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讀書筆記
這本書凝鍊了吳軍博士對重要問題的思考,也是吳軍博士所有作品思想的來源。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吳軍博士有幸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跨越了多個國家和城市生活,遊歷了世界絕大多數的主要國家。正是這些富有深度和廣度的閱歷,塑造了他如今的成就,以及構建了其普遍性的想法。
這本書講述了歷史、現實與我們的選擇,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脈絡,分為4個部分:歷史、當下、社會、未來。
從文明歷史的脈絡到現實社會的具體問題,再到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吳軍博士將他的觀察、分析與思考轉化為可以指導行動的知識,幫助你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看懂趨勢的宏觀脈絡,看清個人的微觀路徑,活出精彩的人生。
由於篇幅問題,我簡單介紹一下,建議大家閱讀一下這本書。
看懂歷史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人看待歷史的態度,或者說是史觀,比總結什麼歷史規律更為重要。因為一個人看待歷史的方法和角度,其實就是他看待現實與未來的方法和角度。作者認為,歷史只是驗證自己思想的數據,如果一個人對於現實看法得不到歷史數據的驗證,通常是大錯特錯的。反之,用歷史被驗證的經驗,在生活中運用也未必管用。
作者認為歷史很重要,但是大多數人卻不了解歷史。歷史有它的規律,同時也是根據結果倒推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其實是不嚴謹的。
歷史規律
很多人知道,國家興盛是因為國君勤勉,衰落是因國君懶惰。但事實經過驗證並不是這樣。其實沒有明確的目標,你再怎麼勤勉也是沒有用的,關鍵是在於有正確的目標,然後學會授權才能達到目標。要學會做減法。
那如果我們按照歷史的規律來做事,那麼事情肯定不會成功。
比如,書中提到司馬光編《資治通鑑》。他試圖把君之道以及歷史興亡的經驗教訓總結下來,供後世君主學習參考。但是結果,後世昏君、暴君一點沒有少。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規律,大多是根據結果倒推的原因。當然,歷史也是有規律的。但是人無法改變的。
總的來說,對歷史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對現實和未來的看法。
正確的史觀
那麼什麼樣的史觀是合適的呢?這因人而異。但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文明史觀。
也就是,歷史上除了「文明」別無他物。比如,歷史上的近代的工業革命以及遠古時代開啟文明的農業革命。
作者認為,但凡是對文明進步有意義的事情,哪怕再小,也是有意義的;但凡是對文明有貢獻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在歷史中吸取教訓
其實我們很難在歷史中吸取教訓,這是為什麼呢?作者的回答是,知之非艱,行之維艱。什麼意思呢?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知道錯誤是一回事,去改正錯誤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我們知道刷小視頻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價值,反而耽誤我們的時間,無法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但是能有幾個人說,我知道刷小視頻不對,那我就不去做了。
有人能做到嗎?有,但是很少。放到歷史的長河中是同樣的道理。有些事情太難了,我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因此,作者說,人類難以吸取教訓其實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 歷史很多規律很難總結,即使總結出一些所謂的規律,在後來條件稍微有所改變後,也變得沒有太多的參考意義。
第二, 人有一些天生的弱點,人即使是知道什麼是對的,也不會去做。比如,知道刷視頻沒有價值,但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玩。
第三, 很多人對於歷史的結果找錯了原因。也就是用錯誤的規律來指導自己行動。
所以,作者在書中提到,今天絕大部分做事成功的人,更傾向於用當下的信息,而不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來指導自己,因為今天不可能完全重複歷史。
擺脫對歷史的刻板印象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歷史呢?什麼樣的歷史有用呢?作者認為是跟文明進步有關的歷史。
比如,文字和書寫系統的出現,複雜社會管理方式的出現,造紙術的發明,幾何學的誕生,印刷術的誕生等等。
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歷史。這些歷史都是為了建設文明。
活在當下
社會在不斷進步,如果大家想要一個更好的未來,就需要讓當下變得更好,把當下各種問題逐一解決。當然,很多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但只要我們慢慢變好,日積月累,就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很多人只會吃老本,不解決已經發生的事情,那麼未來就會陷入歷史多次發生的衰退循環。
做對事情
要想進步,就得做對事情。而做對事情的前提是對當下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對當下的特點和它存在的問題都有充分的了解。
要知道,當下的快速進步不代表未來還能取得同樣的進步。要想維持當下的好運氣,我們需要繼續做對的事情。
財富積累
什麼是財富?很多人說,財富就是金錢、房子和股票。到了近代,對個人而言,財富是兩個維度變量的乘積: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每個人的能力和能夠調動資源的數量。
比如,當你擁有100萬,你可以調動世界上的一些資源來做一些事情,比如租一個店面,僱傭幾個人開一家餐館。如果你有相應的能力,現金就會源源不斷的流進來,在扣除一些費用後,那麼一年的淨利潤就是你的財富。
假設你的投資回報率是20%,你投入100萬,那麼你就能獲得200萬的估值。
這是有形的財富,還有無形的財富,比如你自身創造財富的能力、讓財富保值的能力等等。當我們能夠積累財富,駕馭這些財富,那麼這些財富也就有了意義。
好的教育
我們有了財富,那麼下一步就是要給下一代賦能。一切教育的對象都是孩子本身,而非成績。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應該回到教育對人的社會意義和職業發展上來。
