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罗娜·雷纳,是美国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和护士,有着超过50年的家庭育儿工作经验。本书基于气质研究和正念理论,为你提供强有力的技巧,以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你还会学到一些策略,帮助你在沮丧达到峰值时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掌握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你恢复冷静,能够以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带着同情心与孩子有效沟通。


什么是吼叫

很多父母渴望改变是因为最终意识到自己不够有耐心,缺乏同情,大吼大叫的行为也为孩子树了个坏榜样。他们还发现,长远来看,吼叫对于减少孩子的失当行为并没有什么效果。要想做到不吼不叫,第一步需要知道什么是吼叫。

当父母嚷嚷的时候不管声量大小他们往往都充满怒气和挫败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控制。当你审视自己时,很容易就能看到区别。比如说,当我对我的孩子吼叫时,内在的紧张感就会逐渐增强,呼吸变得粗重,心跳开始加快,还会感觉到身体真的在发热,思维变得不清晰。这就是在吼叫了。

总而言之,父母的吼叫主要是想表达自己的愤怒,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敢不听话,就会有严重的后果。相反地,如果你用另一种语气和孩子沟通,“慎重坚定地说话”,这是让孩子听话的重要法宝。这两种说话方式有什么差别呢?

比如,某天上学之前女孩在玩玩具,就是不想穿好衣服去学校。那她的母亲可以用坚定的语气对她说:“该穿好衣服上学去了,我知道你喜欢玩,但是现在没时间了。如果你上学迟到,那周末我们就不去公园了。”在这种对话里,语气和态度是关键。

同样的话可以用尖利的嗓音,以威胁的语气喊出来,也可以用坚定平静的语气说出来。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指责孩子不穿衣服,害你迟到,那么你很可能迅速转变为吼叫。但如果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有条理地安排早晨的事情,那么保持平静非常重要。可以想象,如果上来就吼叫,孩子很可能会被吓到或者情绪反弹,这样她就更不会听话了。就算听话,她的心情也会变差或者感觉很委屈。所以,作者说大多数时候,吼叫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拒绝吼叫,因为在特殊情况下,吼叫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危险、有可能导致孩子受到伤害的情况下。

比如,有辆汽车正在开过来,而孩子没看到车,那父母就很有必要大吼一声,让孩子及时停下脚步。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吼叫不是为了责怪孩子,而是为了阻止孩子受到伤害而做出的反应。如果在吼叫之后,父母因为责怪孩子又吼了几声,那后面的这种吼叫就很没有必要了。

那吼叫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呢?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认为,吼叫会影响到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积极感受,会让他们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负面,也会影响他们和父母、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比如更习惯用激烈的冲突来解决问题。这些孩子也很难学习到积极的社交方式,比如和他人合作和同理心。另一份研究也表明,家庭中积累的愤怒情绪,对孩子整个青春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短期的杀伤力,而且也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为什么会吼叫

如果想要改变吼叫的习惯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吼叫。

触发器

作者把每次引起吼叫的原因统称为“触发器”。吼叫的触发器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外部触发器和内部触发器。外部触发器说的是那些来自你自身之外的,能引起你吼叫的暗示或者指令。

比如,女儿一开始哼哼唧唧地抱怨,你就会生气。如果她没完没了,你就会开始冲她嚷嚷。这里,外部触发器就是她的声音和她的要求。

而内部触发器说的是,自己内心不断升级的负面想法和情绪,比如你感觉到的焦虑、害怕、失望或者生气的感觉。一个外部触发器可能会成为你愤怒吼叫的导火索,但是之后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内部触发器在为怒火提供燃料。

比如 ,一位母亲回家看到丈夫把衣服全扔在地上,她立马一肚子气,心里想,“真是懒死了,说了多少次不要乱扔衣服,竟然还这样,不干家务活还成天给我添乱”。当她持续对自己说这种消极负面的话时,情绪就会不断升级,变得更加负面。这时候,只要一看到丈夫她就会爆发,大吼丈夫是个懒鬼。这时如果不巧孩子就在旁边,那孩子就可能成为打击目标,被大吼大叫。

在这里,乱丢的衣服就是外部触发器,母亲自己心里不断升级的消极想法是内部触发器,在这两种触发器的共同作用下,吼叫最后就倾泻在了孩子的身上。对于一些人来说,内心的负面情感和经常出现的情绪触发器,很可能让吼叫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脱口而出的行为。当家长想要孩子们听他说话时,就会很自然地大声吼叫。当声调足够高的时候,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听话,这种反应更鼓励了家长继续大声吼叫。所以最后家长们就会发现,吼叫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管教孩子的默认方式,同时孩子也就有了一个充满恐惧的童年。

除了触发器以外,还有像孤立无援、睡眠不足、没有自己的时间,还有较差的健康状况等等。这些都会让家长们变得特别烦躁,孩子们也就更容易成为出气筒。所以家长们也应该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这是照顾好孩子的前提条件。

父母和孩子间气质的问题

作者在做产科护士的时候就曾发现,有的新生儿哭声轻柔很容易安抚,而有的却紧握小拳头扭来扭去哭声特别大。这就表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天生就带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当我们想让别人符合我们的期待时,这个期待很可能会很高很不切实际,而一旦对方达不到期待,我们就会感到失望。所以当父母知道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之后,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相应地调整期望,不要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要求。

