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讀書筆記
這本書的作者是保羅·史托茲博士。史托茲博士是逆商理論的奠基人,他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逆商理論。他一直在各行各業推廣和實踐逆商理論,很多跨國公司、常春藤大學都是他的合作者。在跟成千上萬人的互動中,他形成了一套能夠在實踐中發揮巨大威力的逆商模型,成功地幫助很多個人和組織走出了逆境,邁向了下一個高峰。不只是做企業的人需要用到逆商。在家庭中,逆商理論可以讓父母更好地支持孩子應對挫折與困難。在教育領域,麻省理工學院在其優選的全球企業家項目中,會用逆商測試來篩選項目的參與者。
本書是逆商理論的奠基之作。全書一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詳細介紹了逆商理論的三大支柱,分別是認知心理學,健康新論和腦科學。並且提出了測量逆商的四個維度,分別是掌控感、擔當力、影響度和持續性。第二部分,講述如何提高自己、他人和組織的逆商。詳細介紹了提高逆商的LEAD工具箱,以及大量應用的實際案例。在這個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個體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的時代,對於渴望進化的個人和組織,具備極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逆商有什麼用處
逆商是決定攀登能力的潛在因素,是以三個不同科學領域中的重大突破為基礎的。每個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都形成逆商的一個組成部分,合起來就構築了人類成功的基礎,逆商。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告訴我們的逆商非常重要的支柱,分別是:認知心理學、健康新論和腦科學。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做習得性無助,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的人在面臨挑戰時會選擇放棄或中途退出,而有的人則會選擇迎難而上。我們來看一個著名的實驗:
在30年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進行了一項電擊狗的實驗。他將參與實驗的狗分成三組。
第一組:狗用背帶綁住,並受到輕微的電擊,狗可以用鼻子按控制杆讓電擊停止。於是這一組狗很快就學會了如何讓電擊停止。
第二組:狗也被同樣的背帶綁住,也受到同樣的電擊,但是在實驗中他們無法讓電擊停止,所以它們只能忍受痛苦。
第三組:是對照組,被綁住但沒有受到電擊。
第二天,塞利格曼將三個組的狗都逐個放進一個箱子裡,讓它們遭受輕微電擊,看它們是不是能夠逃脫。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能夠自主控制電擊的狗,很快就逃掉了;對照組的狗,之前是沒有受到電擊的,它們也很快學會了擺脫電擊。但是第二組沒有辦法控制電擊的狗,它們的反應跟前兩組都不一樣,它們只是躺下來嗚咽哭泣,沒有嘗試逃脫。
塞利格曼對此的解釋是,第二組的狗在前面的階段無法阻止被電擊,因此產生了無助感,這種無助感在第二輪實驗中摧毀了它們採取行動的幹勁。他由此提出了著名的「習得性無助」的理論。習得性無助,就是一種做什麼都沒有用的想法,不斷的在心裡反覆的內化,從而削弱主體對事物的掌控感。習得性無助不僅影響自己,同時還會影響其他人。塞利格曼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很容易受到父母和其他人影響的。
比如,父親為女兒包辦各項事情,不讓女兒應對自己的難題,無意間就將無助感給了孩子。再比如老師把成績好壞歸因於智商或性格等穩定特質的話,也會讓學生覺得非常無助。但如果把問題歸結於暫時性因素,比如不夠努力、積極性不高,自我的無助感就不會那麼強烈。
塞利格曼把這些不同之處稱為悲觀與樂觀。若一個人認為逆境是永久的、普遍的和個人的,那這個人就會擁有悲觀的歸因風格;若一個人認為逆境是暫時的、外在的和有限的,那這個人則擁有樂觀的歸因風格。
塞利格曼等人進行了一項歷時5年的研究,涉及到數千名保險代理人。他發現,較為樂觀的代理人賣出來的保單更多,樂觀的銷售人員的銷售額比悲觀者高出88%,而悲觀者選擇放棄的概率是樂觀者的三倍。因此,作者認為樂觀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樂觀的人更傾向於把困難歸因為外在原因,因而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掌控感。一旦掌控感增強了,就不會受到習得性無助的影響。
健康新論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個人應對逆境的方式與他的身心健康之間是有着密切關係的。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科護理學院院長馬德隆給老鼠注射了一定量的癌細胞,然後把老鼠分成三組。她讓一組學會掌控,也就是學會按下控制杆來關掉電擊。讓第二組學會無助;而第三組為對照組,心理狀態保持不變。無助組的患癌率是掌控組的2.5倍還多,是對照組的兩倍左右。該實驗率先證實,習得性無助,即掌控感缺失,不僅會引發癌細胞的擴散,甚至還能引發癌症。
