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上班摸鱼,下班焦虑?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刚结束热血的就业准备,就已经累到想退休?作者曾经也是这样,直到她不再把自己的身份局限于公司职员,而是多方发掘自己的用处,努力活出更加丰富的人生。

本书是一本无需钢铁意志也能轻松实践的时间/精力管理手册。作者提供了看待每一天的新视角:晚上并非为明天做准备的时间,而是属于今天的我的时间。她主张把工作日晚上等待上班、等待周末的躺平时间,换成更有意义的充能时光,让人不再带着后悔与遗憾入睡。 从检视自身价值观、学会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开始,她带领读者重新配置工作、娱乐、自我学习、业余项目、日常杂务的比例,利用心理学及简单具体的工具,规划每天晚上的固定日程,设定对应的目标,通过反复练习将自己想做或必须做的事变成反射习惯,轻松、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自己曾经尝试过但失败了的计划,分析当初不再继续坚持某些计划并选择放弃的原因,并贴心地提出了一套战胜薄弱意志的方法,不打鸡血,不反人性,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和实践。

如何规划晚间时间

上班忙到不行,晚上回到家精疲力尽,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已经没有办法让自己行动起来;总想着可以多出一些时间提升一下自己,但是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再等等。想必很多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多?让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作者把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分享给大家,那就是下班后利用晚上的时间帮助我们成长。当然,如果我们晚上实在是很累,或者不能按时下班,这套方法改成业余时间或者早起时间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进行,不必勉强必须每天晚上。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介绍了3个方法:“确定大小目标;赢得自由时间;打造固定日程。”

确定大小目标

每个人都有想要实现的梦想,有想要坚持下去的事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毫无头绪,我应该怎么开始呢?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探寻自己人生的意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越是懒惰的人,就越容易找借口,觉得自己只有处于极端情况时才有办法做出改变。他们常想:等到辞职,我就去写网络小说;等到辞职,我就去做视频博主;等到辞职,到那时做点什么都好。这样的想法我们永远无法行动起来,但是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那么行动起来就会变得容易。

比如,我想要做读书博主,那么做读书博主给我们人生意义就是,可以帮助到那些没有时间读书,喜欢读书的人;同时通过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那么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用多宏伟,只需要能够给我们带来能量就行,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空虚感,而且容易坚持下去。作者说,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能够让你稍微忙起来,但是心理压力比较小的事情 ,先试一试,不合适就干脆放弃 。可以用 100 天行动,当成一种试错策略。有了目标,找到人生的意义,接下来就需要我们确定具体项目,然后制定行动计划。也就是我们说的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制定计划作者给出一个小工具,叫做曼陀罗计划表。

这种神奇的计划表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以大目标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充的九宫格。表格中心是大目标,围绕在它旁边的是根据大目标拆解而成的8个相关领域(次级目标),再外圈则是根据这些相关领域衍生出来的具体行动计划。

赢得时间自由

大家总是抱怨说没有时间。作者认为,大家之所以总抱怨时间不够用,第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都对时间的流逝毫无意识。时间不具备物理形态,不能用手紧紧抓住,但是我们能够在意识到其存在的基础上,通过别的方式好好把握它。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意识不到时间什么时候就消失了,比如洗澡,吃饭,玩手机等等。

如果你能够意识到时间的存在,再去使用它,就会发觉下班后的时间其实很长。如果养成这种习惯,在一天之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注意时间的存在,就能比别人拥有多出一倍的时间。

其次,生活中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正在偷偷夺走你的时间。比如刷视频、打游戏。只有我们脱离这种状态,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利用碎片时间。碎片时间就是等车、上卫生间、吃饭等等这些比较琐碎的时间;其次,利用时间轴计划表。这个计划表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回顾每小时、每天的时间利用情况,找出我们高专注的时间段。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建立这种好习惯。

其次,制定晚间日程计划表。假设晚上从17:00开始,然后列出每个小时我们要做的计划。比如,17:00工作时间;18:00下班途中学编程;19:00吃晚饭;20:00编辑视频等等。这一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就行。

接着,放弃不重要的事。放弃不重要的事,就和删除不会再使用的文件一样,把生活中不重要的东西毫不留情地丢掉,这样一来,日常就会变得简单利落。

最后,减少浪费时间的办法

1.把手机关进抽屉。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手机放到眼睛看不见的地方。

2.贴便利贴 。在手机屏幕上贴上便利贴。这个动作看起来不起眼,实际效果却非常明显。另外,在便利贴上写一些能够激励自己的字句也不错,比单纯使用励志壁纸要有用得太多。

3.写手机使用计划。在需要赶截止期限或集中注意力做某事的时候,写手机使用计划。你只需提前计划好今天要使用手机的时间,把它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手机屏幕上即可。

例如,如果你决定早上、中午、下午、下班后各看一次手机,就在便利贴上写“9点/12点/15点/18点”。每次使用手机时,也记好实际使用时间。除了计划好的时间外,绝对不打开手机。这在平时看来有些过头,却是备考或赶截止期限时的一大利器。

打造固定日程

打造固定日程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每天在同一时间做同样或同类型的事才能养成习惯,产生节奏感。

