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不可能-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行業高手?如何做到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如何在專業內取得顛覆性突破?如何讓自己的效能提升 500% ?普通人如何取得非凡的成就?

大多數人做事,都只是希望將效率提升 10%、20%……就已經心滿意足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是否有一種方法能夠將自我效能提升500%,甚至更高呢?如何完成高且有難度的目標?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者綜合了前沿神經科學研究成果,總結出7個提升創造力的策略,5步學習法,9個心流觸發器……助你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自我效能,完成高難度目標,獲得超預期的成就!

動機

作者重點研究了四種心理認知能力——動機、學習力、創造力和心流,證明跨越不可能的背後有一套生物學公式。普通人按照這套公式去做,也能夠實現巔峰表現,在短時間內成為高手,獲得超預期的成就。其中動機有三個要點:驅動力、堅毅力,目標設定。我們分別來了解一下。

驅動力

人的驅動力分成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什麼是外在驅動力?比如,很多企業為了管理員工,會利用物質激勵員工,績效高就會發獎金。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個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前,錢是最有效的。外在的恐懼和貪婪所造成的驅動力是外在驅動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甚至研究出了一個數值:對於年收入7.5萬美金以內的美國人來說,用錢來驅動他們做事是非常有效的激勵方法;但對於年收入超過7.5萬美金的中高收入人群來說,無法做到激勵效果。

這種情況下,內在動機就會變得更加重要。那麼一個人內在的動機來自哪兒呢?作者說,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性和掌控力。

首先,好奇心。好奇心能夠使得我們的頭腦變得更幸福。因此,當你能夠培養出純粹求知、挑戰的樂趣,只是單純地想把這件事做到最好,那麼你的內在動力會被激發。

第二,激情。如果你希望獲得激情,書里有一個方法,就是列出一張25件事的清單。就是25件讓你感興趣的事。凡是讓你感興趣的事,都可以寫下來。列出以後,尋找這些事之間的交集,發現哪件事跟哪件事之間有聯繫。你可以找到25件讓你感興趣的事,尋找交集。

第三,使命感。使命感可以提高積極性、生產力、抗逆力和專注力。使命感是一種獨特的專注。使命感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自己(內在專注)轉移到其他人以及手頭的任務(外在專注)上。「使命感可以降低默認模式網絡的活躍度,提升了注意執行網絡的活躍度。」就是當你能夠有效地推進一件事情,這就是注意執行網絡在活躍。「最後,使命感可以帶來外部援助。使命感可以鼓舞他人,吸引他人加入你的事業。」

第四,自主性。就是一個人到底是在自主地做一些事情,還是受他人掌控去做一些事情。這兩種情況產出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五,掌控力。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把挑戰和技能相平衡。就是做一件事達到心流的狀態,既不無聊也有一定的難度,你做起來可以得心應手。

堅毅力

推薦大家閱讀《堅毅》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說:堅毅=激情+堅持。堅毅由兩個部分組成,激情和堅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激情只有堅持,你肯定會過得很痛苦。而當你熱愛一件事,然後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堅毅是可以鍛煉的。堅毅的感覺就像肌肉一樣,我們既然可以鍛煉我們的肌肉,我們也可以鍛煉我們的毅力。有兩個方法。

第一,極限訓練法。比如,跑步。當你跑的差不多,已經很累了,在快要結束的那一刻,給自己再加練400米。到了極限,再突破一下,往往能強化你的堅韌力。

第二,樹立勇猛精進的目標。當你有了堅毅力以後,你就要去挑戰那些別人認為不可能的東西,比如加速跑上山,去挑戰極限。

目標設定

我們真的需要設定目標嗎?有一項實驗,找來兩群伐木工,一群伐木工沒有目標,隨便砍;另外一群伐木工有目標。後來他們就發現,無論你制定的目標是高還是低,有目標的這一組總是比沒有目標的那一組砍得多一點,有11%~25%的增量。

目標可以幫助你提高效率,幫助你有一個可以奮鬥的對象。目標可以讓我們聚焦。我們的大腦每秒鐘只能處理126比特的信息。但是只要你的大腦在運轉,外邊的信息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大腦。當你把注意力一天到晚地全部集中在外在的世界上,就會被很多吸引你目光、精力的東西擾亂心智。

所以人需要給自己定高難度的目標。高難度目標,就是有挑戰性目標。這個目標不需要告訴別人,自己知道就好。為什麼?因為如果你不斷的說,會讓大腦覺得你已經做過了。你會覺得這個目標似乎已經實現過了。所以作者不建議把挑戰性的目標跟周圍的人分享得太多。如果你分享得太多,你很有可能會對這個目標失去新鮮感。

學習力

「你如何改善你看不到的東西」,這就是學習的意義。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讓我們不斷地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找到自己的真相過濾器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需要一個真值過濾器(又稱真相過濾器,即用各種方法探尋真相的一種思維模式)。這是一種工具,能幫你判斷某種知識值不值得學習,能幫你辨別真假。

