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认为很多家长,在陪孩子学习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并没有收获满意的效果,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亲子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孩子内心都想要好好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缺少足够力量去抵抗学习的倦怠和挫折,这时候更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陪伴孩子一起跨越挫折,不断强化他“想要学习”的力量!

而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信心,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那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去理解他,心平气和地去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学习中的困境

作者说,孩子不是不爱学习,而是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有用,二是有趣。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而这些困难会让孩子没有成就感,孩子会觉得我学的这些知识,对我没有什么用,这就导致孩子会抵触学习。

所以,作者说,我们只有了解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才能帮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我们来说说孩子学习中会遇到的三大困境。

认知神经

第一个困境,就是认知神经上的困境。什么意思?就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磨蹭、走神,而作为家长告诉孩子说你要专注,不要走神,但是孩子无法做到。为什么?“我们人类的大脑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它有好多项功能,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它听不懂‘别’,听不懂‘不’。”

比如,你去餐馆点餐,你跟服务员说:“给我来个菜,不要青椒,不要土豆,不要牛肉,不要胡萝卜。”服务员问你:“啥?那你要啥呀?孩子也一样,当他学习的时候你就对他说别磨蹭,他听不懂。

因为我们的大脑神经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当你说别磨蹭的时候,磨蹭兴奋起来,然后你说别磨蹭,得用一个意志的力量把它给压下去,但这很难做到。尤其是孩子,就会更难。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孩子的抑制功能是大脑的额叶,而额叶要到14岁左右才能发展成熟。这意味着在整个童年期,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和初中前期,他大脑额叶都没发展好,孩子神经的抑制功能不完善。所以你会发现,当你跟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孩子都做不到。

比如,我儿子吃饭的时候,旁边一有动静,他就要看看怎么回事?谁在那。你会发现他总是走神,这就是因为他大脑中的抑制能力不够完善。这个时候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是“你怎么总走神啊”,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现在他的神经抑制功能好像正在成长,所以,现在我得帮助他。

你要问自己,你到底期望孩子怎么做?比如,在学习之前把一切都准备好。问问他:““要不要去喝水?要上厕所吗?”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孩子再回来学习的时候就会变得专心。

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孩子的困境是什么。他的大脑神经兴奋功能强,抑制功能弱,他会走神,会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们帮他找到办法,增强这种管理事务的能力,让孩子神经能够越来越集中在学习上。

孩子的本能

第二个困境就是孩子本能方面的困境。你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难,其实所有孩子觉得难的事,做不到的事,都是因为这个事不是他的本能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本能?就是他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玩游戏。因为玩游戏符合他的本能。因为所有的学习过程,它分为两种反馈模式,有一种反馈模式叫快反馈,游戏就是快反馈模式。什么特点呢?孩子做的每一个行为,在游戏中都会立刻有个反馈、有一个结果。如果一个行为立刻有反馈,这就是孩子的本能的需求,孩子就喜欢去玩。 但到学习上不行,为什么?学习中反馈就会来得慢一点。所以,你看到游戏这种快的反馈模式,它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就能够很好地坚持。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快的反馈模式的时候,他的大脑就很难接受另外一种反馈模式,就是延迟反馈、慢反馈的模式。慢反馈就是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反馈,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的很多的反馈都是这样的模式。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者说,在游戏中进行,比如孩子去玩积木,他今天要搭一个大大的城堡,搭的时候,搭到每一块都没有反馈,但是他坚持坚持,等他搭完一个大城堡以后说:“哇,好棒啊!”好有成就感。

也可能他今天玩多米诺骨牌,把木板一块一块地搭过去,搭了那么长,中间没有反馈,但最后那一刻,他站那朝那看:“哇,好大的一个工程。”他从第一块开始去推倒,“哗啦哗啦哗啦”整个倒成一片的时候,孩子说:“好有成就感。”这就是在生活中去体会这种慢反馈。

