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讀書筆記
作者羅娜·雷納,是美國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和護士,有着超過50年的家庭育兒工作經驗。本書基於氣質研究和正念理論,為你提供強有力的技巧,以減少家庭衝突,促進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你還會學到一些策略,幫助你在沮喪達到峰值時管理好自己的壓力;掌握實用的解決方法,幫助你恢復冷靜,能夠以讓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帶着同情心與孩子有效溝通。
什麼是吼叫
很多父母渴望改變是因為最終意識到自己不夠有耐心,缺乏同情,大吼大叫的行為也為孩子樹了個壞榜樣。他們還發現,長遠來看,吼叫對於減少孩子的失當行為並沒有什麼效果。要想做到不吼不叫,第一步需要知道什麼是吼叫。
當父母嚷嚷的時候不管聲量大小他們往往都充滿怒氣和挫敗感,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控制。當你審視自己時,很容易就能看到區別。比如說,當我對我的孩子吼叫時,內在的緊張感就會逐漸增強,呼吸變得粗重,心跳開始加快,還會感覺到身體真的在發熱,思維變得不清晰。這就是在吼叫了。
總而言之,父母的吼叫主要是想表達自己的憤怒,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敢不聽話,就會有嚴重的後果。相反地,如果你用另一種語氣和孩子溝通,「慎重堅定地說話」,這是讓孩子聽話的重要法寶。這兩種說話方式有什麼差別呢?
比如,某天上學之前女孩在玩玩具,就是不想穿好衣服去學校。那她的母親可以用堅定的語氣對她說:「該穿好衣服上學去了,我知道你喜歡玩,但是現在沒時間了。如果你上學遲到,那周末我們就不去公園了。」在這種對話里,語氣和態度是關鍵。
同樣的話可以用尖利的嗓音,以威脅的語氣喊出來,也可以用堅定平靜的語氣說出來。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指責孩子不穿衣服,害你遲到,那麼你很可能迅速轉變為吼叫。但如果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有條理地安排早晨的事情,那麼保持平靜非常重要。可以想象,如果上來就吼叫,孩子很可能會被嚇到或者情緒反彈,這樣她就更不會聽話了。就算聽話,她的心情也會變差或者感覺很委屈。所以,作者說大多數時候,吼叫不能解決問題。但我們也不能完全拒絕吼叫,因為在特殊情況下,吼叫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危險、有可能導致孩子受到傷害的情況下。
比如,有輛汽車正在開過來,而孩子沒看到車,那父母就很有必要大吼一聲,讓孩子及時停下腳步。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吼叫不是為了責怪孩子,而是為了阻止孩子受到傷害而做出的反應。如果在吼叫之後,父母因為責怪孩子又吼了幾聲,那後面的這種吼叫就很沒有必要了。
那吼叫對孩子有什麼危害呢?大多數專業人士都認為,吼叫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積極感受,會讓他們覺得所有東西都很負面,也會影響他們和父母、他們和其他人的關係。美國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比如更習慣用激烈的衝突來解決問題。這些孩子也很難學習到積極的社交方式,比如和他人合作和同理心。另一份研究也表明,家庭中積累的憤怒情緒,對孩子整個青春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短期的殺傷力,而且也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為什麼會吼叫
如果想要改變吼叫的習慣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為什麼會吼叫。
觸發器
作者把每次引起吼叫的原因統稱為「觸發器」。吼叫的觸發器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外部觸發器和內部觸發器。外部觸發器說的是那些來自你自身之外的,能引起你吼叫的暗示或者指令。
比如,女兒一開始哼哼唧唧地抱怨,你就會生氣。如果她沒完沒了,你就會開始沖她嚷嚷。這裡,外部觸發器就是她的聲音和她的要求。
而內部觸發器說的是,自己內心不斷升級的負面想法和情緒,比如你感覺到的焦慮、害怕、失望或者生氣的感覺。一個外部觸發器可能會成為你憤怒吼叫的導火索,但是之後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內部觸發器在為怒火提供燃料。
比如 ,一位母親回家看到丈夫把衣服全扔在地上,她立馬一肚子氣,心裡想,「真是懶死了,說了多少次不要亂扔衣服,竟然還這樣,不幹家務活還成天給我添亂」。當她持續對自己說這種消極負面的話時,情緒就會不斷升級,變得更加負面。這時候,只要一看到丈夫她就會爆發,大吼丈夫是個懶鬼。這時如果不巧孩子就在旁邊,那孩子就可能成為打擊目標,被大吼大叫。
在這裡,亂丟的衣服就是外部觸發器,母親自己心裡不斷升級的消極想法是內部觸發器,在這兩種觸發器的共同作用下,吼叫最後就傾瀉在了孩子的身上。對於一些人來說,內心的負面情感和經常出現的情緒觸發器,很可能讓吼叫變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脫口而出的行為。當家長想要孩子們聽他說話時,就會很自然地大聲吼叫。當聲調足夠高的時候,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而聽話,這種反應更鼓勵了家長繼續大聲吼叫。所以最後家長們就會發現,吼叫很可能會成為他們管教孩子的默認方式,同時孩子也就有了一個充滿恐懼的童年。
除了觸發器以外,還有像孤立無援、睡眠不足、沒有自己的時間,還有較差的健康狀況等等。這些都會讓家長們變得特別煩躁,孩子們也就更容易成為出氣筒。所以家長們也應該照顧好自己的生活,這是照顧好孩子的前提條件。
父母和孩子間氣質的問題
作者在做產科護士的時候就曾發現,有的新生兒哭聲輕柔很容易安撫,而有的卻緊握小拳頭扭來扭去哭聲特別大。這就表明,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天生就帶有自己獨特的氣質。當我們想讓別人符合我們的期待時,這個期待很可能會很高很不切實際,而一旦對方達不到期待,我們就會感到失望。所以當父母知道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氣質之後,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相應地調整期望,不要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要求。
如何改掉吼叫的習慣
