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絕句
其一
既是文章可得聞,不應此外尚云云。
如何夫子言天道,肯把文章兩處分。
其二
算來只是弄精神,識破於時始悟真。
表裏分明都見了,區區何必更書紳。
其三
雖然此影不離形,莫向形中便認真。
形影兩亡都不見,當於此處認斯人。
其四
見得分明乃謂如,分明如此尚爲疏。
莫於見處留形跡,方信心齋萬象虛。
其五
機緘固爾寓絃歌,不是知音不肯過。
夫子聞之方莞爾,未知言偃意如何。
其六
門人唯諾亦尋常,彼此如何較短長。
自是旁人不曾識,指爲鳴鳳在朝陽。
其七
此理尋常豈不如,奈何人不反思之。
故應指掌從君示,想亦於斯勿更疑。
其八
於時舍瑟方鏗爾,豈意吾師亦喟然。
此際風流人不識,只應瀟灑得心傳。
其九
白首窮經恨不知,書生辛苦竟何爲。
一朝聞道無餘事,若較尋常死亦遲。
其一○
須知道體亦常虛,君子安能一器拘。
賜也但知瑚璉貴,豈聞天地亦蘧廬。
其一一
所長孰不願施之,豈肯言吾未信斯。
大是此心真不昧,斷知天地不容欺。
其一二
行道嗟吾已矣夫,仲由從我去乘桴。
果然子路聞之喜,好勇如由亦自無。
其一三
豈是於回果弗如,只緣聞處尚多疏。
若還真箇能聞一,安得其他更有餘。
其一四
朽固難雕糞莫杇,於予材美亦何誅。
欲令顧此深爲戒,言語之科首宰予。
其一五
貧即無聊富即驕,回心獨爾樂簞瓢。
箇中得趣無人會,惆悵遺風久寂寥。
其一六
子路何嘗肯不情,從人姑爾事虛名。
所行唯恐復聞耳,既已聞之且力行。
其一七
須知有慾不爲剛,血氣乘之反類狂。
所以孟軻言直養,要令無助亦無忘。
其一八
文子平生不妄爲,仲尼想亦喜聞之。
或能再矣斯猶可,何況加之以三思。
其一九
武子人皆指作愚,不知愚意竟何如。
雖愚到底無人識,始覺從來智者疏。
其二○
願乘車馬衣輕裘,便與顔回論不投。
更得預聞夫子志,天高地下果難儔。
其二一
三千七十固多哉,好學如何獨有回。
若論不遷並不貳,更無人向此中來。
其二二
孔子於仁論不違,回心三月亦如之。
不違乃是回心事,心事如何子得知。
其二三
算來此亦是尋常,不比其他味較長。
孔子絃歌顔子樂,大家相見沒商量。
其二四
仁智從來不可分,動中機向靜中存。
自然形體難增損,不要猶添斧鑿痕。
其二五
未識機鋒莫浪猜,行藏吾只許顔回。
苟能用我吾何慊,不惜因渠也一來。
其二六
子思曾發用中機,此道須臾不可離。
率性自然難損益,要之何慮亦何思。
其二七
仁體從來大似天,事之方見失於偏。
是何堯舜有爲病,一或容心便不然。
其二八
不因聞見得心傳,此理於吾甚曉然。
若使一流聞見裏,故知厭倦有時焉。
其二九
向也於公隔一重,尋思常在夢魂中。
如今已是心相識,爾自西行我自東。
其三○
試看迷途一瞽蒙,若還無相豈能通。
力行未到安身處,不免依他入箇中。
其三一
富貴要之不可求,求之無不反招尤。
何如且只從吾好,他若來時不自由。
其三二
箾韶深寓舜之心,夫子聞之感亦深。
三月遂忘於肉味,誰知千古遇知音。
其三三
讀易工夫恨不深,晚年方見聖人心。
如何五十雲無過,蓋欲從初學到今。
