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一
楞伽寶山高,四面無行路。
惟有達道人,乘空到彼處。
羅漢若悟空,擲錫騰空去。
緣覺若悟空,醒見三生事。
菩薩若悟空,十方同一處。
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
佛身祇這是,迷人自不悟。
一切若不空,苦厄從何度。
二
大海濶三千,巨深五六萬。
余特七尺軀,入裏飲一頓。
當時枯竭盡,龍王自出現。
大閱經藏門,請爲說一徧。
依如說無法,龍王悟知見。
賣君髻中珠,隱在如來殿。
戴將軍陳頭,賊降不敢戰。
世上有仁人,得永離貧賤。
不貪有爲身,當見如來面。
三
日輪漸漸短,光陰一何促。
身如水上沫,命似當風燭。
常須慎四虵,持心捨三毒。
相見論脩道,更莫著婬慾。
婬慾暫時情,長劫入地獄。
縱令得出來,異形人不識。
或時成四足,或是總無足。
可惜好人身,變作醜頭畜。
今是預報知,行行須努力。
四
余家久住山,早已離城市。
草屋有三間,一間長丈二。
一間安葛五,一間塵六四。
余家自內房,終日閒無事。
昨因黑月二十五,初夜飲酒醉,兩人相渾雜,種種調言氣。
余家不奈煩,放火燒屋積。
葛五成灰燼,塵六無一二。
有物蕩淨盡,惟餘空閑地。
自身赤裸裸,體上無衣被。
更莫憂盜賊,逍遙安樂睡。
一等被火燒,同行不同利。
五
出家捨煩惱,煩惱還同住。
癡心覓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緣管,無繇免來去。
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
佛心一子地,蠢動皆男女。
平等如虛空,善惡俱無取。
既不造天堂,誰受三塗苦。
有無盡無餘,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來身,智作如來庫。
湧出波羅蜜,流通正道路。
渾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六
八十隨形好,相有三十二。
四諦及三乘,同一無生智。
名爲一合相,非是人同類。
凡夫共佛同,一體無有異。
若論心與境,懸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攀緣徧天地。
常懷三毒心,損他將自利。
佛心常慈悲,善惡無有二。
蠢動諸衆生,心同一子地。
六識空無生,六塵將布施。
意根成妙覺,七識平等智。
七
富兒空毛行,貧兒把他物。
被物牽入廛,買賣不得出。
覺暮便歸舍,黃昏黑漆漆。
所求不稱意,合家加啾唧。
自無般若性,乏欠波羅蜜。
把繩入草裏,自繫百年畢。
實是可憐許,冥冥不見日。
富兒雖空手,家中甚富溢。
自有無盡藏,不假外緣物。
周流用不窮,要者從理出。
八
古時不異今,今時不異古。
生事日日滅,有所不能作。
世上乏錢財,守空無貨賂。
理詩日日新,朽宅時時故。
聞船未破漏,愛河須早渡。
出過三江口,逍遙神自悟。
損之又損之,俄成貝多樹。
臨行途路難,無船可相渡。
業老見閻公,沒你分疎處。
若見優曇花,處處無疑慮。
九
世上蠢蠢者,相見只論錢,張三五百貫,李四有幾千,趙大折卻本,五六太迍邅。
口常談三業,心中慾火然。
癡狼咬肚熱,貪鬼撮頭牽。
有腳復有足,開眼常睡眠。
羅剎同心腹,何日見青天。
青天不可見,地獄結因緣。
十
故宅守真妻,不好求外色。
真妻生男女,長大同榮辱。
外色有男女,長成愛作賊。
有妻累我來,牽我入牢獄。
我亦早識渠,誘引入吾室。
內外總團圓,同飡一鉢食。
食飽斷虛妄,無相即無福。
若論真寂理,同歸無所得。
十一
昔日在有時,常被有人欺,一相(《宗鏡錄》卷四八作「總總」)生分別,見聞多是非。
已後入無時(《宗鏡錄》作「後向無中坐」),又被無人欺,一向看心坐,冥冥無所知。
有無俱是執,何處是無爲?有無同一體,諸相盡皆(《宗鏡錄》作「皆盡」)離。
心同虛空故,虛空是我師(《宗鏡錄》作「無所依」)。
若論無相理,惟我(《宗鏡錄》作「有」)父王知。
十二
老來無氣力,房舍不能修。
基頹柱根朽,椽梠脫差抽。
泥塗零落盡,四壁空颼颼。
