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養育—讀書筆記
養育的終極哲學,是在愛與約束中掌握一種平衡,但是現實中經常會發生一種情況,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帶着愛意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甚至不惜自我犧牲時,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孩子並不能如父母所願,變得成熟且自信,相反,父母越是努力鼓勵、支持、陪伴孩子,越是費盡心思調動身邊的資源幫助孩子,他們的孩子就越是叛逆、拖延,甚至脆弱、情緒化、厭學、頻繁地自我傷害。
為什麼呢?因為家長採取了錯誤的養育方式,也就是作者所說的「過度養育」。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對孩子採取一種「適度養育」的模式,果斷削減那些過剩、不必要的物質和關注投放,並且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預期。
認識「過度養育」
在書中,作者給我們畫了一張圖,通過家長對孩子的回應,以及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這兩個維度,把親子養育細分為四個維度,也就是四種模式,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所謂回應,是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照料和關愛;而要求則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以及通過言傳身教,激勵與承接,確保孩子達到期望的各種手段。
愛孩子同時又要求孩子舉止得體的父母被認為是「權威型父母」;通過大喊大叫要求孩子遵守規則,但對孩子很少表現出愛和回應的父母是「專制型父母」;非常愛孩子但又無法讓孩子遵守某些行為準則的父母是「溺愛型父母」;而既沒有愛,也不堅定地認為孩子需要承擔行為責任的父母則是「忽視型父母」。
那到底什麼是過度養育?傳統兒童心理和教育家都認為,同時對孩子做出高要求,並對孩子的要求做出高回應的「權威型」育兒模式,是最理想的。
然而,今天很多孩子家長的想法卻陷入了一種思想誤區,那就是,既然自己在育兒中的投入,和得到的回報成正比,那麼自己只要不斷追加投入,就可以持續得到不斷增長的回報,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家庭對孩子的回應,也就是資源投入,以及對孩子的要求,都升高到了一個非正常,乃至極端的水準。按照作者洛克的說法,這種同時具備極端回應和極端要求的養育模式,才是過度養育。
過度養育的特徵
首先,過度養育,在回應方面的特徵包括:
1.整個家庭生活以孩子為絕對中心展開,父母甚至會放棄讓自己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工作升遷機會,就為了維持已經過分充裕的親子相處時光。
2.為孩子提供物質極大充裕的童年生活,甚至超越父母收入可承受的標準。
3.過度關注孩子的情緒:為孩子各種失范,甚至不良行為找藉口,並做出過度解讀,從而導致孩子發現,自己利用最輕微的行為,也可以讓父母滿足自己的一切需要,並實現情感勒索。
4.對孩子過度信任:如果孩子犯錯,父母常常傾向於把責任歸咎於他人,從而使得孩子習慣於撒謊,也就是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描述外界的一切,甚至會讓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受害者心理」,拒絕為自己的行為後果承擔應有的責任。
其次,在過度養育中,父母的極端要求通常包括以下這些方面:
1.在學業和特長技能上,要求孩子出類拔萃,無視孩子的能力天賦短板,信奉「大力出奇蹟」,不斷壓迫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從而讓孩子不斷自我加壓,一點挫折都會讓他們感到心理崩塌。
2.在人際關係上,要求孩子成為同齡人中的社交明星,甚至為孩子的社交規定了嚴苛的量化標準,結果就是孩子認為自己真的有社交障礙,或者乾脆把社交生活決定權交給父母。
3.強迫孩子保持快樂,忽視孩子真正的情緒表露。
還有一部分父母的「過度養育」,就是直接的放縱和溺愛,投入高,但是要求低,作者稱之為「直升機父母」或者「割草機父母」。什麼樣是直升機父母?直升機會在空中盤旋,一旦下面有什麼需要,它馬上會降落下來,然後提供孩子的所需。
比如,當孩子忘了帶什麼東西到學校,家長說「那我幫你送」;有一位母親,不放心上大學的孩子,居然想在孩子大學校園裡搭帳篷,並要求校方答應,在開學的前兩周,允許自己和孩子一起睡。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過度養育」的出現呢?作者說,這要歸咎於幾個因素,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富足,生存環境更加安定,所以這就使得我們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並且把孩子的需要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孩子的自由意志和各類物質精神需求。其次,是孩子的自尊;然而,對自尊的過分強調和重視,導致了一種養育觀念上的誤區,那就是,優秀的孩子,都是高自尊的,而孩子是否能夠具備高自尊人格,原生家庭環境幾乎要負擔全部責任;所以,孩子在各個方面只要表現不佳,就會被籠統地歸咎為「低自尊人格」,換句話說,是家長對孩子的照顧不周,導致了這種情況。