這個實驗表明,習得性無助或者是掌控感缺失的癌細胞攜帶者,更容易引發癌細胞的擴散,甚至會引起癌症。糟糕的心態會損壞身體健康,而好的心態會促進身體健康。所以,管理好自己的心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但關係到我們所可能取得的成就,還直接關係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腦科學
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理論,「養成一種習慣需要21天的時間」。但史托茲並不認同。史托茲曾經為此專門諮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神經生理學科的負責人馬克·努維爾博士。史托茲問他「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多長時間?」,努維爾反問他,你學了多久才知道不要去碰熱爐子?答案是不到100毫秒就能學會。由此史托茲提出一個觀點,逆商也是可以在瞬間改變的。當我們碰到了熱爐子的時候,大腦會發出響亮的警報。而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逆境也是一個響亮的警報,大腦會下意識的出現面對逆境時的反應。
這種下意識的反應也是可以在瞬間改變的。當刺激足夠強烈的時候,哪怕100毫秒也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我們以往養成的面對逆境的反應,是完全可以改變的。當我們學習到應對逆境的新方法,一開始可能需要反覆實踐,這個過程中,大腦會開闢出更加密集和高效的神經元通路,當這種通路越來越穩固,新的習慣就會慢慢形成。這樣,當逆境的警報把大腦喚醒時,新的應對方式就會自動出現。
我們如何構成逆商
逆商是由CORE四個維度構成的。分別是:掌控感、擔當力、影響度、持續性。正如你的力量、速度、協調能力和智商可以決定你在網球場上的得分一樣,CORE四維度能夠決定你的總體逆商。
掌控感
掌控感探究的問題是:你覺得自己對於不利事件的掌控有多少?這裡的關鍵詞是「覺得」。對於某個特定情形的實際掌控力幾乎是測不出來的,掌控感則重要得多。我們主觀感受,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自主能力。我們覺得自己能掌控,你就越能掌控。只要我們採取行動,行動本身就會增加我們對事情的掌控力。所以行動和掌控感是互動的,是可以相互增強的。
比如,很多人都曾想過要每天跑步半小時,但能夠長久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有研究表明,如果你先要求自己做到每天花兩分鐘時間換上跑鞋,這個簡單的行動,就能增加你的掌控感,幫助你更好地堅持跑步。
擔當力
擔當力是指一個人對事情的結果承擔責任的能力。我們擔當力的分數越高,說明我們願意為結果承擔的責任就越多。當我們更願意承擔責任時,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逆境。只有人們覺得自己要為結果負責,才會帶着強烈的責任感做事。領導人必須傳達和明確每個人要承擔的責任,縮小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差距。
影響力
影響度維度探究的問題是:這個逆境會對我生活的其他方面產生多大影響?逆商較低的人會讓逆境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比如,一場糟糕的會議把一天給毀了;一場爭執導致關係的破裂;一次成績不佳的績效考核造成事業上的失敗,導致財務恐慌、失眠、痛苦、離群、決策不善。所以當逆境來臨時,限制它的影響範圍是極其重要的。就好比一個地方發生了火災,消防員到場之後,首先要做的是防止火勢蔓延到其他區域。這就要求我們要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心態上,不要把不好的事情一味放大。
持續性
在這個維度裡面,你要問自己兩個問題。「逆境會持續多久?逆境的起因會持續多久?」。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談到自己成績差時總是聳聳肩,無能為力地說:「我沒辦法啊。我就是懶。我爸爸說我的懶惰是從他那裡遺傳的。」他對幾何學提不起興趣,然後在他父親的推波助瀾之下將那個困難變成了災難。
但如果這個孩子認為,自己的數學成績差,只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一旦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數學成績就能夠提高。這樣看待這個問題,逆境就不再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狀況,而是一個暫時性的挑戰。逆商不管是在什麼水平都是可以提高的,只要用對方法。
如何提高自己和他人的逆商
知道了理論,那麼就是付諸實踐啦,作者為我們總結了一個工具箱,叫LEAD工具箱。應用LEAD工具箱分為四個步驟,是依次進行的。第一步是傾聽我們對逆境的反應,第二步是探究我們對結果的擔當,第三步是分析證據,第四步是做點事情。這四步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應對逆境的流程。
傾聽我們對逆境的反應