舉頭看樑柱,星星見白頭。
慧雲降法雨,智水沃心流。
家中空豁豁,屋倒亦何憂。
山莊草菴破,余歸大宅遊。
生生不揀處,隨類說無求。
十三
人有五般花,花蘭(一本雲「花爛」)變成香。
氤氳滿故宅,供養本爺娘。
有人見不識,報道十月桑。
外塵一念愛,合成五色囊。
囊中起三柱,柱上有千梁。
梁變成地獄,地獄作天堂。
緣箇一羣賊,自作自消亡。
縱令存草命,何時還故鄉?文字說定慧,定慧是爺娘。
何不依理智,逐色在他鄉。
早須歸大宅,孝順見爺娘。
十四
爺娘聞子來,端坐見咍咍。
我所有寶藏,分付鑰匙開。
非論窮子富,舉國免三災。
如意用無盡,更不受胞胎。
逍遙無障礙,終日見如來。
。
十五
如來愍諸子,平等無高下。
諸子自愚癡,所以難教化。
直心是道場,子心轉姦詐。
遣子淨三業,轉愛論俗話。
遣子內脩真,向外轉尋假。
遣子學無相,捻他有相把。
無諍最第一,論義成相駡。
十六
無貪勝布施,無癡勝坐禪。
無瞋勝持戒,無念勝求緣。
盡見(《祖堂集》卷十五作「現」)凡夫事,夜來安樂眠。
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祖堂集》作「寔本」)無煙。
不忌(《祖堂集》作「怕」)黑闇女,不求功德天。
任運生方便,皆同般若船。
若能如是學,功德實無邊。
十七
十方同一等,此是真如寺。
裏有無量壽,本來無名字。
凡夫不入理,心緣世上事。
乞錢買瓦木,蓋他虛空地。
卻被六賊驅,背卻真如智。
終日受艱辛,妄想圖名利。
如此學道人,累劫終不至。
十八
無有報龐大,空空無處坐。
家內空空空,空空無有貨。
日在空裏行,日沒空裏臥。
空坐空吟詩,詩空空相和。
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
世人不別寶,空即是實貨。
若嫌無有空,自是諸佛定。
十九
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
聞道無相理,心執不生疑。
五歲更不長,祇作阿孩兒。
將拳口裏咬,百年不肯離。
假花雖端正,究竟不充飢。
都緣癡孩子,不識是權宜。
如來無相理,有作盡皆非。
二十
合瞋不須假,合喜不須喜。
喜即婬慾生,瞋即毒蛇起。
毒蛇起猛火,婬慾成貪鬼。
猛火和貪鬼,癡狼咬心底。
妄想如恆沙,煩惱無遮止。
無明黑漆漆,渴來飲鹹水。
終日緣事走,不肯入空理。
二十一
我見好畜生,知是嘍羅漢。
枉法取人錢,誇道能計算。
得即渾家用,受苦沒人伴。
有力任他騎,棒鞭脊上楦。
觜上著{金革}頭,口中銜鐵片。
項領被磨穿,鼻孔芒繩絆。
自種還自收,佛也不能斷。
二十二
癡兒無智慧,自嫌阿爺醜。
阿娘生得身,嫌孃無面首。
拋卻親爺孃,外邊逐色走。
六親相將作,尋常不開口。
恆遊十二月,月月飲欲酒。
夜夜不曾醒,醉吐飼豬狗。
如此惡男子,緣事不了手。
二十三
余有一寶劍,非是世間鐵。
成來更不磨,晶晶白如雪。
氣衝浮雲散,光照三千徹。
吼作獅子聲,百獸皆腦裂。
外國盡歸降,衆生悉磨滅。
滅已復還生,還生作金鐍。
帶將處處行,樂者即爲說。
二十四
知余轉般若,見余轉金剛,合掌恭敬了,不動見空王。
亦勝身命施,亦勝坐天堂,亦勝五臺供,亦勝求西方。
於住而無住,其福不可量。
有爲如夢幻,無相契真常。
二十五
如來大慈悲,廣演波羅蜜。
了知三界苦,殷勤勸君出。
得之不肯修,寔是頑皮物。
他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
當成自不成,是誰之過失?已後累劫苦,莫尤過去佛。
二十六
誰家郎君子,開眼造地獄。
枉法取人錢,養那一羣賊。
饒伊家戶大,業成出不得。
除非輪迴滿,換形償他力。
看君騎底驢,總是如此色。
無事被鞭杖,有理說不得。
二十七
愚人打瓮破,求人望錮護。
惡法得錢財,布施擬補處。
物色不相當,此事無煩做。
縱然有少福,那得地獄去。
罪福當頭行,何時相值遇。
自本猶折卻,安得有利路。
二十八
先須持五戒,方始得人身。
有財將布施,身即不窮貧。
若行十善業,聞道得天人。
天人生滅福,來去如車輪。
有爲接梵世,不及一毫真。
更欲談玄妙,慮恐法王瞋。
二十九
一皮較一皮,孫子不如兒。
坐禪勝讀經,讀經勝有爲。
