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認為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學習上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但並沒有收穫滿意的效果,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親子衝突也越來越激烈。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孩子內心都想要好好學習,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缺少足夠力量去抵抗學習的倦怠和挫折,這時候更需要作為家長的我們,陪伴孩子一起跨越挫折,不斷強化他「想要學習」的力量!

而這本書會告訴我們怎麼去培養孩子的學習信心,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怎麼去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怎麼去培養孩子的學習方法。那了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去理解他,心平氣和地去幫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學習中的困境

作者說,孩子不是不愛學習,而是孩子喜歡的學習任務要符合兩個原則:一是有用,二是有趣。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而這些困難會讓孩子沒有成就感,孩子會覺得我學的這些知識,對我沒有什麼用,這就導致孩子會牴觸學習。

所以,作者說,我們只有了解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我們才能幫助孩子愛上學習。首先,我們來說說孩子學習中會遇到的三大困境。

認知神經

第一個困境,就是認知神經上的困境。什麼意思?就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磨蹭、走神,而作為家長告訴孩子說你要專注,不要走神,但是孩子無法做到。為什麼?「我們人類的大腦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它有好多項功能,但是它有一個缺陷,它聽不懂『別』,聽不懂『不』。」

比如,你去餐館點餐,你跟服務員說:「給我來個菜,不要青椒,不要土豆,不要牛肉,不要胡蘿蔔。」服務員問你:「啥?那你要啥呀?孩子也一樣,當他學習的時候你就對他說別磨蹭,他聽不懂。

因為我們的大腦神經有兩個功能,一個是興奮,一個是抑制。當你說別磨蹭的時候,磨蹭興奮起來,然後你說別磨蹭,得用一個意志的力量把它給壓下去,但這很難做到。尤其是孩子,就會更難。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孩子的抑制功能是大腦的額葉,而額葉要到14歲左右才能發展成熟。這意味着在整個童年期,幼兒園階段、小學階段和初中前期,他大腦額葉都沒發展好,孩子神經的抑制功能不完善。所以你會發現,當你跟孩子提這樣的要求,孩子都做不到。

比如,我兒子吃飯的時候,旁邊一有動靜,他就要看看怎麼回事?誰在那。你會發現他總是走神,這就是因為他大腦中的抑制能力不夠完善。這個時候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是「你怎麼總走神啊」,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現在他的神經抑制功能好像正在成長,所以,現在我得幫助他。

你要問自己,你到底期望孩子怎麼做?比如,在學習之前把一切都準備好。問問他:「「要不要去喝水?要上廁所嗎?」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孩子再回來學習的時候就會變得專心。

所以,我們首先看到的孩子的困境是什麼。他的大腦神經興奮功能強,抑制功能弱,他會走神,會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我們幫他找到辦法,增強這種管理事務的能力,讓孩子神經能夠越來越集中在學習上。

孩子的本能

第二個困境就是孩子本能方面的困境。你會發現孩子在學習上難,其實所有孩子覺得難的事,做不到的事,都是因為這個事不是他的本能的需求。什麼是孩子的本能?就是他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玩遊戲。因為玩遊戲符合他的本能。因為所有的學習過程,它分為兩種反饋模式,有一種反饋模式叫快反饋,遊戲就是快反饋模式。什麼特點呢?孩子做的每一個行為,在遊戲中都會立刻有個反饋、有一個結果。如果一個行為立刻有反饋,這就是孩子的本能的需求,孩子就喜歡去玩。 但到學習上不行,為什麼?學習中反饋就會來得慢一點。所以,你看到遊戲這種快的反饋模式,它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就能夠很好地堅持。當孩子習慣了這種快的反饋模式的時候,他的大腦就很難接受另外一種反饋模式,就是延遲反饋、慢反饋的模式。慢反饋就是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得到反饋,而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學習中的很多的反饋都是這樣的模式。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作者說,在遊戲中進行,比如孩子去玩積木,他今天要搭一個大大的城堡,搭的時候,搭到每一塊都沒有反饋,但是他堅持堅持,等他搭完一個大城堡以後說:「哇,好棒啊!」好有成就感。

也可能他今天玩多米諾骨牌,把木板一塊一塊地搭過去,搭了那麼長,中間沒有反饋,但最後那一刻,他站那朝那看:「哇,好大的一個工程。」他從第一塊開始去推倒,「嘩啦嘩啦嘩啦」整個倒成一片的時候,孩子說:「好有成就感。」這就是在生活中去體會這種慢反饋。

