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退出-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書叫《適時退出》,它是由中信出版的一本實用指南。

我們知道堅持是一種美德,大家都會說堅持,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反之退出則意味着失敗和懦弱,認為是一種惡習。我們習慣於偏愛堅持,但作者卻認為選擇在合適的時機退出卻是一種智慧。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的研究表明,當我們每天面對各種事情時,無論大小,都會過度堅持,卻對提醒我們應該退出的信號視而不見。

那麼對於應該退出的信號視而不見的結果很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有時候堅持並不會成功。

本書的作者是安妮·杜克(Annie Duke)認知心理學博士,職業撲克賽世界冠軍,美國知名風險決策專家。

她在書中就告訴我們,為什麼人們經常在退出的時候硬撐着不退,同時應該如何判斷自己該在什麼時候退出。「成功不在于堅持,成功的關鍵在於選擇正確的事情來堅持,並退出其他事情」。

為什麼「退出」這麼難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退出」會這麼難?作者講了一個發生在珠穆朗瑪峰上的故事。

1996年,有三位登山者,當他們在距離珠峰峰頂只有不到3小時路程時,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登頂,轉身下山。為什麼?因為嚮導在出發前頂下的「關門時間」是下午一點。關門時間的意思是,必須在這個事件前登頂,如果在1點以後下山,下山過程中可能遭受疲勞、缺氧、凍傷、天氣變化等危險。 在三個人做出決定之前,他們發現已經快到11:30了,就算繼續前進也不可能在下午1點前登頂。在同一天,他們的隊長帶着另外幾位登山者繼續向上,由於沒有遵守關門時間,最終在下山路上全部葬身雪山。悲劇性結局的故事會讓很多人印象深刻、深受觸動,並且廣為傳播。

「堅持到底」最終導致死亡,和「適時退出」最終活命的故事,前者顯然更引人注意。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哪怕在很多明顯放棄更明智的時刻,依然繼續「堅持」的原因。堅持是一種美德,「適時退出」就是放棄,放棄讓人們都嗤之以鼻。

安妮·杜克認為,很多人無法」適時退出「是因為受「損失厭惡、沉沒成本、承諾升級、稟賦效應與現狀偏見、身份認同」這五大認知陷阱的影響。這些陷阱啊在關鍵時刻無法讓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是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他們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研究中提出。它指的是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時,往往對損失的敏感度高於對同等規模收益的敏感度。換句話說,失去某種東西所帶來的痛苦,往往比獲得同樣東西所帶來的快樂要強烈得多。

損失厭惡的背後有着深刻的心理學機制。根據前景理論,人們在面臨不確定性時,會更傾向於避免損失而非追求收益。這個現象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解釋:

- 假設現在有兩種選擇:

  1. 你有50%的機會贏得100元,但也有50%的機會什麼都得不到。

  2. 你可以直接得到100元。

儘管從數學期望的角度來看,這兩種選擇是等價的(都是100元的期望收益),但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種。因為選擇第二種避免了可能的損失,儘管這種損失並不一定會發生。

損失厭惡不僅影響個人的決策,還在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層面產生影響:

投資領域:損失厭惡可能導致投資者在市場下跌時不願意止損,反而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希望它們最終會回升。這種行為常常會導致更大的損失,因為他們不願意面對已經發生的損失。

消費行為:商家利用損失厭惡來設計促銷策略。例如,「最後一天特惠」或「僅限今日」的促銷語就是利用了人們害怕錯過機會的心理。顧客為了避免可能的損失(錯過優惠),更傾向於立即購買。

人際關係:在一段感情中,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害怕失去對方,而過度遷就、妥協,甚至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職業發展:在職業選擇上,損失厭惡同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就像開頭提到的小王,很多人在面對新的工作機會時,往往會因為害怕失去現有的穩定、熟悉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而放棄可能帶來更好發展的機會。

了解損失厭惡的存在並認識到它對我們決策的影響,是我們學會理性決策的重要一步。那對於損失厭惡我們由沒有什麼應對方法呢?