所以,如果孩子他知道他作出的行为暂时得不到反馈,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得到,得到的时候很幸福,在坚持这种行为的过程中,他就不着急,下次他就能够适应这种慢反馈的模式。

而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就要去学习这种慢反馈的模式。比如,孩子他一下要做50道口算题,他一口气做不下来,孩子完成起来好困难,怎么办?50道口算题得做上40分钟。那怎么办呢?就是分解任务。一次只做一小部分。

比如,如果孩子一口气做不了50道题,那么你可以让让先做30道,如果30道题还是不行,那你再给他往下减,减到20道。直到他可以接受。她把一张口算题分成了5份,每次做10道题,她发现10道题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个过程变成什么?50道口算题分成5份,每次做10道,这边写上数字“1、2、3、4、5”,代表5个任务。

准备做第一个任务,现在开始,集中精力去做第一行的10道题。集中精力做完10道以后,做完了记个时间,把第一个任务打勾“完成”,是不是快反馈行为?看到完成的结果。然后开始做第二行的任务,第二行10个口算题做完以后再过来打勾“完成”。所以,我们把一个大的任务拆分成小任务,这孩子发现每个10道题做起来都不难,这是快反馈。

孩子慢慢地就知道,虽然50道口算题那么多,但是现在我只要开始做,每做完一个都很幸福,最后都完成的时候,我会收获一个大大的幸福。孩子再面对口算题这个慢反馈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不难。当然了,如果要是任务太长,这个事儿我可能不是努力一会就能完成,如果中间孩子要休息,怎么办?

如果整个时间孩子分成了五小块,坚持了整整10分钟,这10分钟是孩子他能够坚持的量,那么,这一大块完成之后,中间去休息5分钟,或休息10分钟,之后开始下一个大段的学习。下一个大段的学习如果孩子觉得难,继续给它分成小块,每一块是整体10分钟,还是整体20分钟,以孩子的现有水平来决定。

所以,如果太难就把任务分解,分解成他的快反馈的模式,努努力就能完成一个行为。完成就有成就感。最后,孩子能够完成他目标的时候,他就知道“我能行”,他就有了一个大大的反馈,他就能够体会到这种慢反馈的乐趣,孩子才能学会坚持。

教育模式

有的时候家长陪孩子学习,孩子磨蹭、孩子慢,家长就会急,然后打、骂、吼、咆哮。但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学习被我们打、骂、吼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好像并没有如愿写得更快,反倒孩子学习变得更磨蹭。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当我们骂孩子的时候,他要是不害怕,发火就没有用,但如果孩子害怕了,这事就会麻烦。为什么?因为孩子的大脑分成两个部分,上面是以额叶为代表的理智脑,下面是以杏仁核为代表的情绪脑。平时孩子用理智脑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但是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他的杏仁核会接受刺激,让情绪脑“啪”的一下打开,情绪脑一打开,孩子就会进入一种战斗逃跑反应。就是你让我生气,你让我愤怒,或者你让我觉得害怕,我第一反应就是跟你打。如果打得过你就打,打不过你,我就跑。既然进入战斗逃跑反应,身体就会调动能量,血液流得更快,心跳更快,然后血液流向四肢,能够让我出拳更快,跑得更快。

但问题来了,如果身体的血液到了四肢,大脑就会供血不足,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大脑就会变得很麻木,一道简单题就不会了。如果孩子每次的学习都被我们打、骂、吼,它们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稳固的连接,在心理学里称为条件反射。下次孩子只要坐这一学习的时候,跟他紧密连接的那个事,被你打、骂、吼带来的那种负面情绪就会被激活。

所以,很多孩子在还没开始学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很烦躁,没开始学就说:“好难,我不会做。”也可能说:“好烦,我不想做。”所以,如果他学习的时候被你打、骂、吼,我们不是让孩子爱学,反倒会让孩子厌学。

如何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的问题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提高学习能力

首先,利用成长性思维系统培养能力。比如考试的时候,孩子常常会犯些非常低级的错误,2+2=5,看到卷子的时候,家长无可奈何,只能说,他都会,就是马虎。这个马虎的评价可能会从小学一年级一直伴随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马虎”很容易成为孩子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挡箭牌。

