利的競爭會帶來高效的市場,而囚徒困境模型則告訴我們,從個人角度追求利益也可能導致對社會不利的結果。判斷在什麼情況下採用什麼樣的模型,是一項艱難而重要的任務。
如何選擇模型分析問題?
模型都是簡化的,它們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當經濟學家問某個問題的模型是什麼,他們不是想要一個與現實完全吻合的模型,而是想要一個能反映主要因果關係的模型。這樣才能高效地解決問題。
「正確」的經濟模型能找出最關鍵的因素,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原因。
作者曾經作為顧問幫助很多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從南非到薩爾瓦多,從烏拉圭到埃塞俄比亞,見識過不少國家。雖然這些國家千差萬別,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如何通過合適的政策,不僅提高經濟增速,還能讓各個社會階層,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收入也得到提升。
很多人會給這些國家提建議,說要改革這個改革那個:有的說應該加強技能培訓,有的認為應該重視宏觀經濟政策,有的主張放寬對外貿易和投資限制,還有人覺得稅太高、營商成本也不小。
還有人關心腐敗問題,或者說應該推進基礎設施投資,還有人認為應調整產業結構,等等。
但作者和他的同事認為,不能一股腦地都改革,而是要先改革最重要的地方。因為如果改革不對點子,政府就可能大費周章,結果卻收效甚微。那麼在這麼多建議裡面,哪些是最重要的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模型來看經濟增長。那麼,我們應該採用哪個模型呢?
決策樹
決策樹,顧名思義包含了不同走向的分叉樹枝,一般通過排除法,能夠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比如,在遇到諸如打印故障等問題時,Windows操作系統會提示用戶自檢,診斷問題,提供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系統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幫助用戶查找故障的原因。如果用戶接受系統自動診斷的提議,實際上就進入了一個決策樹流程。
也就是說,決策樹可以把一個複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簡單的子問題,然後根據每個子問題的答案,沿着樹的分支走到葉子節點,得到最終的結果。 在決策樹的每個節點上,我們可以用現實中的證據來檢驗不同的模型,然後選一個合適的,這樣就會走向不同的方向。這種思路雖然不能一下子鎖定問題,但總可以縮小問題的範圍。
比如作者在研究南非經濟增長時,政府往往關心一些傳統問題,像技能短缺、宏觀經濟不穩、基礎設施差、貿易不開放等。但作者認為,從南非經濟的表現來看,這些不太可能是影響增長的主要因素。比如在南非,商人經常抱怨找不到高技能工人,很多人就以為技能短缺是一個主要問題。但實際上,南非經濟增長最快的部門是技能密集型產業,比如金融業。所以拖累整體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技能短缺。相反,作者的分析框架發現,低技能勞工成本高、大部分製造業競爭力差等等,才有可能是南非經濟增長的主要障礙。
這種分析的特點在於,它不假設任何單一模型能適用於所有國家。作者在研究中美洲的薩爾瓦多時,發現用現代產業中的市場協調失靈,可以更好地解釋該國的經濟困境。而像資金不足,勞工技能低、成本高等等,都不能解釋該國的低增長。
比如,薩爾瓦多有很多國外匯款,也能從國際市場上借到錢。所以問題不是錢不夠,而在於要發展那些現代化、生產率高的產業難度較大。 比如,如果沒有飛往美國市場的航班,做菠蘿罐頭就不賺錢;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出口商,包括菠蘿罐頭廠,航空公司也不賺錢。這就出現了整體協調失靈。後來他們針對這些具體問題給出了建議。
這種分析思路認為,一個國家適用的模型不會永遠不變。就算我們一開始選對了模型,政府也有效地解決了問題,接下來要用的模型也可能變化。比如,當現代製造業中的市場失靈問題解決了,基礎設施的問題可能就會變得更突出,或者技能短缺會成為更大的障礙。模型選擇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勞永逸的。在這個過程中,對模型作驗證是關鍵。
驗證
也就是要求我們,要在各種模型和現實之間反覆對比和矯正,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模型,它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驗證關鍵假設。要知道,經濟學模型里經常有隱含的假設,如果不仔細檢查它們,實踐中就可能出問題。
比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市場自由化熱潮中,許多人認為,只要放開價格、打破市場限制,就能帶來經濟發展。但實際上,市場經濟要以一系列社會、法律與政治制度為前提,包括產權要受到保護、合同要被執行、競爭要公平等等。在這些制度基礎缺失或薄弱的地方,放開市場不僅不能帶來預期效果,反而會起反作用。
二是驗證運行機制。要確認模型描述的機制在現實中確實是起作用的。
比如,當一個國家突然發現大量自然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等等,反而會阻礙經濟發展。為什麼呢?因為發現這些資源會讓該國貨幣升值,影響製造業的發展。而製造業通常是技術進步和創新的重要推動者,如果製造業受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所以,要想用這個模型來分析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首先你得確認,製造業是不是真的在衰退。如果現實數據不支持這一點,那就得找其他解釋。比如,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找到了這麼多資源,國內的精英開始爭奪財富,導致社會不穩定呢? 三是驗證直接含義。有些模型是以初始原理為基礎構建的,在數學上很精妙,但並不符合現實。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耶魯大學的博弈論專家奈爾伯夫在以色列叫了一輛出租車。司機說不用打表,到了目的地給個比打表更便宜的價格。奈爾伯夫和同事覺得這樣好,因為他們想到了博弈論:一到那兒,這司機也沒得選,得接受他們願意給的價錢,所以就上車了。結果到了地方,司機要價2500謝克爾,奈爾伯夫想還價到2200謝克爾。司機很生氣,鎖上車門,開車回到起點把他們扔下車,然後說:「看看你們的價錢能帶你們去哪裡?」這說明再巧妙的模型也得面對現實檢驗。你可能覺得你用理論都想得很清楚了,但現實總有變數,人不總是按照模型來行動的。所以,確認模型是否真的適用於現實,這點非常重要。
四是驗證附帶含義,也就是看模型的「副產品」是不是與觀察到的結果相符。
作者曾經研究過一個現象,為什麼國際貿易多的國家,政府或者公共部門的規模通常也很大。這一點最早是耶魯大學的政治學家卡梅倫注意到的。他認為大的公共部門其實是個「緩衝器」,當你跟別的國家有很多生意往來的時候,經濟就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波動會比較大。但是如果你有大的公共部門,特別是社會保障之類的,就能緩解這些衝擊。按照這個觀點,作者進一步推論,一個國家如果其他經濟波動因素較大,也會增加政府公共部門的規模,結果數據印證了他的猜想。這就是驗證附帶含義產生的成果。
總之,在作者看來,經濟學之所以成為科學,就是因為有模型,並對這些模型進行驗證。儘管作者認為,經濟學進步不是垂直發展的,而是水平延伸的。它不是用新模型取代舊模型,而是藉助新的模型,提供更適於解釋某些情況的一些新維度,從而拓展了經濟學的知識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