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驅型成長-讀書筆記
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William Stixrud,PhD)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員。他的演講涵蓋了青少年腦發展、冥想、壓力作用機制、睡眠缺失以及新技術對大腦的負面影響等領域。他還發表過一系列頗有影響力的科學論文。
奈德·約翰遜(Ned Johnson) 華盛頓特區家庭輔導企業PrepMatters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還是青少年在學習技巧、親子互動和焦慮管理方面的導師。
本書提供腦科學的前沿知識、行為療法的最新發現、來自數千名兒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讀者立刻可以採取行動的具體建議,教你如何讓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本書給父母所需的工具,幫助你的孩子自信地生活,找到自己的道路。
改變教育模型
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多錯誤的觀念,家長總想着是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比如,很多家長認為通往成功的途徑是一座獨木橋,而孩子萬萬不能被別人擠下來;如果你想擁有好生活,在學校里就得擁有上佳表現,要知道,有贏家就有輸家,而且往往輸家比贏家多;催得越緊,逼得越狠,我們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長大後就越有出息;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兇險得多。家長必須一直緊緊盯着孩子,才能確保他們不被傷害,也不至於讓孩子闖禍,等等。
挑戰-努力模型
在作者看來,以上的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只要你把孩子的人生看做是一場和別人的比賽,那麼不論上一個好大學,或是找一個好工作,其實最後的目標都是衝過終點。只要是以衝過終點為目標,那麼家長幫助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很有限。因為要掃清路上的障礙,最後想衝過終點還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這種形式的教育觀,其實就是一種挑戰-努力模型。
在這個模型下培養孩子,家長會關注確定的目標,但是對孩子努力卻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在這個模型下家長期待的自驅型成長,就是家長自己準備的條件沒有那麼好,但是孩子還能靠自己努力,堅持下去最後衝過終點線。但如果孩子不夠努力,這個模型是沒有提供解決方案,於是家長就會陷入焦慮,陷入了兩難,在這個模型下,這個問題可能就是無解的。
壓力-控制模型
那麼因為怎麼辦呢?作者說我們要從挑戰-努力模型轉變為壓力-控制感模型,這時候家長的注意力就不再是某個目標,而是回到孩子身上,去關注孩子的壓力。讓孩子成長的解決方法,也不再是只能依賴孩子的努力,而是還可以依賴家長給孩子提供的控制感,那為什麼是壓力呢?因為壓力是更加基本的因素,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比如,一個孩子轉學到了一個新班級,老師同學都是陌生的,這肯定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這個孩子可以承受住壓力,願意主動地結識新同學,那麼說明這個孩子有比較強的自驅力。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在舒適區,不挑戰更高的難度,但這樣做即沒有壓力也就沒有了成長的動力。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壓力就是自驅型成長的動力來源。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關注孩子的壓力不僅僅是因為動力,還有就是因為壓力太大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人類大腦的壓力反應系統會通過兩個激素來影響人的行為。一個是腎上腺素,一個是皮質醇。就是這兩個激素讓壓力呈現出了兩面性,腎上腺素是可以激發潛力的激素。
比如一個小孩被汽車壓到,他的家長在情急之下可以爆發出了強大的力量,能把汽車抬起來。這其實就是腎上腺素的作用。當遇到危機時,壓力反應系統會迅速釋放腎上腺素,讓人產生平時無法發揮出的潛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些壓力下,孩子可以超常發揮,獲得自信。
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的話,皮質醇就會被釋放出來。這個激素本來是幫助人體應對高壓環境的,但是如果孩子體內的皮質醇持續幾周、幾個月都很高的話,那它就會對人的記憶能力產生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在另外一些壓力下孩子的學習能力會下降。
如果壓力因素能夠很快排除掉,孩子體內的皮質醇就能回復到正常水平,這樣的話就不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損害。甚至,產生壓力的意外事件還可以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壓力了。美國國家兒童發展科學委員會也將壓力分成了3類,正向壓力、可承受壓力和毒性壓力。
正向壓力能促進兒童(還有成年人)的成長,讓他們更能夠承擔風險,並表現得更出色。想想那些正在籌備戲劇表演的孩子,他們一開始肯定會有些壓力,有點緊張,但最終還是會收穫滿滿的成就感與自豪感。這種壓力里包含着不安、興奮和期待的成分。除非緊張過度,否則這種壓力通常更有可能讓孩子表現得更好。
可承受壓力如果只在相對短暫的時間裡出現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強韌性的,關鍵是必須要有成年人在旁邊提供支持,而且孩子還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壓力與恢復元氣。比如爸媽吵架,在學校里被別人欺負。這種壓力雖然孩子很難自己應對,但是有成年人在旁邊支持和幫助的話,這種壓力反而可以幫助孩子變得堅強。
毒性壓力就是會帶來危害的壓力了,要麼是遇到了嚴重的侵害事件,要麼是在沒有幫助和支持的情況下長時間地承受壓力。這種壓力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健康,讓孩子敏感脆弱,甚至會給大腦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對於家長們來說,培養自己孩子的自驅力,最重要的是關注孩子面臨的壓力。讓他們更多地體驗正向壓力,在遇到可承受壓力時給予足夠的支持,同時要儘可能地避免毒性壓力。
如何讓孩子依賴家長的控制感