然而,問題的起因可能截然相反:由於父母對孩子傾注了太多的關愛和資源,從而讓孩子形成了一種特權感,認為自己是整個家庭乃至世界的中心,可以在任何關係和場所中為所欲為。如果父母錯誤地把孩子的反常表現歸咎於低自尊,那麼很可能會對孩子繼續過度補償, 從而進一步助長孩子的惡劣行為,強化他們不切實際的高期望,而惡果,最終會在他們步入社會或成年後集中爆發。
另外,由於整體教育制度的發達,以及各類相關學科研究的深入,使得兒童心理學和青少年教育,成為一門地位不斷升高的「顯學」。盆景兒童
有的父母會竭盡全力保證孩子的成功和快樂,這種做法反過來也會限制孩子成長為自信、獨立的成年人。作者將那些受到這種限制性養育方式影響的孩子稱為「盆景小孩」。
盆景是一種古老的培育微型樹木的藝術,是種裝飾家庭或庭院的藝術,不同種類的植物被人為地培育成微型景觀,它們被種在很小的容器里,並經常被修剪,以確保能匹配相應的環境。
盆景被種植在不大的容器里,經常被修剪,以適應主人的審美和環境;盆景根系淺薄,生命力非常脆弱,難以經受氣候變動,離開主人的修葺和照顧,就會枯萎死亡。
而「盆景兒童」,顧名思義,就如同盆景一樣,高度依賴父母的照料。父母如同修剪盆景一樣,對他們的生活和發展做出種種干預和規劃。這些,都導致「盆景兒童」盆景小孩在離開家後,通常會感到無所適從,因為別人沒有像父母那樣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不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已經習慣了接受高水平照顧的盆景小孩覺得,如果缺乏這種關心,他們將無法生存。如果遇到不適或困難,他們可能崩潰。
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心理諮詢經驗,給我們列舉了「盆景兒童」的種種缺陷。
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差,過度依賴父母,以及他人;其次,是心理彈性差。由於父母包攬一切,「盆景兒童」缺乏面對挫折的機會,當然也缺乏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心理調適能力,一點小小的不順,就能讓他們深受打擊,自我價值感嚴重受挫,難以恢復;第三,是持續的焦慮和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傾向。
最後,是孩子由於家長的過度投入,而產生了一種特權感,認為不僅是父母,所有人都應該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來對待自己。一旦孩子在過度養育下,變成了「盆景兒童」,那麼親子關係就變成了一把雙刃劍,同時在傷害家長和孩子。
如何進行適度養育
避免自己的孩子變成「盆景兒童」者提出了兩個原則,首先,要想讓孩子茁壯成長,就必須讓他們經歷風吹雨打,幫助孩子長出更為結實的枝幹,和更發達,深深埋進土壤的根系。 其次,家長應該對孩子的需求進行「適度回應」,同時把對孩子的期望降到「適度標準」。
建立自信
自信是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基礎,幫助孩子建立真正且持久的自信,將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受益匪淺。因為自信,是獨立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重視親子相處的質量,而非時間。
首先,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越長,越難保持一個愉快的理想模式。其次,短暫的分離其實有助於孩子逐步培養安全感和自信心,孩子已經和父母享受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所以他們會逐步學會,在短暫的分離中自娛自樂,自主探索周邊世界,這樣既不會出現分離焦慮,也不會對父母過度依賴。
隨着孩子年歲的增長,讓孩子獨處的時間應該逐步拉長。如果孩子能夠在這段時間中獨自玩耍,不出現情緒焦慮,就可以在獎勵記錄表上貼一個小貼紙,積攢一段時間後,給孩子一點小小的獎勵。反過來說,家長也有充分的時間,去完成必要的家務或者手頭的工作,甚至有一小段獨處的時光。
其次,積極恰當的表揚。很多父母都會表揚孩子,這是好事。我們都知道,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表揚都有積極作用:表揚既可以讓他們關注自己做得好的行為,也可以鼓勵他們再接再厲。
表揚要集中在孩子行為的細節上,不要大而化之;用那些誇張的大詞。 讚揚的行為,要隨着孩子的成長而不斷調整,不要因為孩子做了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而給予表揚。父母的讚揚重點,是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稟賦。
幫助孩子融入同齡人
幫助孩子融入同齡人圈際,成為「受歡迎的小夥伴」,從而讓孩子能及早開發共情能力,尊重他人需要,日後能夠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