如何改掉吼叫的习惯

吼叫的习惯是很难彻底改掉的,但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提出了两个育儿法则,分别是 :ABCDE 和 4C 。

ABCDE法则

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吼叫也许不难,但是当你被激怒,想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当你感觉被孩子激怒时,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 Ask ,也就是自问。要问问自己感觉如何,负面想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和情绪。

第二步 Breath ,也就是呼吸。在问自己那些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有意识地做3到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同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

第三步 Calm yourself ,也就是平静自我。用呼吸来平静自己的内心,用积极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极负面的想法,让自己变得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

第四步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也就是确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反思一下对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还是鼓励,再想想他的行为能告诉自己什么。

第五步 Empathize ,也就是同理心。这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去尽量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这里停止吼叫的步骤按ABCDE来排序是为了让你更好记,但你不用每次都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做。比如,你也许需要先关注呼吸,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期望一次就记得所有的步骤,只要开始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后续的环节就会自然发展出来。

比如,伊娃是个单亲妈妈。5岁的女儿莫莉隔周过来与她住在一起。她还有个室友叫杰茜,她有时也帮忙照看莫莉。一般周末早晨的情形是,莫莉看她最喜欢的动画片,妈妈接着再睡一会儿。但是一天早上9点左右,杰茜让莫莉关掉电视,因为她要工作,而且她也觉得莫莉已经看了太长时间的电视。没想到莫莉立刻就哭起来。伊娃在卧室听见了莫莉的哭声,也听见杰茜越来越懊恼,说话声越来越大。伊娃拉起毯子盖住自己的头,她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感受?”她有很多感受:因为女儿不听话而觉得尴尬,因为室友不能表现得宽容一些而生气,因为自己不得不起来处理这个问题而恼火。她注意到自己肩膀和脖子的紧张感正在逐渐增强。伊娃还注意到了自己不断升级的想法,伴随着对这个情景中所有人的指责:“如果杰茜自己是妈妈,她就能理解养孩子多么不容易。如果我能做得更好,现在就应该已经起来陪着莫莉了,我毕竟不是每个周末都能见到她。可能是有哪些地方不适应,所以才哭了起来。最后,换位思考让母亲理解了女儿的想法和感受,她给了女儿一个很长的拥抱,又说了很多安慰的话。得到了妈妈的安慰,女儿慢慢地就不哭了,这个早上也就没有被吼叫摧毁。

4C法则  

4C 指的是4个以尊重为基础的要素,分别是 Communication 沟通,Choices 选择, Consequences 结果,和 Connection 连接。

沟通,说的是家长需要和孩子有足够的沟通,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家长的描述要尽量清楚具体。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听话”这个要求更具体,孩子更容易明白到底该怎么做。选择,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那他就没有理由去跺脚和哭闹,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选择,能减少吼叫和争执。

比如,孩子本来不愿意好好吃饭,这时候如果你问他,今天晚上想吃面条还是米饭,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给出一个答案,因为他会感觉自己有了选择的权力,这样总比他拒绝吃饭好得多。

结果,说的是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错了事情,会有什么后果。孩子们必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家庭的规则才能建立起来。如果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那孩子干嘛还要那么听话?连接,说的是家长必须要和孩子保持连接。不管工作有多忙,父母们都必须固定抽出一对一的时间,专门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被重视,相信自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那他就更愿意好好听话,做个乖孩子。

当然,我们也需要保证孩子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吼叫。如果家长发现,照顾孩子的其他家人有吼叫的行为,家长就应该和这些人坦诚地交流,告诉他们吼叫的危害。但在说这些事儿的时候,不要去责怪对方。需要注意的是要等到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再单独和其他家人交流。如果万一我们没有控制住,还是吼叫孩子了那怎么办呢?作者说那就需要我们真诚的道歉了。作者说,道歉需要力量和诚实,所以孩子一般会因为道歉而更加珍视和尊重家长,而且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家长说道歉时,其实也是在教孩子如何道歉。应该如何道歉呢?

首先,需要有后悔的感情。当你朝孩子吼叫时,伤害了她的感情,自然会感到后悔和难过。你并不想因为自己的反应伤害孩子,但既然已经这样了,表示后悔是很好的一步。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很抱歉今天在你卧室对你发脾气。这样开始一天真是太糟糕了。我知道这样让你很难过。然后,真诚的道歉还需要补救措施,这样家长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会努力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家长可以说,“为了补偿,周末我带你去邻居家玩”,这样孩子才能看到道歉的决心。记住不要只是口头上的道歉,这样体现不出你的真诚。

作者认为,我们为什么会吼叫有着诸多的原因,必须一一理清,找到属于自己的吼叫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有:外部触发的原因,例如孩子哼哼唧唧的抱怨;内部触发的原因,例如个人感到焦虑、失望、害怕等,以及身体健康的原因如缺乏睡眠;家族遗传,自己就是被父母吼大的;父母和孩子气质的差异……每一种原因都会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形成负面的挑战。

不吼不叫 导图
不吼不叫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