尋文不識理,棄母養阿姨。
阿姨是色身,阿孃是法體。
色身是文字,法入無爲理。
文字有生滅,無相宛然爾。
三十
佛教本無妄,句句須論實。
尅己饒益他,俗所謂陰騭。
遮莫是天王,饒君宰相侄。
世間有貴賤,業力還同一。
語汝富貴人,貧兒莫欺屈。
習重業力成,翻覆難得出。
三十一
自恨己身癡,有事無人知。
橫展兩腳睡,至曉不尋思。
諸佛爲我爺,我是世尊兒。
兒今已長大,替父爲導師。
父子同宅住,寸步不相離。
法身無相貌,世人那得知。
三十二
此箇一羣賊,生生欺主人。
即今識汝也,不共汝相親。
你若不伏我,我則處處說。
教人總識汝,遣汝行路絕。
你若能伏我,我亦不分別。
共汝同一身,永離於生滅。
三十三
世人重珍寶,我則不如然。
名聞即知足,富貴心不緣。
唯樂簞瓢飲,無求澡鏡銓。
饑食西山稻,渴飲本源泉。
寒披無相服,熱來松下眠。
知身無究竟,任運了殘年。
三十四
霧重日難出,雲厚月朦朧。
有心求覓佛,晝夜用心功。
見夢言將實,聞真耳卻聾。
羣賊當路坐,道理若爲通。
見性若玲瓏,多求說處通。
取他凡聖語,到頭渾是空。
三十五
云何爲人演,離相說如如,心鏡俱空靜,無實亦無虛。
心通常嘿用,出世入無餘。
梵釋咸恭敬,菩薩亦同居。
語是凡夫語,理合釋迦書。
若能如是學,不枉用功夫。
三十六
寅朝飲稀粥,飯後兩束薪,貨得二升米,支我有餘身。
身無飢火逼,安余無相神。
神安佛土淨,內外絕埃塵。
無間說般若,豁達啟關津。
火燒家計盡,全成無事人。
三十七
圓鏡朗如日,湧出無礙智。
梵語波羅蜜,唐家無量義。
說者說無相,離者離文字。
但說無上道,利他還自利。
若能入理行,不動到如地。
緣事常區區,不如展腳睡。
三十八
我觀三界有,有人披草舍。
虵鼠同穴住,白日恆如夜。
鳩鴿爲親情,羅剎同心話。
五狗常嘷吠,思之令人怕。
我觀總是幻,虛空名亦假。
放牛喫草菴,三生同一化。
三十九
如來一真智,徧滿娑婆界。
殷勤說方便,有人自不解。
無處不生心,有處多貪愛。
心王作黑業,教他口懺悔。
口懺心不改,心口相違背。
不服無心藥,病根總不差。
著相求菩提,不免還他債。
四十
香山有栴檀,寶山無伊蘭。
金山照毛頭,毛頭百億寬。
淨心空室坐,妙德四方安。
空生知內外,相事付阿難。
如能達此理,無處即泥洹。
四十一
若能相用語,教君一箇訣。
捻取三毒箭,一時總抝折。
田地成四空,五狗牙總缺。
色藴自消亡,六賊俱磨滅。
閻羅成法王,羅剎成菩薩。
勿論己一身,舉國一時悅。
四十二
達人知是幻,縱損心亦如。
諸天不免難,況復此閻浮。
須尋無上理,莫更苦踟躕。
衣食纔方足,不用積盈餘。
少欲有湼槃,知足非凡夫。
當來無地獄,現在出三塗。
四十三
外若絕攀緣,歡喜常現前。
本來何所得,吉祥自現形。
空生成長老,燃燈常照明。
彌勒是同學,釋迦是長兄。
神通次第坐,無勞問姓名。
名相有差別,法身同一形。
四十四
大乘一等義,本自無遮閉。
凡夫著相求,心生有執滯。
無心爲真宗,空寂爲本體。
無問亦無說,常照勿使廢。
佛子行道已,更莫愁來去。
四十五
無念清涼寺,藴空真五臺。
對鏡心無垢,當情心死灰。
妙理於中現,優曇空裏開。
無求真法眼,離相見如來。
若能如是學,不動出三災。
四十六
常聞阿閦佛,擬向東方討。
今日審思維,不動自然到。
語汝守門奴,何須苦煩燥。
我奏父王知,與汝改名號。
破卻有爲功,顯示無爲道。
四十七
識樂衆生樂,緣繩枉(《宗鏡錄》卷四十作「妄」)走作。
智樂菩薩樂,無繩亦無縛。
若有發心者,直須學無作。
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惡。
見鑛不別(《宗鏡錄》作「識」)金,入鑛(《宗鏡錄》作「爐」)方知錯。
四十八
苦痛役身心,勞神覓官職。
暫得色毛披,拍按作瞋色。
口口打奴兵,聲聲遣拔肋。
聞道送王老,曲亦變成直。
縱令有理道,分疎亦不得。
四十九
家長自飲酒,舉家一時醉。
失火燒故宅,運水沃空地。
水火當頭發,三災一時起。
空中鳩鴿舞,騾來助放屁。
因中無好花,結果亦天理。
五十
學道迷路人,實是可憐許。
被賊妄牽纏,惡緣取次與。
有法遍娑婆,開眼看佛語。
洗舌讀經典,和經弄蛇鼠。
動念三界成,迷失當時路。
五十一
身現凡夫事,內照自分明。