在家庭生活、親子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留意別人的情緒和體驗。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繪本的時候,一起探討人物角色的感受,鼓勵孩子通過這些角色的選擇、面部表情,來推斷他們的內心活動。
其次,父母還可以讓孩子旁觀自己對於一些家庭活動的討論,以便學會照顧他人感受,滿足他人需要。比如去哪裡過周末或者聚餐,在購物時如何分配消費開支以便兼顧全家人的需要等等。
等孩子年紀逐漸增長,家長還可以嘗試讓孩子理解,現實世界中他人需求的真相。這就可以通過家長和孩子有意識進行的遊戲扮演來進行練習。比如扮演醫生和病人、售貨員和顧客、學生和老師,甚至殘疾人和正常人等等,幫助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體會他人的感受。
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
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讓他們儘早建立從逆境中恢復心態平衡的能力。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從逆境中恢復心態的能力。雖然自信和父母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孩子發展心理彈性,但個體的心理彈性主要是通過直面挑戰和應對挑戰培養起來的。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接受一個真相,我們生命中大多數的時光,都將是「普通的一天」:在小小的美好幸福之外,必然有不令人滿意的地方,我們的付出未必有回報,我們相信的正義公平原則,也會常常失靈,而這就是生活的常態。
其次,父母當然要對孩子遭受的挫折和不幸感同身受,但這並不等於我們需要道歉,或者親自干預,替孩子解決麻煩,甚至給予物質安慰,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的意識中養成錯誤的心理路徑:自己遭遇的不幸,可以歸咎於父母,所以父母幫自己解決問題是天經地義的,順便還以此為籌碼索取補償;同時孩子還會患上習得性無助。
作者告訴我們,要想讓孩子建立足夠強大的心理彈性,正確的方式應該是:
第一,讓孩子體驗所有的情緒,包括憤怒、沮喪、悲傷等負面情緒,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建立面對困難的能力和信心。
第二,如果孩子的情緒是合理的,最好的回應方式就是選擇傾聽,並與孩子共情。
第三,如果孩子提出了過分要求,不要答應,但可以允許孩子情緒宣洩。
最後,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可以向孩子流露負面情緒,但應該同時告訴孩子,成年人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不要向孩子尋求過多安慰。
幫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是指人們為了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而採取建設性行為及合適行為的能力,年齡小的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他們需要在大人的幫助下發展這種能力。一般來說,孩子發展自我調節能力的黃金關鍵時期,是3到7歲,所以培養必須從這個年齡段開始。對此,作者為家長提出了三條要求:
1.父母需要設置有效的家庭規則,布置各種常規任務,分配家務。
2.下達指令時簡潔有效。
3.對違規行為實施懲戒。
同時,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遵守這些規定,這樣會有效激發孩子的模仿和遵守行為,所有家庭成員都會獲益匪淺。哪怕家庭收入水平不錯,也不要讓孩子的生活過於輕鬆富足。作者說,如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獨立後,依靠勞動所得的生活水平,和待在家裡繼續「啃老」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那麼孩子肯定會失去獨立發展的動機。
「後退一步,讓孩子站起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逐漸允許孩子變得獨立,相信孩子的能力,這樣孩子才會更有責任感並成熟起來。換句話說,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起來。
作者洛說,家長們可以給孩子畫一張「成熟坐標圖」。橫坐標是孩子的年齡,縱坐標是孩子的獨立和成熟度;身為家長,你可以從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度、對生活的調理控制能力,以及經濟獨立能力等各個維度來量化評估,此刻,孩子距離一個真正獨立而成熟的成年人,究竟還有哪些差距,在孩子年齡抵達18歲之前,身為家長的你,還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哪些能力和心智上的培訓,才能達到目標。
如果家長們採取了正確而恰當的教育方法,那麼這條能力成長線,會呈現為一條平滑而不斷上升的直線,最終在孩子十八歲時,到達那個合格的能力評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