重視教育,是近代化之後的結果。現在對於教育很多家長相對重視了很多,在我們上一輩的時候,很多家長認為能認識字就可以,不需要讀那麼多書。由於,在農村。很多老人認為女孩子要嫁人,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了,沒必要投入太多。但是現在,很多家庭無論男女都一樣重視孩子的教育。
無論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現代化的角度,教育是創造財富的必要手段。比如,有高學歷,才會有高收入的工作,收入高了才能有錢教育孩子,給孩子好的教育。這是一個正循環。
作者說,很多人會認為,教育有很多不公平。比如高考制度、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理性地面對。
首先,所有人都需要明白,教育的平等來自整個社會的平等,特別是社會分工的平等。
比如,會有人從事科技產業、金融服務、也有人會到餐廳當服務員;也有人會在寫字樓當白領。這就是分工,因為沒有分工這個社會無法運轉。
不同分工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同工作的人都對這個社會有貢獻,都是平等的。
其次,孩子必須接受教育,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上存在什麼,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最後,一切教育的對象都是孩子本身,而非成績。也就是,我們要想辦法把孩子教育好。也就是「如何教育好人」。而不是去拼成績、好壞、學位的高低。
認識社會
人和人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決定了社會的特點,也是各個文明都試圖要處理好的關係。當社會從過去的農耕文明過渡到今天的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之後,這兩個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每個人都有必要對當下和未來的社會有新的認識,也就是說,以往的金科玉律已經過時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這個社會。
人性是有弱點的,比如猜忌、貪婪、怯懦、唯利是圖等。解決社會問題,是以承認人的這些弱點為前提的。
生活的變化是漸進而緩慢的
沒有什麼生活是立馬能改變的,比如作者的母親在1949年解放南京時的情景,大家躲在家中,槍響過後,國民黨走了,共產党進來了,大家歡天喜地。第二天生活有什麼變化嗎?並沒有,還是跟往常一樣,該幹什麼幹什麼。
隨着時間的推移,生活依然需要按照固定的節奏進行。所以,我們的生活是漸進而緩慢的。
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社會和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是在改變的,只是沒有想象的那麼快而已。
作者說,不要高估一兩年的變化,而低估5年、10年、50年的變化。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慢慢改變,慢慢積累的。
保守主義奠定現代文明
什麼是保守主義?它的思想是對一些價值觀的堅守,這是伯克提出的。他主張對於人的一些與生俱來的權利的堅守以及上帝秩序或者自然秩序的遵守。
比如,尊重人的生命權、人的自由以及各種基本權利,這也是他在美國獨立戰爭時站在美國一邊的原因。因為在他看來,人的基本權利比英國政府重要。
因此,對保守主義的堅守,是人類近代能夠不斷進步、很少出現巨變的重要原因。我們需要用保守主義的做法對社會進行漸進式的改革。
未來的趨勢
作者認為,未來將會是一個現實和虛擬環境高度融合的世界,甚至有時會分不清我們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還是虛擬世界中。
關於未來有很多未知數,但有些事情在未來必然會發生。早在柏拉圖時期,人們就意識到人類不同其他的物種,我們同時具有精神的世界和物質世界。反映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現實世界的生活,也有精神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生活。隨着人類的不斷進步,後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
虛擬經濟
如果沒有非物質的虛擬經濟支撐,人類的發展將會停滯不前。
比如農業生產的本質是獲得能量,保證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並且養活一部分人,讓他們從事非生產性的工作,包括管理社會、研究科學等。當一個文明人均創造的能量小於它的消耗時,這個文明就消亡了;當二者相同時,它僅僅是維持而不是發展;只有創造的能量該魚消耗時,才能讓更多人脫離農業,去發展文明。但在農耕文明時期,這一部分人很少,也因此文明進步很慢。
到了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時期,才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因為農業勞動力能夠耕種的面積增長了幾千倍,而且單位土地的產量也提高了很多倍。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化肥的使用。
化肥中的必要元素,比如氮、磷、鉀對於植物生長很有幫助。還有就是農業機械、農藥、除草劑等等也為糧食大幅度增高了產量。
到後來產量越來越多,也實現了我們現在不怕沒有吃的。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非實體經濟也在迅速發展。
比如,服務業、法律、會計等等。根據數據顯示,美國2023年最大的專業服務,創造了3.5億美元的GDP,占總量的13%;房地產租賃和工業製造,各創造3.3億美元和2.9億美元的GDP,占總量的12%和11%。
到了20世紀大數據價值越來越高。比如螞蟻集團,因為擁有幾乎所有中國互聯網用戶的數據。
技術的不平等
對信息的控制會造就技術的不平等。
比如,當年瓦特發明萬用蒸汽機,讓英國的工業上了一個台階,瓦特也成了萬人敬仰的人。
但真正讓技術所帶來不平等的加速是硅谷崛起之後,20世紀60年代半導體技術開始全面升級全世界的工業之後。
比如,掌握了沙子和銅線變成半導體元器件技術和工業的諾伊斯、摩爾等人,將舊金山灣區那些曾經的果園和牧場變成了世界信息產業的中心,並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改變了世界工業的格局。
最後,我想說,越文明的社會人性越貪婪,原因在於社會發展快,導致道德標準提高得快,遠快於人自身進步速度。世界不需要我們改變,我們只要恪盡職守,把自己事情做好,把自己變得更好,不拖累這個世界,就是對世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