三千大千界,滿中諸衆生。
剎那造有業,了了總知情。
納安芥子裏,稱爲無相經。
常持人不識,念時無色聲。
五十二
學佛作夢事,不須論地獄。
天堂總越卻,六識爲僮僕。
心心無所住,處處塵不著。
五道絕人行,無心是極樂。
空裏見優曇,衆生作橋彴。
五十三
欲得速成佛,祇學無生忍。
非常省心力,當時煩惱盡。
七寶藏門開,智慧無窮盡。
廣演波羅蜜,無心可鄙吝。
祇恐着有人,愚癡自不信。
五十四
世人皮上黠,心裏沒頭癡。
他貪目前利,焉知已後非。
謾胡欺得漢,誇道手腳遲。
走向見閻老,倒拖研米槌。
恐君不覺悟,今日報君知。
五十五
中人樂寂靜,下士好威儀。
菩薩心無礙,同凡凡不知。
佛是無相體,何須有相持。
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飲水,冷暖心自知。
五十六
識若不受塵,心亦不顛狂。
妙智作心師,名爲破有王。
須臾證六度,動用五種香。
此即真極樂,亦是真西方。
釋迦無量壽,同居此道場。
五十七
俗務不廢作,內秘貪心學。
世上假名聞,超然總莫着。
息念三界空,無求出五濁。
法報皆圓滿,意根成正覺。
若能如此修,輪王亦不博。
五十八
五藴若實有,則合有色形。
五藴若實無,則合無形聲。
祇爲假名字,所以妄來停。
若了名相空,事盡總惺惺。
心王無障礙,擺撥三界行。
五十九
我是凡夫身,樂說真如理。
爲性不慳貪,常行平等施。
凡夫事有爲,佛智超生死。
作佛作凡夫,一切自繇你。
六十
耳聞無相理,眼空不受色。
鼻嗅無相香,舌嘗無相食。
身着無相衣,竟隨無相得。
心靜越諸天,神清見彌勒。
十方同一乘,無心記南北。
六十一
慈悲說斯法,現疾爲衆生。
純陀獻後供,妙德亦同行。
名相有差別,法身同一形。
化身千萬億,方便立空名。
不須執有法,圓通最大精。
六十二
欲得真成佛,無心於萬物。
心如鏡亦如,真智從如出。
定慧等莊嚴,廣演波羅蜜。
流通十方界,諸有不能疾。
報汝學道人,祇麼便成佛。
六十三
讀(《祖堂集》作「奉」)經須解義,解義始(《宗鏡錄》卷三三作「即」)修行。
若能依義學(《祖堂集》作「了義教」),即入湼槃城。
讀經(前引二書均作「如其」)不解義,多見不如盲。
緣(《宗鏡錄》作「尋」)文廣占地,心中(前引二書均作「牛」)不肯耕。
六十四
有人道不得,是伊心王黑。
不能自了事,埋藏一羣賊。
羣賊多貪癡,緣事說是非。
心王被賊使,劫劫無出期。
見花不識樹,果熟始應知。
六十五
君家住聚落,余自居山谷。
山空無有物,聚落百種有。
有者喫飯食,無者空張口。
口空肚亦空,還將空喫有。
有盡物歸空,同體無前後。
六十六
諸佛與衆生,元來同一家。
不識親尊長,外面認假爺。
優曇不肯摘,專採葫蘆花。
葫蘆花未落,常被三五枷。
如斯之等類,輪轉劫恆沙。
六十七
余爲田舍翁,世上最貧窮。
家中無一物,啟口說空空。
舊時惡知識,總度作師僧。
和合一處坐,常教聽大乘。
食時與持鉢,惟我一人供。
六十八
平等無有二,終日同宅住。
世人不了妄,心生外緣取。
取得外相佛,樂卻變成苦。
苦即諸法生,大海從何渡。
爲報知音者,好好看道路。
六十九
故宅有寶珠,卻向田野求。
這箇一羣賊,賺你徒悠悠。
泥上搽粧粉,壁上塗渾油。
愚人見夢事,讚歎道能修。
臘月三十日,元無一物收。
。
七十
山中失卻心,任運騰騰語。
語即說空空,空中無虵鼠。
有心波浪起,無心是淨土。
淨土生真佛,佛還傳佛語。
佛能度衆生,衆生是佛母。
七十一
心王不能了,何不依真智。
一吼百獸伏,盡見無生理。
無生理甚寬,無心無可看。
非內外中間,非生死湼槃。
諸法無住處,遨遊神自安。
七十二
外求非是寶,無念自家珍。
心外求佛法,總是倒行人。
般若名尚假,豈可更依文。
有相皆虛妄,無形實是真。
七十三
意根無自性,萬法本來虛。
外塵都不有,三界自然無。
五藴今何在,盡總入無餘。
河沙過去佛,並在一毛如。
七十四
人有一卷經,無相亦(《祖堂集》卷十五作「復」)無名。
無人能(《祖堂集》作「解」)轉讀,有我不能聽。
如能轉讀得,入理契無生。
非論菩薩道,佛亦不勞(《祖堂集》作「要」)成。
七十五
阿爺當殿坐,子向前頭立。
父子同宅住,小魔不敢入。
時開無盡藏,貧者相供給。
得之永不窮,免得生憂悒。
七十六
