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的內容戰略-讀書筆記
作者小比爾·梅西,作家、編劇、劇作家。他曾在HBO核心部門工作27年,離職後任教於緬因大學,教授劇本寫作,著有驚險小說《提倡者》,以及電影劇本《絕命末路》。
電視有兩個時代:有HBO的時代與沒有HBO的時代。1972年HBO開播,一個全新的娛樂時代來臨,電視進入了有HBO的時代。HBO改變了一切,從電視產業本身到電影業的版圖,從家庭錄像帶到網絡電視,在1972 年之後發生的所有變化幾乎都與HBO 的成功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HBO重塑電視產業
電視有兩個時代:有HBO的時代與沒有HBO的時代。在有HBO以前,看電視免費,而有了HBO之後,付費頻道開始出現並流行起來。HBO改變了電視產業的格局,能在人人免費的時代里成功推行付費。那麼,為什麼HBO以前的電視不能收費呢?為什麼HBO就能收費呢?
沒有HBO的時代
電視的發展,最早是無線電視。電視節目的信號,是通過無線的電磁波來傳播的。這時的電視信號有兩個問題,一是強度會隨着傳播距離的增加而衰減;第二,就是容易被遮擋和干擾。所以在無線電視時代,電視台需要先投資建立很多信號中繼站。同時,還需要建立電視塔,防止信號被遮擋。這兩樣事都需要很多資金來推動,所以在無線電視時代,想開電視台,那門檻是相當高。
美國的無線電視,當時被三家所壟斷,分別是NBC、ABC和CBS。三家都是做廣播公司起家的,一是他們的廣播事業還在持續賺錢,可以用來培育電視產業;二是他們的廣播信號也是無線電磁波,這樣原來的設備升個級換個代就夠了。可以說,當時如果沒有廣播公司多年積累的資金和設施優勢,就沒法做電視台的事。而且無線時代的電視機,只要買回來,豎起天線,就能收看節目,天然免費。
那無線電視台靠什麼養活自己呢?廣告。對於無線電視台,廣告幾乎就是收入的全部。所以,對無線電視台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有多少人在看電視,也就是有多少人在看廣告。無線電視台會非常在意「收視率」,在乎節目的受眾面。
有HBO的時代
從HBO開始,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那就是向觀眾收費。為什麼HBO能收費呢?因為有線電視的發展,看有線電視不需要電視上有天線,而是需要付費給服務商,安裝「機頂盒」。電視信號通過電纜傳送,相對穩定,因此在郊區和偏遠地區特別受歡迎。服務商也因為傳輸電纜完全封閉可控,可以向觀眾收費。
而HBO就是在這一點上發現了商機,HBO作為付費的有線電視台,橫空出世。後來,HBO還率先開通了衛星電視,把節目信號通過衛星傳輸給簽約的有線電視服務商。這樣,信號傳輸的速度和覆蓋範圍也大大提升,得以迅速向整個美國鋪開業務。因為速度快、傳播廣、信號穩,HBO開局非常順利,迅速占領了市場。HBO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現代電視時代的誕生,甚至極大影響了現代家庭娛樂的格局。
HBO如何提升競爭優勢
我們知道,一個商業模式成功之後,很快就會有同業競爭者。只要假以時日,競爭對手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和HBO差不多的水平。所以,HBO還必須解決「為什麼要付費看HBO」的問題。怎麼辦呢?
開拓細分市場
為了吸引更多用戶,HBO探索開闢了附屬頻道。主台播放綜合內容,附屬台則針對專門市場。 HBO的第一個兄弟頻道是Take 2。該頻道在1979年4月開播。當初的思路就是一些偏遠的潛在郊區市場因為HBO的價格和內容而無法收看該頻道。Take 2頻道就是HBO的低價、PG級版本。還有一個就是全天不間斷播放電影的Cinemax。而且Cinemax和HBO打包提供,還可以有優惠,當然,單獨購買也可以。這一招除了附屬台籠絡了更多觀眾之外,也讓HBO主台更受追捧。當時很多人甚至把HBO的競爭對手Showtime也當成了HBO的附屬台,買了HBO主台之後才考慮購買Showtime。
增加播放時長
曾經的電視,每天的節目只有幾個小時,其他時間只能看一張七彩的待機圖片,其實美國也是這樣。而HBO則率先開始了24小時播放節目。這對電視台的運營能力是巨大的挑戰,但HBO覺得是早晚得做的事,不如早點做。當然其他競爭者也只能跟進,如今24小時播放已經是慣例和常識。
比拼速度
也就是同一部電影,我比你早放映。要轉播同一場比賽,我比你早開場。
買斷播放權
如獲得了三項奧斯卡獎的電影《金色池塘》,HBO就買斷了它的播放權。這需要大量資金支撐。有效的策略,一定會引起競爭者的跟進。
比如,大片《星球大戰》,當時片方約定,各家電視台的最早播出時間,是某個工作日的凌晨六點。工作日凌晨六點,誰會看電影呢?而HBO更激進,為了能搶個「比你們還早」,又加錢多買了六個小時,零點一過就開播。再加上24小時連續播出,需要大量節目資源。當時的HBO主要依靠向電影製片廠買片子,製片廠會把好影片、普通影片和大量爛片打包在一起賣。HBO只能照樣播。時間長了,用戶就很不滿意。
直接投資電影製作
HBO這時候的自製節目,以投資電影為主。HBO成立了專門的電影部門,開始介入了電影製片業。從1972年到1984年,HBO收入增速達到平均每年80%。而當時市場老二Showtime的收入,還不足HBO的一半。
HBO面臨的危機
後來隨着發展,出現了錄影帶VCR。錄影帶租賃店越開越多,只要家裡買一台播放器,想看的片子租回來想看多少遍,想什麼時間看都隨意。這對HBO來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打擊。整個視聽產業都將面臨重新洗牌,重新布局。要應對挑戰,HBO就必須有新的策略。HBO分析了卡式錄影帶的市場,認為錄影帶至少有兩個弊端,而電影行業也會跟着改變。未來應該在錄影帶和電影做不到的地方升級、迭代、下功夫。錄影帶有哪兩個弊端呢?