有一位妈妈说她儿子,考数学做一个连加的问题。就是“3加6等于几?再加8等于几?再加4等于几……”结果孩子从第二问就开始错了,每个空两分,连错了四个扣了8分。孩子拿回这样的试卷,我们怎么办?这时我们一定不要说“这些题你都会,要是不马虎的话就能得100分”。这么说会掩盖孩子因为学得不扎实,或者知识概念不清楚而造成的失误。

所以,我们要看孩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每次孩子的马虎点还都不一样,你要看到每次在哪马虎,这种马虎如何去解决?得去建构哪种能力让孩子能够认真起来?

我们应该做的事,要把卷子当宝贝一样,去看里边错了哪几道题?提供了什么信息?比如,你看到两道题落了没写,马虎了,可惜了。这时候我们跟孩子说的话一定是:“哎呀孩子,可惜了,可是你知道你们一年级就是容易落题。”孩子说:“唉呀!是啊!怎么办?”是不是后边才问的怎么办?

你就说:“怎么才能保证题都做到呢?你给孩子提供办法,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每次做题,你把做过的题看做了没做,你打一遍勾,看第一题做了打勾,第二题做了打勾,第三题打勾,第四题打勾。把所有的勾打一遍,你就能保证你做到了。”

提前让孩子养成习惯,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就这样让孩子练习,等孩子考试的时候你提前问一下孩子,孩子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当然,不同的问题你要不同对待,他不同的马虎,你也要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最后,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关于认真地有检查能力的能力体系。所以,每一项能力、每一个目标都是要通过一系列行为去培养的,不是直接能够当成简单的要求直接提给他的。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也一样,包括我们经常说到的要自信,要有动力,要专注,要积极,这些都要有办法去搭建。

培养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在打造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看一个模式,叫神经的肌肉模式。我们的神经像肌肉一样,通过锻炼是能够被提升的,所以我们不用一下子要求孩子:“你要专注学,你要好好学。”专注学、好好学是要去锻炼的,你要抓住孩子每个学习中的困难去帮他解决问题。

这里有一个概念叫延迟满足。 也就是我为了能够把它学会,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我能够去坚持的能力,这就叫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能力,它不只是简单的忍耐的能力,它是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他权衡后会说“为了这个目标,我值得,我愿意去坚持”的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我坚持了到底有什么效果。

比如,孩子在玩游戏,你不应该叫他说:“孩子,来学习。”而是说:“孩子,玩完游戏,计时20分钟,然后过来吃水果。”游戏一停,孩子要做的事是来吃水果,他要做什么事?他就要让大脑在游戏中冷下来,然后过来吃水果。吃水果不需要能量,所以,孩子只需要一半的能量,只要冷下来就够了。 吃完了水果、补充了能量,心里边满满的那种幸福感,满满的爱,这时候再说:“孩子,去学习。”这时候孩子要在学习上燃起兴奋,一半的能量就够了。

你会发现一个暂停环节加进来以后,孩子在坚持上就会变得容易得多。所以,我们加一点方法进来,让孩子干这个事的时候不那么难。要给他合适的量,降到他觉得合适的水平,努努力就能达到的水平。所以自控力怎么培养?我们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有力量。

培养学习动力

怎么能够让孩子爱学习?作者提到了“冰山理论”的概念。我们的整个人格就像一座冰山浮在大海上一样,水面以上露出来的是我们的行为,水面以下是我们的需求。孩子学习就是这样,水面以上是他的行为,水面以下是他的需求。

当孩子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你如果直接去改变水面以上的行为,你告诉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你要快点学,你要去学。”你会发现你改变了行为,孩子整个的冰山就真的改了吗?