面對逆境首先就是要發現它。假設你的鬧鐘沒有把你叫醒,牙膏用完了、燕麥圈不新鮮了、你在等的快遞沒有來、一個重要的電話會議取消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不是有點懵,煩躁。其實很多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逆境,第一反應都跟這類似。而如果我們用LEAD工具箱來看,史托茲博士認為,其實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做得更好。作者提出,我們跟自己可以玩一個小遊戲。一旦發現逆境來臨,我們的大腦就馬上敲響警鐘。用一個很好玩的聲音來表達逆境來臨。比如,大聲的叫「逆境」、或者發出搞笑的聲音。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好玩的聲音和讓人大笑的警告,本身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讓我們更加積極的應對逆境。第二個好處是,當大腦敲響了警鐘,就幫助我們打斷了潛意識的自動反應。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機會,我們可以去判斷潛意識中的自動反應,是屬於高逆商反應還是低逆商反應,然後去調整這個反應模式。
探究我們對逆境結果的擔當
假設你在開辦逆商培訓項目。一切都進展得很順利,到了開場前兩小時設備出了問題。硬盤驅動器損壞了,你聯繫了領導、秘書,大家都找藉口說無能為力。這個時候你決定對這個結果負責,幾番努力後終於找到了一家賣這種硬盤驅動器的商家,最後解決了問題。
LEAD工具箱的第二步認為,在面對這種情形時,我們不要過分的自責。因為無論過分的自責還是推卸責任,都不能增加我們的掌控感。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我們要對確認的部分負責,把影響限制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LEAD工具箱的第三步。一個奇妙的事情在於,在我們決定對結果負責的那一刻,我們對事件的掌控感馬上就會增強,並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分析證據
這是一個質疑的過程,作者為我們精煉出了我們可以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第1個問題是:有什麼證據表明,當下的情況是我無法掌控。在設備不能用的時候,作者並沒有一蹶不振,他在努力地尋找可以掌控的因素。比如,給經理打電話,反思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打電話給銷售商。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曾經在納粹集中營生活了好幾年,最終幸運地逃出。後來他寫到,集中營的確是個非常容易令人絕望的地方。但是,即使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人依然可以去發掘自己的掌控力。他觀察到,那些在集中營中失去了希望,失去對自己掌控力的人,最終大部分都沒能熬過來。而那些堅信自己最終能夠活下來,發掘了自己的掌控力的人,最終活下來的比例遠遠高於前者。
第2個問題是「有什麼證據表明逆境一定會影響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也許,當人們被逆境打了個措手不及的時候,第一時間會認為這個逆境是天大的災難,會把你的一切搞砸。但是,當你真正地應用本書提供的工具去做理性分析之後,你會發現我們往往會高估逆境對生活其他方面的影響力。
第3個問題是「有什麼證據表明逆境必然會持續過長的時間?」
證明逆境可能會持續很容易,但是要證明逆境一定會持續,而且不會有絲毫好轉卻很難。就算是全球環境這樣世界級的難題都有可能會持續惡化下去,但並不一定會這樣。
做點什麼
行動本身會增加我們的掌控感。所以,行動也可以說是走出逆境最重要的一步。我們還以硬盤驅動器損壞的例子。
假設你完成了LEAD工具的前三個步驟以後,下一個步驟是做點什麼!首先,列出你可以用來改善的措施。花點時間想一下,然後在腦中列出你對於上述問題的回答。拿出一張紙和一支鉛筆,把你所想的東西寫下來。比如,你可以打電話給一位數據恢復專家,或是打給幾個團隊成員,弄清楚最後一次做數據備份是什麼時候。
作者在多年的實踐中發現,通過LEAD的工具箱,我們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逆商,還可以幫助其他人提高逆商。在幫助其他人走出逆境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就是明確我們的定位:我們不是提供建議的人,不是說教者。作者認為,傳統的方法,給別人提供建議,或者直接去推動別人,可能有短期的效果。但是一旦時間拉長,事情很可能就會恢復原狀。
要想真正幫助別人有長久的改變,就必須去激發他人內在的動力。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走出逆境的內在資源,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LEAD工具箱的方法,去引導他人發現和發揮自己的內在資源。當你應用LEAD工具箱去幫助他人時,最後一步的行動清單需要他們自己列出來,而不是由我們提供給對方。只有這樣的行動清單,才有可能最終被執行到位。
首先逆商就是要破除「習得性無助」,我們是可以改變的;其次,我們要從掌控力、擔當力、影響力和持續力來評估自己的逆商指數;最後就是付諸於行動,提高自己的逆商。如果你想要幫助別人提高逆商時,需要記住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一個引導者而不是說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