比如,埃隆·馬斯克(特斯拉CEO)的案例。他的真值過濾器是什麼呢?叫第一性原理。比如你想算一下,把火箭送上天需要多少能量。那你就可以算一下把火箭送上天需要多少原始材料,在市場上尋一遍,最後就按照這個東西來指導決策。因為這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

閱讀的投資回報率

作者在書里給我們論證了閱讀的投資回報率。就是他徹底地論證了為什麼要讀書這件事。作者說,讀書劃不划算,或者一種學習方式劃不划算,取決於你花費自己的時間。

「成年人平均閱讀速度大概每分鐘250個單詞,每閱讀一篇5000個單詞的長文,這意味着一般人要花20分鐘才能讀完。那麼你在這20分鐘裡得到了什麼呢?比如,花多少時間研究,多少時間寫作等等。作為回報,你可以獲得多少的腦力和勞動投入。」

閱讀還會帶來另一種紅利:提升效能。研究發現,閱讀可以提升長期注意力,減輕壓力,防止認知能力衰退。閱讀也被證明可以強化同理心,改善睡眠以及提高智力。」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書都值得看,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如何獲取知識

怎麼成為一個行業里的專家?

第一步,讀完五本書,在這個過程中允許自己一無所知。「讀前三本書時,你無法對自己讀到的很多東西理解透徹。不要停,不要回到開頭重讀,不要去查你不認識的詞。秘訣在於不要太沮喪,堅持讀下去。」這五本書不是隨便選的。

「第一本書:你能找到關於這個話題最流行、最暢銷的書。「第二本書:選擇一本同樣很受歡迎,但通常更專業、與主題相關性更強的書。這本書要麼與所研究的課題有密切關係,要麼就是直接相關。」它同樣是為了喚醒興奮感。

「第三本書:選擇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半技術性讀物——這本書仍然頗具可讀性,也很有趣,但可能略有些枯燥。這本書的思想建立在第一本書和第二本書的基礎之上,但其語言更加精確,並且包含了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的細節。

「第四本書:我們到了正式的學習階段,這時候你要讀的是,關於這個主題的第一本真正深奧的專業書,它不像前三本書那麼有趣,但它會讓你了解該領域真正的專家正在思考的問題,密切關注該領域目前的最新進展,了解該主題的來龍去脈以及當下大家正在研究的基本理念。」

「第五本書:最難理解的。因為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直接了解該主題的未來,包括其發展方向及其發展節奏。這本書會讓你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第二步,把自己當成白痴。你都讀了五本書了,但是不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已經可以跟別人講了。不,你把自己當白痴,然後找專家來討論這些問題。

第三步,探索空白點。就是我已經問了一圈專家了,學術雜誌我也看了,有哪些東西大家還沒研究過?是不是還有可以研究的新的突破點呢?

第四步,不停地提問。就是不停地問自己,不停地驗證自己頭腦中的假設,不斷提問小心求證。

第五步,找到敘事結構。

如何學習新技能

我們需要學習的技能有三類。

第一類,顯而易見的技能。比如你想學寫文章,那什麼是寫文章顯而易見的技能呢?比如,練好語言組織能力,練好邏輯,以及基本的批判性思維的思考方式,這是顯而易見的技能。

第二類,令人不愉快的部分。每一行里都有很多令人不愉快的、不想學的部分。比如寫文章,你就要去讀一些很枯燥的書。因為如果你沒讀過那些很枯燥的書,你沒法理解這些看起來很愉快的書。

第三類,尋找你的核心優勢。就是你要想擁有核心優勢,你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比如,你解讀書,首先你要知道你擅長哪種類型的書,喜歡心理學還是管理學?

書里有一個80/20法則,就是如果你能在20%的重要的事情上發揮作用,就能夠產出80%的效果。

創造力

什麼叫創造力?創造力就是開發有價值的原創想法的過程。我們怎麼才能開發出很多有價值的原創想法?這跟我們大腦里的三個網絡有關。

影響創造力的神經網絡

首先,注意網絡。我們的底丘腦核就像一個注意力的聚光燈一樣,當你對一件事情產生注意力以後,它會立刻鎖定目標。假如你是一個研究昆蟲的專家,那無論你走到哪兒,你可能一眼就會鎖定昆蟲;假如你是一個乒乓球愛好者,那無論你走到哪兒,都會注意到乒乓球館、乒乓球明星的照片,你會非常地敏感。

其次,默認模式網絡。就是每天上班、打卡、坐地鐵、吃早餐、回家、看電視,沒變過。你不需要動腦子,你的大腦不會經受挑戰。

最後,突顯網絡。突顯網絡是我們大腦中的一個總開關,它會識別好想法、好素材,減少重複抑制效應。什麼是重複抑制效應呢?