弗洛伊德说:你说在一个茫茫大海上,决定冰山飘向哪里的是露出水面以上10%我们看到的部分,还是水面以下那个大大的90%我们看不到的部分?一定是下面那个大大的90%我们看不到的部分。

所以,我们要看到那水面以下的需求?我们要问孩子内心他想学的力量,帮他把想学的力量找到。所以,当孩子说他不想学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去看他到底在说什么。

比如,给孩子检查作业。“给孩子检查作业时,一指出错误,他就不高兴、发脾气”,我们不仅要看到发脾气本身,还要知道孩子的这个坏情绪是因为他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而产生的。那一定是因为孩子辛辛苦苦完成了作业,他希望被肯定,想要获得成就感,而我们却没有满足他。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怎么检查作业,指出问题,才能满足这个方面的需求?”去除“好、坏”二元对立评价,才能看到检查作业的真正好处。要想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让孩子有成就感和被肯定,我们就不要用优点、缺点,或者对、错,好、坏这种二元对立的评价。如果家长习惯用这样的评价,孩子就会害怕坏的结果,他就会抵触。

我们拿到作业时要看看这份作业具体有什么特点,要用具体的特点来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表述。说优点的时候把那句“你真棒”从我们的表达中去掉,换成具体特点。

比如,“看图写话中的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清晰地表达了意思”“这二十道查字典写偏旁部首的题全对了,看来查字典你基本过关了”,这样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被肯定,就有了成就感,那他的需求就得到满足了,孩子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他就有了信心。

你会发现,孩子他发脾气是有原因的,在整个陪他学习的过程中要一直去看他的冰山。他的冰山里边会有他想要学会的力量,会需要成就感,会需要胜任感,会需要完成任务的时候的愉悦感。家长陪孩子学习一定得真实,别说假话。比如孩子那块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不要说“不,你想学”,那不行。我们不要安慰他说:“孩子你挺棒的,没关系。”不行,那种去追求好的感受没有意义。

孩子现在处在“我想学,但我真的学不会,我很痛苦”这种真实矛盾中,家长就要去看到它难在哪儿,帮他解决掉,孩子就能跨过困难去成长,实现能力的升级。

我们要聚焦于具体行为去鼓励他,用“我看见、我注意到、我发现到”,把好行为跟好结果建立连接,这时候好行为就会稳定下来,形成习惯。所以,做得好的时候,把好行为保留下来,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到孩子难在哪儿,帮他找到符合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水平的方法,这个孩子就能够去跨越,实现能力的变化。

应对大量作业

你要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先同频,再共振。比如孩子说“太难了,我们老师干嘛留这么多的作业”,你也说:“是,这个作业量可真是太多了,比昨天还多。”然后孩子说,是。你说:“你们老师下手真够狠的。”他说:“可真是够狠的。”最后,等孩子说:“再多,我也得做呀。”

这时候,你也说:“是,这么多,可你也得做。看来应对你们老师大量的留作业,你真的得有方法了,得使劲提高你的速度,你对他没办法,你就得提高你的速度。妈妈给你做好后勤。”

孩子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老师就这样,真没办法,我就得赶快做了,要不咋办?孩子就会开始做。当孩子做完作业,妈妈要说,留那么多作业,真让你把时间给赶出来了。孩子什么感觉?是,对付我们老师我就得有办法,就得自己偷偷提速。他是不是就把速度提上来了?

如果9点没做完,孩子他知道也得做,所以,他一边唠叨一边还要做,我们就要把他既嫌任务量大,但又得坚持做,把后边这个坚持做的力量进行强化。

他做得好的时候,鼓励他,他中间做得难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他的难,又看到他下面也要做好的这份责任感。在孩子这长长的一生里,这种不合理的任务肯定会有,如果小的时候他面对作业有办法,有的时候他是咬牙完成,有一些作业他是让质量略微降一点点,但也能够在合格的标准下,他能够有掌握地完成。

孩子长大以后,他面对那些大量的工作,不合适的工作,尤其是他分辨了发现,必须得做的工作,这时候他就会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他觉得合适,任务也能够完成。这样反倒能够让孩子对作业、对未来的工作更有掌控感。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 导图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