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力量-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並不是要教你如何用邏輯技巧去駁倒他人,而是教大家如何利用邏輯理性地認識身邊的人和事,有效溝通,化解分歧,達成一致,從而解決問題。

這本書不僅展示邏輯的力量,也強調邏輯的局限;它認為要想正確運用邏輯的力量,必須知道邏輯的局限;並且因為這種局限性,我們要把邏輯與情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邏輯的重要性

什麼是邏輯?邏輯是建立一個思維框架。比如開車不能闖紅燈,騎車要走馬路兩側,過馬路不應該橫跨護欄等等。要是沒有交通規則,或者大家不守規則,交通就會堵塞,秩序就會混亂。

清晰表達,取得共識

那麼邏輯的基本規則是什麼呢?我們知道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邏輯思維與詭辯》這本書中我們提到過。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同一律。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都必須與自身保持一致。它要求必須保持思維的確定性,亦即每一個概念或判斷必須保持自身的統一。否則將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

其次,矛盾律。同一思維過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個是假的。它從反面要求思想必須首尾一貫,不能對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時加以肯定,否則將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接着,排中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它進一步要求不允許對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時加以否定,否則將犯模稜兩可的錯誤。

最後,充足理由律。在論斷過程中,任何一個論斷被確定為真的,必須具有充足理由。它要求在一個論證中,理由必須真實,理由與推斷之間要有必然的聯繫,否則將犯虛假理由或推不出原因的錯誤。

總的來說,就是要求我們的思維和表達要有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模稜兩可,要有前因後果。否則,就會出現混亂不清、莫名其妙的狀況。

假設你是一位老闆,有個下屬對你說:「老闆,我發現最近的原材料漲價了,但是包裝紙沒漲……剛才物流公司也打電話來說要提價,我又比較了其他幾家的價格,發現他家不是最貴的……還有,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漲價了……但是幸好,我們的廣告費花得比較多……」這樣的話,你聽了是不是一頭霧水? 但如果他這樣說:「老闆,我認為咱們的產品應該漲價20%,而且要超過競爭對手。因為第一,最近原材料都漲價了,物流成本也上漲了;第二,競爭對手全都上漲了10%~20%,我們應該跟進;第三,因為廣告費超標,我們還應該留出廣告費的空間……」這樣的話,你才知道他要說什麼。這就是邏輯是否清晰的差別。

除了清晰表達思想,邏輯還能幫人們取得共識。因為邏輯推理有一定的規則,對誰都一樣。如果兩個人對一件事有爭議,可以把各自的邏輯擺出來,看分歧到底在哪兒,努力尋求共識。

舉一反三

由已知的東西推出未知的東西。這些新知識因為經過了邏輯推導,是值得信賴的。邏輯為什麼值得信賴呢?

比如,三段論推理是有兩個前提的演繹論證。凡人都有一死,蘇格拉底是人,結論是蘇格拉底必有一死。它是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來的,也是邏輯思維的核心。

所以邏輯通常被定義為,構造有效論證的規則,或者叫必然推理的規則。它是非常可靠的。當然邏輯推理不會增加新的信息,但是會增加新的見解。

比如,「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軍人也是有感情的」,這句話沒有增加任何新的信息,但是展現了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更豐富和全面。

更重要的是,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事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聯繫,所以邏輯可以通過這些聯繫,推出一些我們未知的真相。

比如,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曾主持一項研究,要查明為什麼美國嬰兒的死亡率比歐洲國家更高。他發現美國嬰兒夭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產婦長期營養不良;而在美國,這不是因為缺乏食物,而是年輕的母親們缺乏營養知識,不注重飲食造成的;而年輕的母親們缺乏營養知識,是因為在高中或大學裡的營養課程沒有跟上。

由此產生一個驚人的推論:如果改進美國學校里的師資和營養課程,將有助於減少美國嬰兒的死亡率。這就是在現實中通過一長串邏輯推理而得出重要結論的案例。這樣的推論告訴我們,邏輯不能讓假的變成真的,但能揭示更多真相。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如果你的推論每一步都由邏輯驅動,它們可能僅僅是某些定義的拆解,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串聯在一起,就會得出某些全新的結論,甚至構建出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邏輯的局限性

那麼,邏輯有沒有局限性呢?如果有的話,它的局限是什麼呢?當然有。作者說:自行車是一個很好的發明,但是當你發現自行車不能飛的時候,你會扔掉它嗎?不會。你只要在使用時不超越它的極限就可以了。比如在高速公路上或珠穆朗瑪峰上騎自行車,都不太合適。邏輯作為推理工具也有局限,但這不意味着邏輯是失敗的,只意味着我們不應該把邏輯推到它的局限範圍之外。

有極限

邏輯有「極限」。什麼意思呢?邏輯是有效推理的規則。它本身沒有起點。換句話說,邏輯必須從某個前提開始,這是沒法論證,又毋庸置疑的東西。

比如,在平面幾何中,「兩點決定一條直線」就是一條公理;而在生活中,「人人生而平等」就是一個信念。在這些問題上,我們無法爭辯對錯,只能接受或不接受,否則邏輯無法開始。反過來看,邏輯在這些問題上是無法追溯下去的,所以稱之為極限。