欲得真醍醐,三毒須去除。
嗅無酥酪氣,自見如意珠。
劫火燒不然,泛海浪中浮。
昔日強索者,今日作他奴。
七十七
報汝尋真理,偷生佯不聞。
及其身命卒,心口便紛紜。
我命不能與,將錢別僱人。
爲讀如來教,救護我精神。
。
七十八
城內數萬戶,不奈我恆一。
時時師子吼,禽獸俱皆卒。
教作羅睺羅,無蹤持戒律。
但知入理坐,日頭骨咄出。
七十九
衆生多品類,諸佛祇一般。
庶人見天子,知隔幾重關。
若有過人策,欲見亦不難。
策中契聖理,坐取國家官。
八十
智度本來如,衆生病盡除。
又度作護法,一切入無餘。
過去恆沙佛,皆同此一途。
如能達此理,凡夫非凡夫。
八十一
四大本無情,清虛無色聲。
達人悟空理,知法本無生。
諸佛常現前,妙德亦同行。
無無無障礙,心牛不肯耕。
八十二
塵六門前喚,無情呼不入。
二彼總空空,自然唇不濕。
從此絕因緣,葛五隨緣出。
惟有空寂舍,圓八同金七。
八十三
入理如箭射,尋文轉相背。
直道不肯行,識路成迷退。
心王不了事,公臣生執礙。
爲此一羣賊,生死如踏碓。
八十四
覺他欲打你,着腳即須抽。
已後再相見,他羞我不羞。
忍辱第一道,歷劫無冤讎。
此是無生縣,不屬湼槃洲。
八十五
駡他無便宜,在應卻得穩。
無瞋神自安,駡他還自損。
忍得有法利,駡他還折本。
瞋喜同一如,循世不悶悶。
。
八十六
識業人稀少,迷途者衆多。
苦中生樂想,無喜強絃歌。
不飲尋常醉,昏昏溺愛河。
含笑造殃咎,後苦莫由他。
八十七
耳聞他駡詈,心知口莫對。
惡亦不須嫌,好亦不須愛。
豁達無關津,虛空無罣礙。
此真不動物,亦名觀自在。
八十八
仰手是天堂,覆手是地獄。
地獄與天堂,我心都不屬。
化城猶不止,豈況諸天福。
一切都不求,曠然無所得。
八十九
佛有一等慈,有人心不知。
一切皆平等,貧富總憐伊。
富者你莫貪,貧者你莫癡。
無貪心自靜,無癡意莫思。
九十
白衣不執相,真理從空生。
祇爲心無礙,智慧出縱橫。
唯論師子吼。
不許野干鳴。
菩提稱最妙,猶呵是假名。
九十一
從根誅則絕,從根修則滅。
若能雙株斷,三乘盡超越。
此非凡夫言,妙吉分明說。
如來所療治,一差不復發。
九十二
久種善根深,同塵塵不侵。
非關塵不染,自是我無心。
無心心不起,超三越十地。
究竟真如果,到頭祇箇是。
九十三
凡夫智量狹,妄說有難易。
離相如虛空,盡契諸佛智。
戒相如虛空,迷人自作持。
病根不肯拔,執是弄花枝。
。
九十四
牽牛駕空車,共入無爲宅。
無爲宅甚寬,衆生卻嫌窄。
十方同一空,何曾有間隔。
有法入不得,無心是度厄。
九十五
世間最上事,唯有修道強。
若悟無生理,三界自消亡。
藴空妙德現,無念是清涼。
此即迷陀土,何處覓西方。
九十六
寶珠內衣裏,繫來無量時。
遇六惡知識,又常假慈悲。
牽我飲欲酒,醉臥都不知。
情盡酒復醒,自見本道師。
九十七
世人重珍寶(《宗鏡錄》卷十五作「但重金」),我貴(《宗鏡錄》作「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性空法亦空(《宗鏡錄》作「性通法亦通」),十八絕(《宗鏡錄》作「斷」)行蹤。
但自心無礙。
何愁神(《宗鏡錄》作「聲」)不通。
(《法藏碎金錄》卷四、卷五錄前四句)。
九十八
端坐求如法,如法轉相違。
拋法無心取,始自卻來歸。
無求出三界,有念則成癡。
求佛覓解脫,不是丈夫兒。
九十九
惡心滿三界,口即念彌陀。
心口相違背,羣賊轉轉多。
一塵起萬境,倐忽徧婆娑。
色聲求(《宗鏡錄》卷十五作「取」)佛道,結果盡成魔。
一○○
佛亦不離心,心亦不離佛。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
物即變成魔,無即無諸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從何出。
一○一
羊車誘下愚,鹿車載中夫。
大乘爲上士,鵬巢鶴不居。
鷦鷯住蚊睫,居士咄盲驢。
若論質利帝,畢竟一乘無。
一○二
有(《祖堂集》卷十五作「世」)人嫌龐老,龐老不嫌他(《祖庭事苑》卷二作「它」)。
開門待知識,知識不來過。
心如具三學,塵識不相和(《祖堂集》無此二句)。
一丸療萬(《祖堂集》作「百」)病,不假藥方多。
一○三