第一,拷貝深度不足。錄像店能上架的某部電影的拷貝數量,是不足以讓人們想看就看。因為製片廠會把錄影帶的價格定得很高,而出租的價格又比較低。所以,錄像店要先預測能成功租出多少次,再決定哪部電影買多少拷貝。
第二,資源越來越多,選擇會越來越困難。錄影帶技術導致好節目和壞節目都多了,選擇困難會成為一個越來越明顯的問題。以前觀眾能看的資源少,所以看到的爛片也少。現在選擇多了,看到爛片的概率也會逐漸增大。所以精品化的節目還是會有市場。那麼HBO是怎麼做的呢?
重新組織播放的節目類型和內容
HBO的節目主要有這麼幾大類:賽事、綜藝、電影和紀錄片。調整之後,賽事節目將只播最受歡迎、最受關注的比賽。綜藝方面,全民關注的節目為主,沒有特色的節目不播放,綜藝節目要少而精。電影、紀錄片能夠提升競爭力,也有助於樹立電視台形象的節目,除了要進一步精選,減少重播,還要把自製節目提到戰略的高度上來。正是從1984年開始,HBO開始全面向自製節目的付費頻道轉型。
自製節目的題材
就是做大眾節目基本不做的題材。比如涉及政治問題的,探討社會話題的,追溯民族和歷史、文化的題材。
比如,拍一個反映納粹對猶太民族大清洗、大屠殺的節目,但裡面不可能不涉及反猶太言論。對此,HBO的態度是,既然不迴避,就把這些內容做到該有的樣子,做得值得,做成精品。 比如,紀錄片《艾滋病》、傳記電影《曼德拉》以及《基督最後的誘惑》等,都是既深刻卻又引來不少爭議的節目。但HBO堅持不怕題材敏感,只要節目精彩。這為HBO贏得了聲譽,也吸引了高水平的導演和演員。
主動擁抱新市場
之後HBO將自製的節目也發行了錄影帶。小比爾·梅西形容這一點是「如果你不能打敗他們,就和他們成為一夥」。錄影帶不過就是個媒介,HBO也有一幫喜歡刷劇,喜歡一次看個夠的觀眾,所以錄影帶是HBO的幫手而不是敵人。到後來進入DVD時代之後,這個幫手的效應就更加明顯。很多HBO自製節目的DVD都大賣特賣。甚至很多在播放時並不被看好的節目,後來發行的DVD都獲得了豐厚的收入。
比如,迷你劇《兄弟連》,只有10集,篇幅很短,不容易培養觀眾。同時題材也比較窄,雖然有斯皮爾伯格、湯姆·漢克斯的加持,首播的時候卻是叫好不叫座。但是《兄弟連》的DVD銷售額已經超過了2.5億美元,成了HBO的創收大戶。
從1995年開始。HBO的發展方向又做了一些調整。那就是將自製電視劇作為最重要、最具戰略意義的節目。HBO在這之前也曾經製作過一些電視劇,培養出了不少追劇的觀眾。但劇集質量參差不齊,評論界和觀眾的評價也都褒貶不一。積累了經驗和教訓,又提升到戰略高度後,自製電視劇開始大發展,HBO的黃金時代也開始拉開帷幕。到1998年開始,HBO的電視劇開始呈現出「HBO獨有的特色」。
1972年,HBO開播。一開始,作為電影頻道的HBO通過購買電影版權來為用戶提供獨一無二的內容。在激烈的競爭中,HBO尋求突破,將內容重心轉向原創內容,隨後稍稍轉向,專注於原創自製劇。經過10年的嘗試和醞釀,最終有了《黑道家族》《權力的遊戲》與一系列優質的原創自製劇,為美劇製作樹立了一個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