吼叫的習慣是很難徹底改掉的,但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提出了兩個育兒法則,分別是 :ABCDE 和 4C 。
ABCDE法則
下決心不再對孩子吼叫也許不難,但是當你被激怒,想要做出不同的反應就沒那麼容易了。當你感覺被孩子激怒時,可以嘗試以下5個步驟:
第一步 Ask ,也就是自問。要問問自己感覺如何,負面想法是什麼,能不能自己改變這些負面的想法和情緒。
第二步 Breath ,也就是呼吸。在問自己那些問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從腹部開始,有意識地做3到5次緩慢輕鬆的呼吸,同時感知自己的身體,想象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
第三步 Calm yourself ,也就是平靜自我。用呼吸來平靜自己的內心,用積極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極負面的想法,讓自己變得平靜後再和孩子溝通。
第四步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也就是確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反思一下對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麼,是一個擁抱還是鼓勵,再想想他的行為能告訴自己什麼。
第五步 Empathize ,也就是同理心。這要求父母換位思考,去儘量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這裡停止吼叫的步驟按ABCDE來排序是為了讓你更好記,但你不用每次都嚴格按照這個順序來做。比如,你也許需要先關注呼吸,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期望一次就記得所有的步驟,只要開始嘗試,在練習的過程中,後續的環節就會自然發展出來。
比如,伊娃是個單親媽媽。5歲的女兒莫莉隔周過來與她住在一起。她還有個室友叫傑茜,她有時也幫忙照看莫莉。一般周末早晨的情形是,莫莉看她最喜歡的動畫片,媽媽接着再睡一會兒。但是一天早上9點左右,傑茜讓莫莉關掉電視,因為她要工作,而且她也覺得莫莉已經看了太長時間的電視。沒想到莫莉立刻就哭起來。伊娃在臥室聽見了莫莉的哭聲,也聽見傑茜越來越懊惱,說話聲越來越大。伊娃拉起毯子蓋住自己的頭,她問自己:「我現在有什麼感受?」她有很多感受:因為女兒不聽話而覺得尷尬,因為室友不能表現得寬容一些而生氣,因為自己不得不起來處理這個問題而惱火。她注意到自己肩膀和脖子的緊張感正在逐漸增強。伊娃還注意到了自己不斷升級的想法,伴隨着對這個情景中所有人的指責:「如果傑茜自己是媽媽,她就能理解養孩子多麼不容易。如果我能做得更好,現在就應該已經起來陪着莫莉了,我畢竟不是每個周末都能見到她。可能是有哪些地方不適應,所以才哭了起來。最後,換位思考讓母親理解了女兒的想法和感受,她給了女兒一個很長的擁抱,又說了很多安慰的話。得到了媽媽的安慰,女兒慢慢地就不哭了,這個早上也就沒有被吼叫摧毀。
4C法則
4C 指的是4個以尊重為基礎的要素,分別是 Communication 溝通,Choices 選擇, Consequences 結果,和 Connection 連接。
溝通,說的是家長需要和孩子有足夠的溝通,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家長的描述要儘量清楚具體。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聽話」這個要求更具體,孩子更容易明白到底該怎麼做。選擇,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那他就沒有理由去跺腳和哭鬧,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提供選擇,能減少吼叫和爭執。
比如,孩子本來不願意好好吃飯,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今天晚上想吃麵條還是米飯,那孩子很有可能就會給出一個答案,因為他會感覺自己有了選擇的權力,這樣總比他拒絕吃飯好得多。
結果,說的是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錯了事情,會有什麼後果。孩子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家庭的規則才能建立起來。如果不用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那孩子幹嘛還要那麼聽話?連接,說的是家長必須要和孩子保持連接。不管工作有多忙,父母們都必須固定抽出一對一的時間,專門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被重視,相信自己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那他就更願意好好聽話,做個乖孩子。
當然,我們也需要保證孩子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吼叫。如果家長發現,照顧孩子的其他家人有吼叫的行為,家長就應該和這些人坦誠地交流,告訴他們吼叫的危害。但在說這些事兒的時候,不要去責怪對方。需要注意的是要等到孩子不在場的時候,再單獨和其他家人交流。如果萬一我們沒有控制住,還是吼叫孩子了那怎麼辦呢?作者說那就需要我們真誠的道歉了。作者說,道歉需要力量和誠實,所以孩子一般會因為道歉而更加珍視和尊重家長,而且家長是孩子的榜樣,當家長說道歉時,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如何道歉。應該如何道歉呢?
首先,需要有後悔的感情。當你朝孩子吼叫時,傷害了她的感情,自然會感到後悔和難過。你並不想因為自己的反應傷害孩子,但既然已經這樣了,表示後悔是很好的一步。比如,你可以這樣說,我很抱歉今天在你臥室對你發脾氣。這樣開始一天真是太糟糕了。我知道這樣讓你很難過。然後,真誠的道歉還需要補救措施,這樣家長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會努力不再犯這樣的錯誤。比如,家長可以說,「為了補償,周末我帶你去鄰居家玩」,這樣孩子才能看到道歉的決心。記住不要只是口頭上的道歉,這樣體現不出你的真誠。
作者認為,我們為什麼會吼叫有着諸多的原因,必須一一理清,找到屬於自己的吼叫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有:外部觸發的原因,例如孩子哼哼唧唧的抱怨;內部觸發的原因,例如個人感到焦慮、失望、害怕等,以及身體健康的原因如缺乏睡眠;家族遺傳,自己就是被父母吼大的;父母和孩子氣質的差異……每一種原因都會對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形成負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