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心理學-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伊恩•萊斯利(Ian Leslie),說謊心理與行為研究專家,英國心理學專家、專欄作家、記者。他深諳人們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表現,曾經寫過《成為總統》(To Be president),深度揭密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入主白宮時的戲劇化情緒與反應。

伊恩研究發現,說謊是一項需要對智力、身體、情緒進行綜合自控的心理能力。說謊看起來很簡單,但說謊並不容易,謊言將消耗掉更多的心智能量,它將使我們心理失控、人格失調。說謊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人類通過學習讓自己變得更誠實。《說謊心理學》揭示了人們說謊背後的心理機制,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行為。


什麼是說謊

要想了解說謊,就要先了解欺騙。欺騙是生物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本能,比如說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在狩獵時會利用環境隱藏自己,又儘量不發出聲音,給獵物造成沒有危險的假象,這就是人類最早的欺騙。後來,人發明出了語言,這就是說謊的由來。所以,欺騙可能會用到聲調、表情或者道具,而說謊是用語言來虛構某些不存在的事物,是基於語言的能力。

比如,美國最偉大也最古怪的魔術師傑瑞·安德魯斯畢生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在魔術生涯中從不說謊。儘管他看起來和其他魔術師一樣,都是靠着欺騙的手法在變魔術,但他在進行表演時,只施展障眼法,而不說假話,甚至會常常向觀眾提示哪裡可能是障眼之處,比如他會說:「接下來我會反反覆覆地一直切牌,這樣你們就無法知道我到底做了什麼手腳。」這讓他的表演很有意思,觀眾們也更加覺得神奇。

要理解說謊這種行為,還要了解它的主觀性。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說話的人以為自己說的是事實,那麼就算他說錯了,也不意味着他在說謊;但是如果他明知道自己在說錯話,卻假裝自己說的話是真的,那這就是說謊了。所以,演員、劇作家和小說家並不是在說謊或者欺騙,因為規則是大家預先就知道的。

比如,美國演員馬龍·白蘭度曾經拍攝過一個關於演技教學的錄影帶《為生計而撒謊》,在這個錄影帶中,白蘭度為年輕的萊昂納多和西恩·潘傳授他的表演技巧,對他們說:「你要學會欺騙別人,讓觀眾相信你的所作所為,要像說謊一樣去演戲。」事實上,越出色的演員就越會欺騙觀眾,觀眾也不會覺得惱怒,反倒會因為短暫的投入感到愉悅。

從主觀性這個角度理解,說謊也不一定是說錯話、說假話,而是意圖上的欺騙。也就是說,就算你說的不是假話,也有可能是在說謊。比如,19世紀中葉,美國一家博物館有一場關於馬戲團的展覽。展覽十分火爆,但也帶來了麻煩。觀眾在每一件展品前都停留很久不肯離開,這讓博物館十分擁擠,每天賣出的門票變得特別有限。館長決定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把出口指示牌上的單詞換了一個,客流量就大大提高了。這是因為,他換上的這個單詞,在英文中既有出口的意思,又暗示了某種奇怪的生物。觀眾想當然地以為前方有更精彩的展覽,結果卻被這個誤導帶出了博物館。說謊這種行為很有意思,有時我們說了假話,但並不是在說謊;有時我們說的是實話,卻是在欺騙別人。


人為什麼說謊

首先,在遠古環境中,動物可以通過欺騙獲得好處。這是因為通過欺騙,動物可以預計並且控制別的動物的行為,存活的機會就會更大。也就是說,誰越善於欺騙,誰就越擁有繁衍的優勢。

比如,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在對狒狒實地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狒狒用於欺騙的計謀。一隻年輕的狒狒攻擊同伴後,引發了其他年長的狒狒從遠處跑來,想要懲罰它。年輕狒狒在這個時候,突然發出「敵人來襲」的警報式吼叫,並站立起來眺望遠處的山谷。其他狒狒以為獵人或敵群即將到來,放棄了對它的關注,也一齊朝那個方向望去,這隻狒狒就趁機逃跑了。