比如,你很喜歡楊冪。但是當你連着好幾次在你家小區見到她,這個時候你就不那麼好奇了,也就沒那麼稀罕了。

突顯網絡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時時刻刻重新觀察現在的生活。普通人容易見慣不怪,而具有創造力的人見慣也怪。見慣了,但他依然會認為,這件事情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值得總結經驗。

當你能夠同時培養注意網絡、默認模式網絡、突顯網絡的時候,你才能打開自己的創造力之門。所以,想要擁有創造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提升創造力的方法

策略一,善待你的ACC。ACC是一個大腦中的部位,叫前扣帶皮層。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頓悟時刻,比如你猜一個字謎,別人沒猜出來,你一下子猜出來了,這種感覺就是所謂的頓悟時刻。其實頓悟就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所以很多關於創造力的實驗,都是用這種頓悟的遊戲在進行研究。

「在觀察到一個最終能用頓悟的方式解決之前,人們的前扣帶皮層的活躍性增強了。前扣帶皮層在突顯網絡和注意執行網絡中都發揮着作用。如果我們發現什麼有趣的東西,ACC會關閉默認模式網絡,打開注意執行網絡,以此開啟思考的過程。」那什麼能讓我們的頭腦中的ACC保持活躍,保持生命力呢?擁有好心情。 「好心情會提升創造力,壞心情則會增強分析性思維。」

策略二,拓寬你的視野。大腦的左半邊更傾向於關注細節,而右半邊更傾向於關注全局。在危機時刻,我們會關注細節。我們想知道此時此刻是否有解決問題的數據可用,我們會變得更相信分析和遵循邏輯,更傾向於選擇成功率高的、簡單的行動計劃。」

「在放鬆狀態下,系統則會向着相反的方向運轉。我們的視角會更加開闊,更有可能開始思考更廣泛的語境,也更有可能動用右腦。」

策略三,非時間及獨處的重要性。什麼叫非時間呢?作者把凌晨4點到早上7點半那段時間叫非時間,別人在這段時間裡還在睡覺,而他在這段時間裡干自己的事情。獨處也很重要。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干擾,每天留出90到120分鐘的時間獨處,你的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

策略四,從陌生之處着手。「同樣會激發ACC,開始搜索更廣泛的想法,它擴展了我們的搜索參數,提升了模式識別系統搜索的數據庫規模。」

策略五,在盒子裡思考。作者說:「條條框框的限制可以驅動創造力。」有時候你會發現,限制的條件越清晰、明確,做出的創意越有效。給了明確的限制條件以後,往往能做出更有效的思考。

策略六,給大腦添加「彈藥」。「創造力需要模式識別,模式識別需要『彈藥』。如果你不能定期向模式識別系統輸入新信息,那麼大腦就會缺乏在想法之間建立聯繫所需的彈藥。什麼叫作「彈藥」?你見得多、看的案例多,就有了「彈藥」。未必所有好的點子你都得用腦子想出來,其實一輩子有那麼幾件原創的事就了不起了,更多的好點子來自「彈藥」。

策略七,麥吉弗法。麥吉弗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沒事去沖沖澡,轉換一下注意力。輕微的刺激活動(比如洗澡)會占據你大腦的意識。」有意識的大腦,一次可以處理大約7比特的信息,而潛意識可以處理的信息量似乎沒有限制。」作者認為,用這些方法可以「黑入創造力」,成為激發創造力的捷徑。

心流

心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們之前也講過很多有關心流的書。《發現心流》中說:「心流」是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時,對注意力極度集中的需求就會增強,緩慢而大量消耗能量的外部系統(即有意識的活動)會被更快、更高效的潛意識活動(即內在系統)所取代。這是另一種效率的交換。」就是我們的大腦處在心流狀態的時候,其實是發生了這樣的變化的。那麼我們怎麼樣去發現我們的心流觸發器呢?心流觸發器分兩類,一類是內在的觸發器,一類是外部的觸發器。

內在觸發器

內在的觸發器包括我們自主性、好奇心、激情、使命感、完全專注、明確的目標,以及即時反饋。即時反饋里有一個關鍵詞,叫最小心流反饋。當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有那麼一點點的心流反饋的時候,你要高興,要獎勵自己,這會給你帶來更多心流反饋。

如果你不在意這件事情,覺得這個東西不重要,只在乎外部獎勵的話,這種心流反饋就可能消失了。但如果你能去發現這個最小的心流反饋,你會變得很開心,這叫內在的觸發器。

外部觸發器

外部的觸發器也有很多,比如嚴重的後果。有時候,嚴重的後果會帶來心流的挑戰。

比如運動員參加比賽。大家把比賽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對於運動員來講,這種高度和壓力經常會觸發心流。越是在大賽中,越是在高壓之下,這個人的心流就越會被激發出來。

豐富的環境也可以觸發心流,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看看大自然,經常變換生活的環境,就有可能觸發心流的力量。

作者說,你試想一下,讀完這本書以後,如果你的效能能夠提升500%,你的生活會是什麼狀態?很多人不敢想象這樣的事,覺得人就是這樣,怎麼可能變化更多呢?其實這是藉口,是自己不願意努力變得更卓越的理由。實際上,每個人擁有的潛力都是無窮的。

跨越不可能 導圖
跨越不可能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