重新框架問題:當面臨選擇時,可以試着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例如,將「如果我失敗了會失去什麼」轉變為「如果我成功了會得到什麼」,這有助於平衡看待收益和損失。

長遠眼光:考慮長遠的影響,而不是僅僅關注眼前的損失或收益。將決策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框架內,有助於減少損失厭惡的影響。

損失厭惡是一種深刻的心理現象,它影響着人們的經濟決策和行為,並且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了解和認識到損失厭惡的存在,可以幫助人們在決策時更加理性,避免因認知偏差而做出非最優的選擇。

沉沒成本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成本。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產生沉沒成本謬誤,人們傾向於繼續投入資源(時間、金錢、精力等)到已經失敗或無望的項目中,僅僅因為已經投入了大量成本。因為人們不願承認之前的投入是浪費,導致非理性決策。

比如,繼續觀看一部不喜歡的電影,因為已經買了票,買了票就不能浪費;再比如,堅持投資一個虧損的項目,因為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

沉沒成本讓人過度關注過去的投入,而忽視未來的潛在收益或損失,這樣會錯失更好的機會。

承諾升級

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是指當一個人或組織在面對負面結果時,仍然繼續增加對某一決策的資源投入,儘管有證據表明該決策可能是錯誤的。這種現象通常與沉沒成本謬誤密切相關,但更強調在明知可能失敗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投入。

承諾升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們不願意承認之前的投入浪費了,所以不斷的投入為了能夠挽回損失;其次,他們還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不承認自己犯了錯,堅持原有的決策,相信未來肯定會由轉機;再有就是團隊的壓力或外部壓力,以及信息偏差等。

因此,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要想避免這種情況,需要我們提前設定好退出的標準,也就是書中提到的一個工具「終止標準」。這些工具我們最後再細說。

稟賦效應與現狀偏見

稟賦效應是指人們對自己擁有的物品賦予比實際市場價值更高的價值。換句話說,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

現狀偏見是指人們傾向於維持現狀,即使改變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這種偏見表現為對變化的抗拒。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

稟賦效應:關注的是對已有物品的高估。

現狀偏見:關注的是對現狀的維持和對變化的抗拒。

理解稟賦效應和現狀偏見,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Identity)是指個體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和歸屬感,涉及個人在社會、文化、群體中的定位和認同。它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和社會過程,影響個體的行為、價值觀和人際關係。

比如,書中提到了西爾斯公司(Sears, Roebuck and Co.)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家著名零售企業,曾經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對美國的消費文化和零售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隨着零售行業的變化和競爭的加劇,西爾斯在21世紀初逐漸衰落,最終在2018年申請破產保護。

西爾斯公司為什麼會破產呢?就是因為他沒有適時退出。包括三大原因:

1. 市場競爭:

   

    折扣商店的崛起:沃爾瑪(Walmart)等折扣商店的興起,以低價和高效的供應鏈管理搶占了市場份額。

       

    電商衝擊:亞馬遜(Amazon)等電商平台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西爾斯未能及時適應這一變化。

       

2. 管理問題:

   

    -戰略失誤:西爾斯在戰略上未能及時調整,錯失了多次轉型機會。

       

    內部管理:公司內部管理混亂,決策效率低下,導致運營成本高企。

       

3. 品牌老化:

   

    品牌形象:西爾斯的品牌形象逐漸老化,未能吸引年輕消費者。

       

   商品種類:商品種類和品質未能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

西爾斯的身份導致他的失敗,因為在當時「西爾斯」等同於「零售」。零售就是西爾斯的身份。如果他轉型對於西爾斯來說就不再是西爾斯了,因為他難以退出自己的身份。西爾斯公司的興衰歷程為現代零售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提醒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創新和適應能力。

總的來說,由於這五種認知陷阱,我們很難受到退出的信號的時候及時退出,這也就導致我們錯失很多機會。正如作者說的,在還有選擇的時候退出是正確的選擇。

什麼情況下選擇「退出」

適時退出(Timely Exit)是指在適當的時機選擇退出某個項目、投資或關係,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或資源浪費。這一概念在商業、投資和個人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義。適時退出需要理性判斷和果斷行動,以避免沉沒成本謬誤和承諾升級的影響。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需要選擇退出呢?

看這件事對你的影響

我們說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工作。當下的工作會讓你快樂嗎?很多人很難決定,認為我工作了這麼多年,早就習慣了現在的工作模式,即便這份工作對於自己來說已經沒有的激情,很多人還是無法放棄。

作者在書中就提到,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你換一份工作會不會讓你快樂。

有的人會說,我不知道會不會快樂。那麼你可以再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會不會讓你痛苦。如果這份工作讓你痛苦,那麼你就應該放棄。因為下份工作有50%的可能性是會讓你快樂,而現在的工作100%會讓你痛苦。

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去看待一家事情,多用批判性思維思考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堅持和退出的效果對於你來說差不多,那麼你可以果斷退出。