這就是為什麼遵守邏輯的人仍然可能產生分歧,因為邏輯的起點設定不同,結論也就不同。在觀點交流中,有時候在某些節點上,我們只能停止追問和辯論,接受分歧的存在,否則永遠不會有結果。往往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求助邏輯之外的東西來得出結論。

邏輯含着自我否定的隱

邏輯最重要的是一致性,也就是不能自相矛盾。我們不能在思維過程中認為某個事物既對又錯。比如,我們不能說一個人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既是醒的又是睡的等等。這是講邏輯的基本要求,也是定義邏輯規則的核心。

但是,人們在思想探索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現象,對邏輯規則的核心構成了挑戰,這就是悖論。悖論的奇特之處在於,我們按照公認的邏輯推理方式,可以從中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它暴露了邏輯含有自我否定的陷阱。

比如,有一家人,家裡有兩個孩子。這天是四月一號愚人節,一大早哥哥就跟弟弟說:「弟弟,今天是愚人節,我要好好騙你一回,你要小心哦。」弟弟一聽,趕緊提高警惕,一整天都防着哥哥。但是直到晚上快睡覺了,也沒等到哥哥騙他。 他很生氣地跑去對哥哥說:「你騙我,你沒騙我。」哥哥聽了笑了。現在的問題是:弟弟被騙了沒有?如果說他被騙了,那麼哥哥對這件事早就打過招呼,說明他沒有被騙;如果說他沒有被騙,那麼哥哥說要騙他的話就是假的,說明他被騙了。這時候無論你做任何判斷,都會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這就是悖論。

因為悖論會產生一種特殊效果,就是對命題的肯定會導致對命題的否定;對命題的否定又會導致對命題的肯定。這就觸及了邏輯規則的核心,動搖了邏輯的根基。

體現為理性的局限

經濟學中有一個基本假設,叫理性人假設。就是說每個人都能通過理性思考和選擇來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在理性思考和選擇的過程中,邏輯推導無疑是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理性思維就是邏輯思維。

但在有些學者看來,理性思維是有局限的。比如在緊急狀況下,我們沒有時間調用邏輯推理,只能靠本能反應來避免危險。比如,老虎來了,你本能的就是逃,我們不會進行邏輯分析。這時候講邏輯是危險的。

理性思維的另一個缺陷是,個人認為是理性的選擇,可能對集體來說是不理性的。比如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大家開車都搶行,就會造成交通堵塞,結果誰也走不了。它說明個體的理性選擇可能導致對集體不利的結果,體現了邏輯的局限性。

如何適當的運用邏輯

作者選取了一個角度,就是邏輯與情感的關係來說明。它認為邏輯和情感看似對立,其實可以互補。我們應該用邏輯理解情感,用情感支撐邏輯。這樣才能清晰地思考,有效地溝通,更好地解決問題。

作者說,要儘量擴大它們的交集,充分發揮兩者結合的優勢;要儘量避免非此即彼、偏執一端的選擇。那麼應該怎麼把邏輯與情感結合起來,發揮它們的優勢呢?

理解情感

要用邏輯去理解情感。或者說,要找出情感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要知道,情感不會說謊,如果你產生某種情緒或感受,它總是有原因的。我們應該理解和回應這些情感,而不是否認或壓抑它們。

比如,兩口子吵架,妻子對丈夫說,「你從來都不打掃房間」,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種情緒表達,她認為丈夫平時幹活太少,而自己幹活很辛苦,所以很不滿。如果丈夫能理解這種情緒,和情緒背後的邏輯,從安撫她的情緒出發,承認自己幹活太少,說老婆大人辛苦了,今後自己要努力改進等等。這樣才能化解抱怨,解決問題。這就是用邏輯理解情感,而不是用邏輯挑戰情感的效果。

用情感支撐邏輯

作者認為,情感的注入是讓人信服真理的強有力方式。如果缺乏情感,科學、數學以及邏輯都很難被人內化。甚至可以說,情感能讓人信服任何事,不管它合不合邏輯,真實不真實。這是需要我們重視的。那麼怎麼用情感支撐邏輯,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呢?作者特別強調了類比——也就是通過展示不同情境之間的相似性,來傳遞觀點的方法。

比如,二戰期間,一開始希特勒的軍事力量很強大,英國、蘇聯等國家幾乎抵擋不住他的進攻,它們迫切需要美國的武器援助。羅斯福總統知道事態很嚴重,但當時美國是中立國,政策和民意不允許美國援助其他國家。怎麼辦呢? 羅斯福對公眾發表了一次談話,他說:如果鄰居家着火了,急需幫助,我們只能把澆花園的水管借給他去滅火,否則火勢蔓延起來,大家都會遭殃。他用這個類比觸動了民意。不久後,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和武器,極大地扭轉了二戰戰局。

由此可見,類比的力量在於通過情感的共鳴來完成觀點傳遞,而不需要深入邏輯細節,因此有很強的傳播力和滲透性。但正因為如此,很多不合邏輯或違背事實的觀點,也能藉助情感的力量廣為流傳。這是一把雙刃劍。

作者說,能夠將邏輯與情感結合起來的人,一定是善於溝通、樂於助人、充滿智慧的。因為只有通過它們的共同作用,我們才能獲得更好的感悟力,對世界以及人與人的關係達到最深的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邏輯的力量。

邏輯的力量 導圖
邏輯的力量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