淼淼長江水,周而還復始。
昏昏三界人,輪迴亦如此。
輪迴改形貌,長江色不異。
改貌勞神識,終須到佛地。
一○四
睡來展腳睡,悟理起題詩。
詩中無別意,唯勸破貪癡。
貪瞋癡若盡,便是世尊兒。
無煩問師匠,心王應自知。
一○五
世人重名利,余心總不然。
束薪貨升米,清水鐵鐺煎。
覺熟捻鐺下,將身近畔邊。
時時拋入口,腹飽肚無言。
一○六
行學非真道,徒勞神與軀。
千里尋月影(《宗鏡錄》卷四一作「千生尋水月」),終是枉工夫。
不悟緣聲色,當今學者疎。
但看起滅處,此箇是真如。
一○七
教君殺賊法,不用苦多方。
慧劍當心刺,心亡法亦亡。
心亡極樂國,法亡即西方。
賊爲象馬用,神自作空王。
一○八
不用苦多聞,看他彼上人。
百憶及日用,元在一毛塵(《宗鏡錄》卷十八作「纂在一毛鱗」)。
心但寂無相,即出無明津。
若能如是學,幾許省精神。
一○九
慚愧好心王,生在蓮華堂。
恆持般若劍,終日帶浮囊。
常懷第一義,外國賴恩光。
五百長者子,相隨歸故鄉。
一一○
慚愧好意根,無自亦無他。
無自身無垢,無他塵不加。
常居清靜地,知有不能過。
舊時惡知識,總見阿彌陀。
一一一
慚愧好舌根,常開大道門。
世間三有事,實是不能論。
相逢唯說道,更莫敍寒溫。
了知世相假,俗理也徒煩。
一一二
慚愧一雙耳,常思解脫聲。
若論俗語話,實是不能聽。
聞財耳不納,聞色心不生。
不受有無語,何慮不惺惺。
一一三
慚愧一雙眼,曾見數般人。
端正亦不愛,醜陋亦不瞋,當頭異國色,何須妄起塵。
低頭自形相,都無一處真。
身心如幻化,滿眼沒怨親。
一一四
慚愧一軀身,梵號波羅柰。
被賊一羣使,尋常不自在。
亦名爲枯井,亦名爲韛袋。
亦名朽故宅,亦名幻三昧。
佛駡作死屍,乘屍渡大海。
大海元無水,死屍非是船。
熟看世上事,總是假因緣。
若了身心相,空裏任橫眠。
具此六慚愧,實是不求天。
(以上一百十四首均見咸豐元年刊於頔編《龐居士語錄》卷中)。
一
一時復一時,步步向前移。
無常有限分,早晚即不知。
古人一交語,預辦沒貧兒。
聞小須修道,莫待衰老時。
邂逅符到來,賺你更無疑。
勸君不肯聽,三塗真可悲。
二
一日復一日,百年漸漸畢。
急急除妄想,無念成真佛。
更莫苦攀緣,窺他世上物。
忽然無常至,累劫出不得。
三
一宿復一宿,光陰漸漸促。
報你心王道,依智莫依識。
依智見真佛,依識入地獄。
若淪六趣中,受苦無時足。
四
一年復一年,務在且遷延。
皮皺緣肉減,髮白髓枯乾。
毛孔通風過,骨消椽梠寬。
水微不耐熱,火少不耐寒。
幻身如聚沫,四大亦非堅。
更被癡狼使,無明曉夜煎。
惟知念水草,心神被物纏。
云何不懺悔,便道捨財錢。
外頭遮曲語,望得免前愆。
地獄應無事,準擬得生天。
世間有這屬,冥道不如然。
除非不作業,當拔罪根源。
根空塵不實,內外絕因緣。
積罪如山嶽,慧火一時燃。
須臾變灰燼,永劫更無煙。
。
五
迷時三界有,悟即出囂纏。
心無六入跡,清淨達本源。
地獄成淨土,招手別諸天。
報語三塗宅,共你更無緣。
非論早與晚,悟理即無邊。
六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禪。
如如都不動,大道無中邊。
若能如是達,所謂火中蓮。
七
無求乃法眼,有念卻成魔。
無求復無念,即是阿彌陀。
真如共菩薩,總祇較無多。
八
鍊盡三山鐵,鎔銷五嶽銅。
林枯鳥自散,海竭絕魚龍。
無師破戒行,有法盡皆空。
九
菩薩無煩惱,衆生愛皺眉。
無惱緣無賊,皺眉被賊欺。
不須問師匠,心王應自知。
十
凡夫龢著事,不免三界輪。
與說無生理,閉耳佯不聞。
十一
壁畫枉用色,不如脫空佛。
住法比無住,陰中對白日。
不信有無言,看取波羅蜜。
十二
見時如不見,聞時如不聞。
喜時如不喜,瞋時如不瞋。
一切盡歸如,自然無我人。
十三
齋須實相齋,戒須實相戒。
有相持齋戒,到頭歸敗壞。
敗壞屬無常,從何免三界。
十四
心王不了事,遮莫向名山。
縱令見佛像,實以不相關。
猿猴見水月,捉月始知難。
十五
緣事求解脫,累劫無出期。
直須入理性,成佛更無疑。
雖然不受記,見是世尊兒。
十六
佛遣滅生滅,生滅長相隨。
不學大人相,卻作小孫兒。
持心更覓佛,豈不是愚癡。
十七
無事被他駡,佯佯耳不聞。
舌亦不須動,心亦不須瞋。