識別警示的信號

比如,2019年穀歌關閉Google+。Google+是谷歌於2011年推出的社交網絡平台,旨在與Facebook競爭。然而,Google+始終未能吸引足夠的用戶,市場份額遠低於預期。 2018年,谷歌發現Google+存在嚴重的數據泄露問題,且用戶活躍度持續低迷。儘管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谷歌最終決定在2019年關閉Google+。

結果關閉Google+後,谷歌將資源重新分配到更有潛力的項目(如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避免了在無望的項目上繼續浪費資源。因此,識別警示的信號能夠避免資源浪費。

成功退出的四個工具

成功「退出者」需要掌握的四種工具:期望值、「猴子與基座」心智模型、終止標準、退出教練。

期望值

期望值是概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表示在大量重複實驗中,某個隨機事件的平均結果。

要確定期望值,首先要在一定範圍內篩選出合理的可能結果。從不同的角度講,會有好結果也會有壞結果,每個結果都有一定的概率發生。將每個結果發生的概率與其好壞程度相乘,然後把所有結果相加,就得到了期望值。

比如,保險公司根據歷史數據估算某類事故發生的概率為1%,平均賠付金額為10萬元。保費為1200元,期望值計算如下:

- 對保險公司:

E(X)=1200×0.99+(1200−100000)×0.01=200E(X)=1200×0.99+(1200−100000)×0.01=200

即,每份保單的期望利潤為200元。

- 對客戶:

E(X)=−1200×0.99+(100000−1200)×0.01=−200E(X)=−1200×0.99+(100000−1200)×0.01=−200

即,客戶購買保險的期望損失為200元。這麼看這隻保險是不應該買的。當然,期望值不僅與金錢有關,還涉及健康、幸福、快樂、時間、自我實現、人際關係滿意度等。

退出不再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就可以轉換路徑,朝着更有助於實現目標的方向前進,從而更快的達到目的。

「猴子與基座」心智模型

「猴子與基座」(Monkey and Pedestal)是一種心智模型,用於描述人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如何通過簡化問題或轉移責任來逃避真正的挑戰。這個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當一個人面臨困難時,他可能會把問題「甩」給別人(就像把猴子放在別人的基座上),而不是自己承擔責任並解決問題。

比如,某團隊的項目進展不順利,項目經理發現任務分配不合理,但他沒有主動調整,而是將問題推給上級領導,說:「這是領導安排的任務,我沒辦法改變。」

項目經理把「猴子」(問題)放在了領導的「基座」上,逃避了自己作為管理者應承擔的責任。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主動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再比如,假如有一個賺錢的門路是在一個基座上讓猴子表演雜耍。那麼這件事能否實現,大概率取決於訓練猴子能否成功,而不取決於基座。基座的實現比訓練猴子容易多了。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無法訓練猴子,那麼無論我們的基座建得多麼牢固和完美,對於這件事都沒什麼任何意義。甚至,作者提到,這種虛假的努力很可能蒙蔽我們,讓我們不能適時退出這件可能對我們來說是不切實際的事情。

」猴子與基座「心智模型歸結為三點:先找出最難的部分;儘快解決這個問題;謹防虛假的進步。

終止標準

終止標準(Stopping Criteria)是指在算法、迭代過程或任務執行中,用於判斷何時停止運行的條件或規則。終止標準的設定對於確保效率、避免無限循環或資源浪費至關重要。

當你開始做一件事情時,要先想想自己會因為什麼而」停手「。當任務目標達成或無法進一步優化時停止。

比如,在項目管理中,當項目目標(如交付產品)完成後終止項目。 在遊戲中,當玩家達成勝利條件(如擊敗最終BOSS)時遊戲結束。

這些都是終止標準,作者還提到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狀態和日期「的概念,如果到(日期)為止,我已經/還沒有達成某個特定目標,那就退出。

退出教練

尋找退出教練要允許他們說真話。

比如,職業轉型時,退出教練可以幫助員工評估自身技能和興趣,明確轉型方向。還可以提供新行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再有就是協助員工建立新的人際網絡,尋找機會。

最好的退出教練時一個足夠愛你,為你的長久幸福着想的人。他們願意告訴你殘酷的真相,即使這意味着你可能會再短期內受到傷害。

總結:

在開始任何行動之前,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期望。如果發現目標無法實現或期望與現實嚴重不符,適時退出可能是明智的選擇。

適時退出是一種重要的決策能力,它要求我們具備清晰的判斷力、理性的分析能力和勇於改變的決心。通過適時退出,我們可以避免無謂的消耗,專注於更有價值的目標和機會。

適時退出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