其次,許多物種還把欺騙當做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甚至發生了用於欺騙的進化。比如一種叫做東部豬鼻蛇的動物在受到威脅時會將腹部朝上,使身體發出惡臭並讓舌頭滑出口腔,它的種種動作都是為了裝死;印尼巴厘島外海的擬態章魚,類似章魚里的變色龍,它能夠偽裝成至少15種不同的海洋生物,只為騙取獵物或避開天敵。在遠古時代,對於人類來說,欺騙也是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但人類比其他物種要相對複雜得多,人類面臨的困境也要相對複雜得多。當我們的生存必要條件從食物變成了金錢,我們的威脅從大型猛獸變成了失去工作,當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說謊。作者說,大多數成年人撒謊常常是為了立刻取得眼前的利益。

比如,貝爾實驗室是世界上最老牌的重量級實驗室,從這裡走出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998年,一名叫做舍恩的德國青年科學家加入了貝爾實驗室。3年時間,他在《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超過100篇論文。通常一個科學家一年發表一兩篇重要論文已經算是非常多產的了,所以,舍恩的成就令人驚嘆,成了無數科學家追捧的對象。2002年,舍恩再次成為熱門,不過,這次卻是因為醜聞的暴露。為了追求學術上的高產和快速成功,他在三篇毫不相關的論文中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圖表,這個漏洞被普林斯頓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分別發現,科學神童成為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作假者。

不僅僅是對別人,人有時也會對自己說謊。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不受控制地進行自我欺騙。這個觀點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我們的行為受到複雜的心理影響,但我們很難對內心的運作有所察覺。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比如,瑞典有兩位科學家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們讓一位年輕的女助理拿着一份調查問卷接近公園內的年輕男士們,請他們填寫調查問卷。寫完後,女助理提議,也許之後參與者會想要和她有後續的討論,就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了他們。研究者要統計的結果是:有多少人在事後打給她,並約她出去。之後,研究者變換了調查地點,這次是在一座人造峽谷的吊橋上,同樣還是那名女助理,同樣邀請路過的年輕男士們參與調查。結果是,吊橋上有65%的男士打電話約了女助理,公園裡卻只有30%的男士打了電話。這是因為,當男士們在吊橋上遇到女助理時,因為吊橋的晃動,男士們需要在保持體態穩定的情況下,回答女助理的問題。這樣的環境會讓大腦動用額外的熱情,讓他們心跳加快、冒汗、呼吸急促。他們會把這些反應歸結為「女助理太有吸引力了」。而實際上,是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對於女助理魅力的誤判,而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影響。

我們現在知道了,人會因為趨利避害而撒謊,也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欺騙自己。而人在受到傷害後,也會因為身體的自我保護而發生自我欺騙。這個時候,人會受到潛意識的驅動,產生應激的保護反應,給自己找到合理藉口,從而獲得解脫。當然,也有些時候,我們說謊是為了別人。

比如,醫生會對患者說謊,但他們的目的並不在於欺騙,而是為了替患者考慮,減輕對方的精神負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意的謊言」。

如何辨識謊言

演化心理學家大衛·史密斯說:「在說謊者的世界中,誰能擁有謊言探測器,誰就占據優勢。目前來講,有兩個派別的理論告訴我們如何辨識謊言:一派鎖定在說謊者的面部表情上;另一派則認為線索就藏在說謊者的語言中。