所以,如果孩子他知道他作出的行為暫時得不到反饋,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他會得到,得到的時候很幸福,在堅持這種行為的過程中,他就不着急,下次他就能夠適應這種慢反饋的模式。

而整個學習的過程是什麼?就要去學習這種慢反饋的模式。比如,孩子他一下要做50道口算題,他一口氣做不下來,孩子完成起來好睏難,怎麼辦?50道口算題得做上40分鐘。那怎麼辦呢?就是分解任務。一次只做一小部分。

比如,如果孩子一口氣做不了50道題,那麼你可以讓讓先做30道,如果30道題還是不行,那你再給他往下減,減到20道。直到他可以接受。她把一張口算題分成了5份,每次做10道題,她發現10道題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去完成。這個過程變成什麼?50道口算題分成5份,每次做10道,這邊寫上數字「1、2、3、4、5」,代表5個任務。

準備做第一個任務,現在開始,集中精力去做第一行的10道題。集中精力做完10道以後,做完了記個時間,把第一個任務打勾「完成」,是不是快反饋行為?看到完成的結果。然後開始做第二行的任務,第二行10個口算題做完以後再過來打勾「完成」。所以,我們把一個大的任務拆分成小任務,這孩子發現每個10道題做起來都不難,這是快反饋。

孩子慢慢地就知道,雖然50道口算題那麼多,但是現在我只要開始做,每做完一個都很幸福,最後都完成的時候,我會收穫一個大大的幸福。孩子再面對口算題這個慢反饋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不難。當然了,如果要是任務太長,這個事兒我可能不是努力一會就能完成,如果中間孩子要休息,怎麼辦?

如果整個時間孩子分成了五小塊,堅持了整整10分鐘,這10分鐘是孩子他能夠堅持的量,那麼,這一大塊完成之後,中間去休息5分鐘,或休息10分鐘,之後開始下一個大段的學習。下一個大段的學習如果孩子覺得難,繼續給它分成小塊,每一塊是整體10分鐘,還是整體20分鐘,以孩子的現有水平來決定。

所以,如果太難就把任務分解,分解成他的快反饋的模式,努努力就能完成一個行為。完成就有成就感。最後,孩子能夠完成他目標的時候,他就知道「我能行」,他就有了一個大大的反饋,他就能夠體會到這種慢反饋的樂趣,孩子才能學會堅持。

教育模式

有的時候家長陪孩子學習,孩子磨蹭、孩子慢,家長就會急,然後打、罵、吼、咆哮。但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孩子學習被我們打、罵、吼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好像並沒有如願寫得更快,反倒孩子學習變得更磨蹭。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當我們罵孩子的時候,他要是不害怕,發火就沒有用,但如果孩子害怕了,這事就會麻煩。為什麼?因為孩子的大腦分成兩個部分,上面是以額葉為代表的理智腦,下面是以杏仁核為代表的情緒腦。平時孩子用理智腦去思考,去解決問題。

但是當孩子害怕的時候,他的杏仁核會接受刺激,讓情緒腦「啪」的一下打開,情緒腦一打開,孩子就會進入一種戰鬥逃跑反應。就是你讓我生氣,你讓我憤怒,或者你讓我覺得害怕,我第一反應就是跟你打。如果打得過你就打,打不過你,我就跑。既然進入戰鬥逃跑反應,身體就會調動能量,血液流得更快,心跳更快,然後血液流向四肢,能夠讓我出拳更快,跑得更快。

但問題來了,如果身體的血液到了四肢,大腦就會供血不足,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大腦就會變得很麻木,一道簡單題就不會了。如果孩子每次的學習都被我們打、罵、吼,它們之間就會形成一個穩固的連接,在心理學裡稱為條件反射。下次孩子只要坐這一學習的時候,跟他緊密連接的那個事,被你打、罵、吼帶來的那種負面情緒就會被激活。

所以,很多孩子在還沒開始學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很煩躁,沒開始學就說:「好難,我不會做。」也可能說:「好煩,我不想做。」所以,如果他學習的時候被你打、罵、吼,我們不是讓孩子愛學,反倒會讓孩子厭學。

如何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到底用什麼樣的辦法來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的問題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提高學習能力