關津無障礙,即是出纏人。
十八
真如本無相,所得是凡流。
昔時爲父子,長大出外遊。
今日相遇見,父少子白頭。
十九
一生解縛鈍,渾身納裏眠。
心中無意識,耳無繩索牽。
心本無繫縛,同塵亦無喧。
。
二十
欲得真解脫,持刀且殺牛。
牛死人亦亡,佛亦不須求。
全身空裏坐,即度死生流。
二十一
貪瞋不肯捨,徒勞讀釋經(《祖堂集》卷十五作「書」)。
二十二
取空是取(《祖堂集》作「空是」)色,取色色無常。
色空非我有,端坐見家鄉。
二十三
經體本無名,受持無色聲。
心依無相理,真是《金剛經》。
二十四
孫兒正啼哭,母言來與金。
捻他黃葉把,便是正聲音。
二十五
別淚成河海,骨如毘富山。
祇緣塵識法,所以遣心然。
二十六
前人若有事,我猶佯不知。
何況他無問,讒舌強卑卑。
二十七
勸君師子吼,莫學野干鳴。
若能香象起,感得鳳凰迎。
二十八
一種學事業,亦來登選場。
祇緣口義錯,落第在他鄉。
二十九
心王不了事,卻被六賊使。
共賊作火下,無由出生死。
三十
別人終不賤,別寶終不貪。
祇今擔鐵漢,不肯博金銀。
三十一
有男不肯婚,有女不肯嫁(《景德傳燈錄》卷八錄二句皆無「肯」字)。
父子自團欒(《景德傳燈錄》作「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
三十二
四性同一舍,三身同一室。
一切惡知識,總見彌陀佛。
三十三
教君一箇法,有事無處避。
若能如理修,存本卻有利。
三十四
道是無爲道,修人自有爲。
假即無頭數,真中實是稀。
。
三十五
無求勝禮佛,知足勝持齋。
本自無薪火,何勞更拾柴。
三十六
說事滿天下,入理實無多。
常被有爲縛,何日見彌陀。
三十七
起時惟法起,行時共佛行。
騰騰三界內,諸法自無生。
三十八
大海淼無涯,衆生自著枷。
無求出妙德,心生勞算沙。
三十九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華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四十
大唐三百六十州,我暫放閒乘興遊。
瞬息之間知事盡,若論入理更深幽。
共外知識呷清水,總是妄想無骨頭。
卻歸東西山道去,不捨因緣騎牯牛。
後望青山平似掌,前瞻漢水水東流。
試問西域那提子,遺法慇懃無所求。
自入大海歸火宅,不覺乘空失卻牛。
有人見我歸東土,我本元居西海頭。
來去自然無障礙,出入生死有何憂。
四十一
無思無念是真空,妙德法身自見中。
應機接物契真智,十方世界總流通。
通達無我無人法,人法不見有行蹤。
神識自然無罣礙,廓周沙界等虛空。
不假坐禪持戒律,超然解脫豈勞功。
(按:《全唐詩》卷八一○收末四句爲一首,未完。
)。
四十二
菩提般若名相假,湼槃真如亦是虛。
欲得心神真解脫,一切名相本來無。
十方世界風塵淨,州州縣縣絕艱虞。
王道蕩蕩無偏黨,舉國衆生同一如。
不動干戈安萬姓,法王合掌髻中珠。
四十三
空中自見清涼月,一光普照婆娑徹。
此光湛然無去來,不增不減無生滅。
爾是妙德現真身,剎那不起恆沙劫。
無邊無盡如虛空,虛空無邊不可說。
。
四十四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遶。
鐵牛不怕師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祇箇(《緇門警訓》卷九作「遮」)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四十五
清靜無爲無識塵,不捨內身妙法身。
祇爲衆生有漏習,權止草菴轉法輪。
法輪常轉而人見,優曇時時一出現。
無相真空妙法身,歷劫恆沙不遷變。
四十六
莫求佛兮莫求人,但自心裏莫貪瞋。
貪瞋癡病前頓盡,便是如來的的親。
內無垢兮外無塵,中間豁達無關津。
神無障礙居三界,恰是琉璃處日輪。
四十七
心王若解依真智,一切有無俱遣棄。
身隨世流心不流,夜來眼睡心不睡。
天堂地獄總無情,任運幽玄到此地。
四十八
報汝世人莫癡憨,暫時權住此草菴。
無想衣食飽暖後,世間有物不須貪。
此身幻化如燈焰,須臾不覺即頭南。
四十九
一切有求枉用功,想念真成著色空。