說謊者的面部表情

他們認為,無論多麼高明的說謊者,都不可能在細微的面部表情上,做到和說真話時一模一樣。

比如,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在1967年時受到一群加利福尼亞州醫院的心理醫生委託,協助醫生們辨別那些有自殺傾向的患者是否有撒謊行為。埃克曼想到自己多年前拍攝的一部影片也許可以提供某些線索。許多年前,他拍攝了40位精神病患者和醫生交談的過程,確定其中有一位42歲的,名叫瑪麗的家庭主婦有說謊行為。瑪麗曾經三次自殺,前兩次都沒有太嚴重的損害,但第三次的時候非常危險,被及時送到醫院才撿回一條命。在留院觀察了三個星期後,她看起來比較快樂了,表明自己不會自殺,並提出想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周末。醫生在和瑪麗面談,並衡量了她當下的心智狀況後,同意了她的請求。然而不久後,瑪麗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她離開醫院的真正理由:她在家裡企圖再次自殺。

埃克曼不斷重播瑪麗離院前的錄影帶,企圖找到她欺騙醫生的蛛絲馬跡。在瑪麗訴說自己覺得好多了的時候,他們用慢進的播放速度仔細檢視她的臉。終於,他們看到當醫生詢問瑪麗未來有什麼規劃時,她臉上有一絲失望的表情閃過。這個表情實際上出賣了她內心真實的想法,恐怕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樣的表情曾經出現。埃克曼認為,人的表情難以偽裝,也幾乎不可能被隱瞞。而關注語言的人則認為,謊言需要認知、情緒和社交能力的配合,只需要給說謊者增加思考負擔,就一定能讓他們在語言上露出破綻。

揭穿謊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撒謊的人多說話,而不是少開口。因為說謊是要花功夫的。騙子必須要在受到質疑的情況下,思索出有說服力的答案,既要避免自相矛盾,還要避免口誤。在這麼多的任務之餘,還要控制自己的肢體語言,是相當困難的。當我們增加了說謊者的認知負荷程度,就會讓他們失控,露出馬腳。

線索藏在說謊者的語言中

樸茨茅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做過一項有名的實驗,叫做「寫生測驗」。在實驗中,31名警官被分別安排參與同一個任務,就是去找一位特工接頭,再回來描繪出接頭的場景,而特工又對警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半的警官被要求說真話,另一半被要求保密,也就是作假。在實驗結果中,這位教授發現,說謊者會參照自己曾經去過的其他地方,儘可能用各種細節豐富畫面,而刻意減少對特工的描繪;而說實話的人都傾向於更多描繪那位特工,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那位特工才是場景的中心。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說真話的人往往不需要那麼多細節來證明自己,但是說假話的人,會刻意大量地虛構一些細節,使謊言顯得更加真實。

除此之外,要確定別人是否在說謊,我們還可以觀察他與平時的言行是否一致,如果對方的行為出現反常,往往是說謊的線索。很多測謊專家會預先測試研究對象的正常反應,記錄一系列的參數,隨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觀察這些參數是否發生了明顯的波動,作為判斷的依據。當然,認識了說謊這種行為和如何辨別謊言,並不是意味着我們要處處去懷疑別人。實際上,說到懷疑與信任,與我們固有認知不同的是,總是懷疑別人的人反而比願意信任別人的人更容易受騙。

多倫多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到了一批受試者,在他們參加實驗之前,先對他們進行標準化判斷,知道他們是高度信任者還是低度信任者。高度信任者是傾向於相信別人的人,低度信任者不輕易相信別人。他們又找來另外一群學生進行模擬面試,要求其中一部分學生說實話,另一部分學生則要在幾個關鍵問題上說謊。最後,他們讓受試者觀看這些學生的錄像帶,要求他們找出在面試中說謊的人。結果表明,高度信任者的表現遠遠好過低度信任者,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傾向於信任別人的人看似容易受騙,這是因為他們經常會參與比較大範圍的,有更高風險的社會互動,在這樣的互動中,難免會有被欺騙的地方,但他們也會因此鍛煉自己判斷別人謊言的能力。而不願相信別人的人只願意與熟悉的小圈子互動,這導致他們和別人互動的機會比較少,因此,反而會缺乏洞察別人意圖和動機的機會。


說謊心理學 導圖
說謊心理學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