我們前面說了,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所面臨的壓力,並且避免毒性壓力。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孩子解決毒性壓力呢?作者認為,控制感是壓力的解藥。提供控制感,就是說可以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舉個例子:
假如你的孩子高中畢業了,面臨一個選擇。他有機會去一個特別好的大學,但是孩子的同學大多都在另外一所一般的學校,他特別希望到這裡上學。這個時候你會給孩子自主權,讓他放棄那所特別好的大學嗎? 我想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要求孩子去那所更好的大學吧,而且還會和他說,「我這都是為你好,你以後會感謝我的」。這畢竟是一個可以影響一生的選擇,怎麼能讓孩子隨便選擇呢。
當真的要進行選擇時,家長往往會做出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選擇。但只要當一個家長說出「這事聽你的」的時候,那麼他還需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件事,你需要幫他們排除掉他們還沒有做好準備的事情,或者是後果無法承擔的事情,因為硬要他們做這些事情,只會讓他們壓力倍增。
第二件事,那就是在孩子們有能力自己做出決定的事情上,家長別指手畫腳,這樣才有機會讓孩子去練習,逐漸積累經驗。比如,他的決定雖然不是你心中最好的,但是也並沒有那麼離譜的事情。這樣的事情都屬於孩子能夠自己做出決定的事情。將這些事情交給孩子自己決定,他會覺得自己是有掌控感的。
第三件事,讓孩子對他的選擇承擔後果。家長一定要忍住,不要幫孩子處理本來應該由他自己承擔的那些後果。只有這樣孩子才可以得到真實的反饋,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有了切身體會。
如果你作為家長,面臨一件重大的事情讓孩子做選擇,你覺得不甘心。那你要做的也不是幫他做決定,而是應該在更早的時候,在其他更小的事情上給他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讓他為自己那些不完美的決定結果承擔後果。當有過豐富的選擇經驗之後,在面臨這種重大決定時,他才會做出和你一樣,甚至比你還要好的決定。所以,給孩子控制感,其實不是放棄對孩子做任何干預,而是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當孩子做出不那麼好的決定時不要焦慮,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他的背後無條件地支持他。
幫孩子建立內在動機
想要讓孩子自驅成長,家長還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機,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願意自己給自己設立挑戰,解決挑戰。怎麼做呢?那就是給孩子獎勵,讓他及時獲得成就感。這裡並不是說一些外部獎勵,外部獎勵只會讓孩子即時滿足,並不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達到長期激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幫孩子建立起內在的渴望機制,讓孩子理解學習本身是能滿足他的內在需求的。在書中就提到了德西和萊恩兩位心理學家的理論,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有3個重要的內在需求,分別是自主需求、勝任需求和滿足歸屬需求。
自主需求
就是在孩子面對挑戰時,為他提供更多的空間讓他可以自己選擇,這其實就是讓孩子有掌控感。這樣能讓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選擇,他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為自己內心的驅使,不是為了獲得外在的獎勵和誇獎。如果家長已經把「讓孩子自己做主」這件事做得很好了,那麼滿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也就沒有問題了。
勝任需求
勝任力並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種我們認為自己能把事情處理好的感覺,這是一種對於自身能力的意識,而非擺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獎盃,這是一種內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標尺。也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勝任挑戰的信心。
家長幫助孩子滿足這部分需求的時候,不是替孩子完成一些任務讓挑戰難度降低,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對自身能力的認識。比如,自己的孩子的成績雖然不是特別優秀,但是你依然可以表達對他努力的認可,為他感到驕傲。
歸屬需求
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關心和關愛的。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上學的時候,喜歡某門課程,並不是這門課的內容有多吸引人,而是這門課的老師關心自己。自己因為喜歡這個老師,才願意在這門課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樣的,當你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對他傳遞出的無條件的愛時,他就會告訴自己「我的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
舉個例子:
假如你的孩子期末考試考砸了,成績非常不好,你應該如何鼓勵他呢?你可以這麼說:「我知道你對這個分數很不滿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很樂意跟你聊聊,這樣就能在下次考試時幫上你。」 這麼反饋有幾個要點,首先就是體現了同情(滿足歸屬需求),之後順帶要告訴他,還有能提高的空間與手段(滿足勝任需求),並以「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結尾,讓孩子感覺能自己做主,而且此時你的角色是顧問,而非管理者(滿足自主需求)。
總之,在孩子對某件事產生了挫敗感、手足無措,或是失去了興趣時,也是你為他建立內在動機的時候。這個時候,你不只是關注他某一方面的需求,而是同時照顧到勝任需求、內在需求和自主需求。這樣就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內在動力,最後實現自驅型成長。
倘若沒有健康的控制感,孩子就會感到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變得過度被動與順從。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做出有意義的選擇的能力,就更有可能變得焦慮,且愛發脾氣,甚至還會自暴自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父母所提供的資源和機會,孩子就沒法完成自我發展。在缺乏控制感的情況下,不管孩子的成長背景如何,內心的混亂總是會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