比如,睡觉前读书 30 分钟,早起做瑜伽 30 分钟等,这些看起来只是有空才能去做的事情,一旦成为固定日程,即使没有很强的意志力,也能长久实践。

我们都很容易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即使已经是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在制定日程时,也最好把自己当成小学生。只有当我们把事情化繁为简,变得像呼吸和吃饭一样自然的时候,才能够好好坚持。 所以,作出改变时,我们首先可以先从小而简单的事情开始,把事情的难度降到最低。如果你实在是那种自己无法行动起来的人,那么你可以寻找想跟你一起改变的小伙伴加入进来。

比如,想读书。那么就寻找读书群,跟大家一起阅读。与其强硬坚持自己的主张,以此为唯一正确的标准,不如从更宏观的层面,在大体价值观相同的基础上,彼此接纳、互相尊重。

如何让自己坚持下去

计划列好了,时间也有了,那么很多人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兴致勃勃。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不想动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6种应对危机的方法。

不要求自己做到完美

在决心坚持做点什么却半途而废的情况中,有一大半都是因为自我要求过高。我们不是神,不可能凡事都做到尽善尽美,也许偶尔会有那么几次做得特别好,但不可能永远维持同样的水准。这种时候就出现了两种选择:如果不完美就干脆不做,或是放过自己,可以稍微放低一点标准,坚持下去——我的选择是后者。

不管今天有多累,都要坚持执行计划,并不一定要做得特别完美,哪怕只做了一点点也可以,“要么就是全部,要么就是没有” 的极端心态,其实很危险。

所以,作者说,不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只要我行动了就行。如果在你执行的过程中,觉得目标定得太高了,那么可以适当的降低一些标准,这样并不是敷衍,而是可以帮助我们坚持下去,走得更远。

把低谷期当作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低谷期的时候,状态好的时候,就算工作再多,也能享受这种充实而忙碌的生活;而到了低谷期,哪怕只是一点点事情都会成为负担,很容易就自暴自弃起来。

遇到低谷期不要强求自己,好好休息一下,不要因为负面情绪而自我责怪。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会把低谷期看作是会定期来访的事件,每逢此时,就像遇到老朋友一样,心里想着:“啊,又是你,你又来了。”这样干脆地承认并包容它的存在,反而会轻松点。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遇到低谷期的时候必须警惕,不要让自己陷入“为什么又这样?为什么只有我会这样?”

作者会把低谷期看作离峰期,因为低谷比较消极,而换成离峰期等于潜移默化的告诉自己:这是短暂的情况,我马上会变好。其次,我们还可以减少工作量。减少压力,可以更好的让我们跨过离峰期。

马上去做

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努力了很久但是就是无法让自己满意。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马上去做。一味得想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对自己目前的行为不满意,那么就努力让自己做到满意;那如果你的行动跟不上自己的野心,就像一个永远无法自我肯定的完美主义者,看到某方面很厉害的人,总忍不住要和他,尤其是和他的长处进行比较,结果就是不管怎么努力,都觉得自己差得很远。

这种过于焦虑的心情和完美主义倾向很容易使人走进死胡同,放弃原本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懂得张弛有度、保持合适的节奏才更容易坚持。我们要避免过度自责和过度合理化,要做到张弛有度。

拥有“做就要坚持的久一点”心态

不求做的好,但求做的久。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行动,接下来慢慢推进就好了。然而追求完美、想要一切准备就绪再开始的人,大多数连开始都做不到。

比如,跑步。如果你想要锻炼身体,不能一上来就要求自己跑30分钟,这样很难坚持。而是应该先让自己行动起来,然后慢慢再增加时长。对于需要长期耕耘的事情而言,持续性会比当下的品质更重要。

养成自然而然的行动力

听说韩国的“学习之神”高承德在准备司法考试的时候,为了省下吃饭时间,要把小菜和饭放进搅拌机里打碎再吃。因为这则轶事,考生们在考前冲刺期就会说“最近启动了高承德模式”。

很多人听到这么说,会觉得自己怎么就没有这么强的意志力呢?但是作者认为,我们往往能够坚持下去,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行动力。只要打开每日计划表,看看任务清单,将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付诸行动,就是很好的做法。不要每件事情都要卯足全力,而是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全力去做,养成习惯即可。

放弃是一种选择

作者说,放弃并不是失败,只是一种选择而已。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此时正在犹豫是否要放弃某事,或是无法分辨现在究竟是该放弃的时候,抑或只是意志力太薄弱之下的惯性退却,不如问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做这件事的时候,你是否已经不再能感受到开心?如果答案是,那么放弃也未尝不可。

2.长期来说能否带来正面成果?有些事情虽然不那么快乐,但也值得坚持,典型的例子就是运动、自我提升、冥想等。这些事当下看来有些无趣,但是长远看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益处。对于这类事,只要挺过最初的痛苦,坚持下去,未来就一定能获得乐趣。

3.这件事是否只对别人有好处?如果一件事既没有乐趣,也没有益处,那就更没有必要为了满足于他人的期待而坚持下去。

那你可能会说,中途放弃岂不是在浪费时间吗?作者认为,放弃并不是坏事,我们把放弃的经验当作成长的资产,从放弃中学会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真正能够做到的,想要做的事情,未尝不好。

作者有一个原则,我很认同。“喜欢的事情认真去做,把不喜欢的事情变得轻松一点。”有目标很好,但是不要透支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 导图
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