差之亳釐失千里,有生劫劫道難通。
癡心望出三界外,不知元在鐵圍中。
五十
二十部經兼戒律,執相依文常受持。
生生獲得有爲果,隨在三界無出期。
若能離相真入理,理中無念亦無思。
五十一
貝多葉裏優曇華,萬象皆如同一家。
歡喜摘花不見菓,吉祥採菓不觀華。
緣之本來元不識,法王呵之如稻麻。
。
五十二
田舍老翁如聚落,眼耳鼻舌俱失卻。
內外尋訪覓無蹤,舊時住處空寂寞。
卻歸堂上問空王,總在此間學無作。
五十三
黃葉飄零化作塵,本來非妄亦非真。
有情故宅含秋色,無名君子湛然春。
五十四
迷時愛欲心如火,心開悟理火成灰。
灰火本來同一體,當知妄盡即如來。
五十五
真爲家貧無一物,此語總是空裏出。
出語還須歸本源,不敢違他過去佛。
五十六
父子相守空山坐,無相如如寄有間。
世人見靜元無靜,看似閑時亦不閑。
五十七
八萬四千同一理,事相差別立異名。
十二圍陀及疏論,慇懃三六不須生。
五十八
十方國土皆吾宅,長者大門常日開。
有識名人守院外,無心入理見如來。
五十九
世人愛假不愛真,世人憐富卻憎貧。
唯敬三塗八不淨,背卻如來妙色身。
六十
更無別路超生死,前佛後佛同一般。
舒即周流十方剎,歛時還在一毛端。
六十一
唯有一門無鑰匙,伸縮低昂說是非。
但能宣得無生理,善巧方便亦從伊。
六十二
二乘皆曰不堪任,上士之人智慧深。
欲得神通等居士,無過無物總無心。
一
須彌頹,五嶽崩,大海竭,十方空。
乾坤尚納毛頭裏,日月猶潛毫相中。
此是西國那提子,示寂不起現神通。
妙德啓口問不二,忘言入理顯真宗。
(見吳越釋延壽《宗鏡錄》卷二三)。
二
居士元無病,方丈現有疾。
唯憂二乘者,緣事不得出。
所以訶穢食,純說波羅蜜。
上方一盂飯,氣滿於七日。
不假日月光,心王照斯室。
文殊問不二,忘言功自畢。
過去即如然,現在還同一。
若能達此理,無求總成佛。
(見前書卷二五)。
三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有亦不管,無亦不居(《五燈會元》作「拘」)。
不事賢聖,了事凡夫。
四
心若如,神自虛。
不服藥,病自除。
病既除,自見蓮華如意珠。
無勞事,莫駈駈。
智者觀財色,了知如(《語錄》作「是」)幻虛。
衣食支身命,相勸學如如。
時至移庵去,無物可盈餘。
(以上二首均見影印本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南唐招慶寺靜筠二僧著《祖堂集》卷十五)(按:《龐居士語錄》卷中以後六句爲一首,似未全。
)。
五
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
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
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
忽遇本來人,不在陰陽里。
(見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八冊吳越釋延壽撰《萬善同歸集》卷上)。
六
護身須是殺,殺盡始安居。
會得箇中意,鐵船水上浮。
(《五燈會元》卷三)。
七
窮廝煎,餓廝吵,父子不同途,大家相脫卯。
萬頃湘江洗不清,無生曲調何時了。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四七冊宋《虛堂和尚語錄》卷十引)(按:《祖堂集》卷十五《龐居士傳》云:「平生樂道偈頌,可三百餘首,廣行於世。
皆以言符至理,句闡玄猷,爲儒彥之珠金,乃緇流之篋寶。
」)(〖1〗《景德傳燈錄》卷八本傳云:「有詩偈三百餘篇傳於世。
」〖2〗《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三著錄龐藴《詩偈》三卷,注云:「字道玄,衡州衡陽人,貞元初人。
三百餘篇。
」〖3〗無名子《龐居士語錄詩頌序》云:「其餘玄談道頌,流傳人間,頗多散軼。
今姑以所聞成編,釐爲二卷,永示將來,庶警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