首先,利用成長性思維系統培養能力。比如考試的時候,孩子常常會犯些非常低級的錯誤,2+2=5,看到卷子的時候,家長無可奈何,只能說,他都會,就是馬虎。這個馬虎的評價可能會從小學一年級一直伴隨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學。「馬虎」很容易成為孩子知識掌握不紮實的擋箭牌。

有一位媽媽說她兒子,考數學做一個連加的問題。就是「3加6等於幾?再加8等於幾?再加4等於幾……」結果孩子從第二問就開始錯了,每個空兩分,連錯了四個扣了8分。孩子拿回這樣的試卷,我們怎麼辦?這時我們一定不要說「這些題你都會,要是不馬虎的話就能得100分」。這麼說會掩蓋孩子因為學得不紮實,或者知識概念不清楚而造成的失誤。

所以,我們要看孩子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每次孩子的馬虎點還都不一樣,你要看到每次在哪馬虎,這種馬虎如何去解決?得去建構哪種能力讓孩子能夠認真起來?

我們應該做的事,要把卷子當寶貝一樣,去看裡邊錯了哪幾道題?提供了什麼信息?比如,你看到兩道題落了沒寫,馬虎了,可惜了。這時候我們跟孩子說的話一定是:「哎呀孩子,可惜了,可是你知道你們一年級就是容易落題。」孩子說:「唉呀!是啊!怎麼辦?」是不是後邊才問的怎麼辦?

你就說:「怎麼才能保證題都做到呢?你給孩子提供辦法,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每次做題,你把做過的題看做了沒做,你打一遍勾,看第一題做了打勾,第二題做了打勾,第三題打勾,第四題打勾。把所有的勾打一遍,你就能保證你做到了。」

提前讓孩子養成習慣,在平時做題的時候就這樣讓孩子練習,等孩子考試的時候你提前問一下孩子,孩子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當然,不同的問題你要不同對待,他不同的馬虎,你也要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最後,孩子就會形成一個關於認真地有檢查能力的能力體系。所以,每一項能力、每一個目標都是要通過一系列行為去培養的,不是直接能夠當成簡單的要求直接提給他的。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也一樣,包括我們經常說到的要自信,要有動力,要專注,要積極,這些都要有辦法去搭建。

培養學習毅力

學習毅力在打造的時候,我們就要去看一個模式,叫神經的肌肉模式。我們的神經像肌肉一樣,通過鍛煉是能夠被提升的,所以我們不用一下子要求孩子:「你要專注學,你要好好學。」專注學、好好學是要去鍛煉的,你要抓住孩子每個學習中的困難去幫他解決問題。

這裡有一個概念叫延遲滿足。 也就是我為了能夠把它學會,為了一個更長遠的目標,我能夠去堅持的能力,這就叫延遲滿足能力。延遲滿足能力,它不只是簡單的忍耐的能力,它是為了一個更長遠的目標,他權衡後會說「為了這個目標,我值得,我願意去堅持」的能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我堅持了到底有什麼效果。

比如,孩子在玩遊戲,你不應該叫他說:「孩子,來學習。」而是說:「孩子,玩完遊戲,計時20分鐘,然後過來吃水果。」遊戲一停,孩子要做的事是來吃水果,他要做什麼事?他就要讓大腦在遊戲中冷下來,然後過來吃水果。吃水果不需要能量,所以,孩子只需要一半的能量,只要冷下來就夠了。 吃完了水果、補充了能量,心裡邊滿滿的那種幸福感,滿滿的愛,這時候再說:「孩子,去學習。」這時候孩子要在學習上燃起興奮,一半的能量就夠了。

你會發現一個暫停環節加進來以後,孩子在堅持上就會變得容易得多。所以,我們加一點方法進來,讓孩子幹這個事的時候不那麼難。要給他合適的量,降到他覺得合適的水平,努努力就能達到的水平。所以自控力怎麼培養?我們要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變得更有力量。

培養學習動力

怎麼能夠讓孩子愛學習?作者提到了「冰山理論」的概念。我們的整個人格就像一座冰山浮在大海上一樣,水面以上露出來的是我們的行為,水面以下是我們的需求。孩子學習就是這樣,水面以上是他的行為,水面以下是他的需求。

當孩子說他不想學的時候,你如果直接去改變水面以上的行為,你告訴孩子說:「你要好好學,你要快點學,你要去學。」你會發現你改變了行為,孩子整個的冰山就真的改了嗎?

