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餘元遺山來拜祖庭有紀行十首遂倚歌之先後殊時感慨一也

出自楠悦读

和元遺山一首

魯橋卸淮舸,淖塗歷蓁蕪。
翠嶧倚天末,髣髴東南隅。
薄暮曲紀城,三清敞仙居。
平原積磥砢,靈河鳴泉珠。
小徑斗折上,行與狐兔俱。
循崖索斯篆,恍惚東封書。
叢巔集蓮瓣,巖巖瞰青徐。
正途盡茅塞,正爾宜羊車。
蚌珍不蔽美,岧嶢到枌榆。
南門肅孟廟,冠袂先摳趨。
氣大夙有配,邾少不必都。
盥既覿慈靖,擇師誰復如。

和元遺山二首

高垣門十一,雲是魯城基。
浮浮化荊榛,孔廟存威儀。
奎門出浩蕩,杏壇歷逶迤。
古今帝王所,形仆影即隨。
人間此天闕,可望不可躋。
詩書壽老壁,孫子綿遺規。
杲杲不可尚,百世當前知。

和元遺山三首

聖人與天遊,擇地豈必巧。
袤延十里林,老翠鎮盤繞。
斧斤不可尋,兵劫不能燎。
翁仲儼冠帶,麟虎峙強矯。
書生拜風木,起立九腸攪。
築室今不多,馳蹕古應少。
春秋泉壤幽,日月天地曉。
洙橋一線流,滲注入萬沼。
入陵見金椀,公相計不早。
父乾兮母坤,白骨無壽夭。
啣冤絕歸鶴,誰復訢華表。
九原信可作,兩觀事未了。

和元遺山四首

西偏顔樂園,屋角接聖境。
想當坐忘時,聰明盡黜屏。
上植松數株,下種麻千頃。
蛛網結秋絲,綿密藏廢井。
東連勝果寺,元此誕莊穎。
象教剝牀膚,所事終不永。
興亡有定在,雖帝不可請。
緬想書雲時,五色垂燦炳。
三家浚深井,錄訖水亦冷。
卓卓正憲祠,蒸嘗猶定省。
金縢宗老心,復辟直要領。
照影弔伯禽,抱渴空望綆。

和元遺山五首

高門連曲沼,上有泮宮臺。
芹藻莽不復,菰蒲弄風埃。
靈光突其右,荒穢良可哀。
兩阜爪距地,驅車儼臨淮。
雞蟲爭得失,擾擾胡爲哉。
何如袖春服,行歌與時偕。
我來晞白髮,歸詠同此懷。
柴桑志童冠,寤寐須偕來。
酌逵洗逸盼,雅趣孰此偕。
步雩習風腋,自覺聰明開。

和元遺山六首

壯哉景陵宮,龜屭極神猛。
洪惟大庭庫,制度合雄騁。
聖世尚封崇,功擬天地並。
中天怪事發,靈長轉俄頃。
我登望嶽臺,一慨心自領。
涿鹿策奇勳,自謂出天幸。
大運旋丸棋,捧首歸舊鼎。
富貴積金臺,礎礫揜營屏。
倘無六籍在,詎免胥狒獷。
下土位人上,奈何不深儆。

和元遺山七首

雞豚隣柵翁,盼盼延允譜。
仲尼土萬世,豈必志百畝。
誰知弗父何,讓德報以魯。
蟻穴幾王侯,林廟此其所。
東周禮樂心,豈不在文武。
大器信有神,予奪孰敢侮。
郟鄏鼎鉉雄,弱臂竟莫舉。
大廈庇生民,雲仍合分廡。
詩禮世其傳,嘉種無莽鹵。
庭趨揖鬚眉,返此末代古。

和元遺山八首

荒荒望魯甸,姬孔廟粼粼。
允祚五十代,顔孟東西鄰。
旁求侍坐翁,草莽迷城闉。
豈應髮膚體,竟此成湮淪。
鏗爾續道韻,垂此天倫親。
犁鋤供子職,猶裕耕鑿民。
可能百世祀,不廟三省身。
亦必有壇壝,尚稽廓荊榛。
五賢配西序,餘瀝波楊荀。
肥馬視輕服,此景良清新。
微言苟不及,往跡亦易陳。
安得沂水上,菊泉薦斯人。

和元遺山九首

耕民昧帝力,焉用典與謨。
奈何降衷後,氣稟分賢愚。
天錫孔孟氏,一整綽有餘。
廓哉鄒魯地,良足容軒車。
皇皇七十國,轍跡何區區。
誰知百世下,流作章句儒。
掌股弄神器,敝屣直棄如。
遂令桐梓地,盡化荊棘塗。
昏林畏饞啖,秉燭來趨隅。
巫咸倘可問,爲我還其初。

和元遺山十首

人惟君與師,得在天地間。
蜂蟻失所主,生息決不蕃。
逐日渴未死,顧影悲餘年。
平生東魯心,皓首瞻聖賢。
上下二千載,歷歷觀遺鎸。
惜哉數墨子,想像成虛傳。
十章紀大略,盡和遺山篇。
忠腸攪葵漆,喉棘不忍言。
持歸刻瑘石,何□勒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