其三四
日月光明滿六虛,奈緣蒙瞽以爲無。
試教借問傍人看,可是吾曾隱爾乎。
其三五
射宿有心陰中物,釣綱終是不無心。
固知夫子應無此,書此方知意亦深。
其三六
仁在吾心一念間,苟差一念隔千山。
故知罔克分狂聖,已見前賢露一斑。
其三七
子心俯仰一無欺,由也升堂尚不知。
疾病如何猶請禱,孰分上下與神祇。
其三八
欲識畫工真妙手,畫人須是畫精神。
孔門諸子工無比,畫出當時活聖人。
其三九
做人真箇亦誠難,臨死猶將手足看。
今免一身非細事,一身之外更多端。
其四○
看來商頌繼關雎,亂訓爲終始是初。
試把初終篇較取,洋洋風雅豈爲虛。
其四一
巍巍蕩蕩仰神堯,賢智姦邪混一朝。
無物不歸吾造化,去天安得尚遙遙。
其四二
擔板人多見一邊,聖心思慮甚周旋。
方知大禹同夫子,彼此觀之無間然。
其四三
遊遍諸侯志不伸,困窮幾與死爲鄰。
大哉博學稱夫子,獨有當時一黨人。
其四四
以毋爲絕絕非毋,自謂門人見處疏。
若使聖人真箇絕,不知毋理卻何如。
其四五
子云文不在茲乎,豈與常人論有無。
興喪亦皆天意爾,匡人於此莫如予。
其四六
吾於萬理已無疑,何必容心更去推。
自此有無皆不立,有知翻以累無知。
其四七
君子常時亦用權,要之此法豈容傳。
反經合道須君子,君子爲之乃自然。
其四八
一篇鄉黨盡威儀,夫子尋常豈自知。
若使區區故如此,其勞終亦不勝爲。
其四九
若欲言之固亦難,鬼神情狀苦無端。
要之行盡吾人事,彼此何嘗有兩般。
其五○
曾點嘗聞鼓瑟希,仲由於此亦奚爲。
二人風味還應別,不是知音必不知。
其五一
道體從來只貴通,不容一物礙其中。
柴愚參魯師由輩,未若顔回庶屢空。
其五二
點爾何如鼓瑟希,舞雩之下詠而歸。
喟然不覺令吾嘆,豈與其他較是非。
其五三
君子何嘗去小人,小人如草去還生。
但令鼓舞心歸化,不必區區務力爭。
其五四
聞達要之不必分,只緣聞處未嘗聞。
子張若解聞中達,夫子何由尚爾雲。
其五五
由言夫子何迂也,子謂由言亦野哉。
道理不因相扣擊,如何說得許多來。
其五六
既言一日歸顔子,王者如何必世仁。
若論仲尼期月可,斯言乃是反其真。
其五七
墨子平生枉費工,謾將泛愛去形容。
若觀木訥並剛毅,方見風流是箇中。
其五八
狂狷雖雲執一偏,一偏所執尚能堅。
不然欲與中行士,往往其中亦未全。
其五九
嘗稱管仲以如仁,仁者要之即是人。
未可以仁稱管仲,可於人上試經綸。
其六○
夫子何爲發問初,答雲寡過未能無。
斯言可謂深而宛,所以重嗟累嘆乎。
其六一
區區用意在方人,所得從來未必真。
我則於斯誠不暇,枉勞臆度費精神。
其六二
此理從來自不疑,奈何於此不投時。
若還上下相通處,不是天心亦不知。
其六三
只是人生少琢磨,厄於陳蔡尚絃歌。
道之興廢皆由命,雖愬如公奈命何。
其六四
衛多賢者仕伶官,擊磬如襄理一般。
不審乃於聲上取,疑其此意太無端。
其六五
可笑靈公不自量,區區小國事交爭。
遽然問陣於夫子,夫子聞之故遂行。
其六六
子張聞語便書紳,太似胸中未識真。
忠信篤欽非外物,當於行處用精神。
其六七
壯志如何便遽忘,故宜一旦問爲邦。
行藏獨與吾夫子,不類當時狷與狂。
其六八