弗洛伊德說:你說在一個茫茫大海上,決定冰山飄向哪裡的是露出水面以上10%我們看到的部分,還是水面以下那個大大的90%我們看不到的部分?一定是下面那個大大的90%我們看不到的部分。

所以,我們要看到那水面以下的需求?我們要問孩子內心他想學的力量,幫他把想學的力量找到。所以,當孩子說他不想學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去看他到底在說什麼。

比如,給孩子檢查作業。「給孩子檢查作業時,一指出錯誤,他就不高興、發脾氣」,我們不僅要看到發脾氣本身,還要知道孩子的這個壞情緒是因為他的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而產生的。那一定是因為孩子辛辛苦苦完成了作業,他希望被肯定,想要獲得成就感,而我們卻沒有滿足他。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問:「怎麼檢查作業,指出問題,才能滿足這個方面的需求?」去除「好、壞」二元對立評價,才能看到檢查作業的真正好處。要想在檢查作業的時候,讓孩子有成就感和被肯定,我們就不要用優點、缺點,或者對、錯,好、壞這種二元對立的評價。如果家長習慣用這樣的評價,孩子就會害怕壞的結果,他就會牴觸。

我們拿到作業時要看看這份作業具體有什麼特點,要用具體的特點來對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進行表述。說優點的時候把那句「你真棒」從我們的表達中去掉,換成具體特點。

比如,「看圖寫話中的這個詞用得太恰當了,清晰地表達了意思」「這二十道查字典寫偏旁部首的題全對了,看來查字典你基本過關了」,這樣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被肯定,就有了成就感,那他的需求就得到滿足了,孩子就會有積極的情緒。他就有了信心。

你會發現,孩子他發脾氣是有原因的,在整個陪他學習的過程中要一直去看他的冰山。他的冰山裡邊會有他想要學會的力量,會需要成就感,會需要勝任感,會需要完成任務的時候的愉悅感。家長陪孩子學習一定得真實,別說假話。比如孩子那塊說他不想學的時候不要說「不,你想學」,那不行。我們不要安慰他說:「孩子你挺棒的,沒關係。」不行,那種去追求好的感受沒有意義。

孩子現在處在「我想學,但我真的學不會,我很痛苦」這種真實矛盾中,家長就要去看到它難在哪兒,幫他解決掉,孩子就能跨過困難去成長,實現能力的升級。

我們要聚焦於具體行為去鼓勵他,用「我看見、我注意到、我發現到」,把好行為跟好結果建立連接,這時候好行為就會穩定下來,形成習慣。所以,做得好的時候,把好行為保留下來,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看到孩子難在哪兒,幫他找到符合他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習能力水平的方法,這個孩子就能夠去跨越,實現能力的變化。

應對大量作業

你要跟孩子站在同一戰線,先同頻,再共振。比如孩子說「太難了,我們老師幹嘛留這麼多的作業」,你也說:「是,這個作業量可真是太多了,比昨天還多。」然後孩子說,是。你說:「你們老師下手真夠狠的。」他說:「可真是夠狠的。」最後,等孩子說:「再多,我也得做呀。」

這時候,你也說:「是,這麼多,可你也得做。看來應對你們老師大量的留作業,你真的得有方法了,得使勁提高你的速度,你對他沒辦法,你就得提高你的速度。媽媽給你做好後勤。」

孩子會有什麼感覺?我們老師就這樣,真沒辦法,我就得趕快做了,要不咋辦?孩子就會開始做。當孩子做完作業,媽媽要說,留那麼多作業,真讓你把時間給趕出來了。孩子什麼感覺?是,對付我們老師我就得有辦法,就得自己偷偷提速。他是不是就把速度提上來了?

如果9點沒做完,孩子他知道也得做,所以,他一邊嘮叨一邊還要做,我們就要把他既嫌任務量大,但又得堅持做,把後邊這個堅持做的力量進行強化。

他做得好的時候,鼓勵他,他中間做得難的時候,我們既要看到他的難,又看到他下面也要做好的這份責任感。在孩子這長長的一生里,這種不合理的任務肯定會有,如果小的時候他面對作業有辦法,有的時候他是咬牙完成,有一些作業他是讓質量略微降一點點,但也能夠在合格的標準下,他能夠有掌握地完成。

孩子長大以後,他面對那些大量的工作,不合適的工作,尤其是他分辨了發現,必須得做的工作,這時候他就會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他覺得合適,任務也能夠完成。這樣反倒能夠讓孩子對作業、對未來的工作更有掌控感。

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 導圖
不咆哮,讓孩子愛上學習 導圖