試問如何是探湯,喻其漸入久無傷。
顧於不善乃如此,深恐斯人志不剛。
其六九
公山召子猶將往,陽貨如何卻矙亡。
料得用心須有異,聖人去就不尋常。
其七○
公山陽貨本同謀,夫子如何較去留。
須信人心有真僞,故將直筆記春秋。
其七一
性習自然分遠近,智愚安得便無移。
困而不學民斯下,愚者要當且力爲。
其七二
焉用牛刀去割雞,子游初見已無疑。
既雲學道應須愛,遂謂前言乃戲之。
其七三
於兵於食皆雲去,當使斯民信獨存。
不爾此心先已喪,雖雲兵食更休論。
其七四
哀公真自不尋常,雖是年饑亦較量。
二猶不足如何徹,紬繹斯言味更長。
其七五
一諾要之不可輕,古人於事貴能行。
若還行得方爲諾,不爾徒言未必誠。
其七六
善勝不於常勝得,無方始向有方求。
故知欲使人無訟,莫使情於聽處留。
其七七
有類癡人學著棋,諄諄誨爾反狐疑。
回頭試問旁觀者,說得元來卻甚奇。
其七八
大都禮義本人情,若論人情莫若親。
苟使於親無曲折,不知人視作何人。
其七九
謙抑從來不務爭,於人唯恐失其情。
若於禮義愆違處,安得區區學面朋。
其八○
四者相資體亦成,體成須要得兼明。
當知禮樂非文具,乃是其間造化名。
其八一
仁體從來不可名,方圓隨處便成形。
要之自在初非力,以力爲之恐失經。
其八二
丘何爲佞乃棲棲,此語深憐及仲尼。
猶乃從容言疾固,胸中蕩浩不容窺。
其八三
若於君子能修敬,敬外無緣復有餘。
子路不思三致問,病猶堯舜果何如。
其八四
於時窮達何須較,在我行藏未易論。
子路不知方慍見,更疑力學到師門。
其八五
參聞吾道無心語,只在當時一唯間。
多學反嗟疑子貢,望雲猶隔數重關。
其八六
揚雄苦作艱深語,曹操空嗟幼婦詞。
晚悟師言達而已,不須此外更支離。
其八七
豈是區區務相師,尋常一事不容欺。
及階及席方皆坐,猶告之曰某在斯。
其八八
常追往日悔前事,復向如今念後來。
幸爾平生無所好,喜於末句絕纖埃。
其八九
損益由人好樂間,須於情竇著防閑。
雞鳴舜跖能分得,始向師門見一斑。
其九○
要之恐懼常修省,乃是吾心所必然。
君子如雲止三畏,又何終日卻乾乾。
其九一
竊怪陳亢問伯魚,子今亦有異聞乎。
喜雲聞一得三理,料得其他未必如。
其九二
欲逃陽貨遇諸塗,在我之言亦未疏。
大抵行藏非汝事,孰雲夫子主癰疽。
其九三
如何夫子欲無言,此理疑其或未然。
若看陰陽運行處,方知與物自周旋。
其九四
既能委曲存商後,又不區區愛此身。
以至爲奴作洪範,仲尼稱謂有三仁。
其九五
有道不妨三見黜,當時人恨以爲多。
從來一向貪婪輩,讀此其如愧恥何。
其九六
宣尼頗意在斯人,故爾令由去問津。
大是斯人能會意,知津此語亦爲真。
其九七
看來桀溺與長沮,固是其言太闊疏。
若論耰耡全不顧,這般風味亦難如。
其九八
體不勤勞穀不分,毅然植杖俯而耘。
從前一向空擔板,大道元來亦未聞。
其九九
夫子當時議逸民,舉皆未必見其真。
唯吾無可無不可,所以巍然號聖人。
其一○○
能謀雖似周公聖,於紂興亡特未分。
及至